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治河内源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分析

2022-09-07 09:06赵芳琪刘婉婷赵旭阳
山西农经 2022年16期
关键词:治河生态发展

□赵芳琪,刘婉婷,赵旭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 430074)

1 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至今,我国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逐渐从摆脱贫困向追求高质量、可持续转变。在扶贫政策引导逐渐退场的今天,怎样构建好长效发展机制,革新乡村内在发展模式,以调整乡村自身资源以及组织架构来实现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的长效发展,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是各地乡村面临的共同考验。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如何贯彻落实该项战略引发学界讨论。张海鹏等(2018)提出要从发展理念、深化改革、要素市场、产业发展以及公共服务5 个方面来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姚树荣和周诗雨(2020)提出乡村振兴的本质属性是乡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本质要求是共建、共治、共享。内源式发展是相对于外源式发展而言的概念,鹤见和子和胡天民(1989)提出内源式发展是各地区适应固有的自然环境,立足传统文化遗产,结合外来的知识、制度等创造出来的。Lowe P 等(1993)提出内源式发展包括地方参与、主体认同和对本地资源的利用。Ray C(1998)认为在乡村发展中,外部力量和内源式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内源式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现实匹配性和契合性,国内学者也关注到这一研究方向。赵光勇(2018)提出乡村振兴要寻找乡村的比较优势,营造自由包容的创新环境,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武小龙和谭清美(2019)认为,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激活乡村自然资源、本土文化和乡贤力量等内生资源,在乡村内部发力和政府外部支持下实现乡村善治。目前学界对乡村振兴和内源式发展的研究已较为完善,为我国农村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普遍思路,但二者的耦合机制和地方实践研究仍有空缺。以尧治河为例,构建内生式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以丰富乡村振兴内源式发展研究。

2 案例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案例地概况

尧治河村地处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西南部,位于襄阳市、神农架林区、十堰市3 地交界。1988 年以前,尧治河村还是生态环境恶劣的山区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 元。30 年来,村党委带领人民开矿修路、筑坝建电、兴办产业、恢复生态,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截至2018 年人均年收入已达5.5 万元,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现如今尧治河村已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十大幸福村。尧治河村始终坚持自主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尧治河模式,以村企带产业、以生态为准绳、以党建促发展,构筑其新发展格局。如今尧治河村形成了国内乡村内源式发展的科学模式,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典范。

2.2 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单案例研究法,选取湖北省尧治河村作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案例分析探索乡村内源式发展与乡村振兴政策机理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总结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通过实地调研,对村内各行业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获得一手资料,并查阅当地村史档案、政策文件等获得二手数据。基于访谈和调研结果,总结成功经验,概括出尧治河村乡村振兴和内源式发展的耦合模型。

3 研究发现

3.1 五大产业融合,共促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实现乡村内源式发展的源动力。实现产业振兴,需要根据地方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构建多元可持续的产业构架。尧治河村通过自主探索,逐步提高乡村的产业质量,创新出以磷矿业为核心,旅游业、酒业、农业、水电业协同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第一,“五产”融合共生带动产业振兴。尧治河村最初依靠磷矿资源摆脱贫困,但村党委认识到单一产业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因此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在产业格局中,磷矿业占比60%,为主导产业。旅游业为20%,作为补充性创收产业。其他产业逐步向科技化、有序化、高效化转型升级,优化了产业结构。尧治河产业相互融合,“旅游+矿业”采用景区的建设标准开采磷矿,对废弃矿洞进行景区化开发,打造神话主题景观“三界洞天”;“旅游+农业”打造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办农业生态观光园,提供沉浸式农旅体验项目;“旅游+酒业”开展“诗酒交响”等酒文化论坛,通过品酒论诗提高游客的体验度和参与感;“旅游+水电”在发挥尧治河村水库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赋予其旅游价值,使其成为展示尧治河精神的物质载体。在依托自有资源的基础上,尧治河五大产业融合共生,增强了产业灵活度和市场适应性,形成了尧治河内生型的产业格局。

第二,以村企业为龙头统筹产业发展。尧治河村集体建成了集磷矿开发、水电、旅游、酒业、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企业集团,以村企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创品牌,统筹推进五大产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和人员流动,构建起乡村产业内生发展的框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尧神生态旅游公司是众多村企中的典型代表,自成立以来,企业利润大体呈增长趋势,2018 年游客接待量达到40 万人,对村内经济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3.2 “引进来、走出去”,共促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区别于传统的内源式发展排斥外部力量,尧治河村在人才战略上“引进来、走出去”,持相对开放的态度,因此具备了内源式发展的特征。

第一,“引进来”,以智慧促发展。乡村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空间有限,人才外流严重,发展呈现出“空心化”的趋势。尧治河村邀请省乡村振兴局干部考察发展现状,通过深入实践为其提出实效性建议,满足“智”的需求。

第二,“走出去”,以人才增动力。尧神公司总经理提到:“以往我们多外聘人才,但效果不佳,现在侧重于将本土人才派出培训,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尧治河村着眼于本土人才的培育工作,推动其“走出去”学习外部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和理念。结合其村内情况,让先进理念转化为契合尧治河发展实际的科学策略。尧治河村看到了乡土人才的隐性价值。乡土人才对于家乡的依恋情怀以及建设抱负是乡村内源式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外部支持难以达到的效果。

3.3 美丽乡村建设,共促生态振兴

生态振兴要建设宜业宜居的美丽家园。尧治河村基于对现有自然资源的评估,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良性发展。为了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尧治河村从生态宜居和绿色产业两方面着手推进。

第一,严控生态红线,打造宜居乡村。尧治河村较早形成了成熟的生态保护意识,实现了生态发展意识与实际发展举措的高度契合。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提出了严格的纪律和措施,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要求。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说:“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生态宜居,着力实现‘厂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目标。”从行为上规范,以严格的日常管理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引领生态振兴;从思想上引领,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建设美丽乡村的共同意识,形成了生态宜居发展新格局。

第二,统筹发展规划,发展绿色产业。尧治河村以磷矿业发家,曾经历了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但随着生态保护意识增强,孙书记提出的“路修到哪里生态环境就治理到哪里,矿开到哪里生态植被就恢复到哪里”的理念成为共识。近年来,尧治河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统筹规划,为采矿业设置严格标准,坚决抵制无序采矿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尧治河村依托现有自然资源,以旅游业为契机,将生态环境变为生态经济,凭借长远的发展目光,享受绿色产业发展的红利。

3.4 本土文化挖掘,共促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尧治河村委“软硬结合”,从硬性制度和柔性教育方面引导村内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制订村规民约,约束村民行为,维护村内和谐。另一方面,以本土文化立村兴村、以价值认同塑造发展合力。

第一,乡风文明融入生活。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尧治河村依托各类文化活动,让文明思想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尧治河村自2003 年起持续进行文明个人评选,在全村范围内广泛开展“好妯娌”“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激发了村民的讲文明意识。通过乡村大舞台等形式开展文化演艺活动,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第二,基础设施承载文化。尧治河村深入挖掘尧文化,建设了多处村内文化场馆,制作尧文化系列雕塑群,建设龙门广场、尧文化传播研究院等一系列文化设施,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以及文旅产业提供物质载体。尧治河村以文化兴村、旅游强村、美德立村、依法治村为主线,实现了“中国山区幸福村”的目标。

3.5 村民主体自治,共促组织振兴

良好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乡村自治组织是乡村振兴内源式发展动力形成的基础。尧治河村之所以能快速抓住乡村振兴要义,在组织振兴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就在于其村民自治的组织形态同国家乡村振兴的重点——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能够完美契合,探索出一条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乡村治理道路。

3.5.1 党建引领全村发展

尧治河村三十多年的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治理、民主、自我建设与约束。尧治河村自1988 年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以共同富裕为总目标,以全体村民为中心,探索建立了“三三制”党建新模式,通过党组织、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三会治事”,干群联动、工农联建、村企联创“三联共建”,确保党组织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村庄各主体之间互联互通。

3.5.2 集体经济护航共同富裕

尧治河村走集体经济道路,健全利益诉求渠道和分配方式,通过股权分配的方式使村民拥有经济上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在村属20 多家企业均成立党支部,确保村党委的决策在企业经营中认真高效地落实。尧治河村对集团公司进行控股管理,村委会在尧治河集团持股36%,其他股份归属村民所有。成立了集扶贫福利服务于一体的“三福”公司,为残障人群提供就业岗位。从脱贫到振兴,尧治河村真正做到了不落一人的共同富裕。尧治河村在内生动力推动下,乡村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与组织振兴的内核基本契合,组织振兴的要求也推动着尧治河在治理方面与时俱进。

通过上述研究,总结出内源式发展机制进行长效乡村振兴的尧治河模式,见图1。尧治河模式将外源系统作为服务者和促进者,内源系统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依靠内源动力探索和创新,通过党建引领统筹全村发展、人才自培激发内生活力、产业融合实现长效致富、文化熏陶提升村民素养、生态共创打造美丽乡村5 个方面推动乡村振兴,都有内生性动力和激励系统,从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全方位带动尧治河村发展,并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较高的匹配度。

图1 尧治河村乡村振兴的内源式发展系统

4 结论

乡村振兴需要激发农村内生动力,调动农民主体意识,凝聚组织力量,从产业、生态等方面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尧治河村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尧治河村坚持立足全体村民的根本利益,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落一人,从物质和精神上凝聚全村人民。尧治河村时刻保持发展警惕性,将现有发展成果转化为新一轮内生动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尧治河村探索出科学的村级治理制度模式,且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以顺应时代要求。尧治河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借鉴意义,但仍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尧治河村的品牌建设效果不佳,品牌辐射范围和影响力较小,限制了其全国市场的开拓。尧治河村发展过程中对其党委书记孙开林的依赖较强,未来的可持续性还有待考量。如何弱化对个别乡村精英的依赖,也是尧治河村亟待考虑的问题。尧治河村自发探索的内源式发展模式与乡村振兴政策具有极大的耦合成分,其案例对于我国探索落实乡村振兴政策、推进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依靠内源动力的发展被证实是有效的,也为类似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一条科学的路径选择。

猜你喜欢
治河生态发展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清代钦差大臣巡视治河工程原因探析
魏源应对河患的治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区域发展篇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图说共享发展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图说创新发展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