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说文解字》“示”部字

2022-09-14 14:03□刘
华夏文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神灵脚手架

□刘 莹

《说文解字·示部》共收字67个,示部作为540个部首之一,目前学界对其研究较少。据现有资料,对示部字的研究大多是以祭祀文化为着眼点,比如樊杨梅《从〈说文解字·示部〉看中国先民的神崇拜文化》等。有些文献是从文字学本体出发来研究示部的字形或字类,比如李昕皓《〈说文解字〉形声字溯源——以示部等部为例探究》。从认知角度研究《说文解字》“示”部的文献迄今未见。本文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隐喻、转喻、意象、图示的概念来阐释《说文解字》“示”部字的编排、字形和释义等问题。

《说文解字》“示”部所体现的认知基础是古人对于自然现象以及天灾人祸的集体心理反映。“示”解释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上天垂下征象,使人们可以预见吉凶祸福。当科学诞生后,我们才知道一切征象其实是自然现象的结果,而古人却把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的体验联系起来,通过想象认为是神灵干预世间万物以及人的生死祸福。这种集体心理反映投射于现实就形成了以崇敬神灵为主的祭祀习俗。

一、“示”部字体现的范畴思想

(一)经典范畴思想的体现

范畴的概念在人类活动中屡见不鲜,大致的意思类似于领域、范围、类别(参见刘德临:《说文解字力部字蕴含的认知语言学概念》,载《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16期)。依据范畴而建立的两大理论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和维特根斯坦的“原型范畴理论”。这两个理论并不完全矛盾,它们都有自己的解释角度,并可相互补充。范畴总包含一定的成员。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的成员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界限分明,并且全部成员都能共享某些特征”(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说文》整体编排体现了经典的范畴思想,“示”部下67个字在字形上都是以“示”为部首的成员,“示”就是所有成员共享的特征,并且每个字的字形都不相同,界限分明。往下还可以根据字义所描述的事物属性分为更小的类别:祭祀目的、祭祀对象、祭祀名称、祭祀方法、祭祀用品、祭祀地点、祭祀过程等等。这种事物属性是更小范围成员的共有特征。当然,以上根据事物属性划分字类是后人总结为之,尽管并不完全精准,但许慎在编排上也有意把有相似属性的字编排在一起,如依序排列的“祜”“礼”“禧”“填”“禄”“褫”“补”“祥”“祉”“福”“祐”“祺”“祗”“禔”十四个字因均是祭祀目的而排列在一起;“斋”“禋”“祭”“祀”“祡”“禷”六个字因讲祭祀之礼而排列在一起。

(二)原型范畴思想的体现

二、“示”部字体现的隐喻与转喻机制

“隐喻”和“转喻”都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指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认知方式(参见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5页)。“转喻”指用一个认知域内的某个概念指代另一个认知域内的某个概念(《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358页)。隐喻突出“相似”关系,转喻突出“联想”关系。如果说隐喻是认识世界时一种心理现象的投射,那么转喻更像是人类用思维表达世界的一种手段或方式。

(一)隐喻的体现

从构成部件上分析,隐喻可分为“零部件式”和“脚手架式”。“零部件式”隐喻的整体字义是对构成部件意义的简单叠加,“零部件式”在其他部首有相关体现,但是在“示”部字表现不明显,而“脚手架式”在“示”部运用却非常普遍,“脚手架式”隐喻就像楼房盖成后撤去脚手架,概括来说是“整体意义大于部分之和”(《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357页)。如“祭”“禷”“祏”“祠”“礿”“禘”“祼”“祓”等字的构成都是“示”部加上某一突出要素,其构成部件合起来的整体意义要大于构件意义之和。如“祏”从部件组配上可理解为石室祭祀,这种祭祀活动包括众多要素,至少涵盖了石室中祭拜的人、石室祭祀礼仪、祭祀物品以及石室里的神主牌位等内容。但“祏”这个字舍去了这些要素及细节,相当于撤去了祭拜的人、祭祀礼仪等盖房子的“脚手架”,在字形上只抓住“祭祀”和“石室”两个突出要素,从而概括了整个意义。概括是思维上的体现,这些字的部件构成体现了古人概括事物的思维过程,即用突出、显著的特征来隐喻整体的事物或行为,如果不经历这样的过程,字的意义也很难从构造上体现。

(二)转喻的体现

三、“示”部字体现的意向图式模型

“意象图式”是指人类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它们主要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180页)。正如术语包含“意象”和“图式”两个概念,“意象”体现人类基于身体体验的心理表征,就如人对一个客观事物或情形采取的角度不同,凸显的心理意象不同,从而形成的心理印象就有所不同。“图式”则突出意象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是人们从体验中抽象出的一种认知模型,根据这种认知模型,在遇到相关情形时就会用这种既定的认知模型加以衡量并做出相关判断。

(一)意向的体现

“意象”涉及“物象”和“背衬”两个概念。“物象”是一个意象中凸显的部分,“背衬”是一个意象中不凸显的相关背景。如“禄、禠、祥、祉”《说文》皆“福也”,“祯,祥也”“福,祐也”“禛,以真受福也”,都表达了幸福的含义,但每个字凸显的角度并不相同,这是根据不同的身体体验,依据不同的角度来突出幸福的意义。比如上文“禄”字,右边部件“录”表示井鹿卢的形象,进一步突出汲水灌溉,可保丰收的物象,“祯”字的“贞”本义为卜问,突出由卜问求得吉祥幸福的物象,“禛”字的“真”强调以真诚的情意感化神明而得福的物象,“福”“祐”“祉”等都突出神灵的降福和帮助,这些物象的背衬都是古人希望通过祭祀神灵获得福佑的美好心愿。从这些对“福”义的造字可以看出在认知还未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古人借神明佑护来驱除心理上对自然现象的恐惧感,从而得到“福”。

(二)图示的体现

图式可以通过人们的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常规性的认知结构,可以较长期地储存于记忆之中。比如上文表示“福”义的几个字的意象也可以理解为“通过某种对神灵虔诚的行为就可获得福佑”的图示,这样的图示经过古人长期的实践和体验被长久地固定、储存在集体潜意识中,构成古人独有的祭祀文化。再例如表示祭祀方式的几个字“祭”“祡”“祼”禡”。“祭”表示以手持肉;“祡,烧祡焚燎以祭天神”表示焚烧牲体来祭祀天神;“祼,灌祭也”表示以酒灌注在地上的祭祀(参见张菁:《〈说文解字〉中与祭祀文化相关的汉字研究》,山西大学文学院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禡,师行所至,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表示军队下马祭祀天神。这些字的物象是有差别的祭祀方式,背衬的是一切虔诚的祭祀行为。转换成图式就是“通过某种祭祀方式来虔诚地祭祀天神”。

四、结语

《说文解字》“示”部字不仅体现了古人崇敬神灵的祭祀文化,也体现了古人造字时的认知机制。“认知科学”虽然是20世纪才兴起的研究领域,但“认知”本身并不是现代社会所独有的产物,它从人类开始思考时就一直存在。语言可以体现一个民族从古到今的思维方式,通过与语言相适应的文字同样也可以推断或模拟出一个民族对世界的思考和认知机制。可以说,从文字出发,是探索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神灵脚手架
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及其安装方法
探讨BIM技术在悬挑式脚手架工程中应用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施工特点及难点探讨
尝试,培养核心素养的脚手架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神灵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