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云,屈婷婷,李 红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护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2)
2016年全国“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补偿性生育高峰到来[1]。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家庭注重优生优育,对母婴护理以及婴幼儿早期教育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加,母婴护理员市场需求旺盛。2019年,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了关于《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的公告》[2],经河南省教育厅对符合条件的申报院校备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汇总评审,我校成功入选母婴护理“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母婴护理师的服务对象是孕产妇和婴幼儿,因此必须接受专业培训,具备护理学、营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人际沟通能力[1]。学习母婴护理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妊娠期与产褥期妇女、胎儿、新生儿专科护理技能并指导其家庭成员实施整体护理[3]。孕产妇和婴幼儿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这就要求母婴护理从业人员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耐心、细心地护理孕产妇和婴幼儿。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对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兴趣、需求及知识掌握情况。心理学家普遍认为[4-5]兴趣产生的基础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满足医疗卫生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我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互联网平台,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基于“互联网+”的“1+X”母婴护理教学模式。本研究于2020年9月对实施基于“互联网+”的“1+X”母婴护理教学模式的助产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以期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我校统招三年制高职助产和护理专业29个自然班中抽取3个班为实验组,3个班为对照组。实验组91人,对照组92人。纳入标准:(1)全日制在校生;(2)无抑郁及精神病史;(3)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调查。排除标准:因特殊情况,如病(事)假,不能全程参与或配合者。告知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利益。遵循保密原则,不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研究期间两组签订承诺书不交流与研究相关的学习内容,研究结束后通过学习通平台将实验组使用的学习资料发给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基于“互联网+”的“1+X”母婴护理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如下。
1.2.1 准备阶段 整理归纳母婴护理课程的重难点,制作相关视频、微课,设计案例、试题,制定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互联网平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开发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及时更新。课程设计注重培养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适当拓展心理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
1.2.2 教学实施 母婴护理为专业核心课程,采取小班授课,总学时64学时,理论教学40学时,实训教学24学时。课前,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包括企业案例、视频、微课;课中,教师结合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引出教学内容;课后,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布置作业及学习任务,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任务及作业完成情况、错题情况、活跃度等,在线答疑,督促学生学习。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利用图片展开理论教学,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后主动复习;实训教学时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学生观摩后自主练习,课后完成作业。
1.3.1 共情量表(The Jefferson Scale of Empathy) 采用Hojat编制、邱志军等[6-7]翻译的共情量表,中文版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重测信度为0.66。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满分140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共7个选项,分数越高表示共情能力越强。
1.3.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该量表由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编制、王才康等[8-9]翻译和修订,用于测量个人应对不同环境挑战的自信。中文版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重测信度为0.83。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满分4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强。GSES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务人员、实习护生、武警官兵等的自我效能感调查[10-13]。
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使用统一指导语向研究对象说明调查目的,介绍问卷填写方法,现场发放问卷,现场收回。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教学前,两组共情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后,实验组共情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教学前后两组共情量表得分比较(±s)
表1 教学前后两组共情量表得分比较(±s)
n对照组实验组92 91 t P组别 教学前85.68±8.28 84.98±8.41 0.56 0.57教学后85.55±8.41 92.25±10.30-4.90 0.00
教学前,两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后,实验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教学前后两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比较(±s)
表2 教学前后两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比较(±s)
n对照组实验组92 91 t P组别 教学前2.39±0.37 2.41±0.38-0.95 0.35教学后2.42±0.35 2.56±0.30-4.57 0.00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三孩”政策的实施,母婴护理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护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培养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重视人才培养多样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14],职业教育和一般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是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实施的德技结合、工学结合教育,目的是面向市场和促进就业。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逐渐从传统意义的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向现代化职业教育转变,由只关注学科知识积累向关注知识、技能积累与升级,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并重的教育转变[15]。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我校开展的基于“互联网+”的“1+X”母婴护理教学模式融合了学历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符合我国国情,重点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让学生所学即所用、所学即所需,培养满足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共情是指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他人处境、情感的能力。对临床护理工作者而言,共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胡洪琳[16]研究发现,护士共情能力强能有效避免护患纠纷,减少差错事故,有利于医疗护理安全。具有较强共情能力的护理人员能够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考虑,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忧愁、痛苦,从而采取最适合的方式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临床研究表明[6],共情能力有利于医患关系融洽,避免职业倦怠。由此可见,共情能力是医护人员从事临床工作必备的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教学前,两组共情量表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教学后实验组共情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互联网+”的“1+X”母婴护理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共情能力,这可能与教学时引入医院真实案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有关。此外,教学内容适度拓展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等也对培养学生共情能力有积极作用。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能力的预期或信心。一般自我效能感代表人们应对不同挑战或面临新事物时的总体自信心。医护人员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时,常表现为情绪稳定、抗压能力强,以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突发事件,医患沟通效果好,职业倦怠感较低[17-18]。本研究结果表明,教学前,两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无显著性差异;教学后,实验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于“互联网+”的“1+X”母婴护理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职业态度和素养,可为学生实习、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夯实基础。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的“1+X”母婴护理教学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共情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职业态度和素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