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郭妹芝,徐 芬,苏文敏,赵伟军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胸外科,浙江 宁波 315000)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居各类癌症死亡率的首位。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85%~90%的肺癌患者有吸烟史。约有一半的吸烟者在诊断为肺癌后戒烟,37.0%~63.9%的肺癌患者仍继续吸烟。诊断肺癌后继续吸烟可能会增加罹患第二种吸烟相关原发性癌症的风险,且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更差、行为状态更低、生存时间更短。既往研究表明,诊断肺癌后继续吸烟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较小、收入较低、抑郁程度较高以及与吸烟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但也有研究报道这些因素与肺癌确诊后继续吸烟之间没有相关性。在针对一般癌症患者的研究中发现,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酒和缺乏锻炼与确诊癌症后继续吸烟有关。一项研究发现良好的自我效能对肺癌确诊后及早戒烟具有积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招募新确诊不同疾病阶段的肺癌患者,评估新患者的继续吸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患者戒烟计划提供数据支持。
1.1 研究对象 于2016年5月—2019年8月,纳入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首次诊断肺癌的患者215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初次诊断肺癌,收集数据时距离诊断肺癌至少1个月;(3)曾经或当前吸烟者。排除精神和认知障碍类疾病患者。本研究经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数据采集
1.2.1 人口社会学资料 编制结构化表格采集患者的人口社会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婚姻状况和家庭收入情况。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变量包括是否经常运动(经常运动定义为每日运动时间>1 h)、是否饮酒、是否与吸烟者共同生活以及在家里二手烟暴露情况。
1.2.2 临床资料 查阅患者病历收集临床信息,包括癌症类型、癌症分期和共病情况。使用Charlson共病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分析共病情况。CCI共涉及17类疾病,每类疾病被赋予1、2、3、6的权重,表示疾病的严重程度。CCI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日常功能表现采用Karnofsky行为状态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ale,KPS)进行测量,量表得分范围0~100分,10分为1个等级。0~40分表示患者功能状态水平较低,无法自理,疾病可能进展迅速;50~70分表示患者功能状态为中下水平,无法工作,但能够在家庭的关怀和护理协助下满足大部分需求;80~100分表示患者功能状态处于较正常水平,能够进行正常的活动和工作,没有特殊的护理要求。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9。
1.2.3 心理特征 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HADS由焦虑(HADS-A)和抑郁(HADS-D)2个亚量表组成,每个亚量表包括7个问题,分别为0~3分,总分21分。焦虑、抑郁严重程度评定:0~7分,无焦虑/抑郁;8~10分,轻度焦虑/抑郁;11~14分,适度的焦虑/抑郁;15~21分,严重焦虑/抑郁。本量表中文版的总Cronbach’s系数为0.79,焦虑和抑郁亚量表的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71和0.77。
1.2.4 吸烟特征 吸烟特征包括开始定期吸烟的年龄、平均每天吸烟量、吸烟的年数和拒烟自我效能。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数。拒烟自我效能评估采用 Velicer等设计的拒烟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共9个条目,3个情境维度,分别是积极情境、消极情景及习惯情境。量表采用5点Likert等级评分,从“极其想吸”评分为“1”到“根本不想吸”评分为“5”。得分越高表明拒烟自我效能水平越高。本研究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8。
1.2.5 吸烟状态 本研究中的吸烟状态采用美国尼古丁和烟草研究协会推荐的标准:曾经吸烟但已戒烟1年以上的为成功戒烟者;确诊后戒烟超过30 d但不到1年的为近期戒烟者;诊断肺癌后戒烟时间<30 d或访谈时仍在吸烟的为继续吸烟者。
2.1 患者一般资料及吸烟情况 215名有吸烟史的患者中,男性196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6.0±11.8)岁,82例(38.2%)成功戒烟,39例(18.1%)近期戒烟,94例(43.7%)继续吸烟。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和心理特征见表1。与近期戒烟者和继续吸烟者相比,成功戒烟者的年龄较大,吸烟总年数较低;与成功戒烟和最近戒烟的人相比,继续吸烟的人已婚和每日运动的人数较少,平均抑郁得分较高,拒绝吸烟的自我效能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不同吸烟状态的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的比较(n=215)
表1(续)
2.2 诊断肺癌后继续吸烟的危险因素分析 与成功戒烟者相比,继续吸烟者年龄更小、不经常运动、与吸烟者共同居住以及拒绝吸烟的自我效能低;与近期戒烟者相比,继续吸烟者拒绝吸烟时的自我效能更低;均<0.05。见表2。
表2 诊断肺癌后继续吸烟的危险因素
吸烟对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戒烟时间越长的患者肺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越低,任何时候停止吸烟对肺癌手术都有价值。呼吸系统癌症患者确诊后戒烟不仅可以提高生存率,而且可以降低复发的风险,提高功能状态水平和生活质量。戒烟甚至被认为是肺癌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37.0%~ 63.9%的患者在诊断肺癌后仍在继续吸烟,甚至有20%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仍继续吸烟。本研究发现,在有吸烟史的人群中,超过40%的患者在确诊肺癌后仍继续吸烟,这一结果与既往研究类似。
本研究发现年轻的肺癌患者诊断肺癌后继续吸烟的可能性更高,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热衷于参加各类社交活动,周围可能存在更多的吸烟者,吸烟行为受到社会性鼓励。也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生理功能下降,引起吸烟者足够的警觉,更容易使老年患者放弃吸烟。但是类似研究却没有发现诊断肺癌后继续吸烟与患者年龄具有相关性,这可能与该研究所选择的患者年龄普遍较高,导致统计效能降低有关。本研究发现,不经常锻炼的患者更有可能继续吸烟,这与既往研究一致,即体育活动可以降低吸烟者的烟瘾。因此,戒烟计划中应加入有规律的体育活动,以提高戒烟计划的效果。与吸烟者共同生活增加了继续吸烟的可能性。暴露于二手烟会激活大脑中的尼古丁受体,增加吸烟欲望和对尼古丁的依赖性,促使患者因无法控制吸烟的欲望而继续吸烟。吸烟者的行为也可能刺激已经戒烟的人重新开始吸烟,这也得到了部分研究的支持。因此,应支持公共空间设立无烟场所,家庭成员尽量戒烟,避免患者接触二手烟,这可能有助于其戒烟成功。本研究的另一个发现是,肺癌确诊后继续吸烟与拒绝吸烟的低自我效能相关。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决定了个体是否会主动并坚持努力以达到目标。拒绝吸烟自我效能较高的肺癌患者比自我效能较低的患者更有可能采取行动迫使自己戒烟成功。戒烟有利于疾病预后的结果预期也可能提高自我效能,从而减少或戒烟。由于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因此无法检验自我效能与吸烟状态之间是否存在的因果关系。姜帆等研究认为,拒烟自我效能在吸烟危害认知对戒烟成功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提高吸烟者的危害认知水平可直接促使其戒烟成功,并可通过增大拒烟自我效能促使其成功戒烟。
本研究有其局限性。首先,参与者非随机抽样,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无法确定影响因素和继续吸烟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且受试者的吸烟状况通过自我报告获得,可能产生一定的偏倚。
综上所述,在有吸烟史的人群中,超过40%的患者在确诊肺癌后仍继续吸烟。确诊肺癌后继续吸烟的危险因素包括不经常运动、与吸烟者共同生活以及拒绝吸烟自我效能低下。建议在戒烟干预中采取措施相应促进肺癌患者定期运动和增强自我效能,以提高肺癌患者群体的戒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