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昌金
2022年7月20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这是农业农村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此文一经发布,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地大致符合条件的县、乡镇和村都跃跃欲试,希望能够挤进“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行列。
江西是农业大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这次国家部局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为江西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抓手,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江西如果能够以此为契机,真抓实干,真正打造一批过硬且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示范县镇村,形成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对于江西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在中部率先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将为全国乡村振兴贡献江西经验。
江西是一个中部欠发达省份,资源丰富但区位没有优势。江西是农业大省,但农业大而不强,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经营仍然占很大比例,农村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如安义县25万人口中有10万人外出务工经商。受工业化、城镇化影响,江西农村衰败比较严重,“空心村”所占比例非常高。因此,江西“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必须立足本省的省情和农情,不搞大而全、小而全,不盲目照搬照抄,应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抓住关键要素,聚焦关键难题,探索出具有江西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发展道路。
乡村振兴面临的热点、难点和前沿问题比较多,如实现共同富裕、新型集体经济、农村改革、资本下乡、市民下乡、未来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复兴、提高乡村组织化水平、村风民风建设、农村社区营造、人城产融合发展等。笔者以为,江西“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应着力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改造传统农业入手。江西要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就要从改造传统农业入手。诺奖获得者舒尔茨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办法是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新兴经济模式下,除了传统生产要素,还有以知识为特征的技术、智力、人才、大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充当新的生产要素的主要研究者和供给者,并创造一套激励农民引进生产要素的好制度。同时,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提高健康水平等。
二是从生态价值实现和转化入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村居依靠“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实现了致富愿望,而缺乏区位优势的江西农村,没有充分享受到工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却保留了生态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作为重要的后发优势,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江西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是从推动两项改革落地入手。江西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抛荒现象严重,乡村院落空置率高等,因此江西推动“三块地”与“三权分置”改革落地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早在2014年,中央相关文件就提出了“三块地”与“三权分置”的改革思路,随后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但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以外,其他地区都没有很好落实,江西也不例外。“三块地”改革重点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宅基地确权颁证、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颁发宅基地“三权分置”证书等。“三权分置”改革重点是放活经营权,对土地经营权给予平等保护,对新型经营主体给予重点扶持,主要措施是向土地经营者颁发《农村土地经营权证》,经营者可以以此证为抵押申请贷款等。推动这两项改革落地,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房屋所有权证登记管理办法》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房屋所有权价值评估办法》等。
四是从激活“人地钱”三要素入手。乡村振兴首先得让农村有人。因此,江西应创新实施“三乡工程”,即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市民下乡、乡贤回乡、能人返乡。为此,江西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一是为“三乡工程”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在符合农村宅基地管理规定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允许返乡下乡人员和当地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乡贤回乡可申请宅基地,非本村村民乡贤也可以申请有偿宅基地;为三乡人员颁发宅基地“三权分置”证书等。二是为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农村空闲农房以及流转土地创业的三乡人员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三是理顺国土、发改、环保、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在自然资源统一登记中的职责关系,尽快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种养加产业登记确权办法,以保障农业投资者合法正当权益,调动三乡人员投资农业农村的积极性。
五是从提高乡村组织化水平入手。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组织水平相对较弱,家庭经营制下的农村生产方式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广义农业必须依托发达的产业组织和治理有序的乡村组织。为此,在加强农村基层党政建设的同时,应该大力培养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各种形式的协会、专业合作社以及联合社或联合会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当前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集体经济形式,无疑是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一个重要选项。
六是从“未来乡村”建设入手。城市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中国的城镇化还没有结束,未来15年仍然还有2亿人要进城,这就意味着乡村的衰减还将持续。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认为:村庄凋敝,50%濒临解体和死亡,镇区的空心率一般在50%,甚至90%的村庄都将面临解体和消亡,当然解体和消亡并不代表农村没人住,可能是散户。在这种趋势下,“未来乡村”建设规划至关重要,方明院长提出:未来乡村总体发展方向是在现有基础上集聚,因此要找准乡村振兴的聚焦点,运用集中超前的思路,重点打造城镇(产业带)乡村圈、城乡融合带、村景融合片等。浙江“未来乡村”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浙江计划到2025年,全省建设1000个以上未来乡村。江西在这方面也不能落后,应积极跟进浙江。
七是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入手。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离不开城镇建设,新形势下城镇发展的底层逻辑应从过去的“产城人”转变为“人城产”,把“人”放在第一位。把产业的人当做服务的中心,把他服务好,让他有满足感,“人”来了产业一定跟着来。因此,示范创建应着力建设好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留住人才,引进产业,这样才能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村要吸引更多市民下乡消费和社会资本投入,同样要把“人”放在第一位,要让村庄具有精神文化引领与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功能,使其成为医治“城市焦虑”等现代文明病的地方。
八是从“三治”融合醇化村风民风入手。乡村治理最重要的是找回建设主体、重建熟悉社会(村庄共同体),让村庄变得更有温度,让生活在村庄里的人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将治权下沉到村民小组,引导村民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成立村民理事会,由热心公益的农村党员、村民代表、各房族代表、乡贤、致富能人等担任理事会成员,然后由村民理事会来推动村庄建设。二是活跃基层治理细胞,创新开展了“乡村夜话”“孝善敬老饺子宴”“垃圾分类”“功德银行”“敬老互助合作社”等活动。三是让村规民约长牙齿,目前农村多数村规民约流于形式,从内容制定到贯彻执行都缺乏群众基础。贵州省“塘约经验”中的村规民约,即制定 “红九条”的做法值得借鉴。所谓“红九条”即九条负面清单,由村民相互监督,自我约束,如有违反,以户为单位,村两委经组委会核实后,一律纳入“黑名单”管理,考察期为三个月。在考察期间内,该户不享受国家任何优惠政策和村两委提供的一切服务,直至考察合格,取消“黑名单”管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