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影,李小莉,程洁
1信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河南 信阳 464000
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郑州 450042
近年来,全球食管癌发病率日益提高,手术作为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其中较为常见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1-2]。房颤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表现为脉律不齐、脉搏短绌、颈静脉搏动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节律绝对不规整等。高龄、手术方式、冠心病或风湿性心脏病史等是导致食管癌术后急性房颤风险增加的高危因素。已有研究显示,食管癌术后房颤发生率为7.9%,较其他普通胸外科手术术后房颤发生率略高[3-4]。房颤一旦发生,会进一步导致卒中和血栓风险增加,将会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很重大的临床意义。目前应用于房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治疗目的为转复并持续为窦性心律和室率控制(未转复为窦性心律,但心室率得到控制)[5-6]。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于控制心脏节律紊乱疾病,然而因其不确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使房颤复律药物的选择与使用常受到限制。伊布利特和胺碘酮均是临床常用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房颤复律中各有利弊,但二者联合使用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比伊布利特联合胺碘酮与单独应用伊布利特治疗食管癌术后并发急性房颤的疗效,探讨能否将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使用实现优势互补,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9年1—12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术后并发急性房颤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5]中房颤的诊断标准;②年龄50~70岁;③收缩压 90~16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50~110 mmHg;④术前血钾≥4 mmol/L;⑤术前经食管心脏彩超未见左心房内血栓;⑥术前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Ⅰ级或Ⅱ级;⑦近1个月内未使用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排除标准:①有心脏支架置入史;②有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房颤病史;③有甲状腺功能异常史;④有心脑血管病史或严重肝肾功能异常;⑤术前静息心率﹤50次/分钟;⑥对伊布利特或胺碘酮过敏。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02例食管癌术后并发急性房颤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伊布利特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伊布利特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51~69岁,平均(59.25±7.28)岁;食管癌传统手术16例,微创手术34例;术前心功能分级:Ⅰ级31例,Ⅱ级19例。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53~69岁,平均(60.32±6.25)岁;食管癌传统手术18例,微创手术34例;术前心功能分级:Ⅰ级33例,Ⅱ级19例。两组患者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患者给予伊布利特注射液(体重﹤60 kg,首次按0.01 mg/kg给药;体重≥60 kg,单次用量为1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于10 min内静脉注射,10 min后若房颤未能转复为窦性心律,再次给予相同剂量伊布利特注射液静脉注射。两次注射后,无论是否成功转复,均不再给药。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胺碘酮注射液0.3 g+5%葡萄糖注射液40 ml于30 min内静脉注射后,再以上述同样方法给予伊布利特注射液静脉注射[7-9]。两组患者均于发现房颤后按上述方法给药,如未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则采取电复律、控制心室率等后续治疗措施。患者用药过程中均予以床旁心电监护,仔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后效果,用药8 h内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心室率﹤80次/分钟,或与治疗前相比,心室率下降﹥30%为显效;用药8 h内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80次/分钟≤心室率﹤100次/分钟,或与治疗前相比,10%﹤心室率下降≤30%为有效;用药8 h内心律未转复为窦性心律,心室率≥100次/分钟,或与治疗前相比,心室率下降≤10%为无效[10]。用药后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后转复时间,分别于用药后30、60、90、120、480 min记录两组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患者例数。
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在心电监护仪上读取患者的血压及心率。
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头痛、低血压、心动过缓、室性期前收缩[11]。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有效率为78.85%(41/52),高于对照组的60.00%(3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0,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后效果[n(%)]*
用药后30、60、90、120、480 min,观察组患者转复例数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用药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转复情况的比较
用药前及用药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本组用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用药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及心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46%(7/52),与对照组的12.00%(6/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手术治疗可根治食管癌,同时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房颤[12-13]。房颤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采取快速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伊布利特起效速度快,但有可能引起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尖端扭转型室速,胺碘酮对于左室功能下降的患者安全性较好,两者均为治疗房颤的常用药物[14]。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李俊桥等[15]、王宽等[16]研究有一定相似性,说明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是治疗食管癌术后并发急性房颤效果理想的措施。这是由于伊布利特主要通过抑制负极时钾电子外流,促进平台期缓慢内向钠电流和平台期内向钙电流,也起到延长动作电位时限和延长QT间期的作用[6]。而胺碘酮可通过非竞争性阻断α和β受体以起到扩张冠状动脉的功效,两者结合使用效果更为明显,能够延长动作电位时限,增加房颤波长及心房内折返环大小,使折返环数量减少,进而打破持续房颤的机制,以达到转复为窦性心律的目的[17]。本研究中,用药后30、60、90、120、480 min,观察组患者转复例数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韩庆奇等[18]、Vinson等[19]研究有一定相似性,说明伊布利特联合胺碘酮有利于食管癌术后并发急性房颤患者早期快速转律。分析原因可能是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促进心律转复,优势互补,快速发挥作用。同时,本研究还发现,用药前及用药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无差异,用药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本组用药前,这一结果与冯泽瑞等[7]研究结果相似,说明伊布利特联合胺碘酮可有效降低食管癌术后并发急性房颤患者的血压及心率,且不会对生命体征产生明显不良影响。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无差异,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于出现后半小时自行缓解,未出现如尖端扭转型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这一结果与李丽娜等[20]、丁云等[21]研究有一定相似性,说明伊布利特联合胺碘酮对食管癌术后并发急性房颤患者的安全性较好,也存在因研究纳入例数较少而致结果有偏差的可能。
综上所述,伊布利特联合胺碘酮治疗食管癌术后并发急性房颤的效果良好,有利于患者早期快速心律转复,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是一种疗效佳、安全可靠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