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泰州学院)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与文化的传入,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受到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者们对江南丝竹等一系列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提出新的建议与创新发展意见。目前,关于江南丝竹这一传统音乐文化的许多研究都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的,而本研究仅针对上海地区。这座城市有着教育资源丰富、人口构成复杂等特点。研究通过多次实地走访和数据整理,从文化发展角度看待江南丝竹在上海地区的发展,并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了上海地区江南丝竹之后发展的对策与意见。
被尊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到过他对于文化一词的理解——“文化或文明是包含知识、艺术、道德和习俗等等方面的复合体,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所有其他能力与习惯”。这样的观点影响了当时很多的学者,他们后来又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对文化这个综合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文化学派。在中国文化的这一问题的把握上,目前有两个主流方向。首先是横向上看,世界大文化背景下,将中国文化定位于世界文化的范围之中,世界文化发展的几个重点依次是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其次是纵向上看,从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方面进行区分,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古代传统文化。这两个方向划分下的中国文化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要义。而近代不同的学者在定义中国文化的概念时,侧重点和角度是不同的,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中国文化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准确的定义。
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经济与贸易中心。截至2019年底,该市的常住人口数约为2428.14万人。近年来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20 年上海GDP 总值38700.58 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第十二名。上海是历史悠久、综合人文资源丰厚的历史名城,有着极为丰厚、多样的综合人文资源,古代吴越文明、明清江南水乡传统文化、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近现代商贸文化……由于长期的文化交融与发展,城市文明使上海这座城市更加具有特色,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在其中交叉融合发展,形成了持续成长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一座城市能不同于其他城市矗立于世,总有它所固有的精神特质和人文个性。如果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肌理,那么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便是城市的经络,尽管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却蕴含着城市独特的气度、历史、情感与睿智,维系着城市的历史个性化,构成了每座城市独特的人文个性与特有的精神品格。19 世纪以后上海原有的文化形态和表现形式受到了外来文化形态的浸染,以及城市发展所萌生的新文化形态,这些共同孕育了上海非遗文化的成型以及独特的文化品位。海派文化是上海的城市之魂,这种文化最初是作为中国的地方性文化在上海培育和发展的,主要与上海开埠有关,逐渐作为现代中华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而蔓延和传承。海派文化是一种复合的,处于变化之中的文化,具有较强的、广泛的历史包容性。江南丝竹便是海派音乐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江南丝竹主要盛行于中国江浙沪一带,是非常具有南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乐种。最初是在明代嘉隆时期,经魏良辅等人改良和创作。编制大多以二胡、琵琶、笛子、筝、三弦、箫等丝竹类乐器伴以鼓板而形成。乐队组成非常灵活,按照每次排练人数的不同会即兴调整,在编制上,多了则可能超过十人,小的可能只有二三人组合。其演奏技巧富于变化,多采用即兴演奏,演奏者可能会由于演奏场地、演奏氛围、演奏形式的不同而进行临时的加花与变奏。旋律大多清新雅致。在江南丝竹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既发展出了自娱其乐为目的、音调细腻的“清客串”,又派生出民俗职业为目的、音调粗犷质朴的“丝竹班”。这两种形式因演出目的、演出场合等因素的不同,演奏风格稍有不同,但他们的发展最终皆形成了极富江南特点的音乐风格。所以,总结江南丝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历史悠久,绵延不绝,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并且具有明显的人文倾向。江南丝竹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群众的喜爱,所以具有相当丰厚的群众基础。其中,《欢乐歌》《中花六板》《慢六板》《慢三六》《老三六》《行街》《四合如意》《云庆》被誉为江南丝竹“八大曲”。当然,除“八大曲”以外,尚有《春江花月夜》《龙虎斗》《紫竹调》《凡忘工》等传统歌曲,更是江南丝竹中经常用于舞台演奏的乐曲。由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部分丝竹班社的解体,加之新时期各种来自国外的音乐文化的冲击,导致江南丝竹的传播和推广受到了阻碍。其特殊的工尺谱记谱法和手口相传的教学方法也严重地制约了江南丝竹的发展。目前在上海地区,一方面,以孙文妍带领的上海国乐研究会等民间团体为传统江南丝竹的传承与演奏作了很大的贡献。以该团体来说,他们成立于1941 年,由孙文妍的父亲孙裕德创建并担任首任会长,直至如今仍坚持着每周一次的雅集活动。另一方面,在顾冠仁等作曲家的不懈努力下,“新江南丝竹”这一概念被提出,他尝试了很多不同题材的创作,也勇于探索江南丝竹新的组合方式以及将西方音乐的作曲技巧融合到传统江南丝竹的创作当中。近年来,《瀛洲丝竹》《清清洋山河》《东滩晨曲》等新作品相继问世。
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城市,总面积6340 平方公里,辖16 个市辖区,拥有着非常多的外来人口,人口构成近年来呈增长趋势(如图1)。针对上海地区特点,笔者运用了 SWOT 分析法去分析江南丝竹这一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中进一步发展的态势。“SWOT 分析法简称为态势分析法,这是由美籍旧金山高校的管理学博士海因茨·韦力克(HeinzWeihrich)在20 世 纪60 年间发明的,是一种客观、精确的大数据分析与控制手段。SWOT 分别代表着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等四个方面。
图1 上海常住人口情况(作者自绘)
1.strengths(优势)
强大的政策保障为江南丝竹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我国发布的一系列政策为江南丝竹为代表的一系列传统文化做了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也为上海地区在新的经济发展起点上又20好又快发展传统文化指明了政策导向。2008 年,江南丝竹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工程项目名单。2009 年,《中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上海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目标,为上海地区江南丝竹这一传统民族文化乐种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同年,作为江南丝竹的重要承载人和传播人,沈凤泉、周惠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非遗工程项目代表性传统人”。在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和民间团体、艺术机构的积极参与下,组织了一大批关于江南丝竹文化的学术交流与表演活动,并创造了不少新作品。
2.weaknesses(劣势)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缺乏创意是江南丝竹目前发展受瓶颈和阻碍的一大原因,不管在创作的手段技法,还是在追求新的人文精神与文化生活的表达中都存在这一问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动态传承与创新,这无疑影响了江南丝竹这门传统艺术的竞争力和活力。江南丝竹要在当代社会得到发展与提高,没有新作品和新一代听众是无法实现的。伍国栋先生也曾呼吁:“我们的作曲家们,要写出一些新的作品,既能在音乐会上演奏,也适合在社会上推广。乐种发展的前提是要有很多的受众,受众一定要参与,才会一代代传下去。”创作者如果不能发挥创新活力,则无法为江南丝竹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opportunities(机遇)
上海地区经济繁荣、人口构成复杂,导致这个城市在人文方面的需求量巨大,当下正处于人文研究与开发的黄金阶段。根据马斯洛理论,把人类需求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类要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文化消费无疑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且其需求层次伴随着上海地区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逐步提升。在中国,文化方面的消费近年来进入了急速增长时期,随着消费市场的扩大,居民消费模式将逐步从生存式消费向更重视品质的享受式消费行为过渡,从物力消费向文化精神消费过渡。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 均有所发展(如图2),与之成正比的是不断增加的文化消费行为与需求,这就造就了的巨大文化消费市场。上海地区不仅仅拥有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文化市场,而且作为教育非常发达的城市(如图3),它所拥有的一大批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将成为江南丝竹发展最需要的客户群体。
图2 2015-2020年上海地区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情况(作者自绘)
图3 2017-2021年上海市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情况(作者自绘)
为满足社会需要和审美意趣,江南丝竹在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在调整或改良。在20 世纪初期,西方乐曲和文化的引入,为江南丝竹的创编与演奏带来了许多新元素,也为江南丝竹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的可能。经过顾冠仁等作曲家们的不懈努力,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被应用于江南丝竹的新创作中,使得江南丝竹拥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作曲思想和音乐表达形式,使之更加适应于当代市民的音乐审美需要。当新的江南丝竹作品以更加自由的音乐表达形式展现时,更加能够迎合市民们的审美需要,音乐家们在此基础上持续发掘江南丝竹的新功能,在保持江南丝竹原有风格的同时,积极展现民族乐器的个性与特点,不断发现并创作出多种打破传统的全新的民族音乐演奏形式。
4.threats(威胁)
在目前的全球化大背景下,上海同时也是一座各国文化并存的大都市……各种音乐文化交织,这对于上海的本土的文化来说,是冲击亦是挑战。发展江南丝竹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上海市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关键的是可以大大增强国家和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的整体实力。世界上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无一例外都将传统音乐文化置于重要地位予以优先发展,这将为江南丝竹发展的注入强大动力。
随着全球化而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影响,以江南丝竹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上海以江南丝竹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发展的三点对策。首先,确立将江南丝竹融入课堂的教育理念,明确了传承是以江南丝竹艺术为代表的海派文化发展的首要前提。其采用新理念和手法手段,将江南丝竹带入音乐课堂与课外活动项目,以此促进江南丝竹的发展。以浙江省正在实施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通过传统音乐进课堂,使得新一代年轻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音乐融入国民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了新一代年轻人对于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文化认同感,达到解决个体的、音乐身份认同问题、社会音乐价值取向问题等目的。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江南丝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年轻一代的观众对其认知还非常有限。因此,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市民音乐会等多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进行宣传,推动文化的传承发展。其次,聚焦音乐创作类人才,与上海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进行产学研结合。同时,改变传统手段与方法,积极培养创新型作曲与演奏人才,在演出形式、伴奏形式的创新方面,探索江南丝竹这一演奏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新组合,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和更好的舞台效果。另外,尝试使这一传统音乐文化与经济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去克服一直以来在经济上的不统一的状态,将中国传统文化转变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大量运用昆曲、京剧等传统音乐文化内容或者相关元素植入而所创作的系列产品,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较强的宣传作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为江南丝竹的相关产品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当然,还要注重江南丝竹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上海地区市民们的传统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地区应当根据自身海派文化优势,重点发展和挖掘以江南丝竹为代表的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观光产品的文化内容,加强文化的输出,让市民在受到江南丝竹等传统音乐文化的滋养的同时,也建立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二者相互促进又交叉发展的良性循环。最后,针对复杂的外来人口,发展以江南丝竹为代表的“海派文化”品牌,并出台更多更细的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法律制度,以此保障和帮助江南丝竹的蓬勃发展,不断提升上海地区文化软实力。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外来文化随着外来人口的涌进与融入,在强调以传承为前提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江南丝竹的开放性与多种形式的创编,以此展现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感与幸福感。
江南丝竹音乐是一种传统文化,它与这个大时代的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并不仅仅是音乐抑或是艺术方面问题,其实更是一个深刻的文化问题。20 世纪全球化以来,上海地区同样承受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发展方面的巨大压力,以江南丝竹为代表的一系列海派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和地区要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保护管理,通过发展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来提升文化竞争力,以应对来自文化方面的挑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