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应成
从古至今,哲学对各种艺术形态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哲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功能,在哲学的影响下,各种艺术形态呈现出较佳的演变态势。例如,中国哲学对中国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受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画学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以及阶段性进步与发展的态势。本文将在中国哲学视野下展开对中国画学的研究。
回望数千年前,古人的脑海中早已有了时间、宇宙、天地与人生等模糊的概念。古今一霎,曾几何时,一位白发老人站立江边,诵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句,这一句中蕴藏了多少有关对时间以及宇宙的深度理解与思考。由此可以看出,“哲学”是研究人类的思想和对社会、万物、宇宙的认知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哲学的含义与之类似。但是中国哲学与之相比更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比如中国哲学更加注重实践特色。
古代中国的哲学流派主要有儒家、墨家、法家等。儒家思想中的“仁义”“仁者爱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等,这种以孔孟思想为源头的儒家思想,从古至今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对中国画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画在内容创作上,具有独属于自己的专有色彩。中国画的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这三种不同的题材类型,体现出古人对艺术美感不同境界的追求。人物画的工笔勾勒以及山水画的潇洒自然,还有花鸟画的恬淡雅适,在体现出古人浪漫情怀的同时,也显示出古人认真的生活态度。从中国画的内容创作上可以看出,人物画受以孔孟思想为源头的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人物画的创作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点以及作者笔下对待人物的特殊情感,秉持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观念。文人画在宋代伊始,有着崭露头角的迹象,到了元代,文人画的画风开始趋向写意,再到后来的明清和近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并且不断开始重视表情达意以及神情灵魂内涵的传达。在魏晋南北朝、唐以及明清之际,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佛教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中国画的发展还受到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艺术创作上,古人所运用的创作手法,形象生动地将艺术上的内容与现实中的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
中国哲学与中国画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从古至今,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清晰而流畅,随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延伸出来的影响也扩及到各个方面,这其中就影响到了中国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人的宇宙观受《易经》的影响,在此影响下,人们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自然奥秘探索的好奇心。中国人的宇宙观在《易经》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思维脉络与发展方向。宇宙观又影响到人们对待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看法与态度,由此推演出人们对更加神秘莫测的自然界的向往与追求。所以,在中国哲学的影响下,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也将这种向往与追求含蓄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儒家思想的理想社会模式是大同社会,是天下大一统。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画遵循着这一原则,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传达出一种向和而生的韵律。儒家思想秉持着“重义轻利,以义为本,以义导利”的理念促进事物的发展。在儒家思想面前,义和利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儒家思想对待这两种事物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对待义的态度是重视的,而对利的态度相对来说是轻视的。
北宋大儒周敦颐、程颢、程颐继承儒家经典,既要求讲仁与心性,又讲求格物穷理的思想观念。宋明理学将格物致知的思想观念不断贯彻起来。追求事物的本源也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宋明理学是两宋至明代的儒学。在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佛、道思想,三者之间长期共存,互相争论与融合。
经过春秋战国和汉代长期的发展与酝酿,儒学在新的条件下不断变化与完善,形成新的思想体系,不断演变发展成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这两种态势。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思想角度。与此同时,也对后世的中国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清代画家朱耷,其绘画作品的表现力既能新颖突出,又能良好地继承前人作品的绘画优势。朱耷的绘画作品注重表达情怀,擅长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境界与绘画内容。观察欣赏朱耷的画作,我们会发现朱耷笔下的各类动物,如鱼、鸟等,其态势呈现出白眼看天的形象,散发出顽强而又倔强的姿态。可以从中品味其深奥的思想内涵,也发现其思想离不开中国哲学的影响。朱耷是明朝的后裔,遭受国破家亡之痛,拒不仕清。他的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诞。朱耷的水墨画注重写意,手法善于泼墨成画,笔法苍劲圆秀,清逸飞扬。不论其何种作品与内容,风格具有相似的特点,明亮与清朗之中,透漏出俊秀飘逸的美感。朱耷的绘画笔法与平常运笔思路不同,其讲求在对立中追求统一,这就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水平与思想内涵。朱耷的作品源于自然,在自然之中明确自然的道义,运用到笔墨之下,用极简练的笔法绘画来营造出一种磅礴撼人的气势。朱耷作品的其他特点为讲求角落作画,通常一整张白纸的上面只在一角作画,仅有一只鸟或一块石头。朱耷以此用数笔勾画出事物灵动鲜活的神情与态势。之后文人的写意画作品大都受到朱耷作品风格的影响。清代张庚评价朱耷的画“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从朱耷的生平事迹以及朱耷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可以看出,他生不逢时,在遭受国破家亡之痛后,仍能够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体现出其坚韧不拔的艺术创作精神,以及在其背后所支撑着的中国哲学的深度内涵对他的滋养与帮助。从朱耷的行为举止上可以看出其蕴藏着深厚的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朱耷身上的旷达与超脱,将老子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正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朱耷身上体现出这一明显的特征。朱耷面对国破家亡之痛,以他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恢复王朝的兴盛,但其拒绝侍奉新的王朝,从中体现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儒家思想观念。
中国画的设计与画面感具有视野广阔、布局恰当的特点。以山水画为例,山水画要求做到“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画家的想法要在下笔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在下笔完成之后,作家的思想也仍能够具有无穷无尽的底味在里面显示传达出来。“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展现出“物我合一”宽广雄浑的意境,并由此达到形神兼备、意境满满的气韵。“物我合一”讲求的是事物与自我形成一种友好和谐的整体存在氛围,既能体现出我的价值,又能将物的价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物我合一”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众生平等”中观察出来。众生平等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平等有序地生存,和谐、友好地相处。在众生平等的条件下,人能够实现与自然友好沟通与交往,从而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达到自己想要的最终效果,在与自然万事万物相处的过程中,以平等的角度去欣赏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就可以从中获取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深度地体会到中国哲学的妙处。
受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继承发展绘画的技法,从而达到突破、提高与发展的目标。中国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中国画也在不断跨越与进步。中国哲学包罗万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孔孟儒家思想与老子深奥的道家思想,还有许多法家思想等。所以,在中国哲学的指引下,中国画具有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色。中国画更注重意境的表达与思想的传达。其讲求的是笔法与意境的深度磨合与展现。中国画往往不是以客观与立体的形象将万事万物原封不动地描绘出来,而是将物的形态进行再加工,掺杂进去一定思想感情后进行二次转化,将其创作出来。这也就体现了中国画的独特性,相对于西洋画的“再现”技法,中国画更为侧重“表现”的艺术,讲求“气韵”与“境界”。“气韵”讲求的是画法中蕴藏着画家对事物客体独特的心理意境研究。“气韵”是所有中国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一幅画的灵魂重在“气韵”二字。如果丧失“气韵”,整部作品将会显得呆滞而毫无生机,一幅画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其气韵能否适度而又恰当地表现出来。“境界”是所有艺术创作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境界”二字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境界”由无数的“意境”组成,“意境”又由无数“意象”所构成。“意象”是生活乃至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事物以及自然个体的艺术创作,将“意象”搜罗起来,创造雅致的“意境”,然后众多“意境”混合而成,再进行归纳升华,最终形成“境界”。
中国画学研究会于1920年5月成立,画会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提倡学习宋元及南北各家,不专宗四王,反对革新派的革新。中国画学研究体现了中国哲学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境界。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立,促进了中国画分门别类整体向前的发展态势,有利于其归纳与整理,从而形成更好的发展脉络,以此来促进中国画的发展。中国画对中国哲学有反作用,通过中国画的“气韵”与“境界”的展示能够品悟到其背后蕴含的深奥思想理念,也能看出其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艺术是生活的再现与表达,具有无穷无尽的魅力。艺术将生活的独特性与发展性表现传达出来,使其能够在一定的哲学奥妙下进行深层次的升华与发展,以此来分析中国画对中国哲学的深入影响。中国画中蕴含宁静淡泊的雅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艺术的追求与表现。人们由一开始对自然的追求与向往,产生最纯真、最质朴的思想。随着艺术表达与表现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画出现之后,人们欣赏自然的思想开始转变为对艺术的欣赏与追求,在欣赏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同时,也学会了感触与品析作品中世间万物的情态。当人开始思考自然界中的意识形态与人的思维形态时,哲学便会由此产生新的发展脉络与主线。所以说,受此影响,中国哲学也出现了新层次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画是反映中国文人对自身价值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无上追求。中国文人在创作画作时,具有一定的文化思考与哲学境界。所以,文人在作画之时会将其理解到的哲学内涵融入画作创作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人脑海中的孔孟儒家思想蕴涵丰富,其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将其思想引用到画作的展示当中去。
文人在创作画作之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自由、豪放地表达出来,也能够将哲学的深层含义蕴含在笔法当中,含蓄而又生动地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画的深层内涵。纵观当下,画作创作过程中缺失的是对中国哲学内涵的传达与表示。所以,当今部分中国画往往只做到了形似古人,而未能做到神似。例如,其在创作过程中,只是将山水画、花鸟画与人物画的模子翻版再现出来,并未做到将其“神韵”再现出来,其未能做到神似,难以达到神似的原因则为其所缺乏的恰恰是中国哲学的文化底蕴与内涵。中国哲学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不断发展的脉络与方向,其内容是丰富的,其思想也是深刻与庄重的。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哲学由一开始的孔孟儒家思想到不断发展起来的程朱理学,以及最后不断发展出来的哲学新形态。在这样的哲学发展大环境下,形成了一股新的哲学脉络。所以在此影响之下,中国画的发展也是不断向前演变的。
中国画蕴含的内容与讲求的神韵也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与变化,并不是僵化与一成不变的。中国画讲求的是创新,创新既要做到内在的创新,也要做到外在的创新。内在的创新讲求的是神韵的变更与发展,外在的创新讲求的是画作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手法的创新。如何传承中国哲学的内涵?这需要思考传承的方法,在做到创新的同时,又能够全面地表达出中国哲学的深层意蕴,将其含蓄生动地表现出来,最终做到创新中国画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