环境育人视域下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特色文化构成

2022-09-15 12:58梁高峰
大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办学

梁高峰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校园特色文化对内具有价值导向、目标激励、行为规范、情感陶冶的育人功能,对外作为体现与其他高校竞争优势和品牌效应的文化软实力,往往受到办学者的高度重视。但由于特色文化具有复合性、隐藏性的特征,高校对自身特色文化的把握以及外界对高校特色文化的感知并不明晰,特色文化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发挥不明显。因此,特色文化需要借助校园营造出凸显特色文化育人功能的校园开放空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特色文化全方位、持久性的育人效果。本文通过探究校园特色文化的内涵和构成机理,促进高校准确把握自身的校园特色文化,并将其转化为形式化的景观语言,打造彰显特色文化育人功能的校园开放空间。

一、大学校园开放空间与特色文化的关系

(一)大学校园开放空间是最具特色文化表现力和承载力的重要载体

由于特色文化具有复合性、隐藏性的特征,相比单个建筑内部空间,大学特色文化更易于蕴含在具有公共性质、复合功能,以及包容性较强的校园开放空间中。空间构成要素丰富、组织方式灵活多样的校园开放空间能够使校园特色文化得到充分展现。

(二)大学校园特色文化是促进校园开放空间形态发展及其育人品质提升的动力

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形成与演变受到经济生产的推动,也受到宏观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大学自身的文化内涵是促使其校园开放空间形态发展的深层动力。大学自身特色文化得以进一步明晰,将促进大学校园特色文化育人品质的提升。

(三)大学校园开放空间与特色文化是统一整体

大学校园开放空间是由物质构架和思想内容共同构成的一个形神兼备的空间环境实体。由于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空间环境实体,即由大学特色文化和特色校园空间共同构成的特色文化景观。

二、校园特色文化的概念辨析

(一)大学校园特色文化具有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独特性

校园文化是一个宽泛、通用的概念,在高校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其指代还不明确、不具体。从严格意义上说,每所大学都区别于其他大学而独具特色。本文将独具特色的大学作为研究对象,而每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也应是独具特色的,由此提出大学校园特色文化的概念。

(二)大学校园特色文化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大学校园特色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特质的总和,由师生共同创造和传承,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学校“精、气、神”的核心基石,是各个大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价值理念、文化氛围、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体现着各大学的教育层次、办学特色和文化品位。特色文化影响着大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大学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

(三)大学校园特色文化是基于大学校园文化体系而形成的整体性特质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内部成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有机体系。特色文化不是校园文化的独立组成部分,而是依赖校园文化本身形成的特色,与校园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也就是说,校园特色文化不是由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某一方面而形成的特色,而是大学本体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民族优秀文化等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具有校园个性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关于大学本体文化,彭文博、李炳军在《基于本体论的大学本体的探究》中提出了区别于“独立自在”的传统本体论的见解,认为大学本体作为确实的客观存在,有相对的具体构成要素,即学生、教师、课程、专业、学科,由此构成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质是“育人育才”。大学中与高深知识存在关系的人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师是大学存在的根本,高深知识的载体主要是课程、专业和学科。学科既是知识的分类,也是大学基本的学术组织。这5个要素互不相同,但没有先后之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是以人为基点,核心是“育人育才”,其不能独立存在,主体间通过学术聚集、相互作用而生成具有高度协调性和适应性的“共同体”。“本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受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等因素的影响,所呈现的形式是多样的,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等。大学教育是以“育才育人”为目的的文化活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实质上也是“育才育人”的文化活动。这里的大学本体文化是非传统意义上的本体文化。正因为大学本体文化具有开放性,因此在受到校园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民族文化的影响后,就形成了本体特色文化,也就是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或可称之为校园特质文化。

三、“特色文化育人”的内在机理及其含义

(一)“特色文化育人”的“特”之含义

“特”的含义相对于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本文所探讨的“特”是指相对于众多大学校园的“特”。由于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办学规模、所在地域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虽然各大学在教育理念、社会职能、价值追求等方面具有趋同性,但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所大学。相反,大学应该办出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这样才能紧密契合国家形势、地方特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如前所述,本文所探讨的“特色文化”是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立足于教育理念、社会职能、价值追求的普遍特征,融汇了校园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大学本体文化、时代文化、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而生成的个性化的校园文化。

(二)“特色文化育人”的“育”之机理及含义

“特色文化”是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其是无形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形式,把模糊、隐性、零星、散乱的思想文化挖掘、整理、提炼出来,把无形的思想文化转化为有形的形式语言,把有形的形式化语言综合、组织、转化成具有感染力的育人场域。也就是说,将这种载体、形式整合为一个具有特色文化育人功能的校园空间环境实体,通过校园空间环境实体即育人场域把特色文化传达给师生,达到育人效果。因此,这里的“育”属于十大育人体系中的文化育人范畴,其实质是环境文化育人。同时也是“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思想中全方位育人的贯彻落实。由于是通过校园空间环境这一综合实体开展的育人活动,因此这里的“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内容,具有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持续性的特点,其育人的感染力和渗透性更强,影响更深远。

四、大学校园文化“独特之魂”的形成机理

大学校园开放空间从基本功能上说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学科构架、办学层次、学科性质、行业特点等方面的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分类和类别特征,同类别的校园在校园开放空间构建的影响因素上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尽管如此,每一所大学深层次、具有根本性地位和决定性意义的精神文化核心还是独特的,并通过校园风貌体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特征。虽然每一所大学都具有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独特之魂”,但这一“独特之魂”并不容易把握,其往往停留在师生的感知层面,处于模糊、隐形的状态,如果要把“独特之魂”上升到师生理性认识的层面,并形成明确的思想内容,就需要不断探索这所大学的历史源头、当下状况、未来方向,对大学的“独特之魂”进行理性层面的认识和把握。而这一“独特之魂”到底是什么?从各大学现有的研究、总结成果来看,其主要体现在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顶层设计中,体现在校训、校铭等校园核心精神文化文本之中。这些内容正是校园空间环境的精神文化内核,而由此衍生出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构成了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校园空间环境独特神韵和气质的文化根基。

大学校园“独特精神文化之魂”到底是什么、来自哪里、怎样形成?各个大学都在不断探索,使其不断清晰、完整、丰富和完善。因此,对大学校园“独特精神文化之魂”的探索是大学在精神层面的深刻反思和自我认识,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这一认识过程是伴随大学发展长期存在的过程,对大学办学目标的追求和办学理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既是大学长期探索自身、完善自身、发展自身的动力,又是大学持续活力的源泉。

五、大学校园文化“独特之魂”的内在构成

(一)校史文化中的历史情感之“特”

校史文化是影响大学独特性的先决性、根本性因素。每一所大学的办学历史都是独特的,将其早期办学的条件、背景、需求、原因等综合起来,就孕育了独特大学的雏形。以校史文化为基础,将地域文化、时代文化、大学精神、民族传统文化、办学历史文化进行融合,培育了校园的独特之魂,形成了校园特质文化(见图1)。虽然大学从物质形态形成之初就形成了自己的精神特质,但也需要完成对自身的历史剖析和自我认识才能清晰把握自身的特质内容。大学历史应该根据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大学形成的早期历史需要后人通过人物访谈、资料收集等各种方式去追寻历史踪迹,复原办学历史的故事,整理形成办学历史文化成果。因此,校史需要不断整理、书写、延续,并在不断整理的过程中,完成对大学自身发展的反思、认识和总结,从而准确把握大学在办学精神文化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办学成果层面形成的特色,丰富和滋养大学的办学精神,形成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因此,校史文化能集中体现大学在人文情感层面和办学传统层面的特色。

(二)地域文化中的本土之“特”

地域文化是大学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伴随大学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影响着大学精神和物质形态等各方面,对大学特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地域限定性和地域支撑性的作用。每一个地域大多具有历史文化、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水平、社会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地方特色,这对大学的办学条件、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式、校园风貌、校园意识形态、校园文化形态等都有地域限定和支撑作用,从而形成了大学自身的地域特色。

(三)时代文化中的导引之“特”

时代文化与地域文化一样,伴随大学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影响着大学精神和物质形态等方面,在其中发挥着激励、引领、促进的作用。时代特征在大学形成初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下时代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决定了大学的办学体制、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式等。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时代对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是推动大学各方面的变革。从某一个特定时代的横向看,各个时代对大学的影响促进了大学办学特点的时代性趋同;从各个大学的发展历史纵向来看,由于大学的办学者以及师生群体、地域条件、地域文化、学科特点等的不同,各个时代的影响具有趋同性,但作用于不同的大学,其产生的结果不尽相同,最终形成的大学校园文化也各有特色。同时,不同时代作用于同一所大学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大学在不同时代文化的作用下也会产生相应的校园文化时代特色,最终熔铸于校园特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四)大学精神的理想追寻之“特”

从传统本体论意义来看,大学存在依据和存在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总有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永不改变的要素,这些要素或许可以称为大学本体。而这些具有永恒意义的要素中最核心的就是大学精神,传统意义的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具有的普遍价值理想和追求: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即大学的本质特点,或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本体文化,是高等教育机构自身特有的本质属性。其与其他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以上三种价值理想的坚守和不懈追求,是促进大学不断发展的原始驱动力。

(五)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之“特”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思想特色、形态特色等。大学对民族传统文化负有传承责任,在传承的过程中,既要有扬弃、保护,又要有发展和创新。部分大学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由于结合了学科特色、科研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师生特色等,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承内容和传承效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部分大学通过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吸收、发展和创新,对大学自身的价值理念、思想观念、校园文化形态、校园意识形态等产生影响,从而促进了大学在精神内核构建、文化形态构建等层面形成特色。

六、结语

校园特质文化是依托于大学本体文化,与校园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大学功能,不断丰富和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大学自身特色的文化。其由精神核心,即“独特之魂”及其延伸发展形成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态构成。具体来说,大学校园特质文化在内容和形态上,可以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大学功能形成特色,其中人才培养可以围绕“德智体美劳”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特色,科学研究可以依托学科形成特色,社会服务则以学校与社会的创造性结合形成特色。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校园文化办学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大学校园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