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刚
在解答各种地理试题时,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有些试题,虽然能够看懂,也知道试题涉及的知识点,但我们仍然无法给出正確的答案。问题出在何处呢?笔者试着结合一些例题谈谈初中地理试题的解答策略,希望对同学们能够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选择题在初中各种地理测试中所占的分值很高,也是学生容易丢分的部分。攻克选择题,是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升地理成绩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格外重视这一类型试题的解答,并尝试归纳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既快速而又准确的解题方法。
1.常识性问题
在各种地理模拟测试中,往往会出现2—3道考查常识性问题的选择题。这些选择题考查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联度较大,学生凭借生活常识就能判断出其中的部分选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然而,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这些试题上丢失宝贵的分数。比如下面这道例题:
例.下面有关中国人口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但增长缓慢
B.我国的沿海人口密集,内陆较为稀疏
C.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
D.人口对资源、环境等的影响不大
解析:本题考查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从世界看中国》中的知识点。A和D两个选项,根据常识,就可以直接排除。本题学生容易错选C项。错选C项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学生看到B项中有“内陆较为稀疏”的语句,认为这与之前积累的常识“河南、四川等内陆省份人口数量位居中国各省的前列”不符,于是就排除了B项,然后根据排除法,几乎不认真看C项内容就选择了C项。事实上,这里所说的内陆是指宽泛的领域,学生解答问题时必须将眼光放在整个中国的视角上。当然,对于C项而言,也有让学生混淆的地方。比如,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误以为中国的人口数量也位居世界第二。
由以上试题分析可知,在解答考查地理常识性知识的试题时,必须仔细审题,不容许有半点马虎。
2.看图分析类问题
地理教材中,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结构图、统计图等插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在各种地理测试中,它们成为试题设问的载体。在一些测试卷中,几乎是无图不成题。要解答这类包含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图形的选择题,必须牢牢抓住图中的一切线索,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推导。
例.小麦成熟时间受热量的影响。下图是我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分布图。读图分析,影响冬小麦收割顺序由甲→乙、乙→丙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A.纬度、海陆B.纬度、地形
C.土壤、地形D.土壤、海陆
解析:本题考查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知识点。解答此题,关键就在于进行合理的分析。题中明确指出,“小麦成熟时间受热量的影响”。由图可知,甲、乙两地是由于纬度差异大,造成了热量差异;乙、丙两地位于山脉的两侧,是由于地形差异造成了热量差异。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相对选择题而言,非选择题在难度上有一定的提升。同时,非选择题考查的范围较广,涵盖的知识点也较多。因此,学生在解答非选择题时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学生可按以下步骤解答非选择题。
首先,通读一遍试题,圈画出自己认为的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对较难理解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并且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来进行阅读。
其次,整理知识点,列出提纲。解答非选择题时,学生最好能归纳出试题直接涉及的知识点,并一一列举在草稿纸上。在列举试题直接涉及的知识点时,学生也可以写出与这些知识点相关的内容。比如,一看到“黄河流域”这四个字,学生就可以默写出黄河的起源地、所经过的省份以及入海口等信息。
最后,紧扣题目要求,精准作答。列出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后,学生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用地理学科语言进行相应的表述。给出的答案,要文字准确,不写错字、别字;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只有这样,给出的答案才能得到更高的分数。
例.读“南美洲版图”和“甲地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亚马孙河发源的山系是,其干流的流向为。
(2)据“甲地气候资料图”判断,甲地属于气候,甲地的气候特征是。
(3)相比亚马孙河而言,巴拉那河的航运价值更。从社会经济条件的角度看,主要原因是。
解析:读完题后可知,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天气与气候》,以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西半球的国家》这两个单元。
第(1)题,亚马孙河发源于科迪勒拉山系中的安第斯山脉,其干流流向为自西向东,注入大西洋。
第(2)题,相对而言比较灵活,学生从地理位置或给出的气候资料图这两个方面出发,都能得出最终的答案。由“甲地气候资料图”中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甲地的气候是热带雨林气候,其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
第(3)题,相对而言难度就有一定的提升。“社会经济条件”这六个字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应该联想到河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航运价值主要体现在货物的流通上,而巴拉那河流经的国家比亚马孙河要多,所以巴拉那河航运价值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