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形象应用价值研究

2022-09-08 07:05徐小媛
名家名作 2022年14期
关键词:山海经插画媒介

徐小媛

一、《山海经》中形象的演变

古代绘图基本为纸本绘画,其材质主要是宣纸,因为传统绘图工具有限,绘图方式单一,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当代《山海经》运用不同的绘制手段,色彩更加丰富,造型风格博采众长,并且融入了作者的想象和当代观念,使得《山海经》中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出现在当代大众视野中的《山海经》与传统的绘本产生了很大的差别。如十驎的《山海兽》,材料和色彩等元素使用现代化多媒体制图以及接近西方化的大胆用色与油画写实手法。这些创作方式虽然缺少了中国韵味,但是十驎将中国画风与现代绘画技术融合起来并融入情感。相比于传统绘本,其形象更加灵活生动、耐人寻味。

二、《山海经》从传统传播媒介的价值到现代传播媒介的价值转化

推动中国现当代艺术传播媒介转化的三大动因是技术的沿革、商业的发展和政治的干预,三者归位于社会转型中生活方式的变化。三大动因形成一股合力,又各司其职:技术推动媒介转化,获得新的载体,商业塑造媒介转化的布局,政治引领媒介转化的方向。技术发展为媒介转化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基础和载体。经济需求是媒介转化的驱动引擎,同时形成产业布局。

当今艺术作品的载体随着科技发展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山海经》主要是通过纸媒进行了很长时间的传播,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图像、数字影像以及当今新式印刷的纸媒等迅速发展,进入了数字媒体的时代并产生了大量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新的传播媒介如戏曲电影、美术动画、歌舞电影、插画和IP等,都把《山海经》这一民族传统静态叙事资源和文化重新诠释,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使观者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中国经历了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诸多历史阶段。电影、广播、机械印刷、电视、互联网等多样化的新媒介形式纷纷介入艺术传播,推动着媒介转化的频繁发生。中国现当代艺术传播中的媒介转化,不仅反映了这一时期艺术传播的独特路径和基本模式,同时也涉及了艺术创作和语言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艺术接受活动的变化与影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艺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等价值。

三、《山海经》在不同领域中的不同价值

(一)《山海经》形象在影视剧中的应用价值

《山海经》是中国妖怪文化的奠基作品之一,当今很多青少年阅读书籍不足,除了熟悉牛魔王等经典妖怪角色之外,普遍存在对本国传统妖怪文化认识不足的现象。但现今传媒方式已经拓宽了道路,有很多途径可以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其中影视剧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山海经》一开始被认为只在图书领域被小范围开发,但自从2013年后,随着《古剑奇谭》《捉妖记》等借鉴了《山海经》的影视作品问世,“山海经”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就此发生了改变。从此以后相关的影视作品的数量开始有了明显的增长,带给观众的不仅有视觉享受,还有文化价值的输出。

影视作为现代社会中最具感召力的一种视听综合的传播媒介,它的意义就是经过聚合的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电影中人物的造型、台词、表情、动作等是重要的符号元素。就拿一经上映就获得票房大满贯的《捉妖记》来说,无论是世界观塑造还是人物的设置与造型都充满了民族特色。影片中的妖怪形象沿袭于《山海经》中的角色造型,相比起原版《山海经》中简朴的造型,《捉妖记》中的怪物造型与现今审美相结合,代表人物“胡巴”体态圆润,水汪汪的大眼睛,懵懂顽皮的神情,开心时会大笑,难过时会大哭,生气时会把自己缩成一个大白萝卜的样子,发烧时可怜的眼神像极了小孩子。微表情也非常生动,包括哭、笑、生病、拉屎、放屁等,任何夸张的动作表情看起来非常自然、毫不做作,吸收了当时的萌文化的精髓,重塑了《山海经》的IP形象,让它们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从而输出民族文化。

而《山海经》元素的电影不仅产生了源源不断的经济价值,还创建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输出了万物灵长和谐共处的观念。借妖怪与人的关系隐喻了影片想输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印证了中国电影一个普遍的观念,将电影视作如同曹丕《典论·论文》的那句名言“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借助影视剧这一载体强调某一价值意义。

(二)《山海经》形象在商业插画中的应用价值

古老遥远的东西对人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对象大都具有怪诞美、自然美、寓意美、永生美等。这些美是原始先民们的无意识产物,多为自然物种的拼接和重组,是一种在各种生物被人熟知之前,向他人描述陌生动物的方式。作为插画艺术蓝本之一的《山海经》,被很多插画艺术家将其文字与图像信息进行再创作,转化为现代插画语言进行展示,形成了非常多元的风格化表达。

在《山海经异兽·丁卯》系列插画中(如图1),作者在创作时提取每个形象的特征元素,以这些元素为主要设计切入点,将其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并采用解构以及重构等方式进行抽象风格的设计,利用现代制图工具进行艺术形象的创造,把神兽各个部位的形态用几何图形进行概括,运用重构,在理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融入创新思维,利用点、线、面加以鲜明的色彩对比以及对渐变和植物纹样的运用,以此来设计系列形象,使传统图案有一种新鲜创新的效果,使之具有美学与文化价值,可延展运用于多种场景和媒介中。

图1

同时,也有作者创作东方水墨风格的《山海经》插画(如图2),在保有浓厚中国风的同时还富有极强的现代感,画面夸张、诙谐,充满了神秘感与趣味性。从画面效果来看,有西方绘画的特征,明暗的对比、光的表现、黑白配色、构图留白以及在角色形态上的塑造,使之拥有独特的风格。绘画技法上运用了“皴法”,皴法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重要的笔墨技法,常用于表现山石树木的纹理质感和地域特征。“抱石皴”是傅抱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物,是对自然纹理及物象形态的高度概括,是艺术家从前人优秀作品中吸取创作经验,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步形成的。“抱石皴”突破了传统皴法的程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画笔墨精神,为水墨画的创作打开了新局面。

图2

很多人选择以《山海经》为题材进行创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能给作品增添很多趣味性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山海经》相关题材的插画大多以书中怪诞的形象为原型,加入我们这个时代的想象与表达,通过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手段,把书中的文字转变成直观的、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视觉形象,使现代审美观与古代审美观相碰撞,丰富《山海经》的内涵,让古书“活”起来,有着无尽的美学价值与文化价值,有利于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审美在绵延不断的中华文脉上的统一。

(三)《山海经》形象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价值

1980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受众数量激增,媒介产业各方面都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其中文化产品成为最重要的传媒方式之一。文化产品不仅可以改善市场经营环境,还可以利用文化产品向消费者传递文化和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文创产品对全球经济越来越重要,无论个体或企业都在探索开发具有创意性、独特性的文化产品,从而激发消费者购买。

从现代文化创意视角来看,《山海经》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山海经》本体内容的再创作;二是《山海经》神话形象的利用与创新。《山海经》本体内容的再创作主要是以其神话思维和故事情节为基础,在改造的同时注意保留故事的原汁原味,树立其文化价值。如由国家图书馆出品的“山海经袖珍长卷套装”(如图3),此产品采用还原古朴的长卷装帧方式,但创新了更易安置的体积大小,利用现代科技将古籍精修处理,还原古籍《山海经》中描绘的场景,售价高昂,可用于收藏与赠礼。同时配有二维码可以线上阅读,并且可以搜索、点击任意神兽,查询详细注解。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线上配套阅读也助推了古文化的传播,使消费者可以更加便利地研习,体现了教育价值。

图3

《山海经》神话形象的利用与创新也以故事情节与书中形象为基础与核心,不同的是这些设计不仅被加入了丰富的颜色,形象上也融合了当今元素与物像表达,用不同的材料制成多种用途的物品,使物品具有文化属性。这是形态与介质的双重创新,并且带有审美、文化与实用价值。如由成都博物馆出品的冰箱贴(如图4),其根据原著的形象进行改编,用皮影元素与水墨绘画技法进行创新,时代感强,体现了《山海经》文化中特有的神秘感和古典美。加之当今的文字与图像排版方式,突出神怪特点,并对局部加以夸张处理,诙谐幽默,让人耳目一新。

图4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的纪念徽章摘取《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大禹治水以及其他上古神话为核心进行设计(如图5)。在形象创新的基础上使用了金属加滴釉的现代制作工艺,图像上采用了矢量扁平化处理,更具现代感与实用性。价格亲民,受众群体年轻化,因此人群涵盖面更广,有很强的纪念意义,适合多种场景进行售卖。《山海经》系列文创产品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载体,使《山海经》神怪文化浸润于生活,登上了世界舞台,从而增强了我国文化影响力,体现了文化、创新价值。

图5

四、结语

《山海经》作为先秦古籍,书中神怪通过一次次演变以不同的面貌与方式呈现在大众的眼前,使得这一经典神话故事通过不同的传媒方式回归于我们的视野。无数创作者将《山海经》作为民族传统的叙事资源和文化象征重新诠释,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除《山海经》以外,我国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神话古籍,如《神仙传》《搜神记》《二十四史》等。这些中华优秀神话书籍都有经再创造后以新的面貌重回历史舞台的价值。针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并将其有效利用,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推动当前的思想文明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设计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山海经插画媒介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山海经夫诸
插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何籽❘插画
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