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改革探索与实施路径

2022-09-15 12:58屈莉莉
大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创思政政治

屈莉莉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6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 号)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育部党组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是各方高度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上海多所高校已经开始着手相关改革,探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该体系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显性思政教育功能,而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则具有隐性思政教育的功能。复旦大学提出“高校所有课程都要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必须同频共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积极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类(即“双创”)课程。“双创”课程不仅要传授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努力塑造中国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创新精神和优秀的创业品质。因此,在“双创”类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使得“双创”类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综观当前各类课程思政改革现状,在课程设置衔接、教学内容融合、专业师资质量、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还需加强和改进,这是当前高校“双创”课程教学改革的聚焦方向。

一、“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改革的内在联系

(一)教育资源的互补性

“双创”教育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管理和社交等方面的技能,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政教育是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和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虽然两种教育的内涵存在明显差异,“双创”教育强调实践性,而思政教育强调理论性,但是如果能够将两种教育资源相互整合,取长补短,将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双创”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双创”人才。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两种教育具有相近的人才培养目标,均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培养人——为大学生自我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二是服务社会——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三)教育内容具有共性

“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两者教育内容的互通性。“双创”教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何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知识教育、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等三大部分,其中蕴含着批判精神、奋斗精神、合作精神等思政教育内容。而思政教育涵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五大方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支撑他们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基础。“双创”教育体现思政教育的精髓,思政教育为“双创”教育提供保障,两种教育在教育内容上高度统一。

(四)教育范畴的互通性

“双创”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让“双创”课程思政成为思政课程的扩展和延伸。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课程思政应主动引领“双创”教育的发展方向,将“双创”教育纳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之中。因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德育教育如何守好自身的“责任田”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范畴。

二、创新创业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

笔者基于“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改革的内在联系,提出能够体现“课程思政”的“双创”类课程建设目标。同时,为实现课程思政的改革目标和教学效果,须合理设置课程、科学组织授课内容。

(一)课程思政视角下“双创”类课程的建设目标

“双创”类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隐性课程,应被纳入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主渠道,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努力造就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二)思政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育人的衔接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要求,各高校均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五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以及其他相关选修课。

上述课程中包含了丰富的“双创”教育内容,例如,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能够指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建立创新性的批判思维方式,并做出科学全面的创业决策。2.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学生可以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对开阔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事业的基本前提。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以史为鉴,明辨得失,培养大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4.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所必需的思想道德修养,让学生树立法律法制观念,形成健全的创业心理素质,这是学生解决创新创业实际问题所用到的重要理论知识。5.形势与政策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创新创业趋势、相关政策导向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合理利用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和给予的优惠条件。

基于上述思政课程的“双创”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在不增加总学时、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可对应衔接多门“双创”类课程。其中,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创业基础”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不少于32学时且不低于2学分。此外,各高校可根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创业项目策划、创新创业前沿讲座、创新创业实践实训等限选和任选性质的“双创”类课程。各专业应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在遵循创新创业课程自身教学规律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主动变革“双创”类课程的授课形式和教学内容,实现“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有机融合、同向改革。

(三)设计创新创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体现教育目标。为实现“双创”类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需深入挖掘“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重新梳理“双创”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教学内容。

第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双创”教育的内在要求。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亟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且需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创新创业人才。将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双创”教育的核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第二,诚信教育是大学生个人发展与创业成功的基础。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创业的基石。“双创”教学应加强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增强诚信意识、契约意识的教育,引导和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遵守创业守信规范。

第三,法律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应遵循的根本准则。基于其他课程所掌握的相关法律内容,融入“双创”教学,提高学生法制意识,让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够善于运用法律思维,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第四,道德意识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创业观的主要任务。应紧密结合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帮助高校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教育学生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理创新创业实践中的问题,有效增强学生的创业德育观,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应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竞争意识,做好创业不同时期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毅力、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失败的抗挫折能力以及面对竞争的心理适应能力。

三、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与保障

“双创”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为: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要求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为中心,以专业师资队伍德育水平提升为关键,以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为动力,嵌入思政教学内容,优化“双创”课程教学全过程。“双创”类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实施路径与主要保障措施如图1所示。

(一)完善相关制度,统筹推进思政改革

各高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从自身实际出发,响应国家要求,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健全激励机制,使“双创”课程的任课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完善相关制度建设,确保将创新创业德育教育纳入“双创”类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在校级层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一位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学院领导作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学院或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有序部署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工作。整体谋划、统筹推进,避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头管理”,教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学校团委和各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应发挥各自在“双创”教育方面的优势。

(二)变革教学模式,更新教材内容

在“双创”课程理论教学中,引入思政案例、思政视频拓展“双创”知识。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双创”教学,而不是简单地叠加或者生硬地补充。同时,加快“双创”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参观体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双创”实践活动和竞赛,努力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以配合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教材作为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应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教育、法律意识教育、道德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材中,并适当增加思政教育的篇幅,使“双创”课程教材与时俱进,顺应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

(三)增强师资力量,提升授课水平

首先,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双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授课教师的推进和落实。各学校通过打造“金课”工程提高“双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并给予政策与经费支持,便于其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其次,“教育者先受教育”。要使课程思政教育得以实施,就要努力提升“双创”课程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引导其将专业知识与以德施教有机结合。最后,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会影响到协同育人的实施效果。以“双创”教师为核心,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创业专家与校外创业指导教师、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等,组建具有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教学团队,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法活动,反复推敲“双创”类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增强授课效果。

(四)改进评价指标,优化考核体系

只有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实现“双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根据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在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加入思政绩效指标,对“双创”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育人效果进行测评,可以通过评教系统、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建立教学反馈机制,多方收集关于思政教学改革的意见建议。同时,学生成绩考评手段要更加多元化,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双创”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政素养,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重点考查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效果。

四、结语

本质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双创”类课程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而且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意识和健全的创业品格。可见,“双创”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双创”类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不是要新增一门新课程,而是要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模式与新理念,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双创”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各层面,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立德树人。“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变革教学模式、更新教材内容、增强师资力量、优化考核指标等措施保障“双创”类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双创思政政治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办公室政治
乐山市五通桥区“双创”五通桥在行动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