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辉
(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
铜因其优异的特性,广泛应用于电气、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国防科技等领域[1-2]。我国铜矿资源虽然丰富,但贫矿多(平均铜品位低于1%),小规模零星分散,以中小型铜矿为主[3-5],且氧化矿占比较高。相较于硫化铜矿,氧化铜矿分选难度大,不仅表现在易泥化,而且矿物表面易形成亲水性的水化膜,导致捕收剂难以有效捕收[6-9]。随着高品位、易分选硫化铜矿资源的日渐枯竭,加强低品位、难分选氧化铜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愈加迫切。本研究以新疆某氯铜矿为主的氧化铜矿石为研究对象,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
试样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见表1,主要矿物及含量见表2,铜物相分析结果见表3,碎至-2 mm 试样筛析结果见表4。
注:Au、Ag的含量单位为g/t。
注:表中的非金属矿物主要包括绿泥石、白云石、石英等。
?
?
由表1 可知,试样中有价成分铜含量为0.47%,Ag、Au含量均低于可回收利用边界值;主要杂质成分SiO2、Al2O3含量分别为53.61%和18.64%,表明试样中的脉石矿物主要为硅、铝酸盐矿物。
由表2可知,试样中含铜矿物主要为氯铜矿和黄铜矿,总含量为0.67%,是回收的目的矿物;脉石矿物主要为绿泥石、白云石和石英等。
由表3 可知,试样中的铜氧化率高达93.12%,以自由氧化铜为主,占75.27%;结合氧化铜占17.85%、硫化铜占6.88%。
由表4 可知,试样中+0.074 mm 粒级占75.84%,粒度较粗;铜在0.074~0.010 mm 粒级有明显的富集现象,这可能与铜矿物易泥化有关。
试样中的氯铜矿多以粒状和板状集合体形式产出,其在矿石中多聚集分布,周围多被白云石和绿泥石包裹,与绿泥石毗邻的界面清晰,无交代分布;与白云石相邻的界面多呈微细脉状交代分布。试样中氯铜矿与绿泥石和白云石共生关系紧密(图1),不易单体解离。试样中氯铜矿的嵌布粒度见表5。
由表5可知,试样中氯铜矿的嵌布粒度以中细粒为主,主要在0.16~0.08 mm。
?
条件试验采用一次粗选流程。
2.1.1 磨矿细度试验
磨矿细度试验固定浮选矿浆浓度为30%、硫化剂硫化钠用量为2 000 g/t、捕收剂丁基黄药用量为200 g/t、起泡剂2#油用量为20 g/t,试验结果见图2。
由图2 可知,随着磨矿细度的提高,粗精矿Cu品位下降、回收率升高。综合考虑,确定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5%。
2.1.2 硫化钠用量试验
硫化钠用量试验固定磨矿细度为-0.074 mm 占85%,浮选矿浆浓度为30%、丁基黄药用量为200 g/t、2#油用量为20 g/t,试验结果见图3。
由图3 可知,少量添加硫化钠,粗精矿Cu 品位、回收率均显著提高;硫化钠用量为500 g/t时,Cu回收率达到最大77.76%,对应的Cu 品位为7.90%;继续提高硫化钠用量,粗精矿Cu 品位、回收率均下降,表明硫化钠过量会抑制铜矿物的上浮。综合考虑,确定粗选硫化钠用量为500 g/t。
2.1.3 丁基黄药用量试验
丁基黄药用量试验固定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5%,浮选矿浆浓度为30%、硫化钠用量为500 g/t、2#油用量为20 g/t,试验结果见图4。
由图4 可知,随着丁基黄药用量的增加,粗精矿Cu 品位先升后降、回收率上升;丁基黄药用量为200 g/t时,铜回收率最高达78.42%。综合考虑,确定粗选丁基黄药用量为200 g/t。
闭路试验流程见图5,结果见表6。
由表6 可知,试样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 占85%的情况下,采用1 粗2 精2 扫、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处理,最终可获得Cu 品位27.20%、回收率75.39%的铜精矿。
?
(1)新疆某氧化铜矿石氧化率高达93.12%,有用铜矿物氯铜矿嵌布粒度偏细,与白云石、绿泥石等脉石矿物共生关系紧密,单体解离困难,属易泥化低品位难选氧化铜矿石。
(2)试样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 占85%的情况下,采用1 粗2 精2 扫、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处理,最终可获得Cu 品位27.20%、回收率75.39%的铜精矿,实现了铜的有效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