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模式研究
——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实训中心为例

2022-09-14 14:19■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技能

■薛 山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文旅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建构主义的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所得,而是学习者在某些情境下,借助学习过程中他人的帮助,运用既有的学习资料进行意义建构而得的”[1]。随后,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维果斯基则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得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完善与发展,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国家“双高”建设计划背景下,生产性实训基地在高等职业院校校内实践教学的平台作用更加突出。基地以教学为目标、结构化技能为核心、生产性实训活动为手段,通过特定时间的集中学习与练习,为学生深刻领会结构化技能要点、提高技能应用的精熟度提供有力支撑。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步入社会和实际工作岗位之前的重要训练场所和平台,它既是技术技能教学的场所[2],又是面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运营场所。正是这种同时面向教育和生产的交叉特性,决定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直接关系到实训基地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面向产业链、服务企业岗位需求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训基地的生产和教学功能,保证实训技能的先进性,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技能学习,成为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模式设计的首要任务。

一、建设基础

目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群涵盖酒店管理、旅游管理、西餐工艺与营养和会展策划与管理四个专业,分属酒店管理学院、文旅学院和烹饪学院三个二级学院。学院围绕酒店业态以及服务功能,联合主管单位山东商业总公司下属的银座旅游集团和战略合作单位如家酒店集团,建成主题餐厅、数字智慧酒店、酒店综合实训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群技能模块建有用于实训目的的咖啡室、花艺室、前厅室、客房室、中西餐室、旅行社和会展活动策划室。2019年,由酒店管理、西餐工艺与营养、旅游管理和会展策划与管理四个专业构成的酒店管理专业群入选国家第一批“双高”建设计划。同时,四个专业分别为山东省优质校建设专业群牵头专业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级骨干专业。专业群重视打造涵盖“政、行、企、校”多元主体构成的综合技能实训平台,以生产性实训活动为基础深化校企合作,以学生和企业岗位需求为技能培养目标,建立起一套于技能实训—技能评估—职业规划为一体的综合实训机制。

二、基于专业群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

专业群不同于以往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专业设置,也不同于专业之间的简单叠加,专业群是以产业链或者区域内产业群为基础,打破学科式知识体系,基于相同或相类似工作过程的颗粒化技术技能组合。

传统课堂传授的技术技能知识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内容,是多年来在某一环节或领域沉淀下来的成果,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内容应该伴随着行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体现出行业技术技能的前沿性和前瞻性。因此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传授的技术技能是动态的结果,它应该反映专业群范围的动态变化以及技术技能的时效性。

“Hospitality”一词在国际行业规则中被翻译为“款待业”或“接待业”。它涵盖了为客人提供多种综合性服务的行业,如住宿、餐饮、娱乐、旅行、会展活动等。“Hospitality”一词不仅可以体现出其行业结构,还能体现出其“热情好客”的服务业属性。在此意义上,我院结合已有的教育及行业资源,确立面向现代款待业,以酒店管理专业为核心,包含旅游、烹饪和会展专业的酒店管理专业群。

在酒店产业链中,通常包含酒店的设计建造、装潢、运营和服务等环节。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定位,学院以酒店服务管理为切入点,分别设立住宿服务、餐饮服务、旅行服务和会议服务四个板块,即酒店服务岗位群。在每一个岗位群中设立岗位技能服务和督导管理两级岗位能力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酒店管理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

酒店管理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平台是以酒店产业链为基础、基于学生和企业双需求的实训平台,产业间与产业内部的日渐融合,决定了实训平台的交叉性与共享性,实训平台以此设定实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机制。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模式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学习的过程是在学习者与社会环境之间不断互动中进行的。根据建构主义观点,职业技术技能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传授,它必须在特定学习环境中,在其他学习过程参与者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设施和条件获得。校企合作可以营造良好的企业工作情境,是高职院校合理地应对时代浪潮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3]。

(一)管理构架

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实训是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的。特定的学习环境指的是建立在真实工作任务基础上的学习“情境”。实训过程中的技术技能学习都与真实化的情境相联系,在“情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1.企业化运营组织构架

根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构建实训基地的企业化和运营管理组织构架。基地运营的最高决策机构为实训督导与职业发展理事会,理事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以及岗位督导由三年级具有企业实习经历的同学担任。各部门部长、团队成员全部由一年级实训学生组成,学院派出专职基地管理教师负责日常管理和实训指导。依据酒店企业部门的组成建制和行业岗位群的架构,理事会下设10个部门,如图2所示。

图2 生产性实训基地组织构架

理事会牵头各部门建立包含学生选拔制度、岗位职责义务、服务行为规范和绩效奖惩制度等完善的管理体系,其目的在于能够统一规范理事会全体成员的日常行为,建立科学的管理标准及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完善各部门的服务准则,进而通过专业、真实的服务过程实现实训教学目标。同时,参训学生的实训部门与岗位选择采取以面试为主、结合岗位轮训考核的形式竞争上岗,因此在企业化的实训“情境”中,学生更容易感受到企业中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行业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最终为其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三层叠加”实训指导机制

(1)实训指导机制的内涵

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实训是在借助其他学习过程参与者的帮助下,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在技术技能实训过程中通常涉及学生和实训指导教师两个主体。指导教师由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和学生导师构成。学校导师来自校内专业骨干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企业导师来自行业一线的骨干员工或管理者,负责指导学生的技术技能与行业标准的对接;学生导师来自高年级有过实训经历甚至是企业实习经历的学生,负责指导学生达到日常的技术技能实训标准。他们共同指导学生的日常实训活动,并从各自的角度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综合评定。指导教师在实训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和辅助作用,随着学生技能熟练程度的加深,学生的技能学习对外部依赖将逐渐减少,最终实现自主学习和工作。在以上过程中,实训学生的技术技能实训与不同类型导师之间在情境设置、任务协作、情感交流、技术技能的意义构建等方面实现充分的互动(如图3所示)。

图3 “三层叠加”实训指导机制

实训过程中学生通常以部门或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实训任务。不同的部门或小组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技能类型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比如客房类、前厅类、旅游接待类、活动策划类等,在整个的实训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与指导教师共同完成技能实训任务,还要学习如何与本部门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同学合作完成技能实训任务,共享集体教学成果。

(2)“交叉培训”机制

技能实训以专业群面对的岗位群需求为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训,学生会对跨越实训部门的不同工作技能产生兴趣,这时参训学生可以向理事会书面提出“交叉培训”申请,理事会行政人力资源部门根据该生的日常表现进行综合评定,评定内容涉及提出交叉培训的原因、原部门工作评价、交叉技能类型以及实训活动参与度等。“交叉培训”符合岗位需求和学习兴趣“双引领”的技能实训动力机制,充分体现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发展理念。

3.基于企业文化的实训行为规范制度

经过几届理事会的运营经验积累,实训中心形成完善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实训督导与职业发展理事会管理手册》。该手册涵盖了理事会各部门的职责义务、行为规范、奖惩制度等管理体系,其目的在于能够统一规范理事会全体成员的日常行为,建立科学的管理标准及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完善各部门的服务准则,进而用专业的服务及精准的行为规范来赢得服务对象的积极反馈,提高实训学生技能学习的主动性。

(二)实训课程

实训课程是实训教学的载体。实训基地将实训课程项目化、任务化,实训课程包含教学型课程和生产性课程两种类型。

1.教学型课程

教学型课程以专业群项目化课程为依托,以参训学生为主体,以一个完整的课程实训项目贯穿整个实训周期。由学生小组首先策划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形成活动方案,再由指导教师进行项目评估。项目只有通过评估,才能进入到实施阶段,学校给予项目小组一定的基金支持,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三层叠加”实训指导与反馈机制,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得到来自校内指导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导师的指导和支持。项目实施结束后,指导教师组织团队成员召开项目汇报会,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点,从而强化实践教学效果。

2.生产性课程

生产性实训活动直接来自于学校内部及外部的相关服务和接待任务。实训基地根据外部服务需求的申请,在实训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依据实训中心“SOP”编制工作任务计划,并将相关工作任务分解到不同的部门,部门内部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结合专业技能实训的知识要点组织实施。每次活动实施结束后由指导教师带领部门及小组成员以“日总结、周总结”的形式分析服务过程,梳理技能点、知识点的应用情况,最终寻找到本次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工作改进的方向。

(三)动力机制

1.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实训学习与理论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实训学习可以在具象中建构知识而理论学习是在抽象中建构知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即技能教学更加符合具象学习的特点。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经验背景、学习方式和认知特征,转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通过触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使其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主动加工者,然后通过学习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的转变,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起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相关利益者的对立与统一

教育过程需要多方相关利益者的参与,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尤为重要。企业是人力资源的最终需求方,是教育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但企业更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如何参与育人,如何平衡经济效益目标与育人的社会目标,关系到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对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引导,促进行业、企业自觉参与和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4]。同样,政府如何在尊重企业与教育两个不同部门的运行规律基础上,打破部门间的壁垒,为实现协同育人创造条件,也同样关系到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只有学校、企业、政府三者在对立中求统一,才能真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搭建优质的平台,为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提供动力。

(四)激励机制

1.激励维度

依据服务产业的职业素养标准和创新型、复杂型技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训基地构建“四维一体”的实训激励维度。

(1)工作创新激励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创新教育的新要求,鼓励学生在接待方案、服务流程、工作技能等方面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或实训经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改进措施,不墨守既定的工作原则,对于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以及降低成本的“金点子”,实训理事会及院级部门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

(2)第三方评价激励

以提升学生沟通能力为目的,鼓励实训学生主动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了解客户的服务体验和主观感受,积极获得对方对自己的服务评价,以此为抓手增强实训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实训学生的工作技能,并以此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

(3)技能共享激励

鼓励实训学生将自己的实训心得、第三方评价和创新点与老师及同学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在实训过程中的创新点在校外实习时应用到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届时,实习单位与学校将根据应用效果对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学院还将以此为基础撰写酒店服务教学案例集,将学生的实训案例进一步应用到教学环节中。

(4)职业助力激励

综合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企业导师代表实习单位向表现优异的学生发放实习邀请,该同学将享有校企合作企业中的专职人力资源专家为其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并享有优先进入优质实习单位并选择实习岗位的权利。

2.激励形式

(1)精神激励

根据各部门推荐和平时考核结合的原则,每月的月末评选出理事会的优秀部长、优秀干事;学期末,理事长和指导老师完成年度优秀实训班级、部长的评优、鉴定,并制定、实施嘉奖方案;根据工作实际和调查,适时制定、完善理事会的激励、奖励方案,指导老师和理事长积极响应实训学生的献言献策,保障理事会成员工作积极性。

(2)物质激励

为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实训基地采用将“消耗性”实训变为“效益性”实训的良性运行模式[5]。在项目化实训课程以及生产性课程中,学生自创项目或对外承接服务所获得的销售收入,在扣除相应的物料成本后,归项目小组或承接服务的部门所有。部门内部按照项目贡献程度的大小由部门成员二次分配,从而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在市场中检验自己的服务技能和经营策略。

(五)考核机制

实践技能考核是专业群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践教学内容、手段持续提升的重要抓手。

1.组织形式

实践教学考核由实训督导与职业发展理事会和任课教师团队共同完成,能够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学习理念,同时强调校企协同。理事会各部门负责日常运营类项目考核,如出勤率、服务满意度、工作协同度、事故率等;任课教师团队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并对教学计划中的技能点、知识点进行考核。

2.考核方式

考核以实践教学计划中的技能点、知识点为考核对象,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以过程性考核为主。考核分为四个等级:优秀(≥90分)、良好(89~70分)、合格(69~69分)、不合格(<60分)。

3.考核内容及权重

实践教学考核内容依据行业企业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相关岗位分类和技能要求,并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开展,实践教学考核内容如附表1所示。

附表1 实践教学考核内容

(六)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为保障专业群实训基地有效运转,学校建立完善的“四位一体”实训治理体系,包括校企合作委员会、技术技能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生实训理事会。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双方需求的对接、人员安排、教学投入和资源管理等;技术技能评定委员会负责实训内容与行业标准和技能等级的对接、与“1+X”证书体系的对接以及实训效果的评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实训课程安排、课程开发、教师教研、实训案例收集与撰写等;学生理事会在基地主任的指导下负责实训基地的任务分工、项目执行以及部门日常经营与考核等。

2.制度保障

为适应专业集群发展理念,学院出台与产业对接、能动态调整、可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发展机制。根据现代治理体系要求,建立以“四位一体”实训治理体为基础的体制机制,保障实训基地的有序和有效发展。同时,以学校实训管理中心为依托,建立相应的国有资产、财务管理、教师发展以及校企合作等一系列实训管理制度,支持专业群高质量发展。

3.经费保障

实训基地的运行经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学校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用于实训基地建设、设备采购以及日常运营开支。企业投入或捐赠部分统一在学校财务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二是学校为项目化教学设立的运营资金,这部分资金由承担教学任务的二级学院承担,主要用于学生项目运营过程中发生的交通、物资采购等费用。运营资金根据实训团队的项目立项论证配比,并且事后根据项目绩效予以评估。三是经营性收入,这部分收入一部分用来弥补项目运营成本,一部分以奖励的形式发放给项目小组的实训学生。

四、经验总结

实训中心经过多年的运营实践,培养出众多行业内优秀员工。实训中心实训理事会的同学更是成为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受益最大的群体。在实训中心运营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重要因素:一是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为学生提供更多样性的技能领域;二是企业的参与,发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作用,将工作一线的技术技能、工作制度和物料引入实训场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三是实训内容项目化,将实训教学内容项目化并且让学生们交叉学习,体现专业群特点,使学生的实训技能适应复杂性和复合型工作岗位要求。

猜你喜欢
生产性实训技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