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作为哲学践行的终极目标

2022-09-08 01:48丁晓军韩雨芳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2期
关键词:谬误来访者批判性

丁晓军 喻 丰 韩雨芳

2018 年8月,“哲学界的奥林匹克”——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在中国举办,其中一个分组会议名为“哲学咨询和治疗”。哲学咨询和治疗在西方哲学界又称“哲学践行”(philosophical practice),是西方哲学家于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一个新范式、新运动,其兴起的标志为“哲学践行家”“哲学咨询师”“哲学治疗师”“思想分析师”等相关新兴职业的产生及流行,体现了在现代社会的“哲学之用”①陈发俊:《哲学咨询与哲学之用》,《兰州学刊》2015第2期,第99-103页。。哲学践行是当代西方应用哲学的前沿课题,已经在数十个国家成立全国性的研究组织,拥有多个专门的学术期刊,并且定期召开相关国际会议①彼得·哈特劳:《哲学践行: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新的范式》,杨征源译,《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5期,第30-35页。。

哲学践行旨在运用哲学理论或者哲学方法来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思想困惑与问题。这样的问题可能是具体的、实践性的、形而下的,例如在某个情境下如何决策,也可能是存在性的、根本性的、形而上的,例如人生意义问题。思维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本身是否可靠、其正确性是否可以得到保障。而在哲学践行中,哲学家的终极目标就是对来访者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进行揭示、考察与修正,促使来访者形成具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一、批判性与非批判性思维方式

人们的思想世界、信念网、认知系统是由信念构成的。在这些信念中,部分信念是由人们与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亲知而得来的,比如我今天早上出门碰见小红,看见她穿着红色的长裙,于是我就会相信“小红今天穿着红色长裙”;部分信念是由别人传播而来的,比如在你小时候父母告诉你,小孩子在天黑后出门会被老马猴抓走,于是你可能就会相信“如果我在天黑后出门会被老马猴抓走”;还有一些信念是需要我们对先前的信念进行再加工才能形成的,比如我发现我那些理工科同学的薪资都比我这个文科生要高,于是我就相信“所有理工科学生的薪资都比文科生要高”,甚至可能还会进而推出“学习文科是不值得的”。

以上三种形成信念的方式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推理,但是人们通常会忽略在第一种方式中所存在的推理因素,而更加关注在后两种方式中的推理。人们在信念形成过程中的推理(reasoning),一般被称为思维方式(way of thinking),体现了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对人们的认知、情绪、意向和行为起重要决定作用。思维方式作为人们进行思考与推理的模式(pattern),当中的推理过程有时候并非十分显明,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获得、生成新信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推理,故而思维方式的合理性也就决定了人们能否避免从真的前提得到假的结论。

根据不同的角度、标准,思维方式可以分为各式各样的类型。如根据思维活动的特征,可以分为感知类(如直观动作思维、情感思维、经验思维等)、想象类(如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直觉或灵感思维等)、科学类(逻辑或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信仰类(理想思维、宗教思维等);根据思维的任务,可以分为认知型(如古希腊发展起来的以求知为旨趣的思维方式)和实践型(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以践行为目的的思维方式);根据思维人群的地域,可以分为东方、西方、大陆型、海洋型等②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2期,第40-48页。。

与哲学践行密切相关的是批判性思维与非批判性思维。世界知名的批判性思维研究专家恩尼斯(Robert H.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它关注于决定相信什么以及做什么①Robert H. Ennis,“The Nature of Critical Thinking: An Outline of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and Abilities”,2021-10-13, https://education.illinois.edu/docs/default-source/faculty-documents/robert-ennis/thenatureof criticalthinking_51711_000.pdf?sfvrsn=7bb51288_2.。作为一个规范性概念,批判性思维具有与非批判性思维所不同的、“好”的品质,需要满足相关标准和规范②武宏志、张志敏、武晓蓓:《批判性思维初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1页。。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习惯,批判性思维服膺理性、逻辑和真理,是一种讲道理的、健康的怀疑主义态度,其基本预设是:任何观点或思想都可以并且应该接受质疑和批判,也都应该通过论证为自身辩护③刘叶涛:《批判性思维及其社会文化功能》,《学术论坛》2009年第9期,第30-33页。。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界定,美国哲学学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曾经采用德尔菲法④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的操作过程是由调查者拟定调查表,按照规定程序通过函件征询专家组成员意见,专家组成员之间通过调查者的反馈材料匿名交流意见,经过若干轮反馈,专家们的意见逐渐集中,最后获得具有统计意义的专家集体判断结果。目前,德尔菲法已成为预测及评价研究领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参见:袁勤俭、宗乾进、沈洪洲《德尔菲法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研究——南京大学知识图谱研究组系列论文》,《现代情报》2011年第5期。,从1988 年2 月至1989 年11 月,历经六轮匿名函询,由46 名批判性思维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团队通过分享、证成他们对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看法,并在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反驳的同时也针对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对他们的观点所提出的意见进行回应从而修正和改善自己的观点,最终所有专家在一定程度上就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情感倾向(affective dispositions)以及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与评价技能达成共识⑤Peter A. Facione,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Millbrae,CA: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pp.1-19.,见表1。

表1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技能及子技能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CCTST)的三个版本(A、B 和2000)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之过程。该过程对证据、语境、概念化、方法和准则给予合理的考量。”⑥武宏志:《批判性思维定义中的“Judgment(s)”问题——与晋荣东教授商榷》,《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28-37页。具有批判性思维者的突出特征是勤于质疑、诘问,喜欢问“为什么”;相反,非批判性思维者则是在对所谓共识性假定未经系统审查之前就直接地信以为真,忽视了当下语境对于信念和实践的重要影响,顽固地、不加质疑地依附于教条和权威言论⑦Alan B.Thomas,Controversies in Management:Issues,Debates,Answers,2nd edition,London:Routledge,2005,p.6.。非批判性思维通常源自坏的习惯以及惰性,一般不会有人主动地、刻意地想要去非批判性地思考①Jo Ray McCuen-Metherell,Anthony C. Winkler, From Idea to Essay: A Rhetoric, Reader, and Handbook, 12th edition,MA:Wadsworth,2009,p.11.。

大多数人希望自己的世界观能够获得稳固性,这样他们才会有确定感、安全感。于是,不少人在面临客观事实证据与自身固有信念的冲突时还是坚决保留原有信念,这是持有非批判性思维之人的典型特征②Michael J.Taleff,Critical Thinking for Addiction Professionals,New York:Springer,2006,p.37.。凯尔纳(Douglas Kellner)在为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的《单向度的人》第2 版所作之序中也指出,非批判性思维从现存的思想、社会实践中得出其信念、规范以及价值,而批判性思维则寻求思想和行为的不同可能模式,并以此创造出一个批判性的视角,而该视角的形成需要发展马尔库塞所谓的“否定性思维”(negative thinking),即从更高可能性的视角对思想和实在的现存形式进行否定,这种否定性实践预设了人们能够在存在与本质、事实与潜在、表象与实在之间进行区分,并且为了实现更高的潜在可能性,纯粹存在(mere existence)将会被否定,而经由理性推理所得到的规范将会被用于对思想和社会组织的低级形式进行批判与克服③Herbert Marcuse, 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2nd edition, New York:Routledge,2013,p.xiv-xv.。关于批判性思维与非批判性思维之间的对比可以参见表2④Lyn Basford, Oliver Slev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ursi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aring Practice, Cheltenham,Glos:Nelson Thornes,2003,p.454.。

表2 批判性与非批判性思维

二、正确的思维方式何以比正确的信念更加重要?

在如上所述的信念形成的第一种基本方式中,人们的信念来自他们的亲知、与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如此获得信念的过程貌似是比较可靠的,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由亲眼所见得来的证据就不可错吗?即便人们如实陈述他们的所见,但仍然有可能由眼见之“实”形成错误信念。例如,我之所以会相信“小红今天穿着红色长裙”是因为我以为我所见的那个穿着红色长裙的人是小红,但实际上此人可能并不是小红,而是另一个长得与小红非常相像之人,例如其孪生姐妹。人们常常并非简单纯粹地在播报他们所看见的、赤裸裸的客观事实,而是与此同时以自己的背景知识对相关事实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再加工,即在观察中渗透了理论,因此最终形成的信念已经是经过一定程度推理之后的结论。

在第二种形成信念的基本方式中,人们的信念由他人传播而来,即听取证言,如此获得信念的过程其可靠性更是得不到保证的,即便这个信息源头在以往通常是能够予以信赖的,但未必同样能够对此次信念提供支撑。在此过程中,人们并不是直接与相关事实进行接触,而是以他人的信念和推理作为中介,并且还要基于他人的诚实,因而此时相关信念的真假与认知主体本人的关系密切程度又进一步弱化、变远了。当他人进行很好的掩饰或者欺骗时,人们常常就会对一些错误的命题予以相信。例如,父母有时候会哄骗小孩,说谎鼻子就会变长,许多小孩会信以为真,因为他们尚不具备对相关信息进行鉴别的能力,一般只能听之即信之。而随着认知发展的成熟以及生活阅历的丰富,大多数人不会再像幼年时期那样轻信从他人处获得的信息,而是更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信息进行批判性鉴别。此时他们所面对的信息来源就不只是父母,更是包括一些如公知、权威或者大多数公众,并且此时人们在鉴别信息过程中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更需要敢于质疑权威、挑战集体的勇气与胆识。

第三种形成信念的基本方式与前两者具有密切关联,是对前两者所获得的信念进行再加工。此处的“加工”突出地体现出思维方式、推理模式的重要性,因为不同的人用同样的“原材料”(信息、证据材料)所制造出来的“产品”(信念、思想)有可能是大不相同的。假设当我得知那些学理工科的同学拿的工资都比我这个文科生要高时,我就得出结论“学习文科是不值得的”,这里即是由一个事实性陈述过渡到了一个价值性判断,当中的隐含预设是“对学科价值的判断可以由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薪资高低来决定”。但这样的预设是正确的吗?如表2所示,批判性思维要求人们“在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对一个事例进行接受之前先搁置判断”,而非批判性思维则“倾向于直接跳跃到结论”①Lyn Basford,Oliver Slevin,Theory and Practice of Nursing: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aring Practice,p.454.。另外,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通常思想上比较开放,愿意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能够从多重角度对事物进行全方面考察,而非批判性思维则会使人闭目塞听,独断专行,倾向于从某个偏激的视角对事物形成有失公允的简化评价②Peter A. Facione,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Millbrae,CA: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pp.1-19.。比如我们对文理工科的价值判断显然不能单一地以毕业生某一阶段暂时的工资薪酬作为标准进行衡量,而是需要考虑相关学科对学生世界观的根本性塑造作用以及对其今后职业发展、人生意义的长远影响,并且相关参照单位也不应局限于学生个人,而是要进一步扩展到对更大的群体以及对整个社会的相关利害影响,需要考虑文科专业在历史文化传承、人文思想传播等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作用。

哲学践行家发现,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来访者所面临的许多思想问题都是由他们的特定思维方式所造成的。错误信念或者不一致信念的形成,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前提的错误、不一致,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推理过程的无效性,即思维方式问题。因此,哲学践行的关键任务就是对那些容易导致错误信念或者不一致信念的无效思维方式进行揭示,引导来访者调整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而修正他们的错误、不一致信念。但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通常是比较固定的,难以改变,这也预示了哲学践行的任务之艰巨。

思维方式对人们思想世界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其思想世界是空旷的;随着成长,他的思想世界开始不断涌入新的成分,此时他获得新信念的主要途径还是前文所说的第一和第二种方式;而等到他的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第三种方式的作用便得以发挥,并且由于此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他人和外部世界,因此可以令新信念的数量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增长。人们在形成一定信念之后,相关信念通常很难被改变。因此,比起在事后修正人们的错误和不一致信念,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是事先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行修正,从而在源头之一尽可能杜绝问题的产生。由此看来,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哲学践行对于人们的思想“疾病”具有预防、保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相关主体产生思想问题、遭遇思想困惑的可能性。

三、日常生活中逻辑谬误的普遍存在

由于思维方式中的推理因素主要体现在形成新信念的第二、三种方式之中,因此对于思维方式的修正也一般集中于对这两者的考察。人们通过第二种方式形成新信念主要是从他人处获得证言,这种方式的可靠性是得不到保障的,因为信息传播者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传播错误的信息。因此,对于他人传递给我们的观念,我们理应抱着怀疑的态度对其进行考察,而不能轻易就将其作为真的而接受下来,否则我们的思想世界就可能会被许多错误信念、不一致信念所占领,从而很容易产生思想困惑与纠结。例如,很多人喜欢在微信群、朋友圈中转发一些来历不明、真假未知的文章①郭小安、薛鹏宇:《微信朋友圈会让我们更相信谣言吗?——试论微信谣言的三个传播特征》,《电子政务》2015年第2期,第33-38页。,抑或是所谓知名微博博主、知乎大V 等传播的而不一定是相关专业领域权威的言论,从而导致了大量谣言的扩散。尤其是在2020 年初的新冠疫情期间,“十年前就有人预测新冠疫情”“5G 是新冠病毒的元凶”“喝高度酒能抵抗新冠病毒”“用56℃的热水洗澡能对抗新冠病毒”等谣言层出不穷,以至于很多微博、公众号平台都开辟了几乎每日更新的辟谣专栏。那些标题党文章往往带有“全世界都震惊了”“是中国人就转”等蛊惑性字眼,许多不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就会相信并且传播、扩散这些谣言,导致大范围的恐慌与焦虑。面对谣言满天飞的现状,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像“果壳网”“人民日报”“腾讯较真”“丁香园”这样信得过、靠得住的“谣言粉碎机”②果壳:《谣言粉碎机》,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更需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以及怀疑精神。

而人们通过第三种方式形成新信念时主要依赖于自身的推理、论证,这种方式的可靠性一方面取决于推理前提的真假,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推理形式的有效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推理很少涉及我们在逻辑学课堂上所教授的复杂逻辑推理形式,但是即使是对于看上去非常简单和普通的非形式论证,人们也常常会犯逻辑谬误,从或正确或错误的前提得出错误的结论。

举例来说,心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可谓紧密相关,经由科学方法所得到的心理学研究结论需要经由一定的逻辑推理才能融入理论或者用于生活,相关推理过程当然应该符合逻辑有效性的要求。但是心理学家韦恩·韦登(Wayne Weiten)在其所著的、不断再版的教材《心理学:主题与变奏》①Wayne Weiten,Psychology:Themes and Variations,11th edition,Boston:Cengage Learning,2021.中明确指出,实际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研究结果时很容易陷入非批判性思维的泥淖、犯下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逻辑谬误。下面仅列举其中部分②喻丰:《普通心理学第三讲——方法》,2021-10-30,https://mp.weixin.qq.com/s/ft-R1MNq_KFksAq2xb5jNw.:

第一,情绪推理谬误,即用情绪作为评估理论之有效性或者事实之真假的根据。有人会认为,虽然有心理学研究表明“玩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会造成玩家的暴力倾向”,但这个结论让他这个游戏迷很不开心,所以该结论肯定是假的。这里的推理显然是毫无道理的,一个有效的理论或者真的命题未必会给每一个人都带来积极情绪,给人们带来消极情绪的未必就是无效的理论或者假的命题。当人们发现自己先前固有的信念被挑战时会感到不舒服或愤怒,相关信念被证实时则往往会感到高兴或至少松了一口气。但是一个科学论断或者事实发现让我们感到不安或愤怒,这不意味着它们一定是错的,我们需要对相关论断和事实保持开放心态,无论它们是证实还是证伪我们的先入之见。

第二,潮流谬误或从众谬误,即仅仅因为许多人相信某一主张就认为它是正确的,或者仅仅因为许多人反对某一主张就认为它是错误的。比如既然很多人相信星座运势一说,那么它是不是就一定是真的呢?事实上,数千年前绝大多数人还相信地球是平的,相信太阳围绕地球旋转,但是这并不会使得它们变成真的。类似地,被大多数人所反对的理论或者判断也不一定就是错误的。

第三,非此即彼或者非黑即白谬误,即把问题框定得似乎我们只能选择两种极端情况之一。例如有些人看到书上举例说“不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非常好的照料”,便认为“这意味着精神分裂症不可能是环境因素的结果,因此肯定完全是遗传的”。但是实际上,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可能是共同发挥作用的。

第四,非我谬误,即认为自己不会像别人一样受到思维错误的影响。例如有人说:“你讲了半天逻辑谬误,但这些是别人才会犯的错误,我是不可能受它们影响的”。事实上即便是科学家、逻辑学家也一样可能会在思维上犯各种逻辑谬误,大多数人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偏见,但是却对他人的思维错误和偏见非常敏感,高智商的人、读书多的人、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也不例外。

第五,诉诸权威谬误,即仅仅因为权威人士认可就觉得可以接受,或者因为权威人士否定就认为不可以接受。如“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原生家庭对人格有着重大影响,我觉得这是肯定的”。但实际上我们可以问一系列问题:这个人真的是权威吗?他是相关论题所涉及领域里的权威吗?权威一定不会犯错吗?孔子、亚里士多德、王阳明、康德等先哲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不同权威的观点之间有没有冲突?

第六,古代谬误,即一种信念一定是真的,因为它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比如“罗夏墨迹测验一定有它的用处,因为心理学家已经使用它几十年了。”但例如三从四德、裹脚、驱鬼治病等封建迷信思想和行为也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它们就一定是对的吗?为什么我们还要对它们进行革新呢?

第七,诉诸无知谬误,即以某一命题的未被证明或不能被证明为据,而断言这一命题为真或为假。例如鬼是存在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鬼不存在;哥德巴赫猜想是错误的,因为还没有人能完全解决它;外星人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对于外星人一无所知。

第八,自然主义谬误,即从描述性事实判断推出规范性道德判断。比如从“进化心理学家说,性不忠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推出“性不忠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而道德主义谬误则是其反面,例如从“吃肉在道德上是不对的”推出“实际上人并没有吃肉的本能”。“是”和“应该”要区分开,否则谁都能犯“是个人都会犯的错误”而免于在道德上被归责。

第九,草率概括或者过度概括谬误,即在证据不足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例如从“我认识的三个大龄单身女性都患有抑郁症”推出“女性之所以患抑郁症显然与她们大龄单身有关”。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归纳问题,即从一些小样本得出一个普遍结论,甚至误将相关性当作因果性。

第十,循环论证或者窃取论题,即以略有不同的术语将前提在结论中进行重新表述,使得一个原本要被论证的命题早已在前提中被假定为真。其直接形式是:因为A,所以A。例如“精神分析理论是最好的,因为没有理论比它更好。”其相对形式是: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A。例如“神是存在的,因为圣经里面是这样说的;并且圣经是可信的,因为它是神的话语。”其间接形式是: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C;因为C,所以A。以此类推。

正是由于看到人们是如此容易犯各种各样的逻辑谬误,由哲学践行家柯亨(Elliot D.Cohen)创立的“基于逻辑的疗法”(Logic-Based Therapy)所依据的四大形而上学假设便是:首先,人类逻辑地从前提推导出构成他们情绪的认知行为成分(cognitive-behavioral components);其次,人类生来就是易于犯错的,并且在他们关于行为和情绪的推理(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reasoning)的前提假设中往往包含谬误;再次,行为和情绪上的问题往往源于对事实的绝对主义(absolutistic)、完美主义(perfectionistic)构想;最后,人类生来就具有一种意志力(willpower),这种力量可以被用来克服关于行为和情绪的推理中的谬误①Elliot D.Cohen,“The Metaphysics of Logic-Based Therap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2005,Vol.3,No.1,pp.23-39.。

四、基于苏格拉底对话的批判性思维教育

英国哲学践行家、认知治疗师利本(Tim LeBon)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检测论证是否经得住批判性考察以及我们是否有好的理由接受这些论证。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哲学理论,也用它来考察批判性思维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帮助来访者获得情绪上的智慧、做出正确的决定以及获取开明的价值。”②Tim LeBon,Wise Therapy:Philosophy for Counsellors,London:Sage,2007,p.4.在他看来,批判性思维是哲学咨询师最为有用的哲学方法,其价值体现在它能使来访者在他们的决策、信念、价值与情绪上都变得更加理性。

哲学践行遵循苏格拉底方法,以苏格拉底对话的方式进行思想分析。苏格拉底对话由辩证推理所引导,体现为一种问答形式的反思。与原本风格激进、火药味浓重的苏格拉底对话不同,在当代哲学践行中,大多数哲学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对话方式是友好的、支持性的,他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寻求真理、知识、洞察力、智慧、美德与幸福,尽管在对话的最后实际收效如何不得而知。从根本上说,苏格拉底传统下的哲学探索实际上就是训练人们形成一种习惯,即对自己的价值、信念、判断、观点、欲求、情绪、直觉、感觉、目标、承诺、关系以及总的来说构成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的所有行动和经验都经常性地进行反思、澄清和理解①R.D.Walsh,“Philosophical Counselling Practice”,Janus Head,2005,Vol.8,No.2,pp.497-508.。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苏格拉底要求人们的观点必须得到澄清与辩护。因此,哲学践行的目标就是帮助来访者批判性地检查他们的世界观,揭示他们的预设,分析他们的内在思维方式并且对之进行改善,以使得他们的“世界观”成为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信念系统,该系统基于有效的推理以及可接受的假定、预设②R.Lahav,“Philosophical Practice as Contemplative Philo-sophia”,Practical Philosophy,2006,Vol.8,No.1,p.4.。许多深受苏格拉底影响的哲学践行家直接将苏格拉底方法视为哲学的一个范式,并认为在此意义上,训练批判性思维就是哲学践行之全部③丁晓军:《对话、分析与治疗》,南京:南京大学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98页。。

英国教育哲学家费舍尔(Robert Fisher)认为苏格拉底对话可以帮助人们关注构成思维基本成分的观点与概念,而所有观点以及由此引出的问题都有可能将人们引向真理,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对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更加深刻地反思,使人们能够对构成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及结构的概念进行挖掘与探究④Robert Fisher,“Socratic Education:A New Paradigm for Philosophical Enquiry?”, Creative and Critical Thinking,2005,Vol.4,No.1,pp.15-45.。而美国哲学践行家格兰姆斯(Pierre Grimes)著名的“哲学助产术”(Philosophical Midwifery)正是建立在《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底对话的基础之上。格兰姆斯将哲学咨询定义为对苏格拉底对话中所使用之助产术的一种应用。普通人常常不知不觉地对自我以及自己的生活形成一些错误的看法,而正是由于这些错误的存在使得他们无法实现最深刻、最有意义的目标;在苏格拉底对话中,咨询师提出的问题正是为了把这些错误观念揭示出来,引导来访者批判性地对待别人的观点。

这些错误观念可能是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一些隐含预设、价值判断,例如“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考上重点大学,那么他将来就是没有出息的”,或者“如果一个人终生没有结婚生子,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但是这样的价值观显然都是比较片面、狭隘的。除了这样的一些隐性判断,人们也会在生活中受到他人对自己做出的显性评判,例如来自老师的评价“你这个学生太笨了”,或者来自伴侣的评价“你这个人太不体贴了”。在听到这样的评价之后,人们有可能就会把自己定性为很笨、不体贴的人。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标签有可能是不合适的,他们仅由你的某一次或者几次行为就形成的结论是武断的、不恰当的。格兰姆斯称那样的错误信念为“病原体”(pathologos)⑤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On Rhetoric)中指出,说服(persuasion)包含三个元素或者诉求:信誉诉求(ethos)、情感诉求(pathos)和逻辑诉求(logos)。信誉诉求指信息来源,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说服别人,你自身就得拥有一定的信誉度,使别人相信你的人品;情感诉求主要指情感上的影响力,通过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打动听众的情感世界,获得听众的自我认同、自我意识、情感震撼;逻辑诉求指信息的内容,诉诸理性,用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事实逻辑、因果关系完成对人们的劝说。。许多“病原体”联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人对自我形象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起初源自他人,后来又经过当事者本人传递给更多其他人,最终成为此人的一个公共形象。格兰姆斯认为,哲学咨询就是要使这些观念表露出来,找出这些观念形成的原因,观察这些观念对当前问题的影响,并且批判性地考察与处理这些观念,从而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而苏格拉底对话则可以使来访者深入“被情绪化的行为”(emotionalized behavior)的内部,将“病原体”释放出来以供进一步的批判性分析①Pierre Grimes,“A Study of Philosophical Midwifery Presented at 3rd Int’l Conference on PC”, 2021-11-11, https://www.noeticsociety.org/a-study-of-philosophical-midwifery-presented-at-3rd-intl-conference-on-pc-nyc-1997/.。

而“基于逻辑的疗法”其主要思路就是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相关信念、情绪或者行为进行辩护②Elliot D. Cohen, The Dutiful Worrier: How to Stop Compulsive Worry Without Feeling Guilty, Oakland, CA: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2011,pp.33-42.。哲学践行家通过对来访者的相关推导和论证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出来访者在推理过程中所犯的各种逻辑谬误(如上节所述的种种非形式谬误),其产生原因即是因为来访者存在着种种错误的、不可靠的思维方式③Elliot D. Cohe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ogic-Based Therapy: Integrat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Philosophy into Psychotherapy,Newcastle,UK: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13,pp.2-17.。

五、结语

对来访者进行批判性思维培育在哲学践行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哲学践行家通过对来访者的思维方式进行揭示与考察,帮助来访者发现其推理过程中的逻辑谬误,找出导致来访者产生相关思想困惑和生活问题的根源。哲学践行家像苏格拉底那样不断追问来访者形成相关信念的理由、规定来访者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人生。通过这样的分析过程,哲学践行家将对来访者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教育,其目的一方面在于令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在当下情境中的思想和思维错误,另一方面则是帮助他们在今后的日常推理中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审慎,从而避免再次因为同样的思维谬误而轻易陷入类似的问题与困境之中。

猜你喜欢
谬误来访者批判性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咨询师带给来访者的礼物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对于经济的谬误,“空头”便是一种正义
谬误与真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