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婧 福建师范大学
《阳关三叠》是一首古琴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以唐朝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改编谱写而成的一首艺术歌曲。词曲配合张弛有度,时而委婉,时而厚重,时而洒脱。《阳关三叠》分为三段,以一个曲调加以变化,每一段不尽相同,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此曲古韵缥缈,动人心弦。
钢琴曲《阳关三叠》是黎英海先生在1978年借鉴清代张鹤《琴学入门》的同名琴歌进行编写创作而成的。①是黎英海先生在演奏西洋乐器钢琴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格问题给予对比研究,中西结合形成相应的钢琴作品。
黎英海改编的钢琴曲《阳关三叠》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变奏曲式结构,其主要是由三个叠奏与尾声构成,整体结构图示如表1。
表1 钢琴曲《阳关三叠》结构图示
这首乐曲主要是以古曲艺术内容为主,这首歌的作曲者保留了古琴音乐的民族风格和原始旋律。在谱写中巧妙地运用钢琴这项击弦乐器的特点,让其有着非常好的音响质地与丰富的音乐语汇。在每个叠部的开头,都使用相同的音乐动机,并根据旋律适当地改变织体结构。在整个作品中不仅融合了钢琴的风格和特点,让西方曲式的结构特征得到有效展示,并且保留了古琴曲原来的曲式结构,黎英海先生的钢琴曲《阳关三叠》合并中西,传承古今。
乐曲中主要是以一叠部分中的音乐元素作为基础进行创作与编写,这也是整首乐曲最重要的音乐素材。二叠部分,旋律并非实现扩张与发展,而是始终保持一叠部分的主要面貌,运用重复的创作手法织体加花的方式,提高八度的音区进行重复,强调了主题。在一叠A中的b部分与二叠A1中的b1部分,在曲式结构上基本上都是保持相统一。但三叠A2的b2部分,却不再重复前面两叠的调性,使用完全不一样的发展手法。在钢琴曲三叠A2的b2的第43小节处(如谱例1所示)作曲家使用转调的方式,让整个作品的调式调性成功转为降G宫调式,并且使用双手反向八度旋律呈现方式促使整个乐曲的发展,让其情感得到展现,将全曲推向高潮。三叠A2中最后部分又和一叠A中首尾呼应,让整个作品都能够紧密相连。
《阳关三叠》的尾声处,作曲家在进行撰写的时并未使用原古琴曲中的音乐动机,而是在尾声进行创新改编,作曲家依据自身的想法将小节数增加至12小节,并以由强渐弱的处理方式,更加贴近古琴的音响效果,琴声渐行渐远,给人一种意犹未尽却又回味无穷之感。这首钢琴曲作品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古琴文化,也让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意蕴得到全方位的展示。
不管是中国的音乐作品还是西方的音乐作品都注重旋律线条美,但东西方在音乐表达以及审美价值取向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古曲《阳关三叠》中展现的是带有中华民族气质与特色的旋律线条。而改编以后的钢琴曲,依旧是传承了古曲的曲调,并且还将旋律线条进行传承,对其横向思维特色与表现张力进行修饰加花变奏,将之前的曲调用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进行改编时,乐曲中的和声布局与西方作品有着较大差异。在西方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协和与不协和和弦,而中国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喜欢运用民族五声调式,并且始终都是将旋律音调当作是主要调性基础。通过和声技法对原始曲调进行丰富和发展,并更为关注和声的色彩性,让其结构与旋律主题之间相互吻合,从而让和声语汇与旋律线条之间得到有效结合。②在该首作品当中,作曲家为了让古琴曲中的民族音乐特质在钢琴曲中得以重现,创作时大量地运用五声调式中的主干音为音乐素材,并多次使用四度、五度结构的民族性音程来强调乐曲的民族化特征。
节奏和节拍是组成一首乐曲的重要一环。西方作品(以奏鸣曲为例)的节奏节拍相对于中国作品较为严谨、工整,而通过古典曲进行改编的中国钢琴曲,节奏节拍则较为自由、散漫。在进行演奏时,旋律的抑扬顿挫、音乐速度的快慢都需要进行全面设计与编排。
《阳关三叠》的乐段结构分布较为明显(如表1所示)。当演奏者在演奏相对较为自由节奏的乐曲时,需要能够从宏观层面上实现整个演奏。随着旋律的进行,演奏者需要掌控好音乐的速度,让音乐旋律连接得更加流畅。钢琴曲《阳关三叠》的节奏,主要由三个节拍类型循环交替而成,分别是四六拍、四四拍、四二拍。所以演奏此作品时,需要对速度与节奏给予充分的关注,特别是前后不同节拍类型之间交替连接性,让其衔接得更为顺畅。此外,这首曲子还使用了特殊的节奏类型,在三叠A2的b2句中(42小节)运用了三对二节奏型,这个部分也是这首曲子的演奏技巧的重点和难点。右手在连音线后连续出现四个三连音,左手则弹奏八度音程并且大部分是以二八节奏类型出现,双手的不协调也让乐曲在听觉上碰撞出新的火花,逐步推动乐曲走向高潮。
1.古琴创作技法的借鉴
这首钢琴作品中继承了古琴曲《阳关三叠》原有的音乐结构,乐曲在重复这三叠的同时还使用了变奏曲式,每个乐段都包含着两大乐句。钢琴曲《阳关三叠》中虽然加了很多四度、五度和弦,但在旋律声部上还是继承了古曲的单线旋律。《阳关三叠》钢琴作品主要是以一条主干旋律贯穿全曲,与古琴作品中的旋律相统一。此作品还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合尾”写作手法,这种手法在古琴音乐中也尤为常见。③因此,在整个作品当中,音乐的主题旋律反复出现,音乐旋律以五声调式为主,体现出中华民族音乐的风格。
2.古琴音色的借鉴
(1)散音
在古琴演奏中,散音也可以称作是空弦音,散音浑厚宽广,在古琴中代表大地之声。古琴曲《阳关三叠》就是通过该空弦音进行主题的展示。黎英海先生在创作过程中,为了能够使钢琴演奏展现出散音音色,作曲家将主旋律下移至中低音区,未进行太多修饰,用最简单的音符描绘出空灵悦耳的旋律。随后在单线旋律的上方添加四度和弦,营造出安静幽深的气氛,使得乐曲的音响效果更加贴合忧愁、悲伤的情感。
(2)按音
按音就是左手在琴面上按弦而弹,由此实现音色的变化。在古琴演奏中按音代表人吟唱的声音,该种按音是古琴演奏中的主要手法之一。在钢琴曲《阳关三叠》中,作曲家运用大量的装饰音来呈现古琴中的按音效果,较多地运用三度装饰音,利用这些装饰音更加贴近古琴演奏中的“走手音”④音响。如谱例2所示:
(3)泛音
在古琴中泛音也称之为“天音”,通过右手进行弹弦,左手轻触琴弦,用该种演奏方式获得的音高要比之前的音区高,声音非常清晰脆亮。在钢琴曲《阳关三叠》中添加非常典型的四度和声,而这个部分的四度和声让音乐基调变得非常轻盈。四度和声连续频繁地出现在主旋律上方,作曲家通过这个创作手法来体现对古琴泛音的模仿。而且连续的四度和声都是运用跳音演奏,利用跳音演奏技法打造出泛音音响效果,给人带来若隐若现、灵巧活泼的声音。如谱例3所示:
在这些细节中能够发现,整个作品都是对古琴音色的一种还原,通过钢琴这个音域宽广的乐器进行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由此能够看出音乐是相通无国界的,并且更为注重内在关系。
在进行《阳关三叠》演奏时,演奏者思维中始终需要集中在触键上,要在弹奏过程中尽可能地模仿出古琴音乐的音色与音调。例如在演奏乐曲首部,胳膊需要保持凌空,落臂时的发力需要大臂带动小臂,进行触键时指尖要柔中带刚。如果单纯地指尖松软,会造成声音过于飘散,把握好力度平衡也是难点之一。单音旋律很难支撑起乐曲的开头和结尾,所以演奏时要能够仿照古人在进行古琴演奏时的神韵,参考古琴演绎过程中的演奏技法,由此可以将古琴音乐中的韵味得以展现,利用音色对古琴音乐进行模仿,由此不断加强乐曲的民族性。而在高潮部分的八度主题旋律的触键就要注意手指的支撑力量,给人牢固稳重的感觉,将全曲最精彩的部分展现出来。
在作品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还需要关注旋律线条整体的连贯性和音乐性,切记不能让乐曲演奏出现散落的情况,演奏者要在脑中自觉将乐曲进行分句,在演奏之前做好分析乐曲结构的准备工作。演奏时,要时刻关注如何利用手指进行触键控制,演奏出古琴余音袅袅的音响效果。
在黎英海先生改编的钢琴曲《阳关三叠》乐谱上虽然并没有明确注释踏板的使用技巧,但演奏者依旧要注意半踏板与全踏板的运用。例如在乐曲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虽然都是较简单的音型,但又不能不使用踏板,这样会造成音响效果过于单薄。为了模仿泛音散音等古琴的音效,使音符既带有余音,又不使音响浑浊,可以使用半踏板来进行演奏。演奏者可轻踩踏板,在踩下踏板一半的时候放下,不用踩到底,并运用半踏板配合手部演奏,磨合出贴近古琴的音响特征。而在三叠部分的高潮,弹奏连贯的八度旋律时,需要使用全踏板,构建出巨大的混响效果,推动全曲达到高潮。因为作曲家并没有在谱面上严格规定踏板的使用,所以在结合音响效果的情况下,其他部分可以自行处理,合理运用音后踏板、半踏板等。
《阳关三叠》是一首情感细腻、带有深沉感人情绪的艺术作品。演奏时需要将乐曲乐句划分清晰,才能层层递进传达出情感。全曲虽有三叠,但三叠的情感处理却不尽相同,情绪层层递进,从伤感到追忆往昔,再到举杯祝愿,每一叠都有不同的情绪推动。一叠更多是表达触景伤怀,音乐语气沉稳而宁静,演奏时平稳而缓慢进行,不需要过分夸张的演奏手法。二叠的旋律织体会比一叠更加丰富,相对于一叠的平稳沉静,二叠的情绪基调会更加明朗,在演奏时需带入一些的感慨情绪,为三叠部分的高潮奠定基础。三叠,这也是全曲最高潮部分,通过八度进行的方式在三叠中展现主旋律,促使情感的递增与更迭,音量与情感投入也不断增多,并且与音区互相配合不断增长,音乐语调也是非常激动与高亢,展现出分别之时非常激动的情绪,此时需要演奏者运用非常饱满并且具有渲染力的情感,将高潮部分的情真意切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尾声部分的渐慢渐弱,又抒发出感叹的情绪。演奏者赢应手臂舒展,回到最初较松弛的状态,平稳地进行演奏。
《阳关三叠》是一首有着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的琴歌,通过黎英海先生的创作改编让钢琴与古琴艺术互相结合,实现中西方音乐创作上的创新与发展。钢琴曲《阳关三叠》不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当中的创作手法也为研究其他中国特色的作品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