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过生日的故事

2022-09-08 07:38
世纪风采 2022年9期
关键词:南方局祝寿刘伯承

孟 红

生日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贺礼、庆寿活动是人之常情的举动,但在共产党人的革命字典里,写满了清廉生日的注解。

拒收生日礼品

1938年冬天,八路军总部驻山西省武乡县王家峪。临近朱总司令生日的一个下午,朱德正在办公室伏案研究对日抗战的战略战术,突然间作战科参谋潘开文前来报告:“刚才指挥部门外来了一些干部、战士,他们挑着鸡、鸭、干鱼和罐头等许多东西,说是给您过52岁生日。”

朱德满脸迷惑地说:“我的生日从来没有给外面讲过,他们怎么会知道呢?”

潘参谋答道:“我们也不知道是您的生日到了,既然同志们送来了,您就收下他们的这片心意吧!”

朱德看了一下潘参谋后,语重心长地说:“日本鬼子不断地对我们根据地进行‘围剿’和‘扫荡’,部队的物资还十分匮乏,同志们的生活还十分艰苦,我过生日就送这么多的东西来,那怎么行呢?”可见朱德内心实在是过意不去,而且一向自觉性很高——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绝不能搞特殊。

朱德马上要求潘参谋给来送礼的战士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将东西全部挑回去。

这时外面的同志知道了朱德不收礼品的消息,个个心里都十分着急,纷纷对潘参谋说:“我们都是肩负干部战士们的‘重托’,而且又是挑着担子走了100多里路来的,东西没有如愿顺利地送给朱德总司令,我们回去怎么向同志们交待?”

潘参谋向他们再三解释没有效果,最后只好硬着头皮向朱德再作一次汇报。朱德沉思了一会儿,觉得要求同志们将东西带回去,确实有些不近人情,而且有的路途遥远,诸多不便。于是,他指示潘参谋将已经送来的礼品,交给勤务科统一处理,勤务科只好将这些东西分给总部各个伙食单位。

实际上,朱德生日那一天,并没有大宴宾客,高朋满座,更没有举行任何活动,只不过是康克清、彭德怀和左权等几位首长聚在一起吃了一顿饭,仅仅是高粱小米饭和萝卜白菜而已,与平常没有什么两样。

第二年朱德53岁生日这天一大早,八路军总司令部驻地王家峪村就像过大年一样十分热闹,乡亲们和总部工作人员搭起台子布置了一个临时的祝寿会场,要开一个军民联欢会来为朱总司令庆寿。当时,汪精卫叛国投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甚嚣尘上,不仅诬蔑八路军“游而不击”,而且与日本侵略军配合,对太行根据地实行南北夹击,矛头直指八路军总部。为了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对我军的无耻诽谤,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中共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决定举办为朱总司令祝寿活动,以此来宣传德高望重的总司令,宣传英勇抗战的八路军。

期间,朱德所在的党支部送给他一面上书有“模范党员”的美术字的贺幛。朱总司令端详一阵,郑重地收下了。后来,他曾十分谦和而又诚恳地对他的夫人康克清说:“朱德一生别无所求,但愿作一个自自然然的共产党员……”

不赞成庆寿并拒绝采访

1942年冬天,迎来刘伯承50岁生日。偏偏这时他因一场感冒躺在床上休息。一二九师司令部的人关心刘伯承的身体,想方设法买回二斤白糖,作为生日贺礼送到他床前。他摆手不收,批评说:“前方战士没有饭吃,冬天没有棉衣,打仗没有子弹,你说这白糖我能吃下吗?”

司令部的人难以说服刘伯承,只好去请来邓小平。邓小平帮着劝说也无效。以个人的名义无法说服刘伯承,他便以“党委的决定”,要求刘伯承收下白糖。刘伯承只好勉强收下,翌日便让警卫员把白糖转送给根据地医院。

根据庆寿的安排,党政媒体派记者采访刘伯承,不明究里的刘伯承起初还态度慈祥和蔼,可当他得知来意后,火了:“大家都这么忙,谁出的这么一个主意?一个人有生死,都生一回,死一次,中国有多少亿人,写得完吗?我不过是一个兵,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你们要写就多写军队,多写人民,多写杀敌英雄。好了,大家都很忙,就到此为止吧。”

生日那天,报上若不刊其履历和事迹介绍,政治宣传工作就等于没做到位。无奈之下参谋长李达出面再三请求刘伯承配合一下,跟记者说一下情况。可刘伯承就是不松口。记者壮着胆子说:“师长,我们是领了任务来的,您不谈,叫我们回去怎么交代呀?”刘伯承想了想,说:“那好办,我给蔡树藩、陈克寒打电话,不关你们的事,不算没完成任务。”

但采访的事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任务,还关系到整个庆寿活动是否圆满成功,所以,尽管刘伯承反对,两名记者就是不肯走。李达见状,便找到邓小平,请他再来劝说刘伯承。邓小平来后说明了庆寿是请示过中央的硬性任务、兼有政治目的和斗争策略,刘伯承这才勉强配合了一下。

生日这天专为自己立“规矩”

1943年3月18日,这一天是农历二月十三日,初春的重庆乍暖还寒,细雨霏霏。被蒋介石“留”在重庆,几次欲回延安而不得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这几天都在红岩村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参加南方局机关的整风学习。

当日下午在南方局学习委员会秘书龙潜主持的发言讨论中,周恩来按照这次整风运动的要求,十分坦诚地进行自我剖析。

从黄埔军校工作、东征北伐、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反“围剿”、万里长征、西安事变,直到抗战全面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周恩来都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他对这些业绩和功劳,在发言中只进行了十分简要平实的介绍,而把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寻找缺点、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反省上。周恩来作为书记带了头,大家纷纷开始结合自身实际,就整顿党风展开了热烈的发言和讨论。

当日,是周恩来农历45岁生日,可他和邓颖超都没有丝毫声张,准备和往常一样,度过这普通的一天。但南方局的同志们都记得周恩来的生日,为了让周恩来的45岁生日有一点“气氛”,南方局的同志们决定“热闹一下”,同时也可以鼓舞机关的士气。

在周恩来发言时,厨房的同志就已经按照组织部部长孔原、文化组组长徐冰和办事处处长钱之光的安排,在一楼救亡室准备好瓜子、水果和糕点,想给忙碌的周恩来一个惊喜。

周恩来在会议完毕后回到二楼办公室,同志们委托邓颖超大姐上楼请“寿星”。可是一等再等,就是不见周恩来下楼。“南方局的同志们生活也很艰苦,我不能搞特殊啊!”周恩来对邓颖超说。为了不让南方局的同志为难,周恩来缓和了一下语气:“同志们的心意我领了,请把这些茶点留给加夜班的同志吧!”周恩来坚决而婉转地谢绝了同志们为他准备的生日茶话会,只让厨房为他做了一碗长寿面以示庆祝。

吃过面条,周恩来就回到办公室,针对当时的整风运动,撰写了一篇200余字的《我的修养要则》:一、加强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的坚决的斗争。五、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不接受宴请只请工作人员聚一聚

延安时期,毛泽东为许多人祝过寿,却拒绝别人为他做寿,并郑重其事地提出“三条理由”:一是战争时期,许多同志为革命的胜利流血牺牲,应该纪念的是他们,为一个人“祝寿”太不合情理;二是部队和机关的同志没有粮食吃,搞庆祝活动,会造成浪费,脱离群众;三是才50多岁,大有活头,更用不着“祝寿”。除此之外,毛泽东又随之加上“三条规矩”:一、不许请客吃饭;二、不许唱戏,如果要演,就演给老乡们看;三、不许开会。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但他依然坚持不过生日,还说:“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步入老年后,毛泽东似乎开始注意自己的生日,但他仍旧不接受别人的宴请,只是在12月26日这一天,邀请身边工作人员聚一聚。

1952年12月26日上午,毛泽东一醒来就吩咐卫士叫来他的保健医生、行政秘书王鹤滨陪他吃饭。紫云轩的过厅是毛泽东用餐的地方。王鹤滨到时,八仙桌上已摆了几碟小菜,有酱菜、辣椒、腐乳和酱牛肉,都是厨师廖炳福按照湖南口味制作的。桌上没有毛泽东经常吃的米饭和炒菜,却多了清汤白面条,两只中号高脚玻璃杯里,已斟好了半杯葡萄酒。这种吃法,王鹤滨平常很少见,不免有些诧异。

毛泽东从卧室走出,招呼王鹤滨入座。他举起酒杯微笑着说:“王医生,来,干杯!今天是我的生日。”说完,一饮而尽。

王鹤滨这时才知道毛泽东请他吃饭的原由,心中十分激动,赶紧说:“祝主席身体健康!长寿!”说完也一饮而尽。

毛泽东又喝了一口酒说:“王医生,咱们不祝寿,但是可以吃清汤面,是吧?”说着,就要拿碗给王鹤滨盛面条。王鹤滨急忙接过毛泽东手里的碗,先给毛泽东盛了一碗面条。

毛泽东拌着小菜吃得很香,高兴地对王鹤滨说:“做寿是不会使人长寿的,对吧?人活百岁就不得了喽!”这话是针对一位工作人员几天前的话说的。当时,毛泽东听了“祝您万寿无疆”的话后说:“哪有活一万岁的?”

195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花甲”大寿。党中央收到世界各国共产党主义政党、友好团体和人士发来的贺电、贺信,热烈祝贺毛泽东60大寿。毛泽东决定,对于这些贺电、贺信,一律不准公开发表。

可是,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抑制不住对主席的敬仰之情,想给他祝寿。这天,中央办公厅警卫科长申虎成很早就来到值班室,他走到毛泽东床前,把大家的心意报告给他。毛泽东听后微笑着点点头说:“谢谢同志们。”

稍停,毛泽东又对申虎成说:“你去备点酒,让老廖师傅做4个菜,一个汤,请大家一起吃顿饭。”

毛泽东还特别叮嘱说,别忘了告诉烧锅炉的工人和秘书同志们,请他们一起来。

1960年12月26日这天,生日便宴因在困难岁月就更简单了。只有一个荤菜和两个素菜,一盘辣子,一个汤,主食是米饭外加一点面条。毛泽东请来身边工作人员跟他坐一坐,围桌而吃。

席间,他与大家随和攀谈,除谈起早年革命斗争的一些事,更主要的是要求大家要注意加强学习,认真研读马列著作。

他把筷子伸向菜盘,没等夹菜就又放下了,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全国遭灾,有的地方死人呀,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到底好不好?群众有什么意见?正确的情况搞不到……”

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不能老浮在上面,老浮在上面就会空虚。”又说,“现在,咱们搞社会主义建设,还缺少经验,要想法常下基层,多深入实际,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不然,老在屋里看文件是会死人的。”

大家正感慨地想着这类似的话毛主席说过多次时,忽然听见他提高声音问:“你们谁愿意下去?”

大家一个接一个争先恐后都说“愿意”。

当时,毛泽东和全国人民一样忍受着内外交困带来的痛苦。他已经觉察到了国家各方面工作进展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少了,实事求是少了。随即郑重地发出号召,要求中央和各省、市负责同志都要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

毛泽东要求身边工作人员都下到农村去进行踏踏实实的调查,并对他们下去后应注意的问题都作了周到的安排。这顿饭,毛泽东没吃几口就放下了筷子。他吃不下去,别人也吃不下去,毛泽东的这一次“生日宴”,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外出视察、工作为“躲寿”

1963年12月30日,是吴玉章85岁诞辰。清晨,徐特立叫人打电话,说要找吴老玩玩。吴玉章一听,知道徐老可能是来给自己过生日的,于是婉言谢绝:“今天我有事要出去,请改日再来玩吧。”

吴玉章放下电话,连忙从办公桌上取了一些文件,连早饭也顾不上吃,就冒着飞雪驱车来到万寿山养云轩。

果然不出所料,吴老出车不久,徐特立老人便来了。当徐特立老人得知详情后,便风趣地说:“这个老头子才怪哩!在一起玩玩,吃碗面不行吗?我又不是来给他祝寿的,躲起来干什么?”

这一天,85岁高龄的吴玉章,在万寿山养云轩紧张地工作,度过了他的寿庆日。徐特立老人由衷地赞叹道:“这是地地道道的工作寿呀!”

无独有偶。1964年4月27日,是革命前辈谢觉哉老人80寿辰,在家乡湖南的八子和亲属要来北京祝寿。

谢觉哉得知后连忙提笔回信说:祝寿不妥。并当机立断决定外出视察“躲寿”。

谢觉哉在信中说:“为什么要躲?一、党中央早就有规定,不准做寿,也没有人做过寿。最近还批评某某下级为父母做寿的事。二、人的生日,一年一度,是很寻常的事。三、不合增产节约的规定。四、老人的喜欢是后一辈工作做得好,尤其是地方工作做得好,而不在乎什么庆祝,岂凡如能写一篇很实际有意义的信给我,是最有价值的寿礼。”

后来,谢觉哉轻车简从来到扬州,深入乡镇视察民生,80大寿成了“视察寿”。对于此,谢觉哉在《生日在扬州》诗中云:“今年生日在扬州,十里扬州景物稠。寺里琼花繁若锦,湖中西子瘦如秋。偶从僧舍观书画,又向同僚问乐忧。八十年华如水逝,红旗招我再来游。”

猜你喜欢
南方局祝寿刘伯承
群仙祝寿图
群仙祝寿图
浅谈紫砂壶“祝寿”的艺术魅力
脑壳落了都不怕
万人之功——屏风
脑壳落了都不怕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与苏联交往合作探究
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文化统战工作及其意义探析
中共中央南方局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研究
刘伯承倒穿鞋甩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