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庆忠 郭 兴 李爱荣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初夏的梦想花园搬迁安置点充满着活力。走进社区,柏油路面干净清新,楼房规划整齐,绿化葱葱郁郁,幼儿园、卫生所、大型超市、理发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小区里的住户悠闲地坐在超市门口,走在小区小道上散着步、聊着天,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这是南康家具产业园最好的居住地段,624户2515名脱贫人口在这里落脚生活,从“山民”蜕变成幸福居民。
南康区始终秉持“搬迁只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的理念,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着力解决搬迁户“急难愁盼”民生问题,确保“稳得住”“能致富”,让搬迁群众住得舒心、住得放心、住得安心、住得开心。
▲南康区家具产业园易地搬迁安置点
▲江西团团圆家具有限公司扶贫车间
在小区大门右边,南康区易地搬迁服务中心的招牌十分醒目,走进服务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屏幕上滚动着的一条条企业招工信息,脱贫户们正在仔细端详着,寻摸着哪份工作更适合、工资更心仪。而这些信息大部分都是家具行业企业招聘公告。
家具产业作为南康的传统优势产业、首位产业、富民产业和扶贫产业,是赣州目前最具特色、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也是全省重点打造的工业产业集群之一,获评中国家具行业示范产业集群、最受欢迎的江西十大消费品牌、全省五星级产业集群,成功中标国家工信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2021年全年家具产业营收突破2300亿元,带动从业人员50余万人,其中本地从业人员达30余万人,涉及脱贫人口13425人,人均月工资3500元以上。南康区按照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南康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家居制造之都”的部署要求,紧紧依托千亿家具产业集群,多措并举保障重点人群,特别是脱贫人口、“三类人员”的稳岗就业,让群众能够不去北上广,不跑大城市,在自己家乡就能实现就业。
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是移民搬迁住得安稳的前提,后续产业就业帮扶更是重中之重。依托家具产业这一优势,引导搬迁户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南康区易地搬迁服务中心收集、登记、整理搬迁户就业需求,设立搬迁户就业专岗,召开专场招聘会,协调解决搬迁户就业需求,实现搬迁户和企业双向选择无缝对接。截至目前,已就业总人数2564人,其中在家具企业就业817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家庭至少有1人以上就业全覆盖且收入可持续。
搬迁户王小荣就是典型例子。搬迁后,经搬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王小荣进入江西团团圆家具有限公司务工,经厂内岗前培训后任叉车司机,月工资达4800元。“以前在老家的时候,没什么手艺,只能在周边打打零工,日子过得比较紧巴。现在我在南康团团圆家具公司就业帮扶车间上班,工作比较稳定,每个月工资近五千元,而且工厂距离家不到2公里,上下班非常方便。”王小荣说,他的小女儿、儿子,都在附近上学,“搬到这里住后,孩子上学再也不用走远路了。我老婆同时也在城区的制衣厂上班,我们夫妻下班之后还可以照顾孩子,生活是越过越有奔头。”王大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更有一件事让他很骄傲,“我的大女儿去年考上了江西师范大学,没想到我们家也能出一个一本大学生,真是搬出了好运呐!”
做好“两块地”文章,构建产业帮扶新模式。在迁出地方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丰富土地“三权”实现形式,引导组织搬迁群众采取市场化方式流转迁出地土地,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增加群众资产收益。通过迁出地村“两委”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户闲置农田、山林等土地资源不浪费,实现迁出地资产不闲置、资产保值增值。全区共流转搬迁群众土地209户734亩,户均年增收1000元。在迁入地方面,结合家具、蔬菜、甜柚、光伏等优势产业,在各安置点周边建设帮扶车间、产业基地,通过吸纳搬迁户就业、自主发展产业、投资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强搬迁户的“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家具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合作经营搬迁户35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
党建引领,建章立制。南康区设立安置点“点长制”,由“点长”主持全面工作,所在地村(居)委会干部、驻村工作队、社区管理人员共同负责管理。建立“属地管理+原籍配合”双重管理机制,将安置点纳入迁入地村(社区)管理,安排一名专职干部坐班管理,安置人口200人及以上的安置点所在村(社区)选派的驻村工作队明确了1名工作队员对口联系,协助安置点社区管理人员做好相关工作。同时落实迁出地村(居)干部定点帮扶,实现了“迁出地”与“迁入地”的无缝对接,有效破解搬迁群众办事“两头跑”“两头推”难题。
▲张神娣(中)耐心解答群众的疑问
在梦想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台上,整整齐齐地放着几本登记台账,群众诉求处理台账、代办事项登记表、扶贫专岗考勤签到表、外地返回人员登记表等,一一记录了群众的呼声与社区干部的回应。“我负责的这些登记,都是之前自己亲身经历的,办事流程都熟悉了。群众的件件事都有详细记录、经办人员、解决与否等。”社区干部张神娣说。原来她还是安置点的搬迁脱贫户,通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2020年成为了一名社区正式干部,由被服务的搬迁户转变为服务群众的社区干部。“当初自己也是感受到了干部的用心与帮助,现在到了这里,我更是要尽心尽职,服务好群众的每一件实事。”
▲小朋友们在参加六一活动比赛
如今,南康区安置点都设立了服务中心,不断完善便民功能,对安置人口200人及以上的安置点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配备1名专职管理人员,工资纳入区财政预算,享受村干部同等待遇。每年组织管理人员开展1次业务培训,为搬迁群众提供户籍管理、就业、就学、就医、社保、物业、法律咨询等相关服务,适当设立调解室、接访室等,把安置点打造成小型“村委会”,村委会能办的事安置点都能办,切实让搬迁群众能办事、就近办事,解决异地办理担忧。
晚上七点半,社区内几个广场人声鼎沸,正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喇叭响声正酣,邻居们跟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搬迁群众一家老小到门口超市闲逛,小年青相约到边上的电影院看电影、唱卡拉OK,小区内的石凳上,三三两两坐着纳凉的人。
南康区通过完善功能配套、丰富文化生活、干部定期走访、党员化解纠纷等方式,丰富搬迁群众精神生活,营造祥和、融洽、和睦的小区生态,让住户住得开心。在安置点管理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增设“儿童之家”“老人之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增设电影、阅览室等功能,开展广场舞、下棋等文体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打造积分兑换超市,通过积分兑换物品的方式,鼓励搬迁户做好“五净一规范”工作,激发内生动力。“以前在乡下,晚上基本没什么娱乐活动,大家吃完晚饭洗漱一下就准备睡觉,最多就是看会电视。现在搬到城里来之后,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选择也多了,生活多姿多彩。”搬迁户蔡阿姨说。
搬出了大山,迁来了希望。从“山民”到“居民”,从“外地人”到“本地人”,南康区让广大搬迁群众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也留住了乡愁,生活方便了,烦心事少了,心情舒畅了,幸福的笑容自然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