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欢,汪 胜,周泽坤,王姗姗,侯舒琪
(1.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2.浙江华盛律师事务所,浙江 杭州 310005)
自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后,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迎来又一波增长,增长率在2016~2017年达到22%。2019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91.65万人,较去年增加5.85万人,全国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达到283.5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1.7万人,硕士研究生241.8万人[1],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大国。在研究生招生的竞争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双一流”高校中,目前在校硕士生、博士生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69%和84%[2],远高于“双非”院校。特别是排名靠前的“双非”一本院校,研究生报考人数和质量,与其综合实力不相符。因此,研究“双非”一本院校研究生招生困境,为其院校提出有效的研招政策措施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随着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各高校对优质的研究生生源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高质量的生源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具有优越的学术研究能力和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的学生是高校招生的重要关注点[3]。
王梅,张琪佩等(2020)研究指出,新时代国家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的重点主要落实在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深化招生计划管理改革和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招生选拔机制三个方面。其中,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需要各高校积极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重视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李骐、戴一飞(2020)研究认为,采用统一的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会造成人才选拔效果的“隐形失衡”问题,为适应不同类型的考生提升知识水平、优化知识结构的要求,应当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研究生招考机制。王梅(2020)研究还指出,深化招生计划管理改革则需要高校合理确定研究生招生规模和结构,通过调控研究生增量与存量来促进学科与学校的发展。但刘玉芳、刘浩(2014)研究表明,虽然得益于新时期科技的发展,招生宣传有了更多样化的渠道和更广阔的影响范围,成为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有力推手,但各种影响力交织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和“信源可信度”降低。根据郭学益、蒋清华(2013)的研究,部分高校为在有限的招生规模中确保生源质量,选择结成优秀研究生生源互推联盟,通过互推推免硕士生和直博生、互推统考生和调剂考生的主要做法促成优秀研究生生源的校际交流,形成互利互惠的局面。此外,陈亮、王晓杰(2019)研究认为,招考方式的逐渐多元化也体现出了研究生招生对生源质量的关注,其中,研究生招生自主权的不断下放并突出导师在研究生招生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出高校在招生考察中对考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注重。
上述研究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结构的调整、高校间优秀生源的互推以及研究生招考方式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研究生招生难题的对策,主要从高校制度改革层面出发,思考如何有效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
当前针对“双非”院校研究生招生困境的研究,多集中于如何在众多高校的竞争中吸引优秀生源、特别是推免生源,而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吸引力、优化生源结构的研究较少。同时,排名靠前的“双非”一本院校,其学校声誉、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都相对较高,但在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质量仍然是其研究生招生中最大的困难。但已有研究忽略了对排名较高的“双非”一本院校研招困境分析。有实力的“双非”一本院校如何凸显自身优势,在与“双一流”或其他高校的竞争中展现特色,增强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因此,本文选取2020年校友会[4]排名84的“双非”一本院校浙江工业大学(下简称“浙工大”)为例,从研究生招生政策入手,分析其研招中面临的困境,寻求解决非重点高校招生难题、提高生源质量的方案。
浙工大是教育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等,综合实力较强。2020年浙工大校友会排名第84名,其中,在2020年中国百强大学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虽作为双一流高校,排名仍在浙工大之后。但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浙工大招生一直不理想。因此选取与浙工大排名前后各25的高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浙工大研究生招生现状与困境。
2.1.1 推免比例
我国从1951年起,为提高人才总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始实行研究生推荐制度;1983年起,被推荐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经审查后可以只参加初试,免去复试,或优先考虑录取。此后,国家逐渐增加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数量、提高推免比例,推荐免试研究生成为高校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推荐时的基本依据通常是本科前三年的学业考试成绩,这意味着推免生往往成绩优异、能力突出,有着较高的素质和科学涵养,具有极大的潜力和极高的培养价值。同时,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源的初始水平,郭海燕等(2019)[5]研究显示,理工科和人文科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好坏与生源差异(如录取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推免生的比例在高校招生的生源结构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为表现数据差异,特选择两种类型的高校,“双一流”高校(上海大学)与浙工大比较(表1)。可知,浙工大招生总数保持稳定增长,差距逐渐缩小,但推免率差距非常大,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推免生更倾向于选择“双一流”大学。另外,学校的综合排名、地理位置,对推免生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推免生占比上来看,上海大学作为排名较前的“双一流”高校,近几年推免生占总招生人数比例保持在22%以上,远高于浙工大,显示出其优秀生源方面的优势。
表1 其他高校近三年招生及推免情况[6]
2.1.2 地域分布
浙工大作为省属重点院校,其生源地域分布也能侧面反映其对省外学生的吸引力程度。以浙工大环境学院2016~2018年研究生生源地区分布为例(表2),其生源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其中约有一半在浙江省内,且比例逐年增加。但与此同时,本校生占比也有所下降,体现出以下几个问题:(1)生源地主要集中在本省及周边地区,省外生源较少,学校区域型特征限制了地方高校的办学知名度。浙工大作为省重点高校,其知名度在浙江省内较高,而在其他省份相对较低;(2)本校学生录取率一直下降,可能是因为本校学生普遍“向高处流动”的现状,即绝大多数推免生更愿意填报“双一流”高校。
表2 浙工大2016~2018年研究生生源院校地区分布[7]
各校根据学校特色和需求,对研究生招生制定了不同的政策。表3(P5)是对浙工大校友会排名前后各选择25名高校,对其研招政策进行了归纳。
表3 高校奖助政策归纳
2.2.1 奖助体系
(1)优秀生源奖。部分高校设立优秀生源奖,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推免生可获得(在所选设立优秀生源奖的高校样本中,约有50%的高校为“双一流”高校)。这些“双一流”高校希望通过设置奖金的方式在生源竞争中占据优势。而实行优惠政策或予以生活补助等经济方面的举措对吸引考生具有积极作用。
(2)新生奖学金。除国家助学金外,绝大部分学校都另设有新生奖学金或学业奖学金,其中推免生一般享受最高等级的奖学金。资助类型的多样化是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高校设置奖助学金来奖励优秀考生的同时,也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部分保障。
(3)优势学科重点推免。部分高校给予被本校优势重点学科录取的推免生单独的奖学金。强大的学科离不开强大的导师团队,而导师所指导的学生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科的专业水平。招生政策向优势学科的倾斜则有助于形成“强科愈强”的马太效应,不断为研究团队提供新鲜血液,进入良性循环。
2.2.2 优先录取
(1)本校生面试推免。被调研的“双一流”高校,如上海财经大学,本校优秀应届生可免试录取。这是“双一流”高校保证生源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增加学生和学校之间黏合度的有力政策之一。
(2)推免生优先导师互选。部分高校推免硕士生可优先向导师推荐,进行导师互选。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有效指导则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主动给予学生导师选择权,学生有权根据自身的兴趣所在以及对导师的评价进行选择,能够减少学生报考的顾虑,增加对导师的信任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研究生质量的保证,强化师生之间的联结纽带,对学生的发展势必是有好处的。
(3)重视科研成果。优先录取有过获得省级以上个人奖或集体奖主要责任人的经历的学生。这是吸引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有力政策。 徐琳和孙跃东(2012)[8]研究显示,在各高校招收的研究生生源中,“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入学前参与过科研项目、发表过论文的比例明显高于“双非”高校。显示了“双一流”高校与“双非”高校的生源质量在科研方面的差距。因此,高校应当在招生过程中提高对科研人才的重视,切实提升生源质量。
一般情况下,推免生往往成绩优异、综合素质较强,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反映出一个高校的科研水平,因此,推免生的比例在高校招生的生源结构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而浙工大近三年推免率均低于5%,相较于“双一流”高校,如上海大学,在推免生比例上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双非”高校与“双一流”高校本身就有着资源上的倾斜,而过低的推免率使得学校的评价和吸引力进一步降低,在当下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的情况下,学生更加偏向于选择推免率较高的“双一流”高校,使得教育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深[9]。
浙工大没有针对来自985、211及“双一流”的推免生的专项奖学金,即优秀生源奖,在目前地方高校推免生源基本以单向输出为主、本校优秀推免生基本上向着“双一流”高校流动的情况下,若无其他吸引优秀生源的政策,身为“双非”院校的浙工大很难吸引优秀生源,特别是与设立了优秀生源奖的“双一流”高校相比,对优秀生源缺乏政策吸引。不同的是,部分“双一流”高校及“双非”院校重视科研成果,明确规定获省级以上奖项的学生优先录取(南京师范大学)、推免生拥有可优先向导师推荐(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本校优秀应届生可免试读硕(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等形式多样的优先招生政策。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政策规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过与申报专业相关的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者,在吸引生源填报本校的同时也能为学科发展提供人才。但是浙工大无类似研招政策。
浙工大作为省属重点高校,地处浙江杭州。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得浙工大在一定的区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浙工大50%以上的研究生来自省内,华东地区更是高达80%。但与之相对的,浙工大在华东以外的地区的知名度相对较低,戈永妹(2019)[10]调查2016~2018年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数据发现,省外研究生年均招生数量均低于10名。这也反映出了浙工大在其他省份较低的知名度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了研究生生源结构的单一,无法吸引其他地区的优秀生源。
在新生奖学金方面,浙工大采用的是一次性发放新生奖学金10000元,同比其他东部区域“双非”一本院校(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设立的新生奖学金平均金额为12000元,杭州市内排名较近“双非”一本院校(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12000元,因此浙工大在新生奖学金政策上相比之下处于劣势。
相关研究指出,重点高校推免比例不断攀升,2015年,南京大学推免生相较去年增加了50%,东南大学增加了30%[11],而部分省属院校不仅推免生所占比重不大,甚至还较往年有所缩减[12]。重点高校推免生名额扩大,统考缩招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因此,浙工大也应当适当增加推免比例,并在推免名单公布后积极采取行动联系学生,提前锁定生源,在与其他高校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为促成良性的“马太效应”打下基础。
浙工大缺乏针对优质生源及重点学科的鼓励性措施,或政策力度较其他高校不足。可以尝试学习其他高校具有优势的招生政策,如设置专项奖学金以吸引“双一流”重点高校的优质生源,通过提高生源质量的方式来促进各学科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在培养方面,给予推免生、本校优秀应届生以及具有突出科研成果的研究生更多关注和选择权,如优先选择导师,优先考虑各类奖助学金、公派留学、国际访学交流、科研创新项目资助、硕博连读名额等等,充分发挥优质生源的实力。
从生源结构角度考虑,提升生源质量不能仅仅依靠提高实际招生率,也要重视推免生的比例。孙健(2013)[13]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研究生生源结构普遍存在推免生比例过低、跨学科研究生生源比例过低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非”院校研究生质量的提升;而且,“双非”院校相比之下较低的知名度,特别是与浙工大相似的地方重点高校,着力于建设本省的一流高校,这使得在学校宣传工作主要集中在本省,严重影响到生源的地区分布,不利于吸引其他省份的生源;另外,自2015年取消留校生限额后,学生的选择空间增加了40.4%,推免生向“双一流”高校流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双非”院校存在较大冲击,如果缺乏一定的优惠政策,“双非”院校对于本校生的吸引力必然会逐渐减小。
浙工大的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省级重点一级学科等重点学科多侧重于理学、工科,可尝试采用扩大招生范围,拓宽招生渠道等方法,吸收专业实力强的推免生、留学生,优化生源结构,增加推免生在招生中的占比,向学科发展所需倾斜。同时加强对跨学科学生的专业指导,安排专门导师予以帮助,在系统的培养模式之外,更加重视创新性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彰显学科及学校的优势。另外,也应把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与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鼓励应届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留住应届生中的优秀生源。
浙工大在政策设置上与同水平高校或其他“双非”一本院校存在差距,如新生奖学金普遍低于东部其他“双非”一本院校以及杭州市内排名相近的高校,招生政策的吸引力相较不足。为达到激励学生目的,并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可以适当增加奖学金数额,并设置阶段性奖励,对保持优异成绩的学生实行持续性奖励,或设置其他多样的奖学金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生源的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如何吸引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是“双非”一本院校招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浙工大为例,从政策角度与排名相近的“双一流”高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浙工大同样存在推免生比例不高,生源结构存在优化空间等。因此,浙工大需要增加推免生占总体招生人数的比例,向学科发展所需倾斜,着重发展重点学科,充分发挥优秀研究生和重点学科相互促进的积极影响。使得强科愈强,提高知名度,打造一流学科。(2)与“双一流”高校相比,浙工大缺乏吸引外校优秀生源的政策,对于本校优秀应届生吸引力较低,且缺少重点发展本校重点学科的倾向政策。针对这个问题,浙工大可以调整奖助政策,设立优秀生源奖等吸引优秀生源吸引校内外优秀生源。(3)生源结构单一,作为浙江省重点高校,浙工大着力建设省一流高校,这使得其在其他省份的知名度不高,其生源地多在本省。为突破地域对生源的限制,浙工大的宣传工作应当不局限于浙江省内,进一步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强在其他省份的宣传,吸引其他省份的生源报考。促进地方高校扩大生源地的同时加大学校的知名度,在以本省为核心的同时积极扩大自身发展半径。(4)新生奖学金额较低。浙工大新生奖学金明显低于其他高校,这也会对学生选择高校形成隐形影响。因此应提高新生奖学金,甚至设置更多类别的奖学金,形成下持续性奖励来鼓励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希望通过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分析“双非”院校研招困境,发现了以上问题和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双非”院校提高招生质量和数量,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