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娅妮,陈淋,刘静,张丹璇,周晓玲
柳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1
六经一词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在生理上,《黄帝内经》中的六经以经络为基础,阐释脏腑与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病理上,用来论述外感病证的传变,如《素问·热论》言:“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伤寒论》全书均未提及六经一词,以三阴三阳辨治外感病证,至宋代明确提出六经,作为三阴三阳的代称[1],一直沿用至今。
《伤寒论》中的六经不单单是指狭义的经络,而是指六大功能体系[2]。六经病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三阳为表,三阴为里。三阳病阳气充足,以热证、实证为主;三阴病阳气亏虚,以里证、虚证、寒证为主。
外邪作用于人体,因个体体质不同,呈现出的病理变化也不同。患者体质壮实,感邪轻,则疾病往往比较轻浅,不易传变;反之,若患者体质虚弱,则疾病传变较快,甚至可以出现直中、越经传等情况,疾病往往较重,不易恢复,甚至出现各种变证及死亡。可见,患者的体质不容忽视。中医体质学说强调体质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外邪侵袭人体,发病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质的强弱。体质强弱直接决定了六经病的寒热虚实属性[3]。《伤寒论》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体质在临证中的指导意义[4]。以太阳病为例,患病个体阳气尚且充足,感邪后尚能奋起抗邪,因而病程较短。可细分为表实体质和表虚体质,外感风寒后表现出相应的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二者的治法用药明显不同,证明了体质对疾病的影响。综上所述,《伤寒论》虽以三阴三阳论治外感,但实为阐释不同阴阳偏颇的个体发病倾向性、临床症状、演变特征和治疗原则,这些“证”和“症”可由外感引起,也可因个体体内阴阳失衡导致,为后世医家提出六经体质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如郑元让提出的“六经人”[5]、李真的六经体质、赵进喜的“三阴三阳”体质[6-8]、黄煌的“药人方人”[9-11]等。
六经体质是在遗传禀赋、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情绪影响等综合作用的基础上,呈现出与六经功能体系相对应的阴阳偏盛偏衰,表现为既有经络循行部位的生理病理变化,亦有经络络属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学者提出六经体质的概念,但未给出明确清晰的定义。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就曾提出“药人”体质概念,但也是以综合的症状来定义,如桂枝体质[12]。六经体质辨证是根据机体相关经络循行部位及其络属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结合六经功能体系相对应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偏盛偏衰,辨别出属于哪一经的体质,从而判别出个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六经体质包括三阳体质和三阴体质,三阳体质往往机体阳气充足,感邪后正邪交争剧烈,病情较浅,病程较短,易于恢复。三阴体质往往阳气亏虚,感邪后多病情较重,病位在里,病程短,治疗时间较长;三阳体质多见于中青年人群,机体正气尚充足,感邪后可奋起抗邪外出。三阴体质则多见于年老、久病等体质虚弱人群,在无外感邪气的情况下,三阴病体质也易出现自发症状。三阳体质可分为太阳体质、阳明体质、少阳体质;三阴体质则分为太阴体质、少阴体质、厥阴体质。每一种体质又可进一步细分,太阳体质包括太阳表实体质及太阳表虚体质;阳明体质则为阳明里热体质;少阳体质则分为少阳气郁体质与少阳郁热体质;太阴体质则包括太阴阳虚体质及太阴痰湿体质;少阴体质则分为少阴寒化体质与少阴热化体质;厥阴体质则包括厥阴血虚体质与厥阴血瘀体质。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相应的红外摄像仪接收人体新陈代谢时所散发的红外辐射[13-14],经专业的电脑软件处理,形成冷热程度鲜明的人体红外成像,可反映人体全身温度的分布情况[15],应用于中医则可反映人体脏腑经络的气血虚实状态,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16]。
基于此认识,周晓玲团队近10年对六经体质及其红外热成像特征进行了研究,详述如下。
3.1 太阳体质太阳经主人体的肌表,承担抵御外邪、统摄体表营卫之气的功能,为六经之藩篱[17]。生理上,阴阳调和,脏腑气血旺盛,精血津液充足,体质壮实。病理上,寒邪入侵人体,致太阳经络循行部位出现寒邪束表的症状如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伤寒论》用桂枝类方剂加减治疗太阳病,可见太阳病桂枝汤证患者体质尚可,仅有轻度的表虚或表阳不足。而太阳病麻黄汤证患者则平素体质壮实,但因风寒之邪较重,故出现寒邪束表的病证。可将太阳体质细分为太阳表虚体质和太阳表实体质。
太阳表虚体质,指太阳卫表之气较虚,腠理疏松,营卫不和,故外邪侵袭后以恶风寒、自汗出、低热、鼻鸣干呕、脉浮弱为主要表现。有学者[18]认为,太阳表虚体质可等同于九种体质中的气虚质。
太阳表虚体质的红外热成像特征:①督脉红外轨迹连续性尚可;②背部双侧膀胱经、大椎、中焦处呈凉偏离分布;③男性可见前胸部双肺投影区凉偏离分布;④四肢红外显影正常。见图1。
图1 太阳表虚体质的红外热成像图
太阳表实体质指太阳卫表之气尚且充足,身体强壮,腠理固密,营卫气血充足、调和,机体能奋起抗邪外出,故以中高热、恶寒、无汗、咳嗽、喘息、脉浮紧为主要表现。
太阳表实体质的红外热成像特征:①人体表面热源分布均匀,左右半身温度分布基本对称;②四肢的温度低于躯干温度;③躯干部下焦的温度要高于中焦、中焦温度要高于上焦;④督脉红外轨迹连续性尚可;⑤大椎穴呈凉偏离。见图2。
图2 太阳表实体质的红外热成像图
3.2 阳明体质《灵枢·阴阳系日月》曰:“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阳明病往往正邪相争激烈,表现为正气充足,邪热极盛[19],故有医家总结阳明病的基本病机为“邪盛正亦盛”。故阳明病病证特点多属“热”证。若热邪伤津化燥,进一步循阳明经影响阳明腑,致燥屎搏结,则会出现化燥成实、腑气壅滞[20]的“胃家实”证候。故阳明体质发病多呈“里、实、热”证,兼有燥热之象。
阳明体质的红外热成像特征:①督脉红外轨迹显示连贯;②腹部呈弥漫性热偏离分布;③四肢红外显影正常。见图3。
图3 阳明体质的红外热成像图
3.3 少阳体质少阳为小阳,是三阳经中阳气最少之经。外邪传入少阳,此时正气又非大虚,尚可与邪气相争,时有进退,出入不定,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虽有发热恶寒,但发热程度不及阳明病,恶寒程度不及太阳病,而是寒热往来。若邪气循少阳胆经传入,阳气升发而不能[21],少阳经气郁遏,气机郁滞,扰动相火,临床表现为胆经循行部位不通的病证如“胸胁苦满”。若邪气循经进一步深入影响胆腑,引起胆火上炎,煎灼津液,临床表现为胆腑郁热的病证如“口苦、咽干、目眩、心烦”。肝胆互为表里,胆火郁热则会引起肝气疏泄失常,肝木横逆犯脾土,脾胃受纳及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临床可表现为脾胃亏虚的病证如“默默不欲饮食”。综上,少阳病的病理特点可以总括为郁、热与虚,郁为经气郁滞,枢机不利,疏泄失调。热由郁所致,相火蒸腾,胆火上炎。虚是指因胆木郁热,横犯脾土,致中焦脾胃亏虚。故将少阳体质分为少阳气郁体质与少阳郁热体质。
少阳气郁体质以少阳经气郁滞,气机不畅,扰动相火为主要病机,以口苦咽干、胸胁胀满不舒、情志抑郁、闷闷不乐、脉弦为主证。
少阳气郁体质的红外热成像特征:①督脉红外轨迹显示弥漫,连续性可;②双侧胸胁皮温高,躯干部散在均匀热偏离。见图4。
图4 少阳气郁体质的红外热成像图
少阳郁热体质因胆火郁热于内,火热上蒸,或横逆犯脾,或气血不能外达荣养四肢,临证表现为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食、腹胀腹泻、四肢厥冷,脉弦细等。
少阳郁热体质的红外热成像特征[22]:①双侧胁肋区呈对称性、弥漫性热偏离;②督脉连续性良好,呈热偏离分布;③双上肢、双下肢的肘膝关节以下呈相对冷偏离,离躯干越远(双掌心、双足背),冷偏离越明显;④人体中焦及下焦呈相对凉偏离。见图5。
图5 少阳郁热体质的红外热成像图
3.4 太阴体质三阳经病以阳证、热证、实证为主;三阴经病以阴证、虚证、寒证为主。相较于三阳病而言,三阴病位在里[23]。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性以里虚寒为主。《素问·天元纪大论》 曰:“太阴之上,湿气治之。”可知太阴病病机为中焦阳气亏虚,阴寒内盛,寒湿内停,可分为太阴阳虚体质与太阴痰湿体质。
太阴阳虚体质以脾阳亏虚,阳虚不能温煦全身为主。因中焦虚寒,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临床表现为腹满而吐,下利,进食寒凉食物后尤甚,食不下,时腹自痛等。平素面色白,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喜热饮食,兼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等。
太阴阳虚体质的红外热成像特征:①督脉红外轨迹显示断续;②腹部热图呈冷偏离分布,伴或不伴腰背部、双下肢红外热图冷偏离;③经络穴区之督脉、双肾区、中焦、下焦、双掌心呈冷偏离分布。见图6。
图6 太阴阳虚体质的红外热成像图
太阴痰湿体质以脾胃运化失司,津液不布,水液代谢障碍,痰湿内阻为病机特点,多表现为腹部胀满,容易困倦,懒动,嗜睡,喜食肥甘厚腻,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浊,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而滑。体型多肥胖,皮肤油脂分泌较多,易出汗且黏腻,性格偏温和沉稳、谦恭豁达,平素遇事善于忍耐。
太阴痰湿体质的红外热成像特征[24-25]:①督脉红外轨迹不连续或不显影;②双眼热区呈“八字征”或“腰果征”热偏离;③中焦脾胃呈冷偏离。见图7。
3.5 少阴体质少阴病涉及心、肾两脏,肾藏元阴元阳,为一身阴阳之本,心为君火所藏,心肾本为水火既济,肾水上济心火而制其亢,心火下济肾水而抑其寒。今心肾两脏阴阳俱虚,心火不能下济肾水而亢于上,肾水寒于下,肾阳亏于下,阴阳不能互济,邪气入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从寒化则以心肾阳虚,阳气不能温煦及鼓动血脉为特点;从热化以心肾阴虚,心火亢于上,灼伤阴液,而心主神志,热邪上扰心神则心烦不得卧。故将少阴体质分为少阴阳虚体质与少阴阴虚体质。
图7 太阴痰湿体质的红外热成像图
少阴阳虚体质特点为心肾阳气亏虚,阴寒独盛,多见于阳气素虚之人。少阴阳虚体质与太阴阳虚体质均有阳虚,然病位不同,少阴阳虚体质侧重于肾阳的亏虚,兼见心脾阳气亏虚,表现为恶寒怕冷,四肢厥冷,精神不振,神疲欲寐,气短懒言,腰膝酸软,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脉微细。
少阴阳虚体质的红外热成像特征:①督脉红外轨迹不连续或不显影,呈冷偏离;②头面部、胸膺处呈热偏离,呈现典型的“上热下寒”热成像图特征;③双掌心、双足背呈相对凉偏离;④双肾区、中焦呈冷偏离。见图8。
图8 少阴阳虚体质的红外热成像图
少阴阴虚体质的病机特点为肾阴亏虚,心火亢盛,心肾不得相交。素体阴虚,复感外邪,邪从火化,致阴虚火旺,表现为心中烦闷不得卧,口燥咽干,口渴咽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少阴阴虚体质的红外热成像特征:①督脉红外轨迹显示断续;②头面部、胸膺部、四肢末梢呈热偏离分布,尤以肢体远端最明显,更甚者出现典型的“手足心热”特征;③双肾区、中焦呈冷偏离。见图9。
图9 少阴阴虚体质的红外热成像图
3.6 厥阴体质《灵枢·阴阳系日月》言:“此两阴交尽,谓之厥阴。”说明厥阴之阴气已到极尽之时,预示着阴尽阳生、阴阳互化[26]。厥阴主阖,具有平衡阳气、化藏阴血、转化阴阳的作用[27]。
厥阴病病性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主,虚以阳气亏虚、肝血不足、脾胃虚寒为主,实以血行不利、阴寒极盛、相火上炎为主。肝藏血,主疏泄,心包属火,故厥阴体质以血虚肝寒、阴胜阳复、寒热错杂为主,常见厥阴血虚体质,厥阴瘀血体质。
厥阴血虚体质肝肾阴血亏虚,阳气未复,出现血虚寒凝之证,临床表现为恶寒怕冷、手足厥冷、眩晕耳鸣、双目干涩、极易疲惫、稍劳则乏、脉细欲绝等。
厥阴血虚体质的红外热成像特征:①督脉红外轨迹显示不连续或不显影,部分节段出现凉偏离;②双上肢、双下肢肘膝关节以下呈冷偏离,远心端冷偏离更明显(双掌心、双足背)。见图10。
图10 厥阴血虚体质的红外热成像图
厥阴血瘀体质为厥阴病发展到后期,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演变为以阳虚为本、血瘀为标的病机。临床表现为面部黑斑,眼胞周围晦暗无泽,口唇黯淡或紫,肌肤偏干或甲错,易患疼痛、结节等病变。舌淡暗,边有瘀斑或舌下脉络曲张,苔薄白、脉沉涩或结代等。
厥阴血瘀体质红外热成像特征:①督脉红外轨迹显示不连续或不显影,②躯干左右半身前后均呈不对称热态分布;③中焦呈冷偏离。见图11。
图11 厥阴血瘀体质的红外热成像图
依据六经体质的特点,针对其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倾向性,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可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对六经体质的红外热成像特征进行研究与总结,可为指导六经辨病及经方的规范化应用提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