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定与项目区选址分析

2022-09-14 05:09安佳怡
科技风 2022年23期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耕地

安佳怡

甘肃国图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甘肃兰州 730000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开始向着高质量的方向迅速发展,农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目前所重点发展的内容之一。农田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要素,要想能够保证粮食产量以及品质的稳定性,必须要提升农田的质量水平,因此我国在乡村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开始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项目,力求能够对现有农田进行改善,优化农田的生产能力。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进行区域划分和选址,将农田划分为优先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整治以及不适合建设的不同区域,对农田潜在的生产能力进行充分挖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不同类型农田进行干预和处理,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业抵抗风险的整体能力,优化农田空间布局,为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保障。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意义及建设成果

(一)高标准农田概念

高标准农田是指质量好、生产能力强,和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相匹配的永久基本农田,是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耕地资源类型。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以集中连片的方式分布,配备了符合农业生产需求的基本设施,土壤肥力较好,周围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并且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在干旱或者洪涝灾害影响下也能够确保产量。我国在2019年已经提出,截至2022年全国应当拥有10亿亩高标准农田,2021年提出,截至2030年应当形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确保能够让粮食产能达到1.2万亿斤,保证粮食的稳定供应。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意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提升耕地资源的保护效果和保护力度,是落实藏粮于地这一战略要求的关键手段。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处于持续加快的状态,但是耕地资源数量减少以及耕地生产能力下降,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严重隐患,很有可能会威胁到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过程中发现耕地面积已经开始扩大,但是人均耕地面积仍依然处于较少的状态,耕地质量由于以往落后种植理念的影响其质量水平较低,因此耕地资源的保护形势仍然较为严峻。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扩大优质耕地的面积,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以此来确保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丰富耕地后备资源,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不单单重视扩大耕地面积,同时还会针对农田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力求能够有效提高生产能力,保证粮食的稳定供应,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对于加快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

我国现阶段对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极其重视,相关部门提出了多项指引,力求能够做好耕地资源保护工作,提升土壤肥力水平,优化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我国自从2012年开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建设力度增加,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果,2019年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国相关部门共投入859亿元,并针对2020年农田建设提供了616亿元的补助资金。2018年我国拥有5.6亿亩高标准农田,可以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土地生产质量以及生产能力有所提高。2019年到2020年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共投入1726亿元,每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超过了8000万亩,其中2000万亩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满足了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水分需求,加快了农业快速发展。2021年提出各地应当完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节水灌溉面积应当增加1500万亩。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已经完成8亿亩建设要求,平均每亩粮食生产能力提升10%~20%。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定与项目区选址分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属于系统性的工程,包括了适宜性以及空间稳定性等多种要求,在建设过程中不能直接针对耕地资源采取保护措施,需要分析建设目标是否拥有潜在的生产能力,考虑是否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在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后,也应当确保其不会被占用,能够稳定且持续地发挥高标准农田的能力和作用。因此这就需要能够选择合适的区域以及位置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建设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划分和评价,明确项目区的选址要求,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的有序推进。

(一)以评价单元为研究基础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评价单元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关键和基础,目前评价单元在划分时分为乡镇行政村、栅格、图斑。图斑属于后期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的关键,是基本单元,通过将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可以针对后续不同地块的建设方向进行有效指导。在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特点和位置选择时可以针对细小的耕地图斑进行合并,以此来获取评价单元。

(二)确定评价指标,评价建设适宜性

高标准农田是具有一定标准的,因此为了能够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需要针对地块进行评价,确保当地的自然环境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高标准农田的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土地平整,以集中的方式连片分布,具有深厚的耕作层,在耕地上方不存在明显的障碍问题,同时拥有灌排设施、机械化作业设施、道路设施、电力设施等配套设备,可以满足高效生产的需求,减少能源的使用和浪费。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应当重视针对数量、质量以及空间的稳定情况展开自动和兴的评价,打造同时重视建设适宜性以及空间稳定程度的评价模式,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建设适宜性时应当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可持续性三个角度出发进行评价:

(1)自然条件包括土壤治理、有机质含量水平、有效土层厚度水平以及坡度;

(2)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的通达程度、农作物灌溉有效率以及排水条件,可以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基础;

(3)可持续性包括酸碱值、土壤污染情况以及土壤连片程度,是影响农田生产能力保障的关键要素。

在评价空间稳定性时可以从区位条件、区域发展、耕地性状以及景观空间配置进行评价:

(1)区域条件包括与城镇、交通干线以及河道的距离,会影响到后续生产活动的便利性;

(2)区域发展包括功能分区以及城镇发展趋势,会影响到后续耕地资源的利用以及是否会被占用;

(3)耕地性状包括耕地性质以及利用方式;

(4)景观空间配置包括面积形状指数以及分维数。

(三)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

在分析项目选址以及建设区域划分标准时必须要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这样才能够保证选择的合适性,确保后续评价活动的有序开展。在研究过程中会针对多个不同类型的指标进行研究,不同指标的指标属性、指标效用也存在差异,会给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不同影响。因此在量化处理指标的过程中,根据指标的特点可以分为连续型指标、中间型指标、离散型指标。连续型指标是指当指标超出临界值后给土地带来的影响会持续下降,包括道路、土层厚度等指标。中间型指标是指标拥有最为合适的数值区间,在这一区间内土壤的质量水平高,酸碱值即为该类指标。离散型指标包括土壤质地、耕地利用方式等,具有随机性的特点。

(四)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具体的建设区域,可以选择合适的位置开展建设活动,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在哪里建设的问题。在划定过程中应当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研究,可以防止不同评价单元给建设适宜性、空间稳定性造成不同的影响,使耦合协调度保持在相同水平状态下,构建清晰的评价体系。在划分时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类建设区域:

(1)优先建设区域:该类区域属于优良协调发展类区域,耦合协调度在0.8~1.0之间,组合类型为高稳定配合高适宜、中适宜。拥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以及基础设施体系,耕地资源集中程度较高,和城镇以及交通干线保持适当的距离,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被占用的概率较小。同时耕地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形成了生态性的农业景观,具备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条件。针对这一类区域应当重点实施惠农政策,加快耕地规模化发展速度,构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体系,将提高生产效率、生态效益、标准化水平作为建设目标。

(2)重点建设区域:该类区域属于初中级协调发展类区域,耦合协调度在0.7~0.8之间,组合类型为高稳定配合低适宜,中稳定配合中适宜、高适宜、低适宜。评价指数较低影响了耦合协调度,但是只需要针对这一类区域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和整治手段即可提升农田水平,使其符合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要求。例如,土壤肥力水平较低会影响到适宜性评价的指数水平,如果耕地分布较为分散,地块没有拥有良好的规整度,则会影响到空间稳定性的评价指数。针对重点建设区域应当加强生态修复工作,对耕地资源进行改良,重点对土地进行平整处理,提升连片度以及土地的规整度。将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布局稳定性、景观生态效益作为建设目标。

(3)全面整治建设区域:该类区域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区域,耦合协调度在0.6~0.7之间,组合类型为高稳定、中稳定配合不适宜,低稳定配合高适宜、中适宜。针对这一类区域需要采取全面的整治措施,主要分布在城镇附近或者交通干线附近,和产业集聚区域距离较近,分布模式呈现为带状或者点状,布局分散且凌乱。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容易因城镇发展需求而受到影响,影响了空间的稳定性,加之这一类耕地普遍自然条件较差,也会影响到建设的适宜性。在针对全面整治建设区域进行处理时,需要对现有的耕地布局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加快耕地流转,确保能够提升土地的生产潜力。

(4)不宜建设区:该类区域属于失调衰退类区域,耦合协调度在0~0.6之间,组合类型为低稳定配合低适宜、不适宜,不稳定配合高适宜、中适宜、低适宜、不适宜。不宜建设区不符合高标准农田在建设过程中的标准以及要求,容易因城镇发展需求而被占用,或者被其他产业的规模扩张所影响出现占用的问题,空间稳定性会随之下降。土壤的质地水平出现了较差的现象,并且存在土壤污染的问题,没有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目前来看,这一类区域不适合进行农田建设。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针对土壤进行改良,对土地的肥力水平进行修复,保证附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化耕地资源防灾以及抵抗灾害的能力,确保其处于稳定的状态,为以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提供重要帮助。

(五)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选址

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会将项目作为其载体开展建设活动,因此项目区地址的选择也是极其重要的,需要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合适的方式分析适宜性以及稳定性在空间上所存在的联系,利用自然断裂法针对其进行分级处理,可以划分为热点区域、次热点区域、过渡区域、次冷点区域以及冷点区域。通过区域划分能够了解区域之间的空间关联性,为后续项目区的选址提供了有效依据。同时还应当使用障碍度模型针对不同项目区域所具备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和分析,能够指明未来项目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在挑选项目区建设地质时应当重点在热点聚集区进行选择,可以保证建设活动的有序推进。

三、推进高标准农田持续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想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的有序推进,必须要形成联动小组,以此来满足建设活动的系统性要求。在建设时需要发挥不同部门的工作合力,要求农业部门可以和财政、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进行合作,因此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的开展进行合理规划。由农业部门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财政部门负责拓展融资渠道,自然资源部门则针对当地的环境进行遥感监测,生态环境部门则需要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对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进行共享,确保能够形成建设联动机制。多个部门的合作也能够尽快明确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条件和标准,为建设项目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

(二)加强高标准农田管理

在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只有通过后续维护管理才能够保证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在进行维护管理时,需要对经济指标、粮食安全指标、生态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等实施周期评价,分析高标准农田的现有能力,如果发现其出现了生态问题、安全问题或者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需要选择合适方式进行处理,并将维护数据上传到系统中,加强建设成果监管。

结语

当前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为此开始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力求能够加快农村地区产业化发展进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提升其生存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如何提升耕地资源的质量水平成为农业发展所关注的重点,因此我国开始重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的开展。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选择合适的位置建设,通过对地块进行综合性评价可以将其划分为优先建设区域、重点建设区、全面整治建设区以及不宜建设区域,最后根据具体的情况明确建设项目的位置,分析在建设过程中是否存在障碍因素,以此来提高建设活动的有序性。

猜你喜欢
高标准农田耕地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重庆今年将新建226万亩高标准农田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获批复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2022年我省将建成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
汪岗镇三万亩农田改造工程启动
黑板像农田
高标准要求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