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
——以“探索太空、逐梦航天”为例

2022-09-14 06:49:14邹金伟
地理教学 2022年16期
关键词:星球跨学科太空

任 乐 邹金伟

(1.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01; 2.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广东 深圳 518101)

初中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规划不少于地理课程总课时10%的课时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进一步突出地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借助跨学科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观察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科学习与实际生活建立起联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课程核心素养。

一、活动目标

新课标主题1“地球的宇宙环境”中新增了三条内容要求: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探索太空、逐梦航天”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将以落实新课标为出发点,融入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增长见识、提升其综合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的。

基于此,本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目标设定如下。

(1)通过绘制人类探索太空大事记的时间轴,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和取得的成就。

(2)通过制作航天器图展以及模拟火箭升空和探测器登陆,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曲折,形成科学探索的兴趣与情怀。

(3)通过人类选址移居星球、设计人类新家园蓝图和想象新星球生活故事,加深对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的理解,认识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二、活动内容

新课标在“探索太空、逐梦航天”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提示中指出,要以“小组或社团的形式”,借助“艺术节或科技节”等学校活动,用“科幻文章、手抄报、航空模型、宣传视频、戏剧”等多样化的形式展示探究成果。根据新课标的指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先整体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和取得的成就,再重点探究人类探索太空的工具,最后落到思索人类家园的未来,如图1所示。

图1 “探索太空、筑梦航天”活动设计框架

1.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与成就

搜集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中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这过程中通过学习支架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完成任务。具体活动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与成就”活动设计

2.人类探索太空的工具

搜集图文资料,制作关于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等不同类别航天器功能用途、优势特点的介绍海报。在水火箭设计活动中感受人类为摆脱地球引力所作的努力,在模拟演示探测器到达其他星球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具体活动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人类探索太空的工具”活动设计

(续上表)

3.设计人类新家园

查找资料,了解宇宙中是否还有适应人类生存的星球,选择近似地球的星球进行改造,绘制改造蓝图和编写科幻故事,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和价值。具体活动设计如表4所示。

表4 “设计人类新家园”活动设计

三、活动特点

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物化的学习产品(如各种文本、模型、设计图等)为基本学习成果。“探索太空、逐梦航天”学习活动设计以完成探索太空时间轴、人类航天器图展、人类新家园蓝图等物化作品为载体,渗透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责任意识的培育。

1.在观察、实验、探究中感受科学精神

通过跨学科学习,在具体实验探究中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如制作水火箭过程中,学生需大胆提出设想、反复实验论证,在感受科学探索需历经曲折的同时,逐渐形成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提升是地理学科在科学精神培育方面的具体表现之一。人类新家园蓝图的规划,建立在对地球宜居环境和移居星球自然环境的整体认知上,学生需要先构建对地球和宇宙环境各要素丰富的认知,才能更好地设计改造移居星球。这过程培养了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多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相应地提升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2.在解决具体问题中获取实践创新能力

主题活动任务中的问题几乎都是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借助不同工具、采取不同途径完成,肯定学生提出的各种合情合理见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绘制探索太空时间轴、设计人类航天器图展、规划人类新家园蓝图的过程中,学生搜集、整合、分析、理解、运用图表和文字资料等行为,本就是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制作水火箭与月面模型的过程中,学生需转化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并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

3.在人与宇宙环境的关系中思考责任担当

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之一在于为人类提供可利用的资源,让人类生存发展得以延续。无论是人类已经进行了的探月、探火、空间站建设工程,还是对设想移居星球的开发和改造,都需要在遵循宇宙相关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借助科幻绘画和科幻文的形式让学生对设想移居星球改造困难进行思考,意识到目前人类还没有能力去实现这些设想,进而产生更要保护好地球母亲的想法。即使未来能实现这些设想,人类也应以一种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观点去对待。这体现了人对宇宙环境的理解,是人地协调观的拓展。

四、活动评价

立足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习活动评价应指向对素养的评价。素养的形成根植于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因此学习活动评价设计应结合具体情境问题来评估学生的具体表现和能力水平。根据本主题的活动内容,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评价建议。

1.个人成长表现与小组合作评价相结合

学习活动评价应关注任务探究过程中的个人成长表现和小组如何合作推进目标达成两方面。个人成长表现可通过了解学生任务单记录情况、观看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采集信息。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储备,通过新旧知识结构的联系促进新知构建的过程。小组合作可从合作探究能力、团队精神、沟通与分享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如表6所示,衡量学生学会学习、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

表6 小组合作总结性评价表

2.量表评价与评比表彰相结合

以量表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评价项目,如表7所示,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引,起到鼓励学生做出更好行为表现的作用。同时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对主题学习活动中表现优秀、成果显著的学生或团队予以表彰,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两种方式均坚持激励、憧憬发展,促使积极的情绪体验内化成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表7 “绘制探索太空时间轴”评价表

五、总结

通过开展“探索太空、逐梦航天”地理课程跨学科学习活动,借助学科整合的视野和思维,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不断运用信息收集、工具使用、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等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科学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猜你喜欢
星球跨学科太空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上太空,安个“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2
摧毁吞噬星球
趣味(数学)(2020年5期)2020-11-16 01:29:48
1号异星球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知识产权(2016年4期)2016-12-01 06:57:47
米弯弯的星球
太空遇险
畅游太空
意林(2010年15期)2010-05-14 16: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