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三小学校 季美菊
在小学阶段,很多教师把教学精力和教学时间放在了阅读教学上,对写作教学的关注比较少。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提升,阅读能力的上升空间也受到限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一体的,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写作才能顺利;同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阅读的时候也能更加轻松。即使是在小学阶段,教师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应该运用哪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首先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随文练笔”,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围绕课文进行的写作练习。通常情况下,随文练笔的篇幅较短,并且应用也比较简单。随文练笔看上去比较“随意”作用不容小觑。首先,随文练笔紧紧围绕课堂所学,一方面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随文练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写作难度,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小事,并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产生写作热情,合理且高效地挖掘并利用教材内容,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随文练笔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注重变换方式,防止某种方式运用得过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第一种是依托文本补白。文本空白处比较常见,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空白处,指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走进文本,把空白补充完整。第二种是借助插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色彩艳丽的插画,能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但是,一般情况下,课本中的文字对插画的描述或者诠释不够全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解读。在静态的插画中,学生可以看到动态的东西;在有限的篇幅中,可以看到无限的景象。这样的锻炼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第三种是根据阅读理解抒情。阅读能触发出学生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趁机让学生练笔,以抒发真情实感。还有多种随文练笔的形式,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索和应用。
比如,学生阅读完《落花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梳理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然后提问:“同学们,学习完本文,你们想说些什么吗?下面就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吧。”接着,让他们随文练笔,练习内容最好简单一点,比如写阅读完明白了哪些道理,或者对课文的看法。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和分享。
如有的学生写道:“阅读完课文,我知道了花生虽然是长在土里的,它看不到外界的事物,外界的事物也关注不到它,但它依旧默默无闻地努力生长,等到成熟就供人们食用了。花生的食用方式很多,营养价值也很高。从花生的身上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那就是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要做有用的人。落花生的形象让我想到了解放军叔叔,他们默默无闻地守卫国家,保卫国家的安全,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安宁;还有农民伯伯,他们在田里默默地劳作,我们才能吃饱穿好……所以,我也要学习‘落花生’的精神,做一个有用的人。”还有的学生写道:“学习《落花生》一文后,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毛病。花生虽然看似渺小,却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我有些自私。以前有同学问我问题,我不愿意帮助他们,害怕他们的成绩超过我,现在想起来这样的想法真的是又傻又自私。以后我要改变这种自私的想法,在认真学习的同时积极帮助他人,像落花生一样,做个有用的人。”其他学生也有很多独特的看法和认识,可见随文练笔能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写作。
表达发散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是“思维导图”,作为比较实用的思维工具,不仅简单,效果也很明显。在思维导图中,图和文同等重要,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可以简单且直接地表明各层级的主题关系。再进一步解释,思维导图中有一个中央关键词,然后根据这个关键词引发出相关的多种分类的想法。在思维导图中,主题的关键词、图像还有各种颜色等都可以让学生建立记忆链接,指导学生理解,方便学生记忆。
思维导图的形式不是固定的,第一种,如果是定义某件事情,可以选择圆圈图,关键词在最中间的小圆圈中,而和这个主题相关的细节或者特征等就放到小圆圈外的大圆圈中。比如,以“海滩”为主题,可以把“海滩”放到最中间的小圆圈中,外面的大圆圈里可以写“螃蟹、鱼、游泳衣、贝壳”等。第二种,如果想要写出某件事的性质或者特征,可以选择气泡图。圆圈图强调的是对某个概念进行具体的展开,而气泡图则更偏向于描述某个概念的特征。第三种,想要理清先后顺序选择流程图。在流程图中,可以直接看到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步是什么,在这种先后顺序中分析事物的发展和内在的逻辑。第四种,想要表现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选择括号图。这种图也是比较常见的,应用比较多。第五种,想要进行类比或者类推,选择桥状图。在桥型横线的上面和下面分别写上具有相关性的一组事物,再根据这种相关性,将更多的类似相关性的事物列举出来。思维导图的形式还有很多种,可以不断地创新,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努力,不断创新思维导图的形式。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很多学生的文章没有逻辑性,结构杂乱无章,这主要是因为写作前没有规划整体的写作框架。学生在面对某个作文题目时,通常都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思维跳跃,没有逻辑。既然意识到了问题,就要积极地想办法解决,思维导图可以解决这种“乱”的问题,能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从而保证文章的条理性。
比如,记事文是学生接触较多的文体,教师可以教学“顺叙记事文”,在黑板上画出顺叙记事文的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的关键词是“顺叙的事情”,把它放到黑板的最左侧的中间部分,然后向右延伸出三个小分支,分别是“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向下的箭头表现出这三个分支的递进关系。也就是说,在“起因”的下面画一个向下的箭头,指向“经过”,再在“经过”的下面画一个向下的箭头,指向“结果”,这样写,记事文的先后顺序就清晰地展现出来了,提供了清晰的框架结构。有了这个框架结构,学生就可以对照应用。比如,有的学生画的思维导图的关键词是“看书”,“起因”处加上了“今天是星期天,妈妈让我在家看书”,“经过”处加上了“我不想看书所以做了一系列挣扎”,“结果”处写上了“我最终还是乖乖呆在家里看书了”。有了这样的思维导图后,整体的写作框架就出来了,再往里面补充内容,就不容易跑题了。并且,有了思维导图,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解决了文章的层次不明和结构不清的问题,写作过程更加顺畅。
“自主评价”是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内容,就是自己评价自己。那么,自主评价的前提是对自己有正确和清晰的认知。在小学阶段,需要学生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然后理解“我与物”的关系,这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自主评价”可以个人为单位,自己评价自己;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评价其他小组成员。
自主评价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通过他人了解自己,或者通过集体了解自己。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学生在自我观察的同时要分析,这里的“分析”可以是“内观”,也就是内部观察。比如,可以通过回忆,或者以日记的形式将内心的想法记录下来,并且对自己的特征和行为、表现等作出评价。通过他人了解自己:“他人”从某个角度而言,可以是一面镜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他人的评价可以形成更加完整、客观且清晰的认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他人的评价,要用平常心对待。面对好的评价不能膨胀,要意识到对方的语言中存在夸张的成分;面对差的评价,也不能否定自己,要相信自己也有优秀的一面。通过集体了解自己:比如小到班级,大到学校,很多人对我们有大致印象,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自己。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作文,这样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的。首先,教师的精力有限,面对全体学生的作文,一个人在评价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阅读和批注的时候也可能遗漏一些东西。另外,教师的评价总归是一个人的评价,难免趋于片面,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审美。所以,教师要转变批阅作文的方式,应用“自主评价”,通过自主评价提升写作效率。而“自主评价”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评价的方式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作文练习是“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的身边有许多有特点的人,比如我的同桌就是。我的同桌有一头自来卷,皮肤白白的,眼睛大大的,鼻子高高的,看起来像外国人。再比如我的邻居小明,他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体育很好。小明擅长长跑,跑一千米对他来说就像一般人跑一百米那样简单。还有我的奶奶也有很多特点,她走路的时候总是弯着腰,一步一步地挪着走;身材是胖胖且圆圆的,所以远远看见她走路的样子可爱极了!”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先自评,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互评。比如,作者这样评价自己的作文:“文章写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并且有些句子在应用的时候也有疑惑,不知道语句是否通顺。”接着,小组成员交换作文相互评价。如小组内有个学生认真阅读作文后这样评价:“首先文中出现了错误的句式,即‘我的身边有许多有特点的人,比如我的同桌就是’,这句话其实是不通顺的,应该改为:‘我身边有许多有特点的人,比如我的同桌就是其中的一个。’再者文中举例太多,并且描述得都不够完整。”还有的小组成员评价:“既然是写有特点的人,就应该抓住一个或者两个人重点写或者对比写,让大家看到某个人或者某两个人的特点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指导和学习,长此以往,写作能力都会提升。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教师不能忽视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并且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丰富写作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进而让学生自主评价,优化写作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