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元,罗 利
(1.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湖南省双峰县第七中学,湖南 娄底 417000)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教育部对高校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之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直以来也得到了我国外语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外语教学领域,如何开发可操行性强且公认度高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量表(以下简称ICC量表),成为学者们(高永晨2014;张卫东、杨莉2012等)关注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我们结合《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实际,旨在进行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量表的构建及验证研究。
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研究横跨了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其概念和相关模型也呈现各家争鸣的现象。在外语教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是Byram(1997)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本研究主要基于Bryam和Fantini(2000)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模型,来构建中国大学生ICC量表。Byram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四个子能力,其中跨文化能力包括态度、知识、阐释/关联技能、发现/互动技能、批判性文化意识等维度的内容。Fantini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以意识为核心成分的知识、态度、技能、熟练目的语等维度,同时认为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发展分为短期教育体验者、长期文化融入旅居者、跨文化专业工作者、跨文化专家等四个发展阶段。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本研究中的ICC量表包含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能四个维度,总计26个描述项,每个描述项从低到高分为五个水平(1-5)的等级。并结合《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际教学进行描述项具体内容的确定和调整。量表问卷具体内容构建如下:
(1)你对主要英语国家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如何?
(2)你对他族文化生活方式的了解程度如何?
(3)你对他族文化的文化禁忌的了解程度如何?
(4)你对他族文化价值观念的了解程度如何?
(5)你对跨文化交际重点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了解程度如何?
(6)你对非言语交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如何?
(7)你对不同思维模式的文化冲突了解程度如何?
(8)你对于不同教育模式差异的了解程度如何?
(9)你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兴趣如何?
(10)你与他族群体进行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的意愿如何?
(11)你体验不同文化并参与跨文化交流的意愿如何?
(12)你了解不同文化视角的理解和阐释的意愿如何?
(13)和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时,你对对方不同观点的尊重和接受度如何?
(14)你尝试短期的境外学习交流的意愿如何?
(15)你去他国进行短期旅行和居住的意愿如何?
(16)你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影响的觉察力如何?
(17)你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的理解和接受度如何?
(18)你的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程度如何?
(19)你对本族文化和他族文化的评价力如何?
(20)你从跨文化角度解读不同文化,将不同文化联系起来的能力如何?
(21)你阐释评价文化现象、文本、制品的能力如何?
(22)你分析阐释文化差异典型案例的能力如何?
(23)你有效恰当地进行跨文化沟通,处理实际交际问题的能力如何?
(24)你使用恰当策略去适应文化差异的能力如何?
(25)你使用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模型提高对他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的能力如何?
(26)你使用不同的跨文化策略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
为检验量表所包含的各个项目的一致性,我们对问卷量表进行了信度检验。该检验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整个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第二是量表每个层面因素之间的内在一致性。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ICC量表信度分析表
如结果所示,本研究开发的ICC量表问卷的整体信度 值达到了0.945,四个维度的Alpha值也均在0.8以上,表明本研究开发的跨文化能力发展量表整体具有较理想的信度,所有要素项目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我们使用量表问卷在101名参加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的大二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对问卷调查表的结构进行效度验证,以探究ICC量表中的跨文化知识、态度、意识和技能四个因素能否构成跨文化能力。首先,我们进行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92,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近似卡方值为1979.938,自由度为 325,p=.000 <.05),因样本量相对偏小,KMO统计量大于0.8并接近0.9,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接着,我们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提取了如表2所示的特征值大于 1.0的四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773%,较为全面地解释了量表中各主要因子的特征,构成了一个由26个描述项、4个因子构成的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量表。
表2 ICC量表各因子统计表
从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可以判断,ICC量表的描述项在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技能两个维度上最为理想,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的描述项出现了交叉,因子聚合效果不理想,量表描述项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改进。“跨文化知识”只有前四个描述项聚合在第一个主要因子,后四个描述项聚合到了另一个因子。对于此发现,我们认为后四个描述项关于跨文化交际核心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非言语交际相关知识、本族和他族的思维模式差异下的文化冲突、教育模式差异应该都属于跨文化知识的范畴,需要保持到该因子,问卷设置不变。“跨文化态度”七个描述项均聚合到了第二个主要因子,只有跨文化意识中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影响的觉察力”也聚合到了这里。“跨文化意识”的描述项聚合不太理想,四个描述项均不符合因子提取的要求,因为都同时出现在两个甚至三个因子负载荷值0.4以上的因子中,因此需要考虑删除或调整描述项。第三个主要因子主要由“跨文化知识”中的四个描述项聚合而成。“跨文化技能”的七个描述项均聚合到了第四个因子中,只有“跨文化意识”中的“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也聚合到了这个因子。
基于跨文化教学构建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量表并进行验证,对于在教学实践中深化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跨文化能力发展量表的构建过程和验证结果表明:由26个描述项、跨文化知识、意识、技能四个维度构成的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量表整体具有良好的信度,各要素项目之间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具体到量表四个维度的描述项,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技能的描述项内容合理有效,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的描述项内容需进行一定的优化调整,以保证该量表在后续跨文化实践教学中得到持续有效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