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工具视角下国内外养老服务政策研究评述

2022-09-08 09:00徐子君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工具养老老年人

徐子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70)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在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它不仅给养老服务带来了挑战,更对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养老作为与民生相关,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很多国家已将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提上日程。目前,我国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口基数大、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基础差、不平衡已成为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主要特征。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9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5%(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1年),属于老龄化社会,而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增强,居民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更加强烈。为此,政府出台相关养老服务政策,保障老年人口的基本权益,例如,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中央政府明确提出逐步延长法定退休年龄。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老龄人口逐渐增多,养老服务的难题也越来越凸显。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养老服务政策的研究

国外学者格丽·康尼迪斯(Connidis)最先于1985年进行了有关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通过实证调查,研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并指出社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通过不断制定、实施和发展养老服务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德国于1889年通过《养老保险法》,1995年发布《长期照护社会保险》,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老年人口的基本权益。迅速老龄化的日本在1963年制定了《老年人福利法》,美国在1965年也制定了《老年人法》。曹鸣玉(2020)研究了英国苏格兰社区养老服务中第三部门发挥的作用,英国在探索第三部门参与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第三部门社区养老服务是以群体公益为基础,以个性化服务为目标,以合作为路径,形成的服务目标明确、合作联系强、群体基础牢固的多主体合作格局,发挥了整体联动效应。苏格兰的社区养老服务独具特色,实现了政府与社会力量的良好平衡和深度合作,充分激发了社会潜力,形成了类型多样、功能齐全、可操作性强的第三部门社区养老服务格局,可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杨哲等(2021)研究了日本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对我国医养结合的发展提出建议:建立健全社区养老设施;依托社区开展居家医疗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加强专业化管理;完善养老保障立法,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二)关于政策工具的研究

1.政策工具的定义

政策工具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Robert Alan Dahl)和林德布罗姆(Lindblom)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相关的研究。70年代末以来,政策工具被主要应用于政治学领域,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关于政策工具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欧文·休斯(2007)认为,政策工具是政府行为与政府行为调控机制。

2.政策工具的分类

在政策工具的分类上,英国学者胡德所写的《数字时代的政府工具》(2007)一书在现阶段受到了广泛关注。他将政策工具分为四类:信息性工具、权威工具、财力工具和正式组织工具。美国学者狄龙(Vander Doelen)将政策工具划分为三类: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Mark Dodgson和Roy Rothwell(1985)从政策工具的着力点和市场运行规律的角度出发,将政策工具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供给型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以及环境型政策工具,并根据所研究对象的特点,在《再工业化与技术》一文中将这三大类政策工具进行细化,其中供给型工具细化为R&D政策、技术政策和人才培养政策等,将环境型政策细化为规制、规划等类型的政策,将需求型政策工具细化为政府采购、技术、教育等方面的政策。著名学者Oven E.Hughes(2001)从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出发,将政策工具分为供应、补贴、管制和生产四类。学者Howlett和M.Ramesh(2006)根据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将政策工具分为三类,分别为自愿型、混合型和强制型。

政策工具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尽管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中“政策工具”这一概念依然没有统一规范的表述。

三、国内研究综述

(一)关于养老服务政策的研究

养老服务政策是为满足老年群体在生理、心理和其他由于年龄的增长造成身体功能的下降而产生的特殊需求,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卫生和精神文化服务等方面。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养老服务政策”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出相关期刊文献352篇,发文年份最早为2006年,以2011年为节点,相关研究的学者数量呈迅速上升状态。笔者对当前研究进行了分类,国内学者关于养老服务政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研究

国家层面上,张永安等(2017)、吴宾等(2017)、周建芳等(2018)、姚俊等(2018)、付舒(2019)、何振宇等(2019)、张丽等(2020),均从国家层面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多种指标模型,对养老服务政策进行了定量评价。张丽等(2020)以2011—2019年国务院四项重要养老服务政策为研究对象,使用Estrada于2011年提出的PMC指数模型,通过文本挖掘的方法得到PMC指数和PMC曲面,并对四项养老服务政策进行定量评价,通过指数模型表现政策的优劣。结果表明:中国养老服务政策响应度高,但整体理性水平不高;同时呈现政策目标更有针对性、政策内容更全面、政策工具使用更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地方层面上,刘林曦等(2021),朱笑笑等(2020)从地方层面对河南省、江苏省的养老服务政策进行分析。黄剑锋(2020)使用“主体—目标—工具”的政策计量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的智慧养老政策进行了研究,在文章中以政策协调理论和养老服务一体化规划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多个责任主体的协同路径、规范目标和优化工具。

2.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发展演进研究

韩艳(2015)根据政府在养老服务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将我国的养老服务政策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和家庭作为主要养老服务承担方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1999年,政府责任收缩,家庭、个人自主进行养老服务阶段;2000年至2012年以政府为主导的养老服务体系化建设阶段;2013年后,政府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阶段。韩烨等(2020)将1994年以来我国的养老服务政策分为四个阶段:“嵌入发展、制度初建”“统筹发展、明确方向”“整体布局、精细发展”“全面放开、融合发展”阶段,得出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充分发挥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得出多维治理框架的结论。

3.特定模式的养老服务政策研究

谭兵(2018)对机构养老服务的政策进行了研究,分析工具干预性和工具主体复杂性的关系,发现政府在机构养老问题上,更多运用干预性强且主体单一的政策工具。范方春等(2020)以“新治理”理念为基础,分析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执行情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黄晨、梁显泉(2021)两位学者对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政策的创新扩散进行了研究。郭金来(2021)在文章中研究了中国对家庭养老服务的支持政策,提出我国应在宏观层面提供税收支持政策、住房支持政策、经济支持政策,在微观层面引入对家庭照顾者的各种服务支持政策,建立家庭养老保障的支持服务体系。

4.针对特定群体的养老服务政策研究

江燕娟(2017)对贫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政策支持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政府应根据可行性能力理论,对贫困老年人的类型进行重新划分,实施养老服务分类支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贫困老年人的需求。周学馨等(2018)针对我国对失独家庭的养老服务政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从供需协调的角度出发,构建政府、家庭、市场、社会、社区“五位一体”的失独家庭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二)关于政策工具的研究

国内对政策工具的研究起步较晚,仍处于吸收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阶段。

1.政策工具的定义

陈庆云(2000)认为,政策工具“不仅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更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张成福(2001)认为,政策工具是“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陈振明(2007)认为政策工具是“达成目标或者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

2.政策工具的分类

学者张成福(2001)从政府介入角度将政策工具分为:政府直接供给、政府间接供给即委托其他部门供给、签约外包、特许经营权、志愿服务等几种方式。陈振明(2003)认为政策工具的三种手段是市场化、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张璋(2006)将政策工具划分行政、法律、经济、思想教育手段四类。

3.政策工具的选择

陈振明(2004)认为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目标、意识形态、工具应用背景、工具特性以及之前的工具选择。杨代福(2016)认为,政策工具的选择需基于理性和网络的考虑,环境可被分为“核心环境”与“外部环境”“政策网络为核心环境”。

具体到本文,当前在养老服务政策工具选择上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在中国知网的“政策工具”主题下搜索期刊,然后在得出的结果中以“养老”为主题进行检索,截至2021年10月底,检索出期刊文章100篇,此外还有硕博论文54篇,最早发文日期为2000年。从发文量的趋势来看,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对养老政策的研究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在近几年尤为明显,甚至2021年发文量已达41篇(见图1)。姚俊等(2018)在文章中从政策工具的角度,对中国养老服务政策文本进行定量研究,得出中国基本政策工具使用存在结构性失衡、政策工具有效性未得到充分发挥、养老服务政策不系统的结论。政府在制定养老服务政策时,应提高政策目标的准确性,不断完善和优化政策工具的使用。

图1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分析养老政策的发文量总体趋势发展图

(三)关于养老服务政策优化及更新的研究

王冬梅(2011)在文章中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研究政府在社会化养老保险发展中的政策更新问题。该文从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台州在“先老后富”的形势下面临的养老保险形式入手,提出了发展社会化养老保险的政府政策更新措施,包括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建立科学规划与评估机制、通过政策调整正确处理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专业志愿养老服务队伍的形成,各级政府加大发展社会化养老的财政投入等。汪泳等(2019)在文章中从政策网络治理的角度,研究了我国政府养老服务政策的内容分析与优化,得出政府在网络治理中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各利益相关者通过结盟重构网络结构;建立开放的网络空间,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政策执行效率。朱笑笑等(2020)从政策文献计量角度出发,对江苏省养老服务的特征及优化策略进行分析,各省市应及时把握该地区老年群体的特点,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确保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多层次养老需求。鼓励机构整合优势资源,补充完善“互联网+”养老政策。同时,营造积极的老年群体氛围,鼓励老年人通过志愿服务和再就业实现社会价值,进一步释放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的人口红利。

四、文献述评

经过多年的发展,有关养老服务政策的国内外研究不断丰富,理论体系进一步健全。近年来,国家集中出台了相关政策,地方也随之出台并实施相应的政策。目前,养老服务政策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领域和时代话题,大量关于养老服务政策的研究成果应运而生。通过对比各省市或国家的优秀经验,有利于对养老服务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在中国社会老龄化的过程中,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加,即将进入老年群体的“新一代”,老年人在未来二三十年将呈现新的特点。未来的老人将不同于保守、落后、多病、经济窘迫的老人形象,其知识素养、经济地位、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将发生明显变化。为了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未来养老政策设计需要与中国未来老年人的新特点紧密结合。

我国对养老服务政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对现行养老服务政策的主题、发展趋势、核心要点等框架内容进行梳理。大多为对政策类型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缺乏实证研究和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具体来说,首先,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全国的政策研究,对地方养老服务政策的研究较少。其次,政策工具是政府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措施,是政策体系的组成部分。政府有效利用政策工具制定政策,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实现治理效率的基本途径。而现行研究对养老服务领域政策工具没有清晰的界定,这可能为养老服务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工具的选择带来不便,不利于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制定进程的推进。最后,现行研究中存在“重定性、轻定量”的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中国老龄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如何选择更适合的养老服务政策的工具,以及如何制定最优的养老服务政策,仍是未来学界应当关注的话题。

猜你喜欢
工具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巧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