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炜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和信息学院 新加坡 637718)
近年来,全球的网络欺诈案件显著增加。互联网为行骗者提供了便利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一问题的发展(苏号朋,鞠晔,2012)。网络欺诈引发了公共政策和执法机构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稳步增加。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通过不同的角度,对网络欺诈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网络欺诈的类别、欺骗手段、受骗者特征、受骗心理过程、预防和干预等方方面面。本文旨在对国外网络欺诈相关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从而对该话题的研究主题进行归类和总结,并识别出针对这一研究问题极具影响力的作者、文献、期刊及其学科背景。本文基于对文献的分析,阐述网络欺诈研究领域的现状、主要关注点,对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出思考和设想。
网络欺诈是指利用互联网给潜在受害者呈现虚假的社会交换以获利的各种故意行为(张燕双,2019)。网络欺诈对经济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在中国,2018年网络欺诈举报案例的总计数量是21703例,造成人均损失24476元,创五年新高,较2017年人均损失增幅达69.8%(赵晓松,2019)。在美国,FBI的网络犯罪投诉中心(Internet Crime Complaint Center或IC3)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通过网络实现的各种形式的欺诈、盗窃等案件造成了高达27亿美元的经济损失(Norris等,2019)。网络欺诈破坏了网络商业环境,增加了网络交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打击了消费者对网络消费的信任(苏号朋,鞠晔,2012)。
目前,尽管相关研究获得了发展,但是网络欺诈话题的学科界限却越来越模糊。一是随着欺骗技术的日益升级,网络欺诈研究的范围也在扩大和发展。同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往往对网络欺诈现象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概念,导致出现了许多相关且概念上有所交叉的术语。例如,传播学学者使用的“假新闻”和“谣言”等概念,信息学学者常用的“虚假信息”等术语均含有虚假的成分,但又体现出不同的含义,并不完全切合欺诈的定义。因此,系统性地梳理相关文献,厘清针对“网络欺诈”这一概念的研究边界,了解国外网络欺诈相关研究的现状、主要关注点显得很有必要。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可以发现学界尚未有针对网络欺诈研究文献所呈现的主题类别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大量文献中呈现的主题,可以了解相关学术领域的知识结构,以及识别围绕这一话题的主要研究方向,从而帮助学者更全面地把握研究领域的现状和热点(沈洪洲等,2013)。另外,现有的文献也未对网络欺诈研究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作者、文献、期刊及相应的学科来源作出分析和总结。通过了解学术领域的影响力主要源自哪些个人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可以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主要关注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未来研究重点集中的方向(张楠等,2020)。
为了填补研究空白,本文的目的是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来考察国外的网络欺诈相关文献。研究希望达到两个目标:第一,对近十年来国外网络欺诈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主题类别;第二,识别围绕网络欺诈学术话题内极具学术影响力的作者、期刊及其学科背景,受学术同行关注最多的文献。
本文使用Scopus数据库作为文献数据收集的来源。Scopus数据库收集的期刊数量大、学科覆盖面广泛,而且文献索引质量高(樊晓杰,王一珉,2014)。为了检索网络欺诈文献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首先确定了包括“online deception”(网络欺诈),“Internet deception”(互联网欺诈)、“digital deception”(数字化欺诈)、“deception on the Internet”(互联网上的欺诈)、“online scam”(网络诈骗)、“online fraud”(网络骗局)和“phishing”(网络钓鱼)等多个关键词作为搜索词。然后,考虑到检索全面性和精准性的需要,采用的检索策略是在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范围内检索已确定的搜索词。
借鉴之前使用文献计量法进行文献分析研究的实践(张楠等,2020),确定了四个具体的限制条件。第一,学术期刊文章。第二,学科相关,按照与传播、信息科学、管理相关的学科,限定搜索的学科范围为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学、商业管理、心理学、决策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第三,发表年份为2013—2022年,即最近十年。最后,将文献使用的语言限定为英语。
经过以上检索过程返回的结果包括1190篇文章。Scopus数据库系统提供的文献数据,包括作者、标题、年份、期刊、被引用计数、摘要、关键字和作者的从属机构信息等,被合成为一个.csv文件,可以从系统中下载,作为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下一步分析。进入分析范围的1190篇文章为最近十年国外以英文发表的关于网络欺诈的期刊文献,共有467种学术期刊发表过一篇或以上的相关文章,这些文章被引用次数总计为14323次,平均每篇被引用12次。
首先,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是本文采用的主题分析方法。文献的关键词是指概括研究主要内容的词汇。Scopus提供了作者设定的关键词和系统索引提取的关键词。本文的分析包括了这两类关键词。关键词共现指的是不同词语共同出现的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殷沈琴等,2011)。关键词共现可用于识别研究领域内的主题、跟踪主题的演变、发现研究领域的前沿(陈扬森,陈军,2017)。在文献计量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VOSviewer1.6.18版本作为分析和可视化的工具。根据VOSviewer开发者Van Eck和Waltman所著的软件使用手册(2013),网络图中的节点大小取决于关键词在数据样本中出现的次数。节点之间的距离表示它们的关系密切程度:两个节点越近,关键词一同出现的频率越高。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关键词出现次数的最低值可以按照需要进行设定,不同的最低值设置将导致显示在输出的网络图中的关键词数量不同,即要求重复的次数越高,能够达到重复次数的关键词数量则越少,显示的网络图相对而言将更概括。本文在创建网络图时最终采用的关键词出现次数至少为10次,以清晰显示不同的主题集群。
其次,本文采用引文分析法对网络欺诈研究领域内学术影响力情况进行考察。文献的引文包含了作者、标题、发表年份、期刊等信息,可用于文献的检索。学术文章中出现对之前的另一篇文章内容的描述时,就会提供另一篇被描述文章的引文信息。因此,引文不仅包含文献检索所需的信息,更可以代表一个领域中经常被引用的文献以及关键概念、方法或实验(李冲,2013)。学术影响力一般采用量化评价的方法,具体来说,通过对作者发表的文章数量、文章的引用数和期刊发表的网络欺诈相关文章数量进行排序,确定作者、文章和期刊的排名。对学术影响力进行这种量化评价的方法,因为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和可复制性的优点,已被用于各种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沈小玲等,2013;张楠等,2020)。之后,利用期刊引用报告数据库(Journal Citation Report,或JCR)查询期刊的专业领域和学科类别及出版地等相关信息。
如表1所示,VOSviewer输出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突出显示了四类主题。第一类主题,网络欺诈行为,包括不同形式的网络欺诈和犯罪行为,网络欺诈现象、概念、分类、性质、案例等。这类研究主要将网络欺诈作为一种对网络安全产生威胁的现象进行研究,同时也作为研究场景与其他的研究主题产生关联。比如,关注最多的是网络钓鱼,大量关于对钓鱼网站的识别、用户受侵害原因等相关主题以网络钓鱼作为具体的研究问题展开讨论。而随着欺诈形式的变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性质的欺骗行为出现在网络攻击中,开始受到关注。这类主题的关键词包括:网络钓鱼、计算机犯罪、欺诈、社会工程、恶意软件、网络攻击、黑客、E-mail等。计算机犯罪被突出显示,说明很多网络欺诈的性质与犯罪有关,具有法律层面的影响。
表1 网络欺诈研究主题概览
第二类主题是有关网络欺诈的识别及防范。主要针对网络欺诈日益增加,如何从技术上监测、识别、干预和减少相关事件的发生所做的研究。这类研究旨在建立健全可用于防御各种针对网络攻击的技术屏障。例如,这类主题中出现的关键词包括机器学习、异常检测、信息分类、算法模型等,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电子工程等学科的专业术语。可见,信息技术是目前网络欺诈应对方法的研究重点。网络欺诈的攻击策略之一是持续地搜寻网络中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攻击,并实施自动化、大规模、针对众多用户群体的欺诈(Krombholz等,2015)。这使得防御处于“易攻难守”的被动局面,这种情况对防御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以应对持续变化的攻击提出了现实要求。因此,相比而言,这类研究活跃度高,文献发表速度快、数量多,这一主题也集中了最多前沿的新技术、新概念和新实验。
第三类主题是有关个人因素的影响,着重于探究个人心理、行为、认知、决策因素与网络欺诈的互动关系。这类研究普遍认为,网络欺诈对个人的影响存在有较大的差异性,面对同样的欺诈,造成个人反应不同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Williams等,2017)。比如,研究关注了包括人口统计变量、个性、信任、动机、认知处理等因素对用户是否受骗的影响。同时,由于网络欺诈攻击形式的变化升级,越来越多新的攻击将网络用户作为攻击目标,使用社会工程欺骗等攻击策略操控用户,以获取个人保密信息或进行不安全的网络行为,以实现欺诈目的。因此,网络欺诈的变化发展也使这类“以人为本”的主题研究发展较快,成为领域中新的前沿。这类研究采用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理论作为个人因素影响研究的指导理论框架,比如,威胁避免理论(Threat Avoidance Theory)、保 护 动 机 理 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等。个人因素成为网络安全的风险点,降低风险的策略和建议包括对用户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形成网络安全行为习惯等。这类主题的关键词中还包括实验、调查和问卷,说明了这类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四类是围绕网络环境安全主题的研究。网络是支持网络用户进行网上活动的环境。安全的网络环境保障用户正常的网上活动不受侵害,是用户进行网上活动的基本前提条件。但是,网络欺诈给网络环境带来了挑战。钓鱼、恶意软件、数据窃取等问题都依托于网络。在网络生态下形成的移动网络、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经常被网络欺诈分子利用,作为渠道攻击网络用户(张燕双,2019)。因此,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对保护用户的网上活动安全、打击和防御网络欺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网络上大量存在的个人信息、隐私、保密信息等的数据安全问题。目前,网络安全问题主要的研究仍然重点关注技术解决方案,比如,将认证、区块链和互联网协议等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解决网络环境安全问题是这类研究的主要方向。
表2列举了近十年来发表网络欺诈相关期刊文章数量较高的部分作者。发文量统计是基于作者个人单独发表或与他人合作发表的文章总数量。出现多个作者发表的文章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则按其文章的被引用次数由高往低排序。这8位高产作者共发表了59篇期刊文章,占全部1190篇文章的5%。这59篇文章被引用总计2090次,占全部文章被引14323次的15%。平均每篇被引用35次,而全部文章整体平均引用次数为12次。相比较而言,高产作者的文章被引用次数也高于整体平均水平。从作者的所属机构角度进行分析,最高产作者主要来自大学的法学院、计算机和工程学院及信息学院,另外,有两位作者来自企业。同时,他们来自多个国家,包括澳大利亚、美国、荷兰、英国等发达国家,也包括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就个人而言,Cross C.发表的文章数量最多,其论文主要涉及欺诈、金融犯罪、网络犯罪等学术话题。总体而言,网络欺诈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者不仅相对高产,其发表文章的引用量也远高于平均水平,展示了在学术同行中突出的影响力。
表2 发表网络欺诈相关文章数量高的部分作者
表3显示了被引用次数特别高的10篇文章。这10篇文章以技术研究为主,其中7篇是有关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应用于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网络欺诈的监测和识别的相关研究。共有6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所属学院是计算机和工程学院,占比为58%,其次是管理学院。就被引用次数来讲,最高被引用234次,最低为126次。10篇文章共计被引用了1651次,占全部文献总引用量14323次的11.5%,平均每篇被引用165次,远高于整体平均被引用次数。排名第一的《高级社会工程攻击》是一篇全面介绍社会工程攻击的定义、分类、攻击方式、案例等情况的文章。10篇文献从数量来讲,仅占全部文献的0.8%,这一小部分文献对整个网络欺诈研究的影响力可以说是非常突出的。值得注意的是,引用量最高文章的来源国家体现了多元化特点。除其中的3篇来源于英国,其余的7篇文章分别来自7个不同的国家,包括奥地利、土耳其、印度、法国、马来西亚、伊朗和韩国。
表3 引用次数较高的部分网络欺诈相关文献
2 3 4 5 6 7 8 9 10基于机器学习检测网络钓鱼链接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数字浪潮的影响:研究和实践的观点暴露:一种用于检测和报告恶意域的被动DNS分析服务基于自结构神经网络的网络钓鱼网站预测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意识:以避免网络钓鱼威胁为视角网络钓鱼邮件过滤技术综述基于规则的网络钓鱼检测新方法基于规则的网络钓鱼网站智能分类警报鸟:一个用于检测推特流中可疑网页链接的接近实时检测系统Sahingoz O.K.,Buber E.,Demir O.,Diri B.De’R.,Pandey N.,Pal A.Bilge L.,Sen S.,Balzarotti D.,Kirda E.,Kruegel C.Mohammad R.M.Thabtah F.,McCluskey L.Arachchilage N.A.G.,Love S.Almomani A.,Gupta B.B.,Atawneh S.,Meulenberg A.,Almomani E.Moghimi M.,Varjani A.Y.Mohammad R.M.,Thabtah F.,McCluskey L.Lee S.,Kim J.2019 2020 2014 2014 2014 2013 2016 2014 2013专家系统及其应用(ESWA)国际信息管理(JIM)美国计算机学会信息与系统安全学报神经计算与应用(NCA)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CHB)IEEE通信调查和教程专家系统及其应用(ESWA)IET信息安全IEEE可靠和安全计算(TDSC)196 188 182 169 145 140 136 135 126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文化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印度班加罗尔管理学院法国赛门铁克研究所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计算与工程学院英国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网络安全中心马来西亚圣大学(USM)伊朗塔尔比特·莫达雷斯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计算与工程学院韩国浦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排名 标题 作者 发表年份 期刊引用次数第一作者所属机构
表4统计了发表网络欺诈相关文献数量较多的10家期刊。结果显示,排名前十的期刊在2013—2022年期间发表了14篇或以上的网络欺诈相关文章,其中发表最多的IEEE Access发表了53篇。这些期刊的主题范围涵盖了多个不同的学科,包括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程学、心理学等。从这些期刊出版商的国家来源来看,主要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主。总体来讲,发表网络欺诈相关文章数量最多的10家期刊发文总数为249篇,占总数的20.9%。其他的文章发表在未进入前十的457家不同的期刊。
表4 网络欺诈研究刊文数量较多的部分期刊
5 6 7 8 9 10信息技术理论与应用(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国际创新技术与探索工程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Technology and Exploring Engineering)国际应用工程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ngineering Research)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安全与通信网络(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信息与计算机安全(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ecurity)18 17 16 15 15 14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工程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跨学科心理学研究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巴基斯坦印度荷兰美国英国英国排名期刊名 发文数量 范围 国家或地区
从文献数据分析的结果中可以得出以下五个主要发现。
第一,网络欺诈问题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挑战,获得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术界的关注。领域内有影响力的作者来源的国家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被引用次数特别高的文献也同样是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所主导。除了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在领域内处于领先的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等也有突出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与到这一话题的学术研究,使得这个领域更为活跃,有利于学界和公共政策等领域更好地理解网络欺诈问题,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但是,学术界仍然需要来自这一问题严重得多的国家的观点和视角,如俄罗斯、德国、中国、西班牙、巴西、尼日利亚(Kulikova和Shcherbakova,2022),还未出现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作者或文献。
第二,网络欺诈是一个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的学术话题。学术和科研机构从不同的学科背景针对网络欺诈进行了探索。文献呈现的主题、发表相关学术文章的作者背景、期刊的学科类别都体现了多样性的特点。文献主题中包括了信息安全相关的各种技术、个人因素、网络钓鱼犯罪等不同的关注点,融合了包括计算机科学、工商管理、信息和工程、法律等多个不同学科。不同学科背景的作者在对网络欺诈的研究中贡献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互相关联的各类不同主题采用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证。其中,针对个人因素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鲜明的主题类别,使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视角也被纳入网络欺诈的研究。这种融合推动学术话题向跨学科特色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就现状来看,研究领域内的学术兴趣点比较集中。一是集中在网络欺诈的防范和提高网络环境安全上。基于归纳总结的四类主题中,网络欺诈的识别和防范、网络安全和个人因素的影响等主题,都将研究视角聚焦在防御方,即遭受攻击的个人或系统。这一点与之前综述研究的发现一致(Norris等,2019)。而针对网络欺诈的攻击方,如行骗者的欺骗手段、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仍然薄弱。二是集中在具有重大经济影响和法律后果的大规模欺诈和网络攻击行为,如公司财务欺诈和计算机犯罪等。而对于影响力较小但普遍盛行的,诸如针对普通消费者的电信诈骗、网购诈骗、虚拟中奖等,关注度比较低。实际上,备受关注的大规模骗局可能只影响了有限的人群,而当下的网络欺诈与大多数普通用户都发生了关联(赵晓松,2019)。因此,对于网络欺诈的防御,除了对技术的更新迭代之外,更多关于受骗和行骗两方面的研究,以及针对普通消费者的欺骗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将进一步丰富未来对于网络欺诈防范这一主题的研究。
第四,网络欺诈话题综合了对个人和个人所处环境的研究。主题类别中包括了针对网络环境安全性的研究,也包括有关人的因素在网络安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的探索。对于网络安全方面,出现了较丰富、影响力较高的技术类研究。相比较而言,探索作为用户的个人因素,比如,造成个体之间对网络欺诈的反应差异的心理、精神、情绪和行为因素,以及受骗过程等文献受到的关注较少,这方面研究的影响力有待加强。毕竟,越来越多的欺骗行为攻击用户的易感性弱点,通过各种手段对用户施加影响,而网络安全技术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基于用户的易感性风险,这使作为用户的人成为最薄弱的环节(Krombholz等,2014),需要引起更多的学术关注。同时,之前的研究也提出了建议结合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察的研究思路(Klapatch等,2022)。而关于个人和所处环境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作用与欺骗的结果、个人易感性、用户网络安全的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可以结合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进行深入和细致的探索。在研究方法方面,网络空间也为数据收集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尝试提供了机会。比如,通过对网络平台的信息、推文和评论等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对用户的网络安全行为、行骗者的沟通和社交技巧以及网站设计对用户网络行为的交互作用等问题进行研究。
第五,尽管过去的10年间,有大量的期刊曾经发表过与网络欺诈相关的研究文章,但大部分期刊对这个话题缺乏持续的关注和打造热点的兴趣。发表相关文献数量最多的10家期刊发表了14篇相关文章,也就是平均每年1.4篇以上,而其他的400多家期刊在这一时间段内只是零星地发表极少量的相关文章。事实上,467家期刊中的274家,即超过半数的期刊,仅发表了1篇,之后就没有再出现新的有关网络欺诈学术话题的研究成果。这种情况表明,众多学术期刊对网络欺诈研究话题的兴趣还有待开发,需要依靠更多的学者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并提交论文进行发表。与此同时,期刊也可以考虑发布关于网络欺诈的专刊,以鼓励和引导学术界对这一话题投入更多关注,提升热度。随着越来越多学术研究的开展,未来才有希望提出更新颖且经过论证有效的方法来应对网络欺诈。
在以上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围绕研究问题及难点和挑战两方面,初步探讨未来的研究趋势。针对研究问题方面,通过文献分析得出的四个主题中,均可提出对网络欺诈研究发展极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其中,就欺诈行为而言,之前的研究中不乏对不同网络欺诈形式、攻击技术、案例等进行阐述和更新的研究,但是万变不离欺骗和操控之本质。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出现了针对利用疫情这一社会关注点进行的欺诈。本质上,这些新的欺诈仍然涉及对人的心理特点的利用(Norris等,2019),如对不确定的担心、对疫情的恐惧等情绪,对自我保护、安全的需求和对他人基本的信任等。因此,这类研究可以更多地关注与有关个人因素影响这一主题的结合,深入考察使欺诈能够有效影响用户心理和行为的深层规律。
第一,盛行于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欺诈不尽相同,国内学者可以结合社会上常见的欺诈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对广泛应用于国外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发展和补充。
第二,个人因素的影响将会有广阔的研究前景。行骗者通过各种手段说服人们对不同的欺诈要求进行回应,如提供重要保密信息或者转账等。在此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促使人们更容易被说服而上当受骗,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机理如何等问题仍然值得探索。
第三,有关欺诈的识别和防范的主题,可以更注重结合人的因素方面的理论和洞察,重视对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和识别欺诈技能的培训,重视提高用户对有害网络影响的免疫力。因此,如何评估目前的网络安全培训效果,对用户易感性因素的干预存在哪些盲点和薄弱点,如何根据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设计成可操作的干预办法等问题,值得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
第四,网络环境安全方面,网络欺诈利用各种技术和平台实施大规模诈骗、搜寻欺诈目标,并根据掌握的用户信息设计相应的欺诈手段。有鉴于此,未来的研究将需要针对如何应对欺诈对网络技术的利用问题进行回应。比如,目前网络欺诈分子可以通过软件和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公开在社交网络和各类平台的个人信息中获取关于用户个人、职业、家庭、兴趣等信息,用于设计欺骗策略,获取用户信任以便操控用户的思维和行动。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如何防范这类欺诈行为,保护网络信息安全,避免网络资源成为欺诈分子的工具将需要投入更多研究。
当然,网络欺诈研究也面临诸多难点和挑战。一是从用户的角度研究的复杂性。国外的研究认识到深入理解用户这一网络安全关键点的重要性,逐步加大对人的心理、认知和行为方面影响的关注。但是,人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行为也会根据环境作出一定反应。因此,从研究的角度很难构建系统、全面的理论模型可以完全解释欺诈对用户心理和行为造成的影响。因此,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发展,持续提高理论稳健性的路径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二是研究方法方面的挑战,通过实验、访谈等研究方法收集一手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往往涉及一定的道德风险,需要在较丰富的研究经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研究设计并有效实施。
本文运用了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外近十年网络欺诈的学术期刊文章进行了文献分析,通过主题分析呈现了大量零散文献的主题类别。在目前的研究中,突出了四类主题,包括网络欺诈行为、识别及防范、个人因素影响和网络环境安全。同时,本文基于文献的引文分析识别出目前网络欺诈研究中学术影响力的分布情况,揭示了影响这一学术话题的领袖型学者、文献和期刊及研究的学科背景。研究发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人员投入网络欺诈研究,贡献了计算机和信息工程、管理、认知和心理、行为等多学科的相关视角,使相关的研究向更为多元化、跨学科的方向发展。
本文在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也对研究前景进行了一些设想。随着网络欺诈成为国际性的挑战,针对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未来会继续增长,该话题的研究范围也将变化和发展。未来,有关如何应对网络欺诈和个人因素影响的研究将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主题。但是,围绕网络欺诈仍然有一些研究方向和薄弱点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比如,鉴于目前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防御网络欺诈和影响较大的欺诈犯罪,从个人心理和行为角度与网络环境的相互作用方面探究网络欺诈对用户的影响,以及针对普遍性更强、关注度不高的欺骗普通消费者的行为等有待进一步深入考察。另外,围绕网络欺诈的研究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研究人员有机会对数据收集和研究方法进行更多的创新和尝试,拓展更多的研究思路,通过未来的研究形成丰富的洞察力,以维护和促进安全的网络环境。
本文为网络欺诈研究做出了以下贡献。一是将近年来国外的网络欺诈研究所产生的文献进行系统的主题归纳和阐述,从而概括了针对网络欺诈话题的研究现状和知识构成,这项研究在国内的相关学术研究中尚属首次。国内的学术同行可以通过本文的发现和结论,借鉴国外现有的学术成果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开展更多中国相关的研究。二是分析了国外研究领域内的学术影响力分布,从而提供了关于网络欺诈研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便于学术同行快速定位该研究领域内的核心和关键,对标最主流的研究成果、最前沿的研究问题,有方向性地对未来的研究进行设计。三是通过介绍国外研究的文献情况,可以促进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之间的沟通,激发未来更多跨国的学术合作和探讨。
当然,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研究仅对国外英文发表的期刊文章进行分析。为了从非英文的研究中寻求多样性的视角,未来可以考虑将分析扩展到包括其他语言,希望引入更多高质量、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文献。同时,期刊文章受限于发表周期长、时效性较弱,建议未来的研究考虑将会议论文、行业报告等纳入数据收集的范围,将更新的文献一并进行分析。此外,本文仅选用了Scopus作为数据收集的文献数据库。使用多个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将能提高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