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红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文化馆)
当前民众精神需求满足离不开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作为社会普遍现象,群众文化活动包含休闲、学习、娱乐等性质活动。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民众物质生活质量得以保障,使得民众的生活需求逐渐从物质追求转变为精神需求。在此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逐渐成为民众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形式之一,并通过活动不断创新、拓展来实现文化传递与素质发展,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助力。鉴于此,相关部门、组织需在明确群众文化活动时代价值的前提下,借助科学对策实施来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创新,以此为社会文化传播、民众素质素养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群众文化在某种角度而言是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及文化能量的肯定,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与演进,我国拥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与积累。而随着文化的不断沉淀与转变,逐渐形成特色且优秀的群众文化[1]。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体现,亦是助力国家经济发展、强化社会地位的重要基础。而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可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发挥重要价值,以豫剧《沁园春雪》、河南坠子《学习新准则》等为例,能够在演奏表演过程中加深民众对传统戏剧艺术、魅力的感悟,实现在群众文化活动实施过程中促进民族文化的宣传,并在不断学习、发展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促使民众物质生活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高的态势,而精神文化需求则成为民众追求方向,为此需借助群众文化活动来满足精神需求。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群众文化活动可发挥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2]。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民众生活节奏愈发加快,再加上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影响,使得民众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用于交流互动的时间持续缩减。通过开展高质量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在帮助民众缓解压力的同时,为人们深度交流、互动创设良好契机,在构建趣味、轻松生活氛围的同时,引导民众以更为端正、积极的心态参与到事业工作中,为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贡献最大助力。
通过对群众文化活动合理组织与实施,可为民众精神陶冶、思想升华提供平台,并实现在活动中加深互动与交流。不同于其他活动而言,群众文化活动支持全民参与,而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老一辈社会建设者能够为大家分享关于生活、发展等方面的经验,或者是以群众文化活动为渠道来宣传正能量,为其他参与者创设更为理想的学习契机[3]。同时,可通过展览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定期开展,吸引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在作品参观、观赏中了解其蕴含的精神与价值,感悟隐藏于展览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文化,依托于群众文化活动来促进民众思想与情感升华。另外,群众文化活动可作为社会文明传承、社会风尚引领的关键渠道,通过在不同地域开展差异化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各民族、地域风土文化的展现提供帮助。
尽管现阶段各地均做到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但活动实际实施效果却天差地别,主要成因在于部分地区对于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不重视,因缺少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使得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逐渐流于表面形式[4]。在实际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部分地区未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基层文化站的合理布设,再加上专业管理、建设人员的缺失,导致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受到较大程度限制。同时,部分地区对于地方文化资源难以合理、全面整合,使得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缺少相应文化资源支撑,进而对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群众能否积极、主动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受到活动内容形式的直接影响,而因部分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仍存在内容滞后、形式单一等问题,使得文化活动无法实现全方面普及与实施[5]。目前,仍有部分地区群众文化活动以唱、跳、说作为主要形式,虽然大部分民众对于上述活动形式有较高的认同度,但仍有部分民众缺乏对这些活动形式的积极性,或者是兴趣点在于活动形式而非活动内容。因活动内容、形式相对陈旧和固定,久而久之部分民众对群众文化活动丧失兴趣,进而影响到群众文化在我国各地区的普及与宣传。
群众文化活动通常以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形式来有效开展,即要求政府部门发挥主导、推动作用,又需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以助力群众文化在群众基层中得以全面渗透,并为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逐步实现提供支撑。但实际实施过程中,部分地区群众参与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群众对于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缺乏兴趣,再加上当地相关部门对于文化队伍建设未给予推力,导致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收效甚微[6]。
要想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在人民群众基层中得以有效开展,需以提高基础投入力度为重要前提。要求地方相关部门对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提高重视度,正确认知活动开展来促进群众文化普及与建设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结合对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重视对基层文化站所的合理配置与布设,并保证基础硬件设施配置完善,以此为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基础支撑[7]。同时,需保障基础设施的投入符合文化站工作要求,确保基础设施的配置符合群众文化活动实际开展需求。对于活动基础设施的投入,具体涉及到麦克风、音响、多媒体、桌椅板凳等。另外,需重视对文化工作人员队伍的高素质建设,可凭借自身专业技能与知识来提升群众文化管理水平,确保文体娱乐项目开展符合民众实际需求。同时,相关部门需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以帮助文化工作者增强素质与能力掌握。若基层部门受到资金、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无法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可积极与相关单位联动,在整合资源的同时形成合力,如与当地企业联建,充分借助相关设施、活动空间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成效,最大化体现出群众文化活动在提升民众幸福感等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通过对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的创新与拓展,可在强化民众文化素养发展的同时,充分借助多样化渠道来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8]。鉴于此,基层单位需立足与时俱进的视角,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成效。在保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充分彰显地方特色的前提下,通过定期开展专题讲座、绘画比赛、知识问答、宣讲团、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实现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强化思想教育,并充分激发民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借助实践性群众文化活动来促进群众文化有效建设。
同时,需重视对和谐、舒适文化环境的合理营造,以避免因环境不和谐、压力过大影响到群众心理状态,并对群众文化活动的高质量开展产生影响。在实际活动管理过程中,文化工作者需结合实际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通过设置心理咨询室来帮助群众改变心态、舒缓情绪,并结合信息、美术、科学、阅览、书法等活动室的设立来充分吸引群众注意力[9]。另外,需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与组织能够和群众精神文化状态相契合,可通过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形式来促进群众文化活动有效开展。大部分文化艺术在民间广为流传,而群众文化的传承并非固步自封,而是需融合新时代气息来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让群众在活动参与过程感受到创新与传承。以某地区举办的“戏曲进乡村”活动为例,以戏曲文化为主题为群众营造视听盛宴。活动内容包含歌曲、戏曲、舞蹈等内容,演出过程中为学生轮番呈现精彩的节目,结合欢快、优美的民族舞蹈营造热烈浓厚的现场氛围,通过活动形式的创新与拓展,实现在活动参与中增强群众文化素养与意识的培养。
此外,基层管理部门可以唱跳为基础,结合相关元素来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节日剧场活动为例,要求活动内容契合民众生活实践,在设定特定表演场所的前提下,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节目表演中。或者是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来优化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以此为群众文化的渗透、发展营造“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
群众文化活动能否高效、高质开展受到民众参与积极性的直接影响,所以要想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媒介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当地政府部门需结合文化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结合相关政策制度的出台,鼓励地方积极成立文体活动队,引导活动队发挥带动、引领的作用,能够在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踊跃参与,进而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文化活动中。为保证文体活动队的设立符合实际需求,可结合以下措施来提升队伍组建的合理性[10]。首先,挖掘具备高品德素质、热心公益、较强组织领导能力、品行端正的人才,通过招聘和评选等方式来选拔文化带头人。其次,结合对群众实际需求的分析,自行组建可组织、实施群众文化活动的文体活动队,引导民众积极性参与到活动中,以保证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更为高效。在实际活动组织过程中,可以社区为单位,在全面掌握居民构成的基础上组织动员,依据民众兴趣爱好进行活动队的有效组建,如积极成立社区宣讲队、剪纸队、舞蹈队、手工队、模特队等。最后,为保障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需构建契合实际开展需求的规章制度,以帮助群众在活动中感受乐趣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规范性与合理性。针对文体活动队队员的吸纳,需在保障人员安全活动的前提下,依据队员实际身体素质、能力个性来组织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不仅是助力我国文化体系健全发展的关键渠道,亦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窗口。而要想在实际活动开展中发挥宣传、贯彻的作用,需重视对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的提升。鉴于此,要求各文化站结合对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借助地方媒体、创新形式等手段来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同时,要求各文体活动队重视对活动质量的把控,需拿出高质量作品来提升群众认可度。若条件允许,地方政府应视情况加大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力度,通过频繁开展文化活动来加深民众认知,并以活动为媒介强化基层文体队伍锻炼,进而在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知名度、影响力的同时,通过长期的锻炼与培养来促进文体活动队的高素质建设。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实施可在促进社会和谐建设与发展的同时,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新时代背景下,应正确认知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深度剖析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管理中的不足与弊端,通过强化文体活动队建设、加大活动投入力度与支持度、强化群众文化活动宣传、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创新拓展等措施实施,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水平,继而在满足群众文化精神需求的同时,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完善建设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