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孔纳米氧化铜/聚偏氟乙烯复合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2022-09-14 10:04纪秀杰马立杰
关键词:亲水性介孔纯水

纪秀杰,晁 俭,马立杰,单 榕,刘 超

(1. 天津工业大学 a.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b.分离膜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天津 300387; 2. 河北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130)

0 引言

水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生物化学法、物理法、化学法和膜技术[1-2],与其他技术相比,膜技术具有分离过程温度条件要求低、不发生相转化、选择性好、能耗低等优势[3],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

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 PVDF)因其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好、耐腐蚀性能好等突出性能,成为常用的高分子铸膜材料。目前,PVDF膜已经在微滤[4]、超滤[5]和纳滤[6]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但是PVDF膜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也因其亲水性差、易被污染的弊端而受到了限制,因此,对PVDF膜进行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特性,其作为填料加入聚合物中制备复合膜,可以有效提高膜的通量、截留、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等[7-9]。目前研究较多的纳米填料有二氧化钛(TiO2)[10]、碳纳米管(carbon nano tubes, CNTs)[11]、氧化铜(CuO)[12]和二氧化硅(SiO2)[13]等。纳米CuO相对于其他纳米填料具有污染小、来源广泛和廉价的优点[14],其中介孔片状纳米CuO不仅具有常见纳米CuO的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特性,同时还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在应用中可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纳米填料。

采用介孔片状纳米CuO制备纳米CuO/PVDF复合膜鲜有报道,本课题组在2018年自主开发了醋酸铜自模板,成功合成介孔片状纳米CuO[15],本文进一步以自模板介孔片状纳米CuO为增强材料,与PVDF进行复合,制备介孔纳米CuO/PVDF复合膜,主要考察了介孔纳米CuO的添加量对复合膜微观形貌、结构、孔隙率、孔径尺寸、亲水性、分离渗透性能、热稳定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

1 试验方法与表征

1.1 主要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醋酸铜(copper acetate, C4H6CuO4·H2O, 分析纯, 天津光复所),氢氧化钠(sodium hydroxied, NaOH, 分析纯, 天津光复所),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 PVDF,—[C2H2F2]n—, 50 000 Da, 东莞市展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无水乙醇(absolute ethanol, CH3CH2OH, 分析纯, 天津市盛奥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聚乙烯吡咯烷酮 (polyvinyl pyrrolidone, PVP,—[C6H9ON]n—, 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N,N-二甲基乙酰胺(N,N-dimethylacetamide, DMAc,C4H9NO, 分析纯,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介孔纳米CuO/PVDF复合膜的制备

按照研究方法制备介孔纳米CuO。将PVDF和介孔纳米CuO粉末于60 ℃烘箱中充分干燥,称取一定质量的PVDF和PVP备用。将不同质量的介孔纳米CuO粉末加入到DMAc中,采用超声波清洗器(型号为KQ3200)超声1 h使之分散均匀。将PVDF和PVP加入到分散好的溶液里,采用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型号为98-Ⅱ-B)搅拌,反应结束后得到铸膜液,采用超声波清洗器对铸膜液进行超声分散30 min,然后于真空干燥箱(型号为DZF-6020)内真空干燥以脱泡负压0.1 MPa,静置脱泡3 h。将铸膜液倒在玻璃板上,用200 μm刮膜棒制取平板膜,并放入蒸馏水中进行相转换。待相转换完成后将膜取下,泡在蒸馏水中,得到湿态膜。将湿态膜冷冻干燥12 h,即可得到干态膜。介孔纳米CuO/PVDF复合膜的原料配比如表1所示。

表1 介孔纳米CuO/PVDF复合膜的原料配比

1.3 介孔纳米CuO/PVDF复合膜的性能测试

采用型号为XL30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复合膜的微观形貌。采用型号为DSA-100的动态接触角测量仪,利用液滴法测试复合膜表面的纯水接触角,每个膜样品表面取5个点进行测量,取平均值。采用型号为TG209的热重分析仪(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zer,TGA)测试复合膜的热稳定性,测试温度为25~800 ℃,升温速率为10 ℃·min-1,整个过程在氮气氛围中进行。采用型号为AGS-X的万能试验机对膜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每个膜样品取5个50 mm×5 mm的样条,拉伸速率设置为 10 mm·min-1进行测试,结果取平均值。

本试验采用干湿重法结合公式测定复合膜的孔隙率和孔径尺寸。采用实验室自制的错流装置测试复合膜的纯水通量和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albumin, BSA)截留率,本试验中分离渗透性能测试有效膜面积为7.07 cm2。在0.2 MPa下预压30 min后,将压力改为10 MPa测试,量取10 min渗过的水体积,计算纯水通量。用0.1 g·L-1BSA缓冲液进行截留率测试,先用0.2 MPa的压力对膜预压,时间为20 min,稳定后改成0.1 MPa,然后再收集BSA截留后的渗透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型号为Lambda35)测试吸光度,再同初始溶液进行比较,孔隙率、孔径尺寸、通量和截留率的计算公式见文献[16]。

2 结果与讨论

2.1 介孔纳米CuO/PVDF复合膜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采用SEM观察复合膜的微观形貌。图1和图2分别是不同介孔纳米CuO添加量复合膜的表面和断面SEM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复合膜表面分布着20~30 nm的孔,未添加介孔纳米CuO的M1表面比较致密,孔相对较少(见图1a)。当介孔纳米CuO添加量为0.09 g时,复合膜M2表面的孔数量比M1的孔数量增加,且表面与M1相比凹凸不平(见图1b)。当介孔纳米CuO的添加量为0.18 g时,复合膜的M3表面孔更加丰富,孔数量最多(见图1c)。当介孔纳米CuO的添加量为0.27 g时,复合膜M4表面的孔数量有所减少(见图1d)。当介孔纳米CuO的添加量为0.36 g时,复合膜M5的表面孔数量变得更少,且出现了较大的孔(见图1e)。当介孔纳米CuO的添加量为0.45 g时,复合膜M6的表面孔最少,且由于孔与孔之间相互拉扯出现了椭圆状的孔(见图1f)。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介孔纳米CuO添加量增加,PVDF聚合物分布更分散[17]。

(a) 未添加介孔纳米CuO

(a) 未添加介孔纳米CuO

从图2中可以看出:复合膜由上表面支撑层、下表面支撑层和中间的孔组成。未添加介孔纳米CuO的M1中存在孔径尺寸不均匀的孔(见图2a)。当介孔纳米CuO添加量为0.09 g时,复合膜M2中出现了贯穿整个膜的指状孔(见图2b)。当介孔纳米CuO的添加量为0.18 g时,复合膜的M3中指状孔数量增多,孔分布较均匀,且孔径较大(见图2c)。当介孔纳米CuO的添加量为0.27 g时,复合膜M4中不仅有指状孔,还出现了中断的孔(见图2d)。当介孔纳米CuO的添加量为0.36 g时,复合膜M5中出现了孔径更大的指状孔和中断的孔(见图2e)。当介孔纳米CuO的添加量为0.45 g时,复合膜M6中出现了更多中断的孔,孔径大小不均匀(见图2f)。可能原因是随着介孔纳米CuO添加量增多,铸膜液黏度增大,从而导致铸膜液的扩散在相转换过程中受到了阻碍,因此形成了中断的孔,结合图1膜的上表面存在大量的孔,在复合膜远离表皮层的地方,未发生相转化的铸膜液浓度更低,导致收缩应力减小,到达一定程度后,可以和聚合物的蠕变抵消,从而形成下表面支撑层[18]。总之,随着介孔纳米CuO添加量的变化,复合膜的微观形貌发生了变化,同时对膜的孔隙率、孔径尺寸、亲水性、分离渗透性能、热稳定性能以及机械性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介孔纳米CuO/PVDF复合膜的孔隙率和孔径尺寸分析

图3是不同介孔纳米CuO添加量复合膜的孔隙率和孔径尺寸图。

从图3中可以看出:随着介孔纳米CuO添加量的增加,孔隙率和孔径尺寸都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这与SEM测试结果相吻合。未添加介孔纳米CuO的M1的孔隙率为73.5%,孔径尺寸为21.47 nm;当介孔纳米CuO添加量为0.18 g时,此时复合膜M3的孔隙率和孔径尺寸达到最大,孔隙率为83.2%,孔径尺寸为26.82 nm,这可能是因为介孔纳米CuO的亲水效应有助于相转化的进行,从而导致孔隙率变大[19]。而随着介孔纳米CuO添加量继续增加,孔隙率和孔径尺寸开始下降,这可能是因为过多的介孔纳米CuO增加了铸膜液的黏度,使相转化过程延迟,从而影响复合膜的孔隙率和孔径尺寸。

2.3 介孔纳米CuO/PVDF复合膜的亲水性能分析

采用动态接触角测定仪测试复合膜的亲水性,图4是不同介孔纳米CuO添加量复合膜的水接触角图。从4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介孔纳米CuO添加量的增加,复合膜的接触角先逐渐下降,从M1的105°降低到M3的72°,这可能是由于介孔纳米CuO具有亲水性,加入一定量的介孔纳米CuO后,其亲水基团修饰在膜表面有效地改善了膜的亲水性[20-21]。之后出现拐点,表现为复合膜M4~M6的纯水接触角又开始增大,说明复合膜的亲水性有所降低,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介孔纳米CuO添加量继续增加,复合膜内的介孔纳米CuO易发生团聚,减少了其有效表面积,从而减少了膜表面的亲水官能团,这会使得复合膜表面的亲水性降低、纯水接触角增大[22]。

图3 不同介孔纳米CuO添加量复合膜的孔隙率和孔径尺寸图

图4 不同介孔纳米CuO添加量复合膜的水接触角图

2.4 介孔纳米CuO/PVDF复合膜的分离渗透性能分析

采用文中1.3小节所述方法进行分离渗透性能测试。图5是不同介孔纳米CuO添加量复合膜的分离渗透性能图。

图5 不同介孔纳米CuO添加量复合膜的分离渗透性能

从图5中可以看出:随着介孔纳米CuO添加量的增加,复合膜的纯水通量先增加后降低,M1的纯水通量为473.83 L·m-2·h-1,M3的纯水通量最大,为560.11 L·m-2·h-1,可能原因是PVDF原膜表面致密且疏水性较强,导致纯水流经受阻,纯水通量不高[23],加入一定量的介孔纳米CuO后,提高了复合膜的亲水性,并且对于复合膜内部通孔的形成也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纯水通量的增加。而随着介孔纳米CuO添加量进一步增加,M4~M6的纯水通量又有所下降,M6甚至低于PVDF原膜,这可能是由于纳米粒子过多,降低了复合膜的孔隙率,这也与孔隙率计算结果相吻合,孔隙率降低导致了通量下降。添加了介孔纳米CuO的复合膜对BSA的截留率都大于PVDF原膜的截留率。M1的BSA截留率为88%,添加了介孔纳米CuO的复合膜BSA截留率大于原膜的BSA截留率,M3的截留率最高,达到了93.75%,M4~M6的截留率有所降低且趋于稳定,但仍高于原膜M1。这可能是因为加入一定量的介孔纳米CuO后,改变了膜的内部孔结构,使得截留率提高,但是加入过量的介孔纳米CuO后,由于其亲水性及对BSA的吸附作用,使得复合膜在截留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膜污染,从而影响膜的BSA截留率。

2.5 介孔纳米CuO/PVDF复合膜的热稳定性能分析

采用TGA测试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图6是复合膜的热重分析图。

(a) PVDF原膜

从图6a中可以看出:未添加介孔纳米CuO的PVDF原膜起始分解温度为326 ℃,当残留量为80%时,PVDF膜所承受的温度是450 ℃,当残留量为50%时,PVDF膜所承受的温度为473 ℃,PVDF膜最终在799.2 ℃结束分解,残留量为14.89%,PVDF膜在467.8 ℃达到最大失质量速率。从图6b中可以看出:复合膜在363 ℃开始分解,当残留量为80%时,复合膜所承受的温度为474 ℃;当残留量为50%时,复合膜所承受的温度为489 ℃;复合膜最终在799.8 ℃时结束分解,残留量为14.37%。复合膜的最大失质量速率在488.7 ℃处。综上所述,PVDF原膜和介孔纳米CuO/PVDF复合膜在不同的失质量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热稳定性,添加一定量的介孔纳米CuO可以提高PVDF膜的热稳定性能。

2.6 介孔纳米CuO/PVDF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分析

采用万能试验机测试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图7是不同介孔纳米CuO添加量复合膜的机械性能测试结果。

图7 不同介孔纳米CuO添加量复合膜的机械性能

从图7中可以看出:当添加一定量介孔纳米CuO时,复合膜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均较PVDF原膜有所提高,对于复合膜M2而言,断裂伸长率最大达到170.26%,此时拉伸强度为0.652 MPa;复合膜M4拉伸强度达到最大0.704 MPa,此时断裂伸长率为143.78%。但随着介孔纳米CuO添加量进一步增多,出现下降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在一定的添加范围内,介孔纳米CuO粒子在PVDF膜内分散更均匀,复合膜的综合力学性能有所提升,但当介孔纳米CuO进一步增多,复合膜内的介孔纳米CuO易发生团聚,在拉伸过程中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从而导致复合膜机械性能降低[24]。

3 结论

(1)介孔纳米CuO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PVDF膜的内部孔结构,改变了孔隙率及孔径尺寸,纳米CuO添加量为0.09~0.27 g时复合膜内部的指状孔增多,介孔纳米CuO添加量为0.18 g时,复合膜有最大孔隙率83.2%,最大孔径尺寸26.82 nm。

(2)介孔纳米CuO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PVDF膜的亲水性和分离渗透性能的提高。介孔纳米CuO添加量为0.18 g时,复合膜的接触角为72.31°,亲水性最佳,通量达到最高值560.11 L·m-2·h-1,BSA截留率达到93.75%。

(3)介孔纳米CuO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PVDF膜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的提高。添加介孔纳米CuO有效提高了PVDF膜的热稳定性能。当介孔纳米CuO添加量为0.18 g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增大到0.704 MPa,断裂伸长率为143.78%。

猜你喜欢
亲水性介孔纯水
双负载抗生素亲水性聚氨酯泡沫的制备与表征
杂原子介孔MCM-41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对含喹啉模拟柴油的吸附脱氮性能
锂离子电池有序介孔材料研究进展
一种亲水性温敏聚合物荧光探针的制备及用于农产品中铝离子的检测
谷胱甘肽功能化有序介孔碳用于选择性分离富集痕量镉
不做生命的纯水
蒸馏沉淀法制备扑热息痛亲水核—壳分子印迹微球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纯水就好
具有大孔-介孔的分级孔结构碳——合成及其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水刺型空气加湿器滤材的亲水性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