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资源的农村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设计

2022-09-14 06:49王佳政
地理教学 2022年16期
关键词:研学路线乡土

王佳政

(四川省合江县白沙中学校, 四川 泸州 646202)

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颁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研学旅行的开展等改革措施正全面有序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1]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而研学旅行是综合性的课程,是落实和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条件较好的地区已全面推进研学旅行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某些条件的欠缺,尚未大规模开展研学旅行。如何让农村学生加入研学旅行的浪潮,贯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成为一线地理教师的工作重点之一。本文立足农村高中现实,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旨在提供一个安全、实惠、高效且切实可行的研学旅行设计范例。

一、研学旅行设计原则

1.经济性原则

研学旅行从策划到实施再到总结评价是一个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的工程,需要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农村高中自身能够提供的资金相对较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高中经济缺口更大。因此,在设计活动时要用最少的经济投入实现研学旅行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尽量选择经济实惠的研学点,减少非必要的支出,秉持经济性的原则。

2.乡土性原则

乡土研学资源是农村高中开展研学旅行的最好载体。其一,研学区域是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不会因为环境陌生而产生畏惧;其二,研学区域离学校近,出行更加方便,费用较低,参与的学生会更多,研学的有效性更高;其三,乡间的事物或现象是学生熟知的,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研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研学中,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2]

3.实践性原则

研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学生实践,其目是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参与体验。因而在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时一定要有学生亲自动手的步骤或环节,才能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切不可单纯把校内的地理课堂搬到野外,重旅行轻研学,而应在实践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

4.安全性原则

安全是保障研学旅行开展的首要条件,因此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在确定研学旅行路线后要提前踩点,梳理存在安全隐患的点位或路段;其次要做好相应的安全应急保障措施,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培训,以便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找到紧急处置的办法;最后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方式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二、研学旅行主题确定

乡土资源是农村高中实施研学旅行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对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以新课标为依据,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导向梳理研学旅行内容,最终确定研学旅行主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其是一所位于乡镇的高中,离县城和市区都有一定的距离,加之学校财力有限,研学点不宜选择太远;学校面向长江,背靠北寨山(典型的方山地貌),其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学校所在镇历史悠久,唐朝时作为县城驻地长达两百多年,人文历史气息浓厚。因此最终确定了以“长江—北寨山”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以研学地的自然地理要素为主要切入点,以人文地理要素为纽带,综合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研学旅行设计

1.研学旅行目标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等内容也无不体现着开展研学旅行的必要性。研学旅行作为一项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学习形式。实施研学旅行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动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的成因、规律、特征等。研学旅行把学生带入真实的自然地理环境,促使学生在其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学生能从地理视角去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丰富精神世界,懂得人地协调观的真实含义,最终形成人地和谐的情感态度。

2.研学旅行路线

乡土资源是开展研学旅行的最好载体,农村高中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独特,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研学素材并收集整理。研学材料信息整合加工后要结合研学旅行的设计原则确定好研学旅行主题,并以目标为导向拟定路线。路线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环节:“踩点”并确定每一个研学点位具体要研学的内容;根据“踩点”优化整合布局研学点位;根据理论知识将研学点位连接起来,初步确定一条研学旅行路线;到实际的路线中去论证其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包括安全措施等);根据实践论证最终确定一条符合实际的路线;通过研学旅行路线建构区域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研学区域面(见图1)。

图1 研学旅行路线确定流程

依据研学旅行路线的流程图,笔者经过提前“踩点”、优化布局和加工整理确定了8个研学点位。以学校为大本营,以长江和北寨山两个微观研学区域为背景,拟定了本次研学旅行的路线,构建了长江—北寨山完整的研学区域面(见图2)。

图2 长江—北寨山研学旅行路线

3.研学旅行准备

实施研学旅行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至少要完成必修《地理一》和必修《地理二》相关知识的学习。其次教师要准备相应的研学工具和研学资料,包括地质锤、地质罗盘、手持气象仪、pH试纸、手机或相机等物品以及壶穴、马刀树、旗形树等相关地理事物的介绍资料;学生准备好书包、课本、笔、研学记录本等学习工具。最后要为全体人员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教师提醒学生携带遮阳帽、矿泉水、干粮等生活保障物品,同时要对学生做野外活动安全知识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等相关培训,强调研学过程中的纪律要求,即听从安排,文明研学,不毁坏农作物和花草树木等。[3]

4.研学旅行内容(见表1)

表1 长江—北寨山研学旅行内容

5.研学旅行评价

评价是研学旅行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通过评价判断学生研学旅行的成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对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在评价时要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品质,包括研学手册内容完成情况、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学生在研学旅行后对活动的总结和归纳,包括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学活动报告的撰写等。针对每项研学内容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赋分(见表2)。

表2 长江—北寨山研学旅行评价

(续上表)

四、结语

乡土资源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要教师充分挖掘其中的研学资源,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就能设计一套符合农村高中实际情况的研学旅行方案。乡土资源是农村学生较为熟悉的地理环境,拉近了学生与研学知识的距离,降低了研学旅行的成本和安全事故的风险性,在研学旅行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研学旅行的设计是一项繁杂的过程,而农村高中地区硬件和软件条件都相对薄弱,因此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充分发挥地理备课组和教研组的团队力量。本文设计的研学旅行方案是立足于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呈现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设计出符合本校的研学旅行方案。此外,研学内容的确定还应针对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取舍,及时更新、补充和完善,才能保证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

猜你喜欢
研学路线乡土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最优路线
『原路返回』找路线
乡土中国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画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