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粤剧的传播方式研究

2022-09-09 09:03曹柳银湛江科技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3期
关键词:梧州粤剧剧目

曹柳银(湛江科技学院)

粤剧在梧州地区落地生根,其存在得益于长期粤文化在梧州地区的传播发展。由于梧州地区与广东地区的语言相通、习俗相近,而梧州地区水路便利,故粤商在清代时沿西江水路进入梧州,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还为粤剧在梧州地区的传播打开了戏路。因此,在粤方言的背景下形成了一条“水路-商路-戏路”的传播链。粤剧沿西江水路传播至梧州地区,随后溯郁江而上南宁地区,再沿右江深入到百色地区演出,其传播过程遵循粤剧舞台表演艺术的本真性,建构了“剧目、唱腔等艺术要素整体趋同性”接受模式,具有本位传播的特点。伴随梧州粤剧的演出、知识教育等外围传播方式多样,延伸传播特点明显。

一、方言背景下构建“水路——商路——戏路”的传播链

粤剧形成于广东地区的粤方言区,经水路传播到与广东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的梧州地区。梧州地区人民以粤语为主,虽处于广西东部,但没有受桂林官话的影响,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一直以粤语为主。由于梧州地区水路便利,粤商沿着西江进入梧州地区,并在此地修建粤东会馆,宴请粤剧戏班演出。粤东会馆成为传播音乐文化的载体,为粤剧在梧州地区的传播打开了道路。因此,粤剧沿着水路,在商路的带动之下逐渐形成一条戏路,从广东传播到梧州地区。

(一)水路为基础

广西地处南疆,交通较为闭塞,因其与广东相连,水路成为两广地区沟通的天然渠道,带动两广地区经济文化的交往。梧州市位于广西东部,与广东的肇庆市、云浮市相邻。梧州地处三江水口,为浔江、桂江、西江的总汇,有广西“水上门户”之称,与广东地区一水相连。其中,西江右岸的支流有北流江、郁江等,而左岸的支流有柳江、贺江、桂江等,西江成为梧州地区与广东经济往来的重要通道,广东的手工业商品沿西江进入梧州地区。西江打开了梧州地区与广东省的联系,成为进入梧州地区的交通要道,对梧州粤剧产生重要影响。据《梧州市志文化卷》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活跃。其时,广东的粤剧红船班经常进入梧州演出。”由此可知,在清光绪年间,梧州作为通商口岸后,经济的发展带动粤文化的传播,粤剧红船班经常沿西江进入梧州地区演出。据《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记载:“为庆祝胜利,特令唱戏酬神,并发布文告曰:‘照得王师镇柳,连克州府县城……特令唱戏酬神,王恩与民同乐,街头巷尾通行。睇戏不准开赌,如违罪责非轻。盛典限行三日……’参加演出的无疑是从军艺人,所演的当然是广东戏。”通过粤剧艺人的传播,粤剧在梧州不断的流传和发展。西江带动了梧州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商业的不断兴起有利于梧州粤剧的产生。因此,西江与梧州粤剧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连。

(二)商路的需求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梧州成为通商口岸,粤商沿西江水路进入梧州地区经商。在外谋生的粤商因当地排外心理的存在难免产生陌生感,又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思乡之情。粤商为了寻求文化的认同,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在梧州市建立粤东会馆。粤东会馆以联络乡谊为纽带,把粤商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粤商有群体归属感,不再感到漂泊寂寞。根据明崇祯版的《梧州府志》记载:“客民闽楚江浙俱有,惟(广)东省接壤尤众,专事生息,什一而出,什九而归。中人之家,数十金之产,无不立折而尽……仰机利而食遍于郡邑多高明人,盐商木客,列肆当墟,多新(会)、顺(德)、南海人。”粤商建立粤东会馆除联络乡谊的作用之外,他们还需在粤东会馆的旗帜之下相互团结,共同面对外界的不利因素以及协调同乡之间的利益纠纷。粤商经商以营利为主,但人身处异地难免会遇到当地居民的排挤或当地同行的欺压,因此需团结同乡人们的力量来解决纠纷,维护彼此利益。粤东会馆是粤商在梧州地区为便于商业活动而建立的场所,是经济和文化传播的载体。

(三)戏路的产生

据笔者田野调查发现,在粤东会馆里粤商们会供奉关帝,关帝可以说是粤东会馆存在的精神支柱。因其忠肝义胆的形象被人们所供奉,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粤商不良的商业行为,增加彼此凝聚力,使粤商们更为团结。为了满足演戏酬神和联络乡谊的需要,在粤东会馆里修建戏台是必不可少的,粤商们为了加强乡谊等活动会经常演乡戏,而戏班则直接宴请广东的戏班,因此粤剧戏班沿西江水路进入梧州地区。后来的粤剧演出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交际性的宴请表演,粤剧戏班从以娱神为主转变成为以娱人为主,但是粤东会馆的建立、供奉关帝以及粤剧表演体现粤剧的音乐文化从广东传播到梧州地区,并在此落地生根。

二、接受模式构建的本位传播

戏曲的传播大致可分为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两个层次,这种提法主要基于戏曲传播是以剧目为出发点。何为戏曲的本位传播,依据王廷信教授《戏曲传播的两个层次——论戏曲的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文中论述,可理解为:“以某一戏曲剧目的舞台表演艺术为具体传播对象的传播,主要包含整体传播和分支传播。”整体传播以剧目为途径,通过编、导、演将舞台艺术传递给观众,蕴含了戏曲的综合特性和演出的整体风貌。分支传播主要体现在剧本、唱腔等音乐要素传播方面。梧州粤剧是粤剧的一个重要区域分支,其本位传播主要建立在吸收、接受粤剧母体的音乐特质、传统剧目等方面,形成了粤文化大背景下梧州粤剧本真性接受模式。

(一)整体传播

戏曲演员是整体传播的信息发送者,编剧和导演是创作信息者。观众接受的戏曲故事情节、唱腔音乐都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呈现,而编剧和导演是不直接与观众见面。但一个剧目的传播是由编、导、演三者之间的密切合作与集体行为,才使其内容有效地传达给观众。同一剧种在不同地区整体传播中,移植现象值得关照,一个剧目通过在剧种主体地区的编演获得成功之后,其他地区通过“移植”继续演出,这种情况在中国的近现代戏曲传播中十分普遍。1951 年梧州粤剧团作为专业剧团出现和1995 年现代剧场的兴起,整体传播现象越来越普遍。无论是传统剧目的传播,还是新创的现代剧和历史剧,都在本位传播方面成绩斐然。

1.传统剧目

明末清初,粤剧的传统剧目传入梧州地区,主要依靠广东名伶在红船、粤东会馆等场所进行演出。笔者采访梧州粤剧传承人张福伟老师得知,当时广东粤剧名伶在梧州地区传播了经典剧目有10 多个。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流散在梧州地区的粤剧艺人流离失所,生活无计。为解决艺人的基本生活,政府于1951 年成立了性质为地方国营全民所有制的梧州市实践粤剧团,由李丹云任团长、黄朴任政治指导员。自梧州专业粤剧团成立后,粤剧传统剧目在梧州地区传播越来越广泛,其中在传播粤剧经典剧目同时,也开始移植其他剧种的代表性剧目,如《卖花女》《金锁缘》《春草闯堂》《唐伯虎点秋香》《梁宫情缘》《深宫恨怨》《女驸马》等20 多个。

2.创作剧目

自20 世纪初期,梧州粤剧创作剧目的整体传播数量渐渐增多,主要依靠梧州粤剧团编、导、演的集体合作方式展开,成为专业剧团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创作剧目主要以历史故事和现实内容为题材,分为新编历史剧目和新编现代剧目。

2017 年,梧州粤剧团邀请广西国家一级编剧常剑钧、上海戏剧学院李建平导演,编创了大型现代剧目《风雨骑楼》。该剧运用了传统粤剧皮黄板腔的元素作基调,还使用了丰富多彩的广东音乐元素,整体基调婉转悠扬、庄重大气。全剧的主题音乐采用本土水上民歌的旋律,经过提炼后贯穿全剧。一些耳熟能详的粤语口头禅作为唱词多次出现,展现梧州人们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该剧精彩的表演、优美的粤剧唱腔、独具本土特色的舞美设计和表现手法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共鸣。2018 年《风雨骑楼》在广东、广西、澳门等地区多次受邀展演,共演出了14 场。

笔者于2018 年9 月25 号在梧州市骑楼城小舞台观看粤剧演出时,对其观众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受访者均在45岁以上,多为粤剧戏迷。发放问卷40 张,收回40 张,其中问到“您更喜欢观看传统剧目还是新编剧目”。70%的观众喜欢观看传统剧目,25%的观众喜爱新编剧目,5%的观众未填写。梧州粤剧的创作剧目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一些创作剧目在不同场合演出几次后,未与观众达到强烈共鸣,缺乏深厚的观众机缘。由此,创作剧目的整体传播基础不像传统剧目容易与观众产生认同性。

(二)分支传播

分支传播相对于舞台以外,特指剧本案头阅读、唱段欣赏等传播方式。剧本是剧作家和读者之间交流的桥梁,可通过舞台表演和阅读剧本实现。戏剧剧本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阅读者被剧本中的人物所感动后,极可能走进剧场欣赏整个舞台戏剧的表演。唱段欣赏的传播可在舞台上进行,也可在其他场合,或利用其他媒体手段进行。

1.剧本

经典剧本刻画了众多深刻的人物形象,可传达地方文化之精髓,是直接与观众产生共鸣的主要桥梁。梧州粤剧在20 世纪诞生了一些本土剧作家,他们创作的剧本曾在报纸、杂志发表。这些剧本可作为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一些人虽然不去看戏,但只要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就可借助剧本欣赏梧州粤剧。

1982 年,梧州粤剧团梁剑雄、梁超平根据《石狮流泪》的故事改编剧本《九宝莲》。据梧州粤剧团团长霍雄光回忆,当时梧州日报转载了三期《九宝莲》的剧本内容,当时人们获知该剧在梧州首演时蜂拥而上,主要是提前通过阅读的方式对剧本内容有一定了解。

2.唱腔

粤剧为皮黄声腔地方剧种,在吸收梆子、二黄等外来声腔的基础上,融合广东本土歌谣,形成了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的唱腔结构。粤剧唱腔稳定性强,不会因为流传的地域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梧州粤剧唱腔与粤剧一脉相承,观众的认同性强。其唱腔主要有板腔类、曲牌类和歌谣类三大类,以梆子、二黄为主要声腔。梧州粤剧唱法与粤剧相同,有“子喉”“平喉”“大喉”“苦喉”(乙反)等唱法。其中,“乙反”较有特点,形成悲凉哀怨的唱腔特点,故常用于悲欢离合之情节。如《深宫恨怨》第四场中运用了“乙反恋檀”,表现剧中人物痛苦、无奈之情。

唱腔除了在舞台演唱外,还可通过磁带、唱片、光碟、网络等传播载体进行。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梧州粤剧团一些经典剧目受到了电视台、唱片公司等青睐,录制了《女驸马》等6 个剧目。这些剧目演出场次多达600 场以上,经久不衰,受众面宽。唱片销量和电台收视率在广东、中国香港、澳门等粤方言地区都较高,表明梧州粤剧深受欢迎,是粤剧的一个重要分支。广东电台录制了1979 梧州粤剧团去广东地区演出《女驸马》的全剧,现已成为两广粤剧双向性交流的重要历史资料。综上,梧州粤剧本体传播中的整体传播,主要强调现场舞台艺术与观众的面对面交流场景;而分支传播则是舞台艺术之外,在剧本、唱腔等方面进行的间接性传播。

三、渗透模式构建的延伸传播

延伸传播是基于戏曲本位传播而提出,是指对戏曲艺术各类信息的再传播。如对戏曲演出、知识教育等方面的传播。它是戏曲传播的第二个层次,使戏曲艺术走出舞台,以多种方式渗透到其他领域中。受众者通过接受不同传播路径的戏曲讯息,达到欣赏的目的,从而促进戏曲本位传播的发展。随着梧州粤剧本土化发展,其演出、知识教育等外围传播方式多样,对梧州粤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演出

梧州粤剧作为粤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与其他地方的粤剧有双向性交流的特点。梧州粤剧团通过到外演出来传播梧州粤剧。如2017 年2 月,梧州粤剧团在澳门永乐戏院表演《大明长城》和《千古虞美人》。2017 年12 月,其受邀参加广东茂名市订戏会,在订戏会中表演新编剧目《关冕钧·铁路梦》。茂名市的人民观看此剧后,纷纷拍手称赞,希望梧州粤剧团以后能呈现更多精彩的剧目给茂名地区观众。2018 年11月在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表演的《风雨骑楼》《梁宫情缘》《唐明皇与杨贵妃》,深受群众喜爱和肯定。2019 年6 月在广东开平市人民会堂表演的《风雨骑楼》,赢得观众的高度评价。

梧州粤剧团还参加戏曲类比赛活动,从而提高梧州粤剧在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2016 年6 月,在广州市演艺中心以《北上》参加第七届羊城国际展演。同年7 月,在南宁市南宁剧场以《王婆》参加第六届广西戏剧青年演员比赛。自2012 年至今,政府已成功举办四届“广西(梧州)粤剧节”活动,提供了梧州粤剧团与其他粤剧团的交流机会。如在2012 年首届“广西(梧州)粤剧节”活动中,梧州粤剧团表演《大明长城》,广东省粤剧院青年粤剧团表演《青春作伴》,南宁市民族艺术研究院表演《海棠亭》,澳门龙腾粤剧团表演《紫钗记》。粤剧节的成功举办为梧州粤剧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平台,也有助于梧州粤剧的传承发展。这种双向性交流现象说明梧州粤剧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而梧州民间业余剧团也与广东业余剧团有文化交流。二者双向交流的原因在于,其对粤文化的认同。因此,这种传播是一种互助互利的现象。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时间上具有历时性传播特质,在空间领域上呈现出共时性传播特点。

(二)知识教育

梧州地区重视粤剧的保护传承工作,政府在2014 年开始“戏曲进校园”工作,通过编选教材、名师进校园等方式探索“戏曲进校园”的路径。在示范学校梧州市第十一中学,为了培养学生的粤剧表演才能,其通过选拔苗子组建粤剧社团的方式,设置了身段训练、折子戏训练、唱腔训练、粤剧化妆课等,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

梧州粤剧团也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如2017 年2 月在第十一中学举办2017 年梧州市戏曲进校园主题演出“原味岭南·古韵梧州——粤韵飘香汇校园”粤剧体检活动。同年11 月也在第十一中学开展了2017 年第三届广西(梧州)粤剧节“名家进校园”活动,粤剧名家欧凯明老师为学生展示表演身段。在2018 年梧州市“戏曲进校园”活动中,梧州粤剧团走进梧州市高级中学,剧团演员给师生讲解粤剧的发展过程及身段,并展示了南派武技,学生们踊跃上台学习粤剧的表演身段。

由上可知,政府、学校和梧州粤剧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保护和传承梧州粤剧的工作,使学生体验梧州粤剧之魅力。梧州粤剧除了上述的动态传播方式外,还有固态的传播形式,即梧州粤剧博物馆展示了演出道具、服装、面谱、经典剧本等,还在墙上放置了梧州粤剧著名演员的舞台照片和梧州粤剧的相关简介,使当地人们和国内外游客对梧州粤剧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四、结语

梧州粤剧作为广西粤剧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反映了粤商沿西江水路传播粤文化的途径,成为岭南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梧州粤剧是粤文化传播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广东粤剧的孕育,增进了两广地区的文化认同性。其传播过程中遵循粤剧舞台表演艺术的本真性,建构了“剧目、唱腔等艺术要素整体趋同性”接受模式,本位传播特点明显。其发展过程中戏曲演出、知识教育等传播方式,让更多人认识梧州粤剧。广东粤剧孕育了早期的梧州粤剧,梧州粤剧经过不断发展成为梧州地区重要的戏曲剧种,在保持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创作剧目的内容反映出浓郁的本土气息。通过粤商的经济往来、剧团的在外演出,客观上促进了梧州粤剧和广东粤剧的双向传播。两者相互促进,在时间上具有历时性传播特质,在空间领域上呈现出共时性传播特点。

猜你喜欢
梧州粤剧剧目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陈代南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文化自信视角下梧州岭南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一城一舰 心心相印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优秀剧目进校园
淘气包弟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