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溪南

2022-09-14 13:01陈永泉
老区建设 2022年16期
关键词:南村贫困户

□ 陈永泉

群山连绵,竹海起伏。

溪南村口的河水,轻轻流淌。村口上原有几株高大的槠树和枫杨树,现在仅剩下一株老枫杨,巍然耸立。翠竹摇竿,碧草离离。而今,由于改道,这棵枫杨树俨然做了个“老古董”,安置于316国道边,作为村中的景点,供人瞻仰。路面整洁光滑。缓步道上,清阴可接,凉风可人。此处有凳,有椅,可供休息。从佛头岭下来的316国道,犹如洁白的玉带,从村前优雅地绕过。

当年,在溪南村前树下,河边上一个小土地庙,供奉着土地公和土地婆。土地庙的右侧是篱园,挨着篱园是牛栏。在菜园里,春夏季节,蜜蜂就围着南瓜花飞舞;黄瓜从碧绿的枝蔓中垂下;冬瓜更是野蛮而惊险地悬在空中,有时还得用绳子或土箕吊着或托着。一群小鸡在篱笆下追逐,觅食。青山不老,碧水长流。今天,走进溪南,我吃了一惊。当年村前河边的稻田没有了,而是横穿过的国道。通往村子的桥平坦,笔直,横跨在溪水上。苇叶子不知何时从河里探出头,奉上绿意,翠鸟轻快地嬉逐。一座座现代的小洋楼站在河岸,墙面雪白,窗明几净。村路幽缓,令人想到一句话,叫作“在秋千索下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在河边一拦子过去,是纳凉的长廊,书写着家风家训,古色古香。院落人家,种了葡萄、枇杷、桂花、广玉兰,安静,清新,绝俗。

河边有户人家,楼房隐幽,温情款款,小溪哗哗。小鸡叽叽,小狗叫欢。这户人家在河边搭了一个休闲亭,有茶几,有长椅,有油光的瓮子,藤蔓爬伏。屋檐上又有细细的长藤,丝丝垂挂下来,叶叶交互,临河的枝叶下,居然又设下了一个小椅,在凉阴里歇,听水,吹凉。我们问她家的院子,何以布置得这样精致。女主人说,这一切缘于丈夫,她的丈夫喜欢种一些花花草草。她说她的丈夫长年在外开车,这一切是他在家过年时安设的。我们很吃了一惊:在这么一个乡间,整日忙于谋生的男人,还有如此雅兴?

荆公有诗云:“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溪南村,四面环山,梯田遥望。整个村子就是一幅精致的“水色江南”写意画,趣味盎然。

晴日当空,走进溪南,我就感觉自己是一不小心,打了一个滚,就落在了绿窠子里了,满身都是湿绿湿绿的,将我幸福地裹住了。溪南,仿佛就是大山掌心里的孩子。当年是没有现在的高速路,没有316国道,我想它必定是有一条悠悠古道吧。“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条古道呀,就应当从下莒洲流下来,从溪南的河畔,从社庙前,一直往下直到港口村,石子小街古色幽,穿蓑戴笠的人,就那么自在无碍地撑着油纸伞,去赶赴高阜老街的庙会。一路上,挑担的农夫,上学的童子,秀美的女子,行走在古道上,花香撩人,好不热闹!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溪南,一定有它掩藏于历史深处的厚重。

溪南村是高阜镇所管辖的一个自然村,所属地带都是山林和稻田。村子褊狭,较为散落,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它,似乎并不为过。所以溪南村的历史,也许和莒洲一样,值得探究。关于溪南村,在百度上能搜索出三个各叫“溪南”的村落,分别是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溪南村、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溪南村、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溪南村。怎么就会把江西省资溪县高阜镇的溪南村给漏掉了呢?我愤愤不平。

在网上,我仅找到了一点关于高阜镇溪南村的行政区划简介,颇为迷茫。今年四月,春雨霏霏,我们来到溪南村委,吓了一跳,“藏在深闺人未识”,墙上的简介文字,饶有趣味:

“溪南村位于高阜镇西南部,316国道穿村而过,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下辖7个自然村11个村小组,全村共有林地面积17519亩,农田899亩,共有农户282户1024人,人均耕地面积0.93亩,全村共有党员36名,村小组长11名,村两委干部4人。

溪南始属于时罗乡63都(今高阜镇),明万历六年(1578年),建县治时属3都,旧称佛头街,民国时期属东北乡,民国22年(1933年)2月至12月苏维埃政权期间属二区(即高阜区辖11个乡苏区)称溪南乡,解放初属三区(嵩市区),1952年 改 为 五 区,1956年5月撤区并乡,属港口乡溪南大队,1958年属红旗人民公社(高阜),1961年底调整社队规模属港口人民公社,1968年高阜、港口、五里山公社并属高阜人民公社时为溪南大队,1984年机构改革,人民公社改乡,生产大队改村,生产队改村民小组,为高阜乡溪南村,1985年7月17日高阜乡撤乡设镇,为高阜镇溪南村。

溪南历史上以山林为主,种植水稻为主,古以利用山林资源土法手工造纸,所产草纸色白、柔软、易燃,上世纪九十年代为高阜造纸厂提供材料,现为高阜现代竹产业园毛竹培育基地之一。1980年后,该村生产责任制促进了多种经济,发展培育人工杉木林、毛竹林扩鞭改造(自然扩鞭蔓延和人工促进)、苗木、山羊养殖、蔬菜、竹荪种植、中草药种植等兴起,村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溪南村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在这七个自然村组,居住着黄、龚、程、卢、杨、熊、何、吁等姓氏,他们遵纪守法,和睦相处,关系融洽。溪南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沐浴竹海,为今后一个重要的乡村休闲旅游点。

以上文字,真实地记录了溪南村的人口、面积、历史沿革、产业发展等状况。其中,对于“溪南”二字的地名,我才明白:“溪南”不是自古即有,此前旧称叫“佛头街”。既然取名为“街”,说明溪南村曾经可能有过发达,纵观溪南村的地貌,从河的两岸至莒洲段,地势较为坦平,仅格水上至佛岭,地势较为陡峭。在民国1933年时期,红军当时正在苏区,改名为“溪南”,当年10月,红军黎川失守,退往广昌。而“溪南”之名,以其便于好记,沿用至今。而且1933年冬至1934年初,国民党在镇压“福建事变”之后,即在宋美龄的提倡下,从江西开始,在全国发起了“新生活运动”,从改造国民的日常生活入手,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等为标准,革除陋习,提高国民素质。“使反乎粗野卑陋之行为,求国民生活之艺术化”。

此后改名为“溪南”,也许,由此可证。

改革开放以来,溪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高阜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溪南村按照“保基本、促提升”的工作思路,对照“四通六有一优美”标准,结合乡村、民俗旅游,抓好环境美化提升,真正用好用活上级融资贷款,共投资1000余万元,对全村的11个村小组进行亮化,对仓库、水冲厕、入户路面进行硬化,排水沟渠、自来水服务进行了提升。入村路拓宽,雨污分流以及环境综合也得到了提升。对全村的危旧房屋进行加固除险,新建了格水、西源村小组的河堤,将全村打造成了全县脱贫摘帽的样板村。

几年前,溪南村共有贫困户11户26人,一般贫困户1户4人,低保贫困8户20人,五保户2户2人,贫困发生率为2.53%。至2017年止,溪南村在“十三五”时期,实现了整村的脱贫。如今的溪南村,完成了项目建设和危房改造,村级基础得到全面提升,村容焕然,溪南一二组与甘家源小组提升为乡村旅游的特色景点,通过了省第三方的评估和验收。高速公路在村南山上,早已投入使用。从佛头岭到村前的316国道,路面宽阔,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自古以来,溪南村以盛产毛竹而著名,是高阜镇竹产业园加工毛竹资源的主要基地。溪南村也由于较为封闭,环境安恬,适合养殖。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县就业局结队帮扶,通过精准扶贫,有力地带动了溪南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脱贫致富。2017年,被评为贫困户的徐长云在县就业局创业贷款中心的帮助下,利用1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开展山羊养殖。到2019年,徐长云养殖山羊104头,获得了纯利润11万元,还清了贴息贷款。2020年1月,他看到当地的山羊养殖趋于饱和,于是就作出了调整,计划香猪养殖,但前期投入要10万余元,他犯了愁。县就业局创业贷款中心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派出工作人员上户调查,在作出综合评估后,再次向他发放创业贷款10万元。从上户评估到创业贷款发放,仅用了3天时间。这对于徐长云来说,“这真是一场及时雨,让我的香猪养殖有了希望!非常感谢你们,感谢党和政府,政府办事的效率越来越高,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强了!”徐长云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由于党和政府的助力乡村振兴的贷款扶持,解决了贫困户的“急难愁盼”之苦,也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在江西省社联的帮扶下,溪南村的竹荪产业发展迅速,形势喜人。村中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采取”党员+村集体+基地+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村委会、贫困户采取资金入股、按股分红的模式,将集体产业发展与合作社、产业发展基地、贫困户产业覆盖有机结合。2017年,省社联在多方论证后,确定项目,在第一时间拨付资金启动扶贫资金,用于建设示范基地,先期于溪南村甘家源组种植15亩。驻村工作队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协调,争取产业扶贫资金30万元,用于高标准建设通用钢架大棚、混凝土烤房,购买电脑控温烘干机,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在帮扶贫困户上,考虑周到,不走过场,而是切实地增加他们的劳务收入: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资金入股的方式,享受分红。目前,溪南村竹荪种植合作社已经纳入了11户贫困户入股参与分红,同时为3户贫困户和16户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通过不懈的努力,溪南村的竹荪产品呈现出供销两旺的良好开端,产品价格从初期的40多元一斤,提升到80多元一斤,实现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贫困户年增收入3000元。溪南村的竹荪产业作为高阜镇的集体产业拳头产品,已向全镇铺开,助推乡村振兴。

而今的溪南人,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及华夏大地。他们观念新,能吃苦,有拼劲,敢闯荡。柳惠森在城里开起了上公桥酒楼,年收入上百万;程志琴在城西开起了“回家吃饭”酒店,生意红火。他们有的人赚得盆满钵满,住进了县城,孩子在城里读书。他们在城里开店,做生意,跑买卖。日子早已不是他们祖辈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在茶余饭后,来到县委广场上,跳着欢快的广场舞;或在泸溪河的璀璨的灯光下,一家人开心地散步;或到烧烤店里,一家老少开心地搓上一把。即使在溪南老家,每到晚上,在月色下,男人和女人坐在河边聊天,或者打开音箱,跳舞,唱歌……

望着驻村第一书记徐志敏同志,他的目光是坚定的,清澈的。他的一句话我是牢牢记得的:“历史的选项,有千种万种,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永远的奋斗方向!”

猜你喜欢
南村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山东一社区免费送适婚青年婚房
用树叶辑成的书
佛山罗南村:乡村振兴先行者
桐南村以北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农村天价彩礼的现状、原因及影响分析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