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生态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2022-09-11 02:53马向东
财会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兰州新区体系

■/ 马向东

2021 年,“双碳”行动实施,国家及相关部委层面陆续“出招”,共颁布生态环境相关领域政策性文件105项,实施“补短板、强弱项”工程,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变。兰州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生态建设的有序发展,不仅仅是服务于当地的各项发展,还服务于甘肃省“一核三带”发展大局,为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一核”、承载千万人口、万亿GDP的新增长需求提供充足的空间支撑。近年来,兰州新区生态建设秉持先行先试理念,坚持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旅游振兴深度融合,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一、兰州新区生态建设现状

“十三五”以来,兰州新区以“生态治理+城镇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一是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对未利用地进行开发整理,相继完成现代农业公园、段家川、邓家沟、赖家坡等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截止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7万亩以上,生态修复12万亩以上等,相比2020年生态建设,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与提升。二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整治,谋划建设新区水生态修复网,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建设东西水系绿廊,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着力构建完善新区水网。三是进行生态防护林建设,种植树木20万亩以上。同时发展林下经济,通过“种养+”循环模式改良土壤,提升林木成活率防风固沙、改善生态。四是加强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以道路为纽带,以湿地、公园、湖泊为节点,构建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城市生态绿化体系。同时划定生态保护区,扩容湿地公园,打造了栖霞湖公园、百花公园、机场花海等一系列生态公园,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6%,极大的改善了人居环境。

经调查统计,得到了2022 兰州新区生态建设现状的各项指标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治理效果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表1 2022兰州新区生态建设现状分析表

(一)经济效益

驱动价值。通过生态环境修复,在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增加了建设用地,扩充了承载空间。将未利用的土丘峁梁价值得以最大化利用,助力于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同时,环境整治直接反馈于土地价值,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引领经济发展,生产总值从2019 年的201 亿元增长至2021 年的300 亿元,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见表2)。通过调查得到了近三年兰州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从整体上看新区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表2 2019—2021年兰州新区经济效益表

人口红利。通过城市生态建设,营商环境改善,新区投资吸引力大大增强,市场主体用户不断增加,近年来引进京东、宝武、海亮等世界500 强企业,对各类高端人才及周边人群“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以产引才、以才兴城”,形成良性循环。加之承担全省重点生态移民搬迁工作,预计到2025 年人口将达到100 万人,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800亿元以上。

农业经济。通过生态建设,化零为整,将零散的耕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带动“种养+”循环产业、规模农业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建成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万亩向日葵生产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等经济效益凸显,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30%。

(二)生态效益

减少水土流失。兰州新区水土流失严重,每年土壤侵蚀总量约524 万吨,通过植树造林、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等,提高了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和抗冲刷能力,每年至少可减少水土流失约80万吨,有效减少入黄泥沙量,为“大兰州”发展筑牢水源涵养生态屏障。以水阜河河道生态治理为典型代表(见表3),通过生态治理,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约6万吨。具体效益如下表所示:

表3 水阜河生态治理模式分析表

防治环境污染。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整治,新区扬尘风沙天气减少,空气质量提高,降雨增多,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水清、岸绿、景美、天蓝,2021 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27天,接近优秀标准。

改善生态系统。经过多年生态建设,湖库水系联通,碧水蓝天显现,植物立体配套、层次分明,动物种类多样,湿地公园吸引苍鹭、黑天鹅、红嘴鸥等珍稀鸟类聚集,水阜河沿线栖息赤麻鸭、白鹭、白狐等动物20余种,逐步形成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

(三)社会效益

开辟绿色发展空间。生态修复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可促进新区耕地占补平衡,为新区“南下”区县融合发展提供足够的建设用地,为承载新区“335+X”产业倍增行动提供空间,企业聚集效应凸显,GDP增速连续领跑国家级新区。同时在全省脱贫致富、生态移民大背景下,为承载移民搬迁提供优质的土地资源,切实带动共同富裕。

带动居民就业。生态建设用工量大且对文化要求低,建设完成后形成的种植、养殖、加工、物流等产业,更是带动了大量群众家门口就业,避免人口外流。移民搬迁群众也能搬的来、稳得住,以舟曲移民搬迁为例,可在家门口种植大棚上班,月收入不低于3500元,安居乐业。

提升幸福指数。通过城市生态建设,打造绿色城区,与保留村镇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建设等有机衔接,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住房、教育、医疗、休闲、就业等得到高质量保障,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表4为统计的近5年来兰州新区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的建设情况与实施效果。

表4 兰州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二、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兰州新区在基于生态建设理论指导与已有方法的基础上,逐步摸索探索出一种包含种植业、农业、工业一体化发展的修复模式,同时结合最新低碳政策,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社会效益凸显的良好发展潜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规划落实不到位

新区成立以来,先行先试、不断探索,抢抓各种机遇,制定各行业发展规划,但受限于经济、技术、人才、制度等客观条件,对规划落实不到位。尤其近年来,新区经济发展迅速,GDP 增速始终位列国家级新区前列,但同时出现了规划与发展步伐不一致的情况,导致规划难落实。

(二)生态工程建设不系统

一是生态环保、农林水务、城建交通等衔接不紧密,建设方案不统筹,往往着重于某一个点;二是新区生态建设主要依靠国有企业实施,但相互之间业务存在重叠交叉,各企业在生态建设领域均有涉入,各自谋划项目,导致系统性较差,且部分项目前期论证不足,对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统筹不够,影响了预期效益的实现。三是注重工程实体,忽视对尾水、土壤、大气等生态监测体系建设,不能及时对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

(三)生态建设要素保障不充分

一是资金压力大。生态建设项目前期投入大,且多为公益或半公益性项目,融资较为困难。二是水资源等生态建设基础保障不充分。目前新区水资源以引大入秦工程为主,虽然总指标富裕,但实际使用受限。以2022 年6 月为例,受限于东一、二干渠过水能力及下游白银景泰农灌等影响,新区实际分配的流量约5m3/s,除去城供,生态用水分配约2-3m3/s,而用水需求3-5m3/s 以上,虽有刘家井水库、七号湖等调蓄,高峰期用水依然较难保障,部分区域生态农业灌溉受影响。三是在湿陷性黄土上搞大规模生态建设,各参建单位经验不足,对设计理念、施工工艺、作物种植等把控不足,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四)未形成低碳产业体系

一是产业结构不健全,目前引进的企业化工类居多,且未来规划的光气产业园、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产业园等均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对环保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二是环境权益交易体系尚不成熟,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等交易机制、价格、主体、初始分配等未健全,对节能环保未形成倒逼机制。

三、对策建议

(一)严格落实生态建设规划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核心,其他相关规划为支撑,自然资源、城建交通、生态环境、农林水务等局相互协调配合,统筹各要素,打通各环节,以规划指导实践,严守“生态红线”,一步一个脚印,构建与新时期兰州新区定位、使命、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生态建设体系,将规划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建设为“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系统推进生态工程建设

将现代农业、水生态修复、防护林建设、城区生态建设等统筹考虑,坚持“一张蓝图建到底”的决心与信念,系统谋划,高标准建设。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软硬件双管齐下,统筹推进。尽快开展东南部片区生态修复,加快和主城区相向融合发展步伐,做好移民承接工作,有效发挥土地生态修复的价值。建设完善水阜河——蔡家河、呢嘛沙沟东西生态水系并向北延伸,构成东西生态防洪通道。提升城区生态功能建设,构建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系统。

(三)强化生态建设要素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和对社会资本的引进,多方面、多措施、多体系的稳步推进生态建设。水资源短缺一直是生态建设稳步推进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建议近期加快引大干支渠封闭改造工程,谋划论证引大复线工程。西部建设刘家2#水库,延伸刘家井——化工园区——邓家沟供水管线,解决西部生态建设用水问题。东部建设石峡子水库及配套管网,解决东南部片区生态建设用水问题。开展湖库联通工程,形成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新区水网。远期积极对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争取水量指标,形成双水源保障。

(四)积极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紧盯“双碳”目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335+X”产业倍增行动,优化产业结构体系,招商引资聚焦新兴产业,考虑一二三产比例,对进驻新区企业提出排放要求,提高准入门栏。对各产业园区废弃物排放严格管控,对工业领域碳排放进行制约,同时逐步推进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等交易,构建完整的低碳产业体系,具体见表5。

表5 双碳项目建设推进体系表

新时期新使命,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构建以兰州和兰州新区为中心的核心经济发展区。这一核心的提出,为我们推进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体方针、指导思想。以系统化、低碳化为重点,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势必为强省会建设提供主战场空间,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兰州新区体系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我的兰州梦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兰州琐记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宁波三门湾新区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