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鲜望,李永红,张翠微
(洛阳市中医院:1.党办;2.感染管理科;3.总务科,河南 洛阳 471000)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久卧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指由于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出现异常凝结,导致静脉管腔阻塞,从而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的现象,若不给予及时治疗将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甚至致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能力,所以,需进行有效的干预预防ICU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1]。目前,对ICU久卧患者的护理干预仍以常规护理为主,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由于患者依从性交差、护士经验不足等常会增加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风险[2]。破窗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效应,强调于对已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修补,以防止事态加重,注重于创造良好环境[3]。本研究探讨了基于破窗效应的干预模式在预防ICU久卧患者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ICU患者106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27~56岁,平均(40.85±5.1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28~57岁,平均(41.34±5.15)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1.2纳入标准 (1)认知、言语等功能完全,可良好配合治疗;(2)经CT血管成像检查没有形成深静脉血栓;(3)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4)年龄小于60岁;(5)同意参与本研究。
1.1.3排除标准 (1)中途退组;(2)有静脉血栓病史;(3)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4)患者的家属不能全程陪同。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具体方法:(1)用药指导,在ICU患者的日常用药过程中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剂量和用药标准等,以减少因错误用药而引起的并发症;(2)知识宣教,为患者及家属讲述深静脉血栓治疗及预防的相关知识,可采用向患者及家属发放预防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宣传手册的方式进行宣教;(3)运动指导,依据科学的运动护理知识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4)饮食指导,告知ICU患者及家属饮食相关禁忌,并忌烟、酒等,叮嘱患者健康作息。观察组给予基于破窗效应的干预模式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1成立干预小组 选取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士作为组员,组长选择资深护士长担当。小组内经常进行讨论,分析引起ICU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进行文字记录与总结:(1)患者原因,部分患者在进行护理时依从性较差,不能遵从护士的嘱咐,对健康知识宣教不够重视;(2)护士原因,部分护士专业护理知识不够充足,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意识较薄弱,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不够认真。
1.2.1.2树立防范意识 (1)完善制度:制定工作手册,分发给组内人员学习,并明确护士责任,采用抽查方式进行监督管理,增强组内人员的责任意识;(2)加强培训:聘请护理专家对组内人员进行培训,并进行相关考核,对不合格者进行额外培训,确保每名组内人员均能合格;(3)加强宣教:采用讲座、视频播放、语音播报等多种方式向ICU患者及家属宣传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意识,同时叮嘱患者的家属在发现深静脉血栓疑似症状时及时告知医师;(4)调整体位:帮助ICU患者更换体位,经常帮助其翻身,情况较好者可指导其进行适量的腿部抬高活动。
1.2.1.3加强整体意识 (1)注重干预过程中的小问题,及时进行改正,争取做到零缺陷;(2)发现破窗后及时进行挽救措施,以防止事态进一步发展;(3)建立奖励机制,对及时挽救破窗事件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增强组内人员荣誉感。
1.2.2观察指标
1.2.2.1生活质量 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量表)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包含8个项目,每个项目均为百分制,分数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1.2.2.2血液流变学指标 采集2组患者干预前后静脉血5 mL,采用血液流变仪测定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1.2.2.3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记录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2.1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77%(2/53)]明显低于对照组[16.98%(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0,P=0.026)。
2.22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2组患者干预后SF-36量表各项目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F-36量表各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分)
2.32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组患者干预后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指标
由于ICU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再加上深静脉置管较多,所以,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护理干预效果密切相关,探寻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4-7]。近年来,有学者将破窗效应用于肿瘤科病房管理和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管理中,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受到了患者及护士的认可[8-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16.98%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3.77%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出基于破窗效应的干预模式对ICU久卧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显著预防作用,究其原因为基于破窗效应的干预模式通过开展小组内讨论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找出引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进行解决,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0]。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干预后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与常规护理干预比较,基于破窗效应的干预模式可更加有效地调节ICU久卧患者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水平,这是因为相较于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基于破窗效应的干预模式通过对护士进行更加专业的培训、对患者进行更详细的健康宣教、帮助患者进行运动等方式有效增强了患者预防意识与身体运动,从而起到了调节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水平的作用[11]。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干预后SF-36量表各项目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F-36量表各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基于破窗效应的干预模式对ICU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分析其原因为基于破窗效应的干预模式通过强化护士的责任意识和危及意识,对破窗进行了及时修补,有效改善了患者心理、生理状况,从而起到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12]。
综上所述,基于破窗效应的干预模式可有效改善ICU久卧患者的生活质量,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