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叙事:中国四大外宣媒体关于美国“民主峰会”报道研究

2022-09-06 08:45高金萍
新闻爱好者 2022年8期
关键词:峰会话语民主

□高金萍 曾 玲

基于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31”讲话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新闻叙事,就是运用新闻事实讲故事。针对2021年美国举办的“民主峰会”,中国主流外宣媒体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设置报道议题,构建了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以主动姿态站立于国际舆论场中心,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打破了过去中国对外传播“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了没人信”的“无语、失语和无果”态势。对此,英国BBC 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等评价说“中国在与美国争夺话语权”。[1]在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中,中国主流外宣媒体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叙事的? 本文以四大外宣媒体关于“民主峰会”的英文报道为研究对象,探析其中国特色叙事的构建策略。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作用下,国际局势进入动荡期,全球体系、传播秩序面临调整。一方面,国际格局“东升西降”态势日趋凸显,美国为了维护其世界霸权,拉起所谓 “民主国家联盟”,以意识形态画线,加紧对华遏制;另一方面,冷战后“一超多强”或多极格局面临转型,全球治理呈现多主体转向,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实质上显示了 “大国博弈更趋复杂,竞合关系持续深化”。[2]

2021年8月13日美国白宫宣布将召开首届“民主峰会”,主题为“抗击威权、打击腐败和促进人权”。12月9日至10日,美国拜登政府纠集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通过线上视频方式召开首届“民主峰会”,将各国划分为“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两大阵营,对抗中俄领导的所谓“集权国家势力”,意在宣示美国要重回国际领导地位。然而,峰会的反响远逊预期,会前、会后无论是美国本土媒体还是智库对峰会和美国的民主问题均给予了批评。[3]

美方发布召开“民主峰会”消息后,8月25日《中国日报》 在关于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分析文章中最早提及“民主峰会”,此后4 个月里,新华社、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在人物专访、国际报道中,持续发表关于峰会的评论,表达中国立场,反击西方国家打着人权旗号实施政治操弄,主动传播中国民主人权的成就。

新华社、CGTN、《中国日报》、人民网是中国对外发声的主流平台,构成了中国主流外宣媒体矩阵,在争取国际舆论场主动权方面具有示范作用。四大外宣媒体关于 “民主峰会” 的英文报道体现了何种特点? 如何使用中国特色话语和叙事展示中国立场、讲述中国故事? 本文拟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梳理中国四大外宣媒体对“民主峰会”的叙事框架,探索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构建策略。

二、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华社、CGTN、《中国日报》、人民网四大外宣媒体为研究对象,对2021年8月13日至12月25日期间关于“民主峰会” 的英文报道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使用新华社英文网、CGTN 英文频道、《中国日报》全球版、人民网英文版4 家网站内嵌的搜索引擎,以“Summit for Democracy”进行全文模糊搜索,发布时间为8月13日至12月25日。经过人工筛查剔除重复报道和无关报道后,共获得364 篇有效文本,其中新华社85 篇,CGTN88 篇,《中国日报》125篇,人民网66 篇。就四大外宣媒体“民主峰会”报道来看,呈现出阶段性特点(见表1)。

表1 四大外宣媒体的报道概况

第一阶段:媒体关注度低,对于“民主峰会”的报道少而短,没有针对“民主峰会”目的、进程的详细报道,往往在其他国际关系议题中提及“民主峰会”,但已经有意识地对美国召开峰会的权威性发出质疑。8月25日,《中国日报》在美国阿富汗撤军为主题的报道中首次提及峰会;9月13日人民网转发 《环球时报》 关于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影响的文章中论及峰会;10月12日,CGTN 记者刘欣在对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的专访中谈及峰会。

第二阶段:涉峰会报道大幅增加,报道内容涉及受邀参会名单、峰会召开动机等细节。中国强烈反击美国邀请台湾参加峰会,认为这一行为在公然挑战中美联合公报。除了主流媒体主动发声外,也引入专家学者和民众对峰会的评论。

第三阶段:涉峰会报道数量大、细节多、视角广,从历史与现状出发剖析峰会的动机和影响,从正反两面避开“美式民主”预设的话语陷阱,提出维护民主人权的“中国方案”,主动抨击美国糟糕的民主状况,强力压制西方媒体企图垄断民主定义权的声音,破解美国设置的“民主针对威权”叙事。中国外宣媒体一方面通过《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和《美国的民主情况》报告来阐释中国特色民主制度,另一方面全面批驳美国向全球推行“美式民主”缺乏道义原则和合法性。

第四阶段:涉峰会报道量逐渐下降,报道内容更深入,侧重对峰会的效果评估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报道体裁以长篇评论为主。美国、澳大利亚、丹麦、挪威四国宣布推出《出口管制和人权倡议》,打着人权旗号再次进行政治操弄和经济霸凌,妄图以此为峰会的惨淡收场遮羞。

总的来看,四大外宣媒体关于美国“民主峰会”的报道角度和报道形式各有不同,均利用媒体属性优势,运用中国特色话语表达中国立场和态度,展现了中国国际传播的最强声音。

三、叙事者与叙事方式

新闻叙事者“既指叙述文本的讲述者,也指叙述文本的写作者,二者在很多时候是重合的”。[4]叙事者可分为真实叙事者(书写者,包括记者和编辑)和隐性叙事者(引述者,指新闻文本中引用的信源)。对于四大外宣媒体来说,其真实叙事者往往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坚持党性出发讲述客观事实。而隐性叙事者,即新闻事实中的引用信源及其表述方式——叙事方式,往往更易于以隐含的方式体现新闻报道的态度、立场和价值观,从某种程度来看,隐性叙事者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一)隐性叙事者

本文通过对新闻报道信源的分析,考察隐性叙事者的身份特征。四大外宣媒体涉峰会报道的信源分为八类:国外媒体、国外民众、外国政府官员、外国专家学者、中国民众、中国政府官员、中国专家学者和其他信源。其中最主要的三类隐性叙事者为中国政府官员(29.74%)、外国专家学者(29.45%)、外国政府官员(14.58%),这三类隐性叙事者显示着四大外宣媒体既主动传递中国政府的鲜明态度,也善于“借嘴说话”、借外国专家学者和外国媒体言说中国理念,“主动发声”与“借筒传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避免了自说自话,扩大了国际认同的基础。

(二)叙事方式

四大外宣媒体涉此次美国峰会报道主要为 “消息”和“评论”两种体裁,消息占比为49%,评论占比为49%,二者分布较为平均。近一半的评论文章显示中国外宣媒体在国际舆论争端中敢于发声,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立场和观点。四大外宣媒体涉此次美国峰会报道的叙事方式丰富多元。文字报道仅占31.6%,更多报道采用了“文字+图片”“文字+视频”“图片/漫画”等多媒体形态,全息呈现信息维度,调动读者多重感官,增强信息海外传播效果。四大外宣媒体还选取了符合自身媒体属性、栏目特色的报道呈现方式,如《中国日报》发挥强大的美工设计团队优势,推出了针对峰会的系列讽刺漫画;CGTN 的“Global Link” 栏目通过视频连线方式采访多位中外专家学者,从政客、国际关系学者、历史学者等多重视角评价峰会。多模态叙事方式反映了中国媒体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网络平台和创新的数字新闻形式传播中国观点,构建全媒体对外传播格局。

四、新闻话语与叙事框架

新闻话语通过语言符号的组合配置,描述事实并隐含着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5]通过对上述涉峰会报道的高频词和叙事框架分析,可以发现新闻叙事中隐含的话语过程,即新闻故事的呈现过程。

(一)新闻标题的话语分析

本文使用AntConc 对四大外宣媒体364 篇报道的标题进行词频分析,人工剔除虚词和无明确指向的代词,仅保留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英文实词,得到标题高频词表,见表2。

表2 四大外宣媒体报道标题高频词表

从国家及地区角度看,“美国”(US/U.S.)、“中国”(China)、“中国台湾”(Taiwan)等词汇出现频率位居前列,反映出中国媒体积极设置“民主峰会”与中国相关的议题,借助峰会这一契机主动引导国际舆论。排序第7 的高频词“所谓的”(so-called)含有强烈讽刺意味,表明中国媒体在标题中就鲜明指出此次美国“民主峰会”的实质,体现了中国媒体对于西方意识形态垄断强烈的对抗意识。

(二)新闻的叙事框架

通过对364 篇文本的细读,本文将四大外宣媒体对“民主峰会”报道的叙事框架归为七类,新闻中往往存在多叙事框架,其中最常使用的三大叙事框架分别是“事件评价”(62.6%)、“定义性质”(50.3%)、“中国倡议”(48.4%),见表3。

表3 四家主流外宣媒体关于“民主峰会”的报道内容框架统计

1.定义性质

四大外宣媒体大多在篇首就旗帜鲜明地揭示峰会的性质。根据词频统计,“美国”(US)、“世界”(world)、“各国”(countries)、“全球的”(global)、“国际的”(international)高居榜首,将峰会界定为美国面向全球的行为。此外,“冷战思维”(Cold-war mentality/mindset)、“意识形态的”(ideological)等词汇反复出现,明确峰会是美国披着民主外衣实施的意识形态分裂行动。四大外宣媒体通过对西方话语的祛魅,呈现峰会的实质,构建了中国特色的话语逻辑。

中国外宣媒体善用隐喻策略构建以中国价值观为核心的叙事,运用西方受众熟悉的话语和事物来表达中国观念、中国立场,使用多个连贯的隐喻传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通过大量政治隐喻将西方受众带入特定新闻情境,增进西方受众对中国话语的价值认同。中国媒体将“民主峰会”称为“巨大的笑话”(a big joke)、“彻头彻尾的闹剧”(a farce from start to finish)、“民主演说家”蹩脚的“脱口秀”(alousy “talk show” of a “democracy lecturer”),一方面强烈质疑峰会的合法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以贴合西方受众认知和语言习惯的喻体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情感,加深西方受众对峰会本质的认识。中国媒体将峰会比作“维持霸权工具和武器”(a tool and a weapon to maintain hegemony)、“一场针对所有持不同政见者的新型运动”(a new ideological crusade against all dissenters)、“具有新殖民主义色彩的政治架构”(a political architecture of a neocolonial character),既一针见血地点出举办峰会的目的,又对原本千篇一律的意识形态话语作了生活化、形象化的转换,以全新的叙事方式在 “舆论战和媒体战中放大国际受众接收惯习中对故事性和情感性因素的需求”。[6]

综合364 篇新闻报道话语,中国四家外宣媒体始终将此次美国“民主峰会”定义为“一场打着民主的旗号操纵和破坏民主的政治闹剧”,打破了美国对峰会定义的单一解释权,为后续提出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民主方案拓展了话语空间。

2.事件背景

中国外宣媒体将此次美国“民主峰会”的报道与美国和全球的民主状况相结合,以反衬美国自诩为“民主国家”的荒谬可笑。美国的民主已面临“功能失调”的窘境,种族歧视加剧、政治运动频发、党派纷争不断、民众生活每况愈下。因此,民众对美国民主的信任程度跌至冰点,美国人对本国发展方向非常不满意的人数由2017年的33%上升到2021年的50%;85%的美国人认为美国自身政治体系需要重大变革或彻底改革。[7]

当前世界仍笼罩于新冠肺炎疫情阴影之下,气候变化、经济衰退、恐怖主义等世界性问题依旧存在,急需各国携手商议解决方案,协同应对时代难题。而美国却借“民主峰会”将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平添意识形态敌对情绪,客观上阻碍着全球合作有效推进。中国外宣媒体通过联系美国民主人权现状与世界危机丛生的国际背景,为“民主峰会”设定了现实语境,反衬“民主峰会”在错误的时间召开,只会阻碍国家之间携手应对全球性危机。

3.历史语境

隐喻的编码和解码是基于传播者和接受者共同的经验或文化体验完成的。中国外宣媒体着力从西方受众熟悉的历史文化体验入手,破解“民主峰会”的虚伪意义。除了结合现实背景分析峰会的召开时机,中国外宣媒体也描绘了“美式民主”的演进历程,展现了美方如何将“民主”意识形态武器化,从历史根源质疑美国民主模式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美式民主从一开始就是为奴隶主和社会少数人服务的民主,后来逐渐扩大成“一人一票”,但是由于权力始终为资本服务,“美式民主” 实质上只维护少数拥有权势和资本者,普通民众根本无法用选票维护自身利益。

中国外宣媒体以历史映照现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揭示“美式民主”价值理念的历史性,剥除其普适价值的虚幻外衣; 通过列举美国劣迹斑斑的“民主推广”历程,聚焦美国民主如何一步步背离初衷、走向名存实亡。[8]

4.召开动机

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现当前的事物[9],中国外宣媒体密集而大量使用统一的措辞,曝光美国召开会议的三大真实意图:重启冷战思维、恢复国际声誉、遏制长期以来被视为对手的中俄。“霸权”(hegemony)、“对抗”(confrontation)、“地缘政治的”(geopolitical)等高频词,将美国借“民主峰会” 在国际上拉帮结派以维护自身霸权的真实动机公之于天下,与美国宣扬的峰会目的和“民主愿景”形成鲜明对照,破除“民主峰会”是为了“制定议程复兴民主,与各国共同解决当今民主国家面临的威胁”这一话语陷阱,有力阻隔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中国外宣媒体使用 “政治魔术盒中的新道具”“组建利益集团俱乐部”等隐喻,建构了美国媒体对中国台湾所谓的“民主化”改造的可耻用心,强烈抨击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5.峰会过程

中国媒体主要从两方面报道此次美国 “民主峰会”的过程。一是美国“精心制定”的与会国邀请名单尽显心机,依据自身设定的民主标尺,将110 个国家定义为“民主国家”,将另外的国家自动归为“不民主国家”,中国媒体指出这实质上不过是为了推进地缘战略、打压异己;二是会议过程中公然给港独、台独提供发言机会,使“民主峰会”成为政治操弄的舞台,对此,四大外宣媒体引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的评论进行抨击,面对肆意诋毁香港国安法、破坏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明确阐明中方的立场和观点。

在描述此次美国“民主峰会”的成效时,四大媒体使用的高频词中均包含“有限的”(limited),峰会的相关直播在线观看数据乏善可陈,表明48 小时的“民主峰会”注定是美国的自娱自乐,为世界献上了一场拙劣而疲惫的表演。

6.事件评价

中国四大外宣媒体关于此次会议的评价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 一种灵活穿插在消息的行文中,另一种是直接刊发专家学者的长篇时评或对他们的独家专访。来自俄罗斯、塞尔维亚、菲律宾、埃及等多国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对于“民主峰会”均给出了负面评价,批判“美式民主”只是披上虚伪外衣的新式战争手段。评价中包含了大量诸如“骗局”(farce)、“笑话”(joke)、“荒谬”(ridiculous)等贬义色彩浓重的词汇,极尽对峰会的嘲讽与批判。在中国媒体与其他多国合力推动的舆论钳制下,美国一直以来营造的“民主灯塔”形象遭遇“滑铁卢”,国际信誉濒临破产。

7.中国倡议

中国外宣媒体在报道中采取 “先破后立” 的策略,在列举了“美式民主”的局限之处后探讨了何为真正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谈道:“通向幸福的道路不尽相同,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这一理念在中国的外宣报道中得到了积极贯彻。四大外宣媒体在报道中反复论证实现民主的道路不止一条,美国企图对他国实施民主改造贻害无穷; 并且呼吁各国以丰富多元的民主实践扩大民主内涵,互相尊重彼此不同的民主实践道路。这体现了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全球愿景,也是抵制“美式全球化”、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化治理方案的传播途径。

虽然美国长期把控国际传播中的议题设置权,然而中国四大外宣媒体抓住 “民主峰会” 的报道契机,主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主制度,阐释中国全过程民主特色。2021年10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表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四家外宣媒体在报道中运用 “繁荣”(prosperity)、“先进的”(advanced)、“共同的”(common)等具有积极内涵的词汇勾勒出全过程民主下中国的美好图景,表达中国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的智慧、思想、观念、知识、方案和愿景。[10]

中国外宣媒体通过主动介绍中国极富创新的民主理念,将中国的“道路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文化优势不断转化成话语优势”,不再囿于西方的概念和话语表达,使中国的发展范式和思想范式最终成为一种与西方范式平行的体系[11],打造了带有中国印记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逐步建构了中国特色话语逻辑和叙事框架,增强了中国态度和观点在国际舆论场的影响力。

五、结语

相当长时期里,西方媒体凭借通用语言的优势和西方知识体系垄断国际话语权,中国媒体面对国际事务要么无语——不表态,要么失语——说错话,要么无果——传而不通,使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执政党形象难以在国际舆论中客观呈现。自2008年党中央提出要积极构建现代传播体系,进一步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十余年来,我国通过多种举措积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12]

美国举办的此次世界“民主峰会”,妄图利用其掌握的国际话语权,遏制中俄等非西方国家,实质上是针对中国进行的又一次叙事之争。作为中国外宣旗舰媒体的新华社、CGTN、《中国日报》、人民网英语频道抓住时机,主动出击,在此次“峰会”举办前后以密集的英文报道,鲜明的叙事艺术,击破美国构筑的舆论高墙,通过七大叙事框架,积极引导国际舆论,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和执政党形象,掌握国际话语权做出了示范和引领。总结四大外宣媒体对“民主峰会”报道的叙事特点,有助于了解中国主流媒体如何把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转化为中国特色叙事,“用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13],引导国际公众认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猜你喜欢
峰会话语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峰会如何蝶变一座城
历届峰会回顾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