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静
萍乡市人民医院,江西 萍乡 337000
新生儿黄疸属中医“阳黄”范畴,《景岳全书》言:“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湿热蕴蒸肝胆,胆液外渗肌肤、下流膀胱,引起面目、尿液尽黄[1]。西医认为,肠道菌群在黄疸的发生、进展中起重要作用[2-3]。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含有枯草杆菌与粪肠球菌两种肠道益生菌及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多种微量元素,用于治疗菌群失调引起的多种疾病[4-5]。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宜解热化湿退黄[6]。笔者采用健脾祛湿退黄汤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湿热内蕴型新生儿黄疸5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萍乡市人民医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顺产41例,剖腹产9例;日龄(17.82±4.09) d;病程(1.50±0.82) d;出生时体质量(2 896.47±344.79) g;出生时Apgar评分(9.18±0.52)分。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顺产38例,剖腹产12例;日龄(18.16±4.33) d;病程(1.25±0.79) d;出生时体质量(2 831.15±325.64) g;出生时Apgar评分(9.05±0.46)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7];②中医证候标准参考《中医儿科学》湿热内蕴证[8]。
1.3 病例纳入标准①患儿日龄<28 d;②发病至入院≤3 d;③出生时Apgar评分≥8分[9];④患儿家属自愿配合治疗。
1.4 病例排除标准①已出现严重并发症;②合并先天性疾病、遗传疾病、器官或神经发育不良;③合并严重感染或皮肤病、皮肤破溃;④合并分娩损伤或抢救史;⑤需行换血疗法。
1.5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营养支持、补充电解质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S20020037)治疗,每次1袋,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健脾祛湿退黄汤药浴,药物组成:薄荷 30 g,山栀子20 g,茵陈蒿15 g,党参10 g,枳壳10 g,大黄 10 g,金钱草 10 g,茯苓10 g,春芽10 g,柴胡10 g,白术10 g,甘草10 g,车前子9 g,鸡内金8 g,郁金 6 g,丹参6 g,退黄方颗粒中加入800~1 200 mL水,加热至40 ℃左右,给患儿套上双保险游泳圈,做好脐部防水,将患儿颈部以下浸入药汁泡浴,持续20~30 min,日1次。
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7 d。
1.6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包括身目黄染情况、精神状况、乳食状况、呕吐状况、大小便状况等,各症状按照严重程度分别计 0~3分,分值越高,症状越重;测定血清总胆红素(serum total bilirubin,TBIL)、血清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 in,IBIL)水平;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1.7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黄疸症状消失,TBIL<34.2 μmol·L-1;显效:黄疸症状改善,TBIL≥34.2 μmol·L-1、IBIL<85.5 μmol·L-1;有效:黄疸症状好转,TBIL>85.5 μmol·L-1、IBIL<171.0 μmol·L-1;无效:黄疸症状及TBIL水平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10]。
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n×100%
2.1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86.00%,观察组有效率为98.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各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各证候积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2.3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指标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TBIL、I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7 d后,两组患儿TBIL、IBIL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指标变化比较
2.4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西医认为,分娩过程中红细胞破坏引起的胆红素生成过多,使肠-肝循环增加及新生儿肝组织摄取与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是引起黄疸的主要原因[11]。其中,肝组织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与新生儿各项机能尚未成熟有关,较难干预。因此,临床治疗常从外源性促进胆汁排泄着手。蓝光照射是新生儿黄疸治疗的常用方式,可将胆红素降解为水溶性结构,促进胆汁排出[12]。近年来,肠-肝循环在胆红素排泄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肠道菌群在肠道的吸收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被肝组织摄取的胆红素可在小肠吸收重新回流入肝脏,加重黄疸症状,而健康的肠道菌群可在肠道表面形成坚固的生物屏障,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13-14]。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含有枯草杆菌与粪肠球菌两种肠道益生菌,具有调节肠道环境、改善微生态的作用,可通过补充肠道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增强肠道生物屏障功能,提高肠道免疫力,阻止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未被肝细胞摄取结合的游离胆红素,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改善黄疸症状[15-16]。
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与母体孕期外感湿邪或出生之际受湿热侵袭有关,湿热侵袭,患儿脾阳受困、胆汁不循常道,造成胆汁外溢、身目黄染[17]。由此可见,脾虚、湿热内蕴是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健脾、化湿、解热是其治疗原则[18]。健脾祛湿退黄汤含有薄荷、柴胡、山栀子、茯苓、白术、春芽、茵陈蒿、大黄等10余种药材,具有清热利湿、解表退热、益气健脾、疏肝解郁的功效,是治疗黄疸的经典方剂[19]。方中茵陈蒿提取物可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山栀子则可提高与胆汁排泄相关的肝糖原与核糖核酸水平,促进胆汁循环[20]。但由于新生儿脏腑娇嫩,消化、免疫、循环功能均不可与成人相较,且药汁苦涩,新生儿服用较为困难。因此,本研究采用药浴进行治疗,一则增大与药物的接触面积,促进药物吸收;二则利用温度稍高于体温的药液进行泡浴,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愉悦感,又可促进患儿皮肤代谢与循环[21-2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各中医证候积分及平均治疗时间及治疗3 d、7 d TBIL、I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儿的症状恢复、胆红素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祛湿退黄汤药浴发挥作用更快,可以疏肝、健脾、利胆、祛湿、泻热,湿热共除,使黄疸消退[24-25]。两组间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健脾祛湿退黄汤不会增加治疗风险。
综上所述,健脾祛湿退黄汤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较好,可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肠道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