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脉学习理论视域下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探究*
——以“西溪湿地: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密码”为例

2022-09-14 06:49张宝歌高梅香
地理教学 2022年16期
关键词:西溪跨学科教学

邓 蓓 张宝歌 高梅香

(1.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2.宁波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文化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一、引言

“境”指情境,“脉”比喻条理,境脉学习不是“境”与“脉”的简单叠加,而是强调借助情境的条理性把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境”还指学生的内在世界和多样的外部世界,“脉”还强调学习过程的核心目标取向。境脉学习理论以学习者主动参与境脉互动为要旨,要求教学在重视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逐步延伸学习脉络体系、丰富真实场景,借助各学科资源与表现优势,实现优质教学的最大化。[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鲜活问题,整合多学科的知识、观念与思维方式开展综合实践学习活动。[2]鉴于境脉学习理论与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在育人价值和实践模式方面存在较高耦合度(见图1),本文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以素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杭州西溪湿地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室内和室外、实景和虚景、历史和现代的资源优势进行实践教学活动设计,探索将境脉学习理论经验应用于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的具体路径。

图1 境脉学习理论与跨学科教学的耦合

二、境脉式跨学科教学设计思路

2022年版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明确强调要从真实情境中引发问题,再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领会和构建知识。[3]本次境脉式实践教学依据课标要求,充分调动学校周边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走进杭州西溪湿地自然大课堂,围绕“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生态湿地”等真实大情境引发湿地相关地理问题,[4]组织学生运用地理工具开展项目式探究活动,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进行多学科教学,让学生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产生意义关联,提高学生在真实环境下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见图2)。

图2 境脉式跨学科教学设计思路

境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境脉课堂”存在以下几个基点:个体的先验境脉、群体的情趣境脉、环境的资源境脉、意义的联动境脉。[5]本次教学在探索“湿地密码”时,既要注重对“境”的把握,综合个体与群体、自然与人文环境要素,也要关注“脉”的影响,重视各个脉络间的关联,突出整体合力。在此基础上,为将境脉学习理论经验落实到地理跨学科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该实践教学提出“一核二界三境四脉五步”的教学模式(见图3),以“心境、学境、知境”三境为教学基点,将“素养、情境、知识、活动”四脉作为显性动力把课程内容整合成可操作的紧密学习链条(见图4),通过五步项目式教学活动建立起理论联系现实的路径,促进学生内外世界贯通,以达到学习者真正内化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的,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真实落地,助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图3 境脉式实践教学课堂模式

图4 四脉教学核心内容

三、西溪湿地境脉式跨学科教学设计

境脉式地理跨学科教学是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观的体现。本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优势,结合西溪湿地区域资源,依托2022年版课标中湿地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创设“诗史鉴赏感境、测绘脉动明境、实验监测启境、调访劳作悟境、美美有声出境”的五步项目式教学活动(见图5),形成湿地主题跨学科教学体系(见图6),引导学生运用语文、体育、信息科技、生物、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思维与方法去认识湿地、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实现跨学科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

图5 五步项目式教学活动

图6 湿地主题跨学科教学体系

1.诗史鉴赏感境

将湿地知识、古诗词、西溪历史与现实场景无缝衔接,不仅可以丰富教科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溪湿地考察的相关故事,发放导学案。

教师带领学生在西溪湿地徒步观光,认识湿地组成要素,参观全国诗词研究基地,读美文、品诗词,了解西溪湿地发展历史。

(2)活动任务成果

学生总结西溪湿地相关文化作品中提到的与水有关的地理事物。

学生实地观察到西溪湿地包含河流、湖泊、池塘、沼泽、水稻田等水域类型。

学生能说出湿地具有地表过湿、经常积水、生物生长等共同特征。

2.测绘脉动明境

将体育运动、定量观测活动和信息技术操作三者结合,带领学生体验湿地美景,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由浅入深的问题链,拓展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加深区域认知。

(1)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定向运动形式开展西溪湿地穿越活动,探索脚下湿地的水系和地势特征,引导学生在深潭口聆听观看《习近平讲述的故事》《西溪且留下》等音视频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了解西溪湿地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讲解制图知识,指导小组合作运用简单信息技术软件,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底图,添加西溪湿地地形、水系、经纬度、相关图片和文字介绍等要素信息。

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温度计和湿度计的使用方法以及在杭州气象局网站查找数据的方法。

小组分工,选择观测点观测并记录西溪湿地早中晚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查阅网站信息记录杭州主城区温度、湿度数值,并进行对比分析。

(2)活动任务成果

学生明确西溪湿地在杭州的位置、区域主要汇集的河流以及区域地形特点,能从环境整体性角度出发分析出西溪湿地形成原因主要为地表径流流入多、水量来源丰富、地势较为低平等。

小组合作绘制完成西溪湿地多样主题电子地图以及本次探究活动学习位置的分布图和路线图。

学生能够说明西溪湿地主要由植被、土壤和水域组成,散热功能大于市区建筑物与道路,理解城市湿地在调节气候方面的巨大价值,并能够进一步对比发现这一价值主要表现在减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概率等方面。

3.实验监测启境

通过将地理、生物等学科方法融会贯通,让多学科思维融入实践教学探究活动中,唤醒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强化学生动态分析地理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生态文明素养。

(1)教学活动过程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对比图文,对西溪湿地生态破坏原因、环境治理前后变化等主题进行学习,体会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感受西溪湿地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诠释。

学生驻足莲花滩区观鸟,借助懂鸟 App认识动物标本,对湿地常见水鸟进行调查分类,结合资料思考总结湿地给人类带来的福祉。

学生在泊蓭、湿地植物园参观湿地生物景观,利用沿路生物科普转盘、形色App认识湿生植物,参与植物标本制作活动。

学生利用湿地水质监测实验室,参与、体验湿地生态对照模型制作与水质监测活动,观察湿地净化水质的过程,对比对照模型流出水体水质的差异,并与专业技术人员交流探讨,尝试分析湿地净化水质的原理。

(2)活动任务成果

学生能够描述湿地从面积锐减、环境恶化到现在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变化过程,了解引水入城等改善水环境的措施。

学生能够总结出湿地还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教育科研、娱乐休闲、调节径流、美化环境、供给产品等社会、经济、生态多方面的价值。

学生能够通过对比观察,说明湿地内泥沙等物质易发生沉积,水生生物具有吸附、截留污染物的作用,分析得出湿地面积越大、各部分连通性越好,净化水质能力越强的规律。

学生最终能够全面认识、解释湿地净化水质的过程。

4.调访劳作悟境

以体验式学习方式将农业活动、访谈研究与农耕湿地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德育及劳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1)教学活动过程

学生在烟水渔庄实地观察西溪湿地农业景观,调查记录农作物的种类与数量,了解西溪湿地的农耕历史。

学生游览湿地慢生活集市街区并参与农产品编织、蔬菜种植等劳动体验活动,感受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学生参观生态—人文—科研特色长廊,对产业园区人员进行采访,结合西溪湿地景观规划图,了解湿地功能区的划分,思考湿地未来的发展定位。

(2)活动任务成果

学生观察、说出西溪湿地农田主要种植桑、柿、柳、麻等作物,形成桑基鱼塘、柿基鱼塘等农业生产模式。

学生理解西溪湿地高生产力具体表现在种植业、渔业和养殖业上,并总结农业对区域生活、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学生了解到西溪湿地的农业发展史亦是人们对不利的地理环境持续改造的历史,总结出西溪湿地农耕文化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并说出未来湿地与城市深度协调发展的方向。

5.美美有声出境

五育并举,提升学生欣赏地理事物的审美意识与沟通交流水平,创新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创意实践能力,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1)活动过程

学生参观中国湿地博物馆各主题式展厅,了解世界、中国主要湿地的分布特点,并思考保护湿地的措施。

学生沉浸式体验博物馆内的实践项目,共同参与游客引导、湿地科普宣传、知识讲解等活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主动交流实践探索心得。

学生结合实践学习经历,课后围绕“大美湿地,生态中国”主题,以美文撰写、美篇制作、美景拍摄、美画创作和文宣创新等形式呈现湿地文化创新作业,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和反馈。

(2)活动成果

学生能从不同角色(农民、学生、媒体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生态环境规划人员等)、不同内容(法律、行政、环保、技术、教育)角度全面提出湿地的保护措施。

学生课后通过制作短视频、文本、模型、设计图等形式,展现湿地的景观之美、生物之美、功能之美、艺术之美。

四、教学反思

在境脉学习理论的支撑下,本次课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营造跨学科课堂氛围,围绕地理课程内容与核心价值取向展开实践教学。“认知—实践—深化认知”这一完整的地理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个体境脉的内部世界和西溪湿地的外部真实世界互相作用,为学生提供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西溪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杭州西溪湿地
所见·西溪度假酒店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