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珮 李桂荣 郭宇 王建娇 郑鑫 刘小宁
(1.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2.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甘肃兰州 730050)
出院准备度是综合评估患者出院时身体、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多维度概念[1]。在医护人员评估新生儿及母亲生理状况稳定的前提下,新生儿出院准备度应通过衡量家属的护理能力和社会心理准备情况来确定[2-3]。出院准备度不足会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研究表明新生儿出院后父母普遍存在高水平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且母亲的情绪会影响其养育能力和技能,致使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增加[4]。新生儿期意外伤害主要为新生儿窒息(蒙被过严窒息和呛奶窒息)、外伤(挫伤、割伤、烫伤和缠绕伤)、护理过程中的给药错误等[5-6]。再入院率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7]。新生儿出院后因病再入院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增加父母的家庭负担[8]。既往研究探讨了出院准备度与医疗卫生服务使用的关系[9]。本研究旨在揭示新生儿出院准备度与不良健康事件及再入院的关系,提高新生儿出院准备度,增强父母承担居家照顾婴儿的信心,减轻焦虑,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为降低不良健康事件发生率和再入院率提供理论依据。
选取2021 年1~8 月甘肃省3 个不同级别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母亲和新生儿生理状况稳定;(2)父母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父母的联系方式固定;(4)父母年龄满18 岁,具备正常阅读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排除标准:(1)父母患有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2)出院期间新生儿死亡。本研究已通过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2021)GSFY伦审[68]号]。
样本量估算公式[10]:N=。根据文献[11-12],新生儿不良健康事件发生率约为20.0%,因此取P=20.0%,双侧α=0.05,d=0.04,Zα/2=1.96,计算后得到研究样本例数为385 例,考虑到可能存在10%的失访率,因此本研究所需最小样本量为428例。
在查阅文献[2,13]和参考已有测量工具的基础上,编制了《新生儿出院准备度量表》,内容包括:(1)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性别、胎龄、出生身长、出生后的原发疾病等);(2)父母的一般资料(产妇的分娩方式、产次、此次生产的胎数、就诊医院、户口所在地、居住地与医院距离、文化程度、职业、新生儿出院后主要照护组成类型等)。该表包含了44 个条目,4 个维度(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新生儿的喂养、对新生儿护理的态度、识别并应对婴儿疾病的早期症状和意外伤害),得分范围为44~220 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8,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自制《新生儿不良健康事件调查表》,内容包括:(1)新生儿出院后母亲采用的喂养方式;(2) 新生儿出院后1 个月内是否因病再入院;(3)新生儿出院后1个月内发生不良健康事件的情况,该调查条目是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和主管护师的参与下,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相关参考文献[5-6,14-15],从《新生儿出院准备度量表》筛选出新生儿护理中较为关键的内容和较易出现的不良症状。
(1)新生儿出院准备度:由护理人员在新生儿出院当天向父母发放《新生儿出院准备度量表》,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完全不知道/做不到=1 分、很少知道/能做到=2分、部分知道/能做到=3分、大部分知道/能做到=4 分和完全知道/能做到=5 分;(2)不良健康事件:《新生儿不良事件调查表》共17个条目,频率选项赋值为没有=2、偶尔(1个月1~2次)=1、经常发生(1个月大于2次)=0,其余选项赋值为是=0、否=1,总分范围为0~18分。
采用三分位数法将出院准备度得分以Q33.3和Q66.7分为低水平(≤143 分)、中水平(144~174 分)和高水平(≥175分)。
共获得有效问卷438 份,采用K-means 聚类分析将新生儿分为是否发生不良健康事件2 类人群。第1 类重心是15.08 分,对应的不良健康事件得分范围为14~18分,共295份问卷,将其定义为未发生新生儿不良健康事件;第2 类重心是12.15 分,对应的不良健康事件得分范围为9~13 分,共143份问卷,将其定义为发生新生儿不良健康事件。
本研究调查人员均为经过统一培训的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在获得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后发放调查表,以及在新生儿出院后1个月通过电话或面对面询问调查并进行核查。
采用SPSS 26.0 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或Kruskal-WallisH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438例新生儿中,出院准备度低水平组135例,中水平组177 例,高水平组126 例。3 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母亲此次生产胎数、分娩方式和出院后的喂养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父母职业、就诊医院、居住地与医院距离和家庭成员中儿童数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出院准备度分组的新生儿及父母的一般资料比较
发生不良健康事件组与未发生不良健康事件组分娩方式、母亲此次生产胎数、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出院后主要照护组成类型、出院准备度、出院后喂养方式、新生儿胎龄、母亲产次和家庭成员中儿童数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新生儿发生不良健康事件的单因素分析
纳入表2中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最终得到的多因素logistic 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0,P<0.001)。模型结果显示:控制新生儿胎龄、母亲此次生产胎数、父母职业和出院后喂养方式因素后,出院准备度中水平和高水平的新生儿发生不良健康事件的概率较低水平的新生儿分别减少了34.8% 和78.7%(P<0.05),见表3。
表3 新生儿出院准备度与发生不良健康事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38 例新生儿中有62.8%未出现原发疾病,9.1%发生了新生儿窒息,7.8%出现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430人接受了新生儿出院后1个月内因病再入院的调查,有35 名新生儿在出院后1 个月内因病再入院,再入院率为8.1%。因病再入院的新生儿出院准备度得分为138(108,164)分,低于未因病再入院的新生儿出院准备度得分[162(134,184)分](U=6 573,P=0.001)。将表4 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控制户口所在地和新生儿胎龄因素后,结果显示出院准备度中水平和高水平的新生儿因病再入院的概率较低水平的新生儿分别减少了67.4%和84.2%(P<0.05)。见表5。
表4 新生儿因病再入院的单因素分析
表5 新生儿出院准备度与因病再入院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4(续)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级别医院的新生儿出院准备度存在差异,提示医院内的出院指导质量和方式会影响父母的出院准备度,与王冰花等[16]结果相似。不同医院提供的出院指导内容和方式不同,医护人员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技巧也会影响家属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从而导致出院后父母是否能进行正确的操作。提示医护人员应重视出院指导的质量和方式,通过教学视频等形式,有效地提高父母的接受度,注意与家属的沟通,倾听并解答家属的疑问,提高出院指导质量,促使父母更好地掌握居家照顾新生儿的能力。居住地与医院的距离不同,新生儿出院准备度不同,说明住址与医院的距离会影响父母接受护理教育的机会及时间。医护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支持,例如开发智能云服务等方式,将护理内容与互联网相结合,以便增加父母了解新生儿护理知识的途径和机会,从而提高出院准备度。家庭成员中儿童数量不同,新生儿出院准备度不同,这与Weiss 等[13]结果类似,说明父母可以依赖以往的育儿经验。
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不良健康事件的新生儿出院准备度较未发生不良健康事件的低,出院准备度中水平和高水平的新生儿不良健康事件发生率较低水平的新生儿分别减少了34.8% 和78.7%,提示提高新生儿出院准备度可以降低新生儿出院后1个月内不良健康事件的发生率,这与曹丽丽[12]的结果相似。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实施干预措施如家庭过渡强化计划[17]、健康教育[11]、规范化产后访视[12]等,提高父母的新生儿护理知识水平,降低新生儿不良健康事件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医疗服务的使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出院后1个月内因病再入院率为8.1%,这一结果高于重庆市某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患者15 d再入院率(5.7%)[7],高于成都市某三级专科医院高危新生儿30 d 再入院率(3.5%)[8],高于美国儿童医院患儿30 d 再入院率(6.8%)[18],这可能是由于再入院的病因和研究样本特征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出院后1个月内因病再入院的新生儿出院准备度低于未再入院的新生儿,出院准备度中水平和高水平的新生儿1个月内因病再入院率较低水平的新生儿分别减少了67.4%和84.2%,这与Weiss等[19]结果相似。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实施随访指导计划,提高父母居家照顾新生儿的能力,可有效降低再入院率[20-21]。
综上所述,提高新生儿出院准备度,可以降低不良健康事件发生率,减少再入院风险。因此,医护人员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制定合理的出院计划,促进父母照护新生儿的能力增强,减少不良事件和再入院的发生。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是方便抽样,在结果外推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研究对象排除了出院后死亡的新生儿,可能导致幸存者偏倚的产生。今后研究可以在多个地区和大样本新生儿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