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论》厥证

2022-09-06 12:47江伟皮兴文
河南中医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伤寒论四肢阳气

江伟,皮兴文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0; 2.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鄂州市中医医院,湖北 鄂州 436000

厥逆主要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中,有少阳厥证、阳明厥证、少阴厥证、厥阴厥证及其他厥证如气厥、血厥、水厥、蛔厥、痰食厥、脏厥、浊厥、关元冷厥等,无太阳厥证、太阴厥证。该篇还包括厥、利、呕、哕四证,使得厥阴本病与厥证历存争议。笔者试将厥证病机以及辨治要领阐述如下。

1 厥证内涵

2 厥证类型

2.1 三阳热厥热厥主要是因邪热深伏于内,阳气被遏,不能外达四肢所致。《伤寒论》第335条言:“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该条为热厥总纲,言厥证从外感而来,由表及里,出现发热与厥逆等症。热厥为病,阳热亢盛,邪热深伏于内,阳气郁遏,不能通达而产生四肢厥冷,其外在表现似寒,实为真热,如麻杏石甘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初始多见发热口干口苦,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见胸腹灼热,烦渴饮冷,不欲衣被,尿色黄赤,舌红苔黄燥等阳热亢盛表现,方用白虎汤清解里热;若症见肢厥,身热,腹满硬痛拒按,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烦躁不眠,甚至昏聩谵语,舌红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者,为腑实热结,阳热郁遏不达所致,用承气汤类方峻下热结。热厥多见于三阳厥证。

2.1.1 太阳厥证太阳病篇厥证见于第29条、第30条、第38条,其中第29条、第30条所论厥证为太阳表证未罢而津虚里热已生所致厥逆,第38条所论厥证为脉微弱,汗出恶风太阳表虚之证,为误服大青龙汤所致。此三条所论厥证不是太阳厥证,为误下后所致寒厥。根据太阳病发热恶寒特点,笔者认为,太阳病阶段邪尚在表,厥深者热亦深,厥逆因阳热未盛而不显,阴阳气尚未互拒,太阳厥证应为外寒里热,里热较盛之证,如麻杏石甘汤证。肖相如[4]认为,若热、厥、喘并见,则此热厥证为太阳病所致。第63条言:“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无大热非是不发热,而是发热不盛,内热被外寒闭束于里,用石膏半斤清其内热,用麻黄宣解郁表之寒,以助热出。

2.1.2 少阳厥证《伤寒论》第339条言:“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少阳病以热在半表半里为病机,热少微厥,仅表现为指头寒,阳热内郁而胃气不振,故默默不欲食,烦躁。若数日之后,小便色白畅通,说明热邪尽除,胃气得和,其病向愈;若四肢厥冷加重,并伴有呕吐,胸胁腹满等症,表明热邪加重,损伤血络,其后必便血。《伤寒论》第148条言:“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此条手足冷因阳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不和而致,出现恶寒的表证,口不欲食的半表半里证,心下满、大便硬的里证。第197条言:”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胡希恕[5]认为,此条手足厥属于热厥之少阳病,阳明病应身热汗出,反无汗是少阳热邪未达阳明热盛程度,阳热壅上则呕而咳,头痛,不得旁达则手足厥。治疗上只能和之,用小柴胡汤。

2.1.3 阳明厥证《伤寒论》第350条言:“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此厥证为热厥,为但热不实之阳明厥证。病机为热郁于内,不能外达四末,导致人体阴阳失调,出现手足厥冷,用白虎汤清解内热。阳明腑实的承气汤证也可出现厥冷,应清之,下之。

2.2 三阴寒厥寒厥为病,为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机体失其温养所致,是一种虚寒性疾病。以肢体逆冷,爪甲青紫,恶寒嗜卧,神疲欲寐,大汗出,下利清谷,舌淡滑润,脉沉微细欲绝等为主症。阴盛阳衰程度不同,表现也有所差异,甚者出现面色浮红、身热口渴、脉大等阴盛格阳的假象,其外形似热,实为真寒,治疗上以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为主,方用理中丸、附子汤、四逆汤、白通汤等,三阴病总属虚寒,寒厥可见于三阴厥证。

2.2.1 太阴厥证《伤寒论》第273条言:“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第105条言:“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脉当微厥”指应出现手足厥冷之症,无论是误下后陷入阴证出现下利厥冷,还是患者本身自利肢厥,均为太阴厥证之象。究其原因,太阴以脾为主,四肢秉气于脾胃,脾胃阳旺,行气于四肢,则四肢暖而手足温,即阳盛而四肢实,若阳虚土败,脾胃寒湿,不能温养四肢,则出现厥冷[6-7],宜四逆辈,包括四逆汤类、理中汤类等。

2.2.2 少阴厥证少阴病常以厥逆的形式表现出来,程度有轻有重。病情轻时,厥逆尚未出现,如第301条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第302条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治疗旨在截断病情进展,防止出现少阴寒厥。第305条言:“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第292条、第295条、第315条、第317条等条文出现的厥、厥逆、手足逆冷均为少阴之厥证。第370条言:“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第353条言:“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均表明病已至少阴厥证危重阶段[8],出现阴盛格阳、厥利并作等表现。其预后视阳气强弱而定,阳胜则预后佳,如第292条手足不逆冷则不死、第287条手足反温为欲解也、第288条手足温者可治。寒胜则预后差,如第295条手足逆冷者不治。是以柯琴言:“太阴手足温者,必暴烦下利而自愈,是太阴籍胃脘之阳。少阴吐利,亦必手足温者可治,手足厥者不治,是下焦之虚寒,既侵迫于中宫,而胃脘之阳仍得敷与四末。斯知先天之元阳,仍赖后天之胃气培植也。”治疗上无不重用四逆汤类。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白通汤证的厥逆又有轻重之别,四逆汤证稍轻,后两证有虚阳外越和虚阳上浮之证。成无己对此曰:“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不足,阴寒加之,阳气不相顺接,是致手足不温而成四逆也,此汤申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可见病及太少二阴,脾肾阳气俱衰时,诚如仲景所言,当急救其里,针对阴盛阳衰的程度及时给予四逆汤类方回阳救逆。

2.2.3 厥阴厥证厥阴病篇争议之一为厥阴病、厥利呕哕、厥热胜复间的关系,厥利呕哕篇是否附属于厥阴病篇?对此,钱超尘[9]在考证《伤寒论》各种版本的基础上,指出厥阴病篇的内容只有4条,厥利呕哕篇应独立成篇。李克绍教授认为,厥利呕哕不是厥阴病篇的固有内容[10]。陈亦人[11]认为,厥阴厥证有自身的特点,理当独立成篇。从原文看,无论厥利呕哕篇是否独立成篇,其与厥阴病关系是密切的,且涉及到太阴病、少阴病、阳明病、少阳病等。厥阴病提纲第326条言:“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一般认为,厥阴病病机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12],包含乌梅丸证、麻黄升麻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13-14]。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外,前两条为寒热错杂厥证。第338条言:“蚘厥者,其人当吐蚘……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此条是上热下寒、蛔虫扰动导致四肢厥冷,以常自吐蛔、脉微肢厥、得食则呕、静烦交作为特点,用酸甘辛苦之乌梅丸滋阴泻热,温阳安蛔,调和寒热则厥逆自止[15-17]。第357条言:“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该条为伤寒大下后,因中气大伤,阳气不布,寒热错杂所致的手足逆冷,以咽喉不利、咳唾脓血、手足厥冷、泄利为特点。马振等[18]认为,麻黄升麻汤证病机为寒热虚实错杂,故治疗上用麻黄升麻汤清上温下,透发郁阳。总之,厥阴厥证是由其本经病寒热错杂的特点,使阴阳气不相顺接而产生的厥冷。在厥阴病篇中,除了见厥阴厥证和他经厥证,还可见厥证的一种特殊表现——厥热胜复,见于原文第331条、第332条、第334条、第336条、第341条、第342条,这些条文讨论的是厥证处于厥热胜复阶段产生的一系列动态变化,常被视为厥阴病表现之一。笔者认为,厥热胜复不能归为厥阴本病。凡是阴阳消长不相顺接、太过失衡时均可出现厥证及厥热胜复[19]。厥阴病如“心中疼热”或 “喉咽不利,唾脓血”等热象与厥冷、泄利等寒象同时出现,表示病机处于相对稳定阶段,而厥热胜复表现为发热与手足厥冷短时间内交替出现,是外感热病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一种急性临床表现,可从厥阴病发展而来,也可从他经病发展而来,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感染性休克,如中毒型菌痢或其他严重肠道感染所引起的感染中毒性休克。赵翘楚等[20]认为,厥阴证病机为阴虚内热,阳气不能潜藏,肝气横逆,克伐脾胃,与厥热胜复不是同一概念。另外,因厥阴病处于三阴病篇末,将厥热胜复中阳热胜过阴寒而产生的便脓血、发痈脓等症状以厥阴病阴极转阳,阳复太过解释太过牵强。若厥阴病确为六经病的最后阶段,在经历少阴病阳气损伤后,所残余的阳气是否能胜寒好转?故厥阴病并非六经病之最后阶段,厥阴病即使产生阴极阳生的变化也当以阳气不虚为前提[21]。时振声[22]亦指出,不存在所谓的阳复过度,以热代表人体阳气,这仅是看到“正”的一面,还要看到“邪”的一面,如果邪气盛,虽发热而不祛邪,则亦不能自愈,甚至还可能恶化。正是由于厥热胜复是正邪交争,寒热急剧变化的危重阶段,各经病发展到此时,病情转归有三方面:一是厥热相等,病可自愈;二是厥少热多,发生便血痈脓等阳胜症状,病情好转,预后良;三是厥多热少,发生下利、除中等寒胜症状,病情恶化,预后差。

2.3 杂厥杂厥包括气厥、血厥、水厥、蛔厥、痰食厥、脏厥、浊厥、关元冷厥等,详述如下。

2.3.1 气厥《伤寒论》第318条言:“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名为四逆,实为肝气郁结,气机不能通达四肢所致,常见胸闷心悸、腹痛泄利等症,以四逆散宣达郁滞,畅通气机。《医宗金鉴》云:“但四逆而无诸寒热证,是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阳为阴郁,不得宣达而令四肢逆冷”[23]。

2.3.2 水厥《伤寒论》第356条言:“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由于水饮内停,阳气受其伏遏不达四末而厥,伴心下悸动,均为水饮所致。故当先治其水,使水饮温化则悸止厥回,用茯苓甘草汤。若失治误治,则出现“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厥利并见,病情深入,当审证查因,示以精详。

2.3.3 蛔厥《伤寒论》第338条言:“蚘厥者,其人当吐蚘……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上热下寒,蛔虫内扰,阳气受阻而致四肢厥逆,方以乌梅丸清上温下,安蛔止痛。蛔厥既可归为厥阴厥证,又可归为杂厥。

2.3.4 血厥《伤寒论》第351条言:“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脉细欲绝是血虚难达四末,失于温养,复感寒邪,所以手足厥寒,以当归四逆汤治疗。第352条言:“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寒在里则加吴茱萸、生姜温中祛寒,表里兼顾。第347条云:“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血厥本虚,禁攻下。

2.3.5 痰食厥《伤寒论》第355条言:“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第166条言:“病如桂枝证……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第324条言:“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以上3条均为胸中痰食实邪证,因痰饮、积食结于胸中,阳气不得宣通,故手足逆冷,宜瓜蒂散涌吐实邪,即“其在高者,因而越之”。

2.3.6 脏厥《伤寒论》第338条言:“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第343条言:“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此两条与第296条、第298条之厥证均属少阴厥证,均为阳虚阴盛,脏气垂绝之危候,仲景皆言死,未立方药,以灸法和回阳救逆法为主。

2.3.7 关元冷厥《伤寒论》第340条言:“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冷结关元厥为阳虚寒结关元,阳不外达四末所致。此证未给出方药,根据症状特点,知病为沉寒痼冷,也可以用灸法或四逆汤类方温阳祛寒,寒邪祛则手足厥逆自止。

2.3.8 浊厥《伤寒论》第309条言:“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寒邪犯胃,浊阴中阻上逆,胃阳失布而手足逆冷,用吴茱萸汤温中和胃,泄浊通阳,胃寒得散,浊阴能除,胃阳布而厥逆回。

3 小结

综上,笔者认为,厥证属于六经病,厥热胜复是厥证的一种急性临床表现,各经病均可发展至此阶段,预后视正邪斗争情况而定。由各经病而来的厥证有其本经的特点,三阳热厥根据阳热的程度,厥深热亦深,呈太阳厥证、少阳厥证、阳明厥证。三阴寒厥则根据阳虚内寒程度,呈太阴厥证、少阴厥证、厥阴厥证。除六经厥证,还有各类杂厥,虽然形成病因不尽相同,然总不离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在临床过程中见外象厥逆,应注意审证求因,识其内在病机而治,并及时在经截断,防厥逆进展。

猜你喜欢
伤寒论四肢阳气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跟踪导练(四)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早上洗澡伤阳气
没有四肢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