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曼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国在抗疫大考中表现突出,是第一个较为成功控制新冠病毒蔓延的国家。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中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有关疫情防控的报道在引领舆论、传递正能量以及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有关中国主流媒体疫情防控话语研究多集中在国家语言治理能力和应急服务(王辉2020;肖林2020;沈骑,康铭浩2020)、安全应急话语构建(李战子,刘博怡2020)以及讲好抗疫故事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形象关系(张生祥2020;刘笑盈,谢琳2021)等方面。语言学界关于主流新媒体的抗疫话语研究方兴未艾,近年来出现了从隐喻角度的研究成果。谢琴和匡芳涛(2021)通过分析中国新闻漫画网的“新冠病毒”主题漫画,考察了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及其认知规律。谭文慧等(2021)从概念隐喻视角分析了中国疫情题材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自塑。总体上来说,从多模态隐喻分析视角对中国主流新媒体疫情防控话语的研究略显不足,尤其是新媒体建构的国家形象的正面分析仍需深入。因此,本文以中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抗疫海报为语料,一方面借鉴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海报的多模态隐喻类型及其建构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为基于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新媒体话语分析实践提供范例,对中国主流媒体的话语策略及舆情分析做出及时和深度补充,发挥语言研究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主流媒体的互联网新媒体类型,其特点为生动的可视化和广泛的普及性。主流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成为当下重要的传播平台和信息高地。新媒体中广泛运用多模态的非语言符号资源来建构国家形象,其中多模态隐喻的话语策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模态隐喻是由Forceville(1996)提出的,认为隐喻不仅表现在文字符号中,还表现在其他符号的模态中。Forceville & Urios-Aparisi(2009)指出多模态隐喻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用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多模态主要包括图像、文字、口头符号、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道及接触。多模态隐喻的识解按照三个条件:第一,相似性的两个概念必须属于不同的范畴;第二,这两个概念分别被识别为目标域和源域,构成“A IS B”范式,且目标域和源域在多模态组合中可识别;第三,这两个概念属于不同的符号系统或(和)感觉模式(Forceville 2008:469)。
多模态隐喻将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拓展到跨学科的多模态研究平台,从只关注概念隐喻的语言文字表征转向关注语言文字只担任其中一种交际模式的多模态语篇表征(赵秀凤2011:1)。Fauconnier&Turner(2002)在认知语言学和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理论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相互映射,两个输入空间通过类属空间3的共享框架,在类属空间的统领下,有选择地进入合成空间4,再通过组合、完善及扩展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层创结构的形成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该理论在充分吸收和继承概念隐喻理论要核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时、在线地观察和衍推来源于多形式、多种源的隐喻类型,尤其对于历经多维空间的交织与转换而达成的新颖、动态、立体的隐喻产品设定了较令人满意的阐释方案(孙毅2016:4)。因此,概念整合理论可有效分析多模态隐喻的整体意义构建,深度挖掘图像、文字、声音、构图等多模态形式在多模态隐喻意义构建中的作用。
话语是构建国家形象最基本、最重要的媒介,通过话语方能使国家形象落到实处(尹悦,杨明星2021:60)。当今新媒体时代,非语言符号资源日益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媒体的话语分析是研究国家形象不可或缺的路径。新媒体主要是指能实现真正互动的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其基本特征是数字化技术和互动性传播(匡文波2012:25)。《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是全新的新媒体样态,依托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权威发声,借助海报、广告及短视频等多元化的报道形式及时呈现疫情防控情况,为受众提供海量的视觉信息,发挥报道疫情现实、传播正能量及激发受众情感共鸣等重要作用。新媒体的疫情防控海报中多用多模态符号,使得国家形象构建与传播的形式更加丰富。王小平(2021)指出新媒体语境下多模态符号的独特符号逻辑赋予国家媒介形象的概念及范畴特殊意义潜势,可增强国家形象建构的动态性与情境性,实现更加直观生动的媒介形象建构,这也促进了国家形象研究的“多模态转向”。多模态隐喻能够将文字与图像多维结合,是海报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和技巧(杨友文2015:30)。因此,分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海报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结合海报的视觉多模态图像分析,可深度挖掘疫情防控报道的多模态话语表征,总结出新媒体建构的国家形象,探究提升中国国家话语能力的话语策略,推进多模态隐喻分析在中国新媒体话语中的应用研究。
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中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海报,《人民日报》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以其大众化、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信息传播、社会舆论引导及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自2013年1月开通运营以来,一直坚持做读者想看、爱看、看得懂的内容,发布国内外大事小情及民生所需,打造了立体化、有温度的主流新媒体形象。2020年1月22日发布了第一幅关于疫情话题的海报《武汉加油》。因此,本文统计的时间设定为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这些海报在疫情期间关注率很高,阅读量均达到“10万+”,获得了受众高度关注,扩大了《人民日报》的传播影响力。本文所用语料为《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有关疫情防控报道的全部海报(2020.1-2020.12),初步统计总共123幅。根据前述的多模态隐喻识别标准,剔除重复出现和转引海报,共计得到有多模态隐喻的海报72幅。
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及图像学研究相关理论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疫情防控海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考察海报中疫情防控话语的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进而总结出新媒体建构的国家形象,主要探讨以下研究问题:(1)疫情防控海报中频繁使用的多模态隐喻类型有哪些?(2)这些多模态隐喻的文字模态及视觉模态如何协同合作完成表义过程的?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建构了怎样的疫情防控话语?(3)新媒体通过海报的疫情防控话语建构了怎样的国家形象?传播效果如何?
首先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上下载有关疫情防控的全部海报(2020.1-2020.12),初次统计为123幅。该期间从疫情爆发初期、集中爆发期到后疫情时期,海报涉及的疫情防控主题和内容广泛而全面,平台的点击量、点赞及转发数都很高,传播面广、互动性高。因此,全面分析这些海报可深度挖掘主流新媒体通过疫情防控话语建构的国家形象及传播效果。然后根据前述的多模态隐喻识别标准,对海报进行隐喻识别和编码,剔除重复出现的海报(没有隐喻的主要是疫情知识科普及抗疫宣传标语等),甄别出有多模态隐喻的海报72幅,并对这些多模态隐喻进行具体细目的划分和分类。最后,对使用频率较高的多模态隐喻类型进行个案分析,结合海报图像的构图特点,分析多种模态协同合作完成的话语表征,并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这些多模态隐喻类型的整体意义、建构的国家形象及传播效果。
按照前述多模态隐喻的识别标准把“疫情”“疫情防控”设为目标域,考察源域及属性的跨域映射。由于海报的多模态隐喻中涉及多种符号资源,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不仅有单向的,也有多向的和动态的映射,需要运用概念整合理论阐释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体意义及其表征。海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隐喻为8类,包括战争、比赛、家庭、旅途、实体和物质、建筑、天气和考试,如表1所示。
表1 :海报中频繁使用的多模态隐喻①
从表1的多模态隐喻使用比例的高低,可以看出使用频率较高的隐喻类型是战争隐喻、比赛隐喻和家庭隐喻。下面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结合海报的图像构图特点,通过具体例子分析这三类隐喻的整体意义及其构建的疫情防控话语表征,进而探究新媒体塑造的国家形象。
战争隐喻是新闻语篇中常见的概念隐喻,也是Lakoff & 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列举的第一个概念隐喻,即“ARGUMENT IS WAR”。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充满了战争,战争的特征是植根于人类大脑中的认知概念(汪徽,辛斌2019:33)。《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海报中战争隐喻被大量使用,使用频率最高,为28幅,占总数的37%。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不少民众对其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海报中大量将战争隐喻映射到新冠疫情防控报道中,有效地起到紧急动员、团结抗疫的传播效果。下面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下,结合海报的图像构图特点,分析战争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
海报图像一般由构图、颜色及画面等多模态符号组成,这是图像的初始状态,也是受众能感知到的图像自然信息,这些符号具备各自单独特征,相互分离,但又同时被“镶嵌”于同一个场景,奠定图像的多模态意义基础(吴来安2020:38)。首先,从构图上来看,图1a为焦点式结构,文字符号“万众一心”置于图像最醒目的焦点位置,下面紧接着点出海报中心主题“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使受众能图文结合,快速准确获取信息。其次,从颜色上看,整个海报的背景颜色为红色,武汉省会图、国旗上的五角星等为黄色,两种颜色皆为暖色系,视觉上易引起注意,起到强调、警示作用;同时明亮的暖色系传达了积极、乐观的态度,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最后,从画面上看,整个构图为中国国旗,下面底端为人民军队和战机,显得气势宏大,向全国民众传递了全国一心、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决心。
图1 :疫情防控是战争
利用概念整合理论,以图1a为例阐释该类多模态隐喻的整体意义及其建构的国家形象。海报中运用国旗转喻“全中国”、地图转喻“武汉”、战士转喻“人民军队”,并通过文字点出核心隐喻。海报的整体画面由国旗、省会地图、战士及红色旗面组成,这些元素构成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1的元素分别跨域映射全中国、武汉、人民军队及抗疫决心,这些元素构成输入空间2。两个输入空间通过类属空间“全国人民支持武汉人民抗疫”的共享框架,互相映射,形成合成空间,从而提炼出核心隐喻“全国人民和武汉人民共同抗疫”。合成空间再通过组合、完善及扩展产生层创结构。
综上,海报利用图像和文字的协同作用,生动形象构建了“疫情防控是战争”多模态隐喻,起到了紧急动员共同抗疫的传播效果。可见,战争隐喻突出了疫情防控是一场特殊战争,其实质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人民战争”体现特殊时期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了人民至上、团结抗疫的信念,建构了可信可敬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图2 :“疫情防控是战争”多模态隐喻意义构建
比赛隐喻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概念隐喻,比赛是人们易于理解的常见现象,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由多人参加的体育、生产等活动,主要特征是团结性和拼搏性。比赛隐喻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海报中使用频率也很高,仅次于战争隐喻。比赛隐喻的使用显示疫情防控是一场特殊比赛,参加选手“医护人员、建设者、民众”等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领导下一定能赢得比赛。
以图3a为例,阐释“疫情防控是比赛”的多模态隐喻整体意义及其建构的国家形象。该幅海报刊登于2020年2月11日的《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是题目为“谢谢你,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的系列海报,海报中感谢的对象包括交警、建设者、快递员、志愿者、车间工人、检测员及基层工作者等。该幅海报的阅读量显示为10万+,点赞5万以上,获得了受众的认可和共鸣,达到了很好的传播和互动效果。首先,该海报的构图模式为焦点式,把建设者的人物图像置于海报最醒目的的焦点位置。文字符号以大号字体放置于建设者图像的旁边,点出海报中心主题“抢建方舱就是为生命争分夺秒”,使受众能图文结合,一目了然准确获取信息,达到主流新媒体在智能技术赋能下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传播效果。其次,海报的颜色为傍晚夕阳的暖色调,突出了建设者们与时间赛跑,不分昼夜抢建方舱,宣扬了生命至上、团结抗疫的理念。最后,海报的整个画面以建设者图像为中心,配以文字符号“为生命争分夺秒”,凸显了海报的核心隐喻“疫情防控是比赛”。
图3 :疫情防控是比赛
海报中多模态元素构建的整体意义可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得到进一步阐释。图3a海报中多模态隐喻的元素主要包括建设者、工地和建设方舱等,这些元素构成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1的元素分别跨域映射比赛选手、比赛场所和比赛过程,构成输入空间2。同时输入空间1的落日转喻“全天”,进入输入空间2。两个输入空间以类属空间“建设的速度性”为共享框架,相互映射,有选择地进入合成空间,生成合成意义,从而提炼出核心隐喻。受众结合海报中的文字符号“为生命争分夺秒”进行认知运作,形成层创结构:快速建成方舱收治患者,有效遏制病毒蔓延。
综上,海报图文耦合,构建了“疫情防控是比赛”多模态隐喻,凸显了建设者抗疫中的拼搏精神,有效传递了正能量,达到了鼓舞士气的传播效果。同时,比赛隐喻具有明显的积极联想义,较战争隐喻的语势弱,弱化了广大民众对新冠疫情的恐惧心理,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战争隐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疫情防控是比赛”多模态隐喻强调在党中央统一指挥下,形成全国团结一致抗疫的强大合力,一定能快速救治新冠患者,建构了生命至上、可信可敬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图4 :“疫情防控是比赛”多模态隐喻意义构建
家庭隐喻是新闻语篇中较常见的隐喻,是一种能深刻体现中国文化的概念隐喻。家庭是一个以婚姻与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单位,国家与天下均可视为家庭的扩展。儒家将家庭、国家和天下看成是一个连续统,彼此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家庭的原则和逻辑可以适用于国家,国家的原则和逻辑可以适用于天下,构成了“家国同构”的理念(汪少华2022:33)。《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海报中多用家庭隐喻,有效地起到团结抗疫和稳定人心的传播效果。
以图5a为例,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结合海报的图像构图分析,阐释“疫情防控成员是一家人”多模态隐喻的整体意义及其建构的国家形象。首先,从构图上看,图5a为焦点式结构,辅之以嵌入式的构图方式。中国地图置于海报的焦点位置,左下角嵌入月亮、英文字母、汤圆、灯笼和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点出了海报的主题。其次,从颜色上看,中国地图、嵌入的图像元素及文字符号分别为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皆为暖色系,传达了乐观向上的态度,在疫情爆发初期稳定了人心,有效传递了全国人民和武汉人民一起共同抗疫的信念。最后,从画面上看,海报的多模态符号包括国旗、英文字母、武汉省会图、月亮、汤圆、灯笼及文字符号等,以中国地图为海报中心,凸显了海报的核心隐喻“疫情防控成员是一家人”。
图5 :疫情防控成员是一家人
海报中多模态元素的意义构建过程可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得到进一步阐释。如图5a所示,整个海报主要由中国地图、武汉省会地图、英文单词“ONE”以及标语“中国加油”和一小段文字符号构成,其中“ONE”的单词部分又巧妙地利用图像的相似性,嵌入了月亮、汤团和灯笼图形来转喻元宵节。输入空间1包括中国地图、武汉省会地图、英文单词“ONE”、月亮、汤圆、灯笼等元素,输入空间2包括中国人民、武汉人民、一家人及元宵节等元素。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存在部分的映射关系:中国地图和武汉地图分别映射全国人民和武汉人民,月亮、汤圆和灯笼映射元宵节,英文“ONE”映射全国人民和武汉人民是一家人。输入空间1为合成空间提供了组织结构,两个输入空间通过类属空间“全国人民和武汉人民在一起”的共享框架互相映射,形成合成空间,提炼出核心隐喻“疫情防控成员是一家人”。合成空间再通过组合、完善及扩展产生层创结构。
综上,海报利用文字、图像等多模态元素的协同作用,生动直观地构建了“疫情防控成员是一家人”多模态隐喻。该类隐喻传递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家国同构”理念,表明疫情防控中全国人民和武汉人民是一家人,全国共同携手抗疫,一定会赢得疫情防控战争的胜利。家庭隐喻拉近了国家与民众的心理距离,塑造了生命至上、团结抗疫,可信可敬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图6 :“疫情防控成员是一家人”多模态隐喻意义构建
本文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结合海报的图像构图分析,定性定量地分析了中国主流新媒体《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海报中的疫情防控话语及其建构的国家形象。研究发现,海报的视觉模态符号和文字符号一样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且表义更生动直观,与文字相互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多模态隐喻的表义过程。海报中疫情防控话语多用战争隐喻、比赛隐喻及家庭隐喻,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三类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疫情防控是战争”侧重疫情防控是一场特殊战争,其实质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强调了人民至上、团结抗疫的理念。“疫情防控是比赛”侧重疫情防控的拼搏性和团结性,有效传递了正能量,达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疫情防控成员是一家人”则强调疫情防控成员的亲缘性,传递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家国同构”理念。三类多模态隐喻在逻辑上密切联系,构成统一整体。
从上文分析可见,《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海报在疫情防控话语中通过多模态隐喻的使用,创新了主流媒体疫情防控的话语表征,利用图文耦合增强了疫情防控话语的生动性、真实性和感染力,构建了正面引导、平衡有度,易于被受众接受和认同的疫情防控话语,塑造了“人民至上、团结抗疫、可信可敬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我们应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话语主阵地,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的优势,与传统媒体融合互补,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国主流媒体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话语权和中国国家形象。限于语料,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可收集多种中国主流媒体报道的语料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更全面的发现和认知。
注释:
①同一幅海报中会存在一种以上隐喻,所以表1中隐喻类型的比例之和大于72,比例合计不是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