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一句句古训讲述着“知”与“无知”的思辨,传承着大师们的哲思光辉。让我们欣赏名家关于“知”与“无知”的智慧结晶。
我们像蚕一样,作茧自缚,而这茧就是自己对于自己所错认出来的幻象。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实在不多见。“知人则哲”,自知或许是哲以上的事。所以,“知道你自己”这句古训被称为希腊人最高智慧的结晶。
“知道你自己”,谈何容易!在日常自我估计中,道理总是自己的对,文章总是自己的好,品格也总是自己的高,小的优点放得特别大,大的弱点缩得特别小。人常“阿其所好”,而所好者就莫过于自己。自视高,旁人如果看得没有那么高,我们的自尊心就遭受了大打击,心中就结下深仇大恨。这种毛病在旁人,我们就马上看出,在自己,我们就熟视无睹。
人的无知有时不仅实用,而且美丽;而他所谓的知识不仅丑陋,而且通常一无是处。一个人对某话题一无所知,并有着极罕见的自知之明;而另一个人一知半解,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二者哪个更好打交道呢?我对知识的渴望是间歇性的,但我对进步的向往却是坚定而持久的。我们能达到的最高点不是知识,而是对智慧的认同。当我们突然发现过去所谓的知识是多么不足,且世界之丰富远非我们的想象所能及,我们会感到新奇和震惊,而我们的大脑会豁然开朗,犹如阳光驱散了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