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研究:回顾与思考

2022-09-15 12:58余朝文李达旨玉智安
大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献核心素养

张 颖 余朝文,2 李达旨 李 娟 玉智安

1.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100

2.广西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引言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学术界研究与探讨的热点问题。核心素养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2014年才开始被更多的研究者关注。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方案和标准”)中提到,要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奠基未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方案和标准”的课程标准编制中提到,要坚持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依据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凝练课程所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和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建立学生课程教学与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各学科基于学科的性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在完成该学科课程的学习后应该养成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于1978—1986 年经历了计算机课程的萌芽试验阶段,到目前为止已经走过了40余年。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名称为“信息技术”的课程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其以知识为导向,重视学生操作和编程能力的培养;2022年“方案和标准”中将其改名为“信息科技”课程,更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强调信息科技对促进科技创新自主可控、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性意义。在高中阶段,其虽名为信息技术课程但内容相互衔接,实质都是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方案和标准”表明,信息科技课程更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课程以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这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以“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为篇名进行高级检索,时间为2016 年3 月—2022 年4 月,共检索到228 篇相关文献。因笔者直接以“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为篇名进行检索,所检索到的文献与主题相关度很高,所以没有删除相关文献,确定以这228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的计量可视化分析与指数分析两种方法对样本进行处理统计。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

1.计量可视化分析

CNKI 的可视化分析功能主要针对检索结果,读者可从多个维度分析已选文献或者全部文献,这一功能能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文献之间的关系。本文对研究样本进行了处理,从总体趋势、来源分布、主题分布三个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还通过Citespace 软件分析关键词和作者,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以此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2.指数分析

指数分析法是指利用指数体系,对指标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中各种因素影响的方向、程度及绝对数量。CNKI 指数能形象地反映不同检索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变化趋势,帮助读者最大化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CNKI指数分析,可以检索、发现和追踪学术热点话题。在本文中,笔者通过指数分析了解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学科与学段分布;通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对比,更清楚地了解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学术关注度与学术传播度。

二、研究成果数量统计分析

(一)发表年度趋势分析

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相关的文献于2016 年3 月开始出现,2016 年共发表了4 篇;之后两年内的发文量近乎以指数形式递增,于2018年达到顶峰的60篇;2019年和2020年的发文量下降至52篇左右;在2021年,发文量几乎呈断崖式下跌,降至27 篇。总体上看,近几年学者们对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这一方向的研究意愿较低,兴趣不高,关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研究陷入困境。

(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学术论文的关键词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两个或更多的关键词在一篇文献中同时出现称为关键词共现。一般认为,关键词在同篇文献中两两出现的频次越多,越能说明这两个关键词所代表的主题关系密切,对关键词共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可以形成一个共词网络,网络内节点之间的连线可以反映主题内容的亲疏关系。通过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可以描述某一学术领域内部组成关系及其结构,还可以用于揭示学科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

笔者对研究样本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并对次数排名前十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发现“核心素养”出现的频次最高,其余依次为“信息技术”“计算思维”“培养策略”“高中”“互联网+”“信息意识”“课堂教学”“创客教育”,这表明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上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研究者既关注课堂教学实践,又关注学生思维和意识的发展,同样,这也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作者合作网络指以作者作为节点,有相互合作关系的作者两点之间会有连线,将其连接起来,构成社会关系网络。其中节点代表作者,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或长短可以用以表示相应作者间合作关系的强弱。通过对作者合作网络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作者相互交流的情况,对该学科领域的影响等。

笔者对研究样本的作者进行分析,发现发文量最多的是曹慧荣、周晶、陈意辉等人,但他们相互之间没有连线,代表他们之间没有研究上的联系。总体上,作者之间相对比较独立,没有太多的交流沟通以及知识之间的传播,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利于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进一步研究。

(四)来源分布分析

笔者对2016—2022年的文献进行来源分布分析,如图1 所示,排名从高到低分别是《中小学电教(下半月)》《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考试周刊》《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读写算》《成才之路》和《高考》等。这七类期刊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均不是核心期刊。此外,其他普通刊物占了近80%,这从侧面表明学者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研究水平相对较低,研究不够深入,无法产出大量的高质量文献。

(五)主题分布分析

对研究主题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的结果,如图2 所示,除了“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学者们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学生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和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策略”“信息技术学科”“计算思维”等方面。从不同维度来看,研究涉及教师、课程与教学、学生信息时代必备素养以及“互联网+”和创客教育等热点,研究主题比较新颖、丰富,但是文献总数量却不多。

(六)学科与学段分布分析

用CNKI的指数分析工具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检索进行指数分析,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到,近几年探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学段主要是中等教育,比例高达48.02%,其他依次为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科主要是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和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相匹配。初等教育是指教育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学校教育最初始的阶段,对学生有重大影响。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的教育。但图3 表明,关于初等教育的研究只是中等教育的1/5,差距极大。

(七)学术关注度

选取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相关度最高的词——核心素养,时间选择为“10年”,“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学术关注度对比演示,如图4所示。图4中揭示了2011 年—2021 年“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文献发文量的增长情况。2016年以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环比增长率一直在不断增加,尤其是2017 年,达到了444%;从2020 年开始,其环比增长率开始下降,2021 年环比增长率甚至为-24%。“核心素养”学术关注度比“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学术关注度相对更持久,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学术关注度虽起步较晚,但关注度却热得更快、更高。总体来看,其学术关注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八)学术传播度

选取“全部”时段,将“核心素养”的学术传播度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学术传播度进行对比演示,如图5所示。“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环比增长率最高年份是2020年,为100%,2021年开始出现负增长,为-6%。“核心素养”文献被引量一直高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文献被引量,但2020 年“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环比增长率为100%,而“核心素养”环比增长率仅为15%;2021年二者环比出现了负增长。总体来看,“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学术传播度比“核心素养”的学术传播度要小很多。

三、研究现状分析

(一)研究视野受限

关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文献数量在2021 年几乎呈断崖式下跌,学术关注度虽然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但也呈逐渐下降趋势;2021年学术传播度也开始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研究陷入困境,且迟迟无法突破。甚至鲜有学者关注新的研究内容,反复地讨论某一问题。笔者对228 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围绕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人必备的品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研究对象必须是学生。在研究中,除了学生,我们也应该关注影响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其他因素。学生的学习除了自身内部影响因素,还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等。家长并不是把孩子送入学校就万事大吉,而是要思考自己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社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即使是学校里的学生也不例外,那社会可以从哪些方面影响学生呢?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自身应该怎样优化?研究者应该拓宽视角,从多学科的角度去衡量、去判断,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二)研究深度不足

所检索的228 篇文献中,只有7 篇文献的作者是硕士,其中3篇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其他均为中小学教师,主要研究对象是高中生和初中生,研究主题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性与时代性。但研究的深度不足,首先体现在文献数量方面,最多的时候是2018年发表了60篇;其次,在刊物质量上,近3 年的文献在核心期刊上很少见,高质量文献偏低;再次,研究人员多为一线中小学教师,说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及被关注度不高。

大多数的学者以信息技术教学为载体,介绍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寻求解决之道;或者围绕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所包含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分别展开讨论研究;或者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借助“微课”“模块化编程”“项目式教学与学习”“创客教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实际上,大多数学者都关注了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培养策略、培养方法,而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其他的一些热点或者维度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在228 篇文献中,只有3 篇文献提到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评价问题。众多学者将大量精力集中在同一个研究问题上,出现研究重叠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维的局限性,导致文献数量偏低、质量不高的情况发生。

(三)研究人员独立

笔者在关于作者合作网络的分析中发现,学者之间相对独立,很少有合作交流;在学术传播度分析中发现,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文献被引量偏低,环比增长率于2021年出现了负增长,传播度低。

虽然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在我国已有40 多年的历史,但主要因为其没有被列为高考考试科目,所以没有受到学生、家长甚至学校的重视。和其他科目的教师相比,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不多,并且“身兼数职”,他们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可能是电教维修工、政教处职员等,这些工作严重消耗了教师的精力与时间。学校、家长不够重视,一线教师疲于应对,学者们只能根据一些表面现象进行理论或实践层面上的思考与探索,这阻碍了研究成果的实现与扩展,使得研究成果质量不高,难以引起关注。此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为教师提供的教学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身处的环境大不相同,研究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同行之间的交流有一定难度。最终导致研究该问题的学者相互独立,很少进行交流沟通,这不利于有关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探索。同时,相关研究浅尝辄止,未能形成系列,没有延续性。

(四)学段研究不均衡

“方案和标准”强调,各课程标准要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我国教育方针细化为本课程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加强学段衔接,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的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目前,关于初等教育学段的研究只是中等教育的1/5,研究者主要关注中学学段,缺乏对小学学段的研究。在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虽然不同,但各有侧重,最终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研究都不应顾此失彼。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要想保证各学段之间能够顺利衔接,需要在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并在小学阶段就予以重视。

四、思考与建议

(一)主动扩展研究视野

研究者要扩大研究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融合多种学科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研究中,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中,一定会产生新的观点和想法,为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研究者要善于剖析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捋清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想办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进行整体优化,然后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运用。

(二)深度挖掘相关主题

研究者不能一味地关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培养方法,应该积极探索培养之外的其他主题,既能结合相关热点概念或者技术,又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在科学研究中不能因为担心犯错而故步自封,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创新。要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重新思考鉴定相关主题的理论与实际价值,整合多种方法,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分析,并学会跨学科解决有关难题,坚持深入探索有意义的主题。

(三)加强学术交流沟通

学术交流对研究者来说意义重大,可以采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例如座谈、讨论、演讲、展示、实验、发表成果等。当然,在当今的5G 时代,网络的低时延高传输也为我们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研究者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线上研讨,在学术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吸引大批感兴趣的人一起参与讨论,实现思想接触、学术交流、自由争辩、沟通情况、取长补短,以此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认识得到发展,从而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假说,开辟新的研究途径。

(四)加强高层次人员深度研究

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中,仅仅靠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探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高层次人员,如教研人员、高校的教授、研究生等的参与,为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寻找新的研究方向,打破实践经验带来的桎梏。高层次人员应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研究中去,与一线教师沟通交流,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进行深度研究,发现并克服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在此基础上还要勇于创新,从而推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五)重视小学阶段研究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信息科技教育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起到启蒙的作用,使初中阶段的信息科技教育符合“双衔接”的特点,初中不能是零起点。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具备了逻辑思维,也能逆转思维方向,并且去中心化。因此,在这一阶段进行信息科技教育符合教育的阶段性。研究者应该重视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研究,发现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同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习特点,注意小学三个学段各自的目标、内容以及核心素养的表现特征,确保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能够达标,为其保驾护航。

五、结语

目前,关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研究虽然出现了众多问题,但其自身的价值仍不可估量。研究者们应该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加大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探究的力度,扩展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研究的范围。

猜你喜欢
文献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