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纪娴 王义秀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山东临沂 276000)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我国千百年灿烂文化中的精华、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些年来,小学教育中中国古典诗词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教育工作者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具有时代意义的新途径。
沙画是近几年在国内流行起来的一种将音乐、绘画结合现代技术融为一体的独特的表演艺术,通过沙画的基本手法在透亮背景板上挥洒、勾画,所呈现出的画面具有动画式的流动性和形似水墨画的写意效果,“它形式新颖、应用广泛,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强,受到观众的喜爱。”沙画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艺术性、直观性、传播多样性等特征,用沙画艺术形式呈现古典诗词,能丰富中国古典诗词的展现形式,有助于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播和继承。
本文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国古典诗词沙画艺术表现”为研究背景,在对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呈现的中国古典诗词进行沙画艺术创制的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心得进行梳理,获得了“中国古典诗词沙画艺术表现”美育实践对提升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较深刻的认识。
通过诗词了解诗人的经历,理解诗人情感的转变,感悟诗人的人生态度,对诗词呈现的画面,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解析,感受“古诗词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如爱国之情、亲情、友情等”,激发成员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如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在出蜀游历时期得知挚友即将远行的消息后,相约在黄鹤楼互诉思念之情并为挚友作诗送别。“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了诗人身处天下名胜的黄鹤楼与即将远行的挚友辞别的事实,“烟花三月下扬州”再现了开元盛世时繁华的扬州,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的向往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把情感寄托在一江春水中,做到了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挚友的惜别之情。通过解析,成员深切感受到诗人与挚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在整理、阅读和解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对自身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重建对古诗词文字、内容、思想等方面的认知,加强对古诗词背景文化的学习,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完善充实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为项目的下一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基础上,成员对古诗词情感的表达、意境的体现、画面的呈现等有了自己的理解,收集并梳理现有的如儿童插图、绘本、动画等相关图像,观察学习图像的创作技巧并对诗词进行图像化梳理,形成手绘分镜画稿。在此过程中感受诗词的景色之美、时代之美以及情感之美,促进成员对美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的发展,增强生活中发现真善美的能力。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美的感悟亦是不同的。集体活动时成员对手绘分镜画稿进行阐述,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诗词所呈现的美,由此展开联想、创作,激发成员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一步提升成员感知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如《舟夜书所见》一诗:“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莹。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课题组的成员在对古诗进行梳理后搜集小船、渔灯等物象的图片,观察其结构特征,大胆进行创作。成员结合古诗意境绘制出诗人描绘的美丽河上夜景,思考诗中微风簇浪、孤灯倒影等画面如何呈现,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合理的构图去表达画面意境,依据自己对诗中美的感知与理解进行创作。在集体围坐讲解时,汲取不同成员对诗中美的理解,进一步对画面进行修改,完善细节增强画面的完整性,加强对美的感悟、表现能力。
在《中华好诗词》和《中国诗词大会》上沙画猜诗句的环节引人入胜,沙画所用的材料简单却能表达出诗词特有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表演者将手中的沙子一扬一收,一勾一漏,转眼诗中的画面便展现在舞台上,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沙画表演者所具备的扎实基本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员在日常训练中坚持不懈的练习,对沙画中所运用到的基本手法如勾、撒、铺、漏、投、捻、推、切等有了更全面的掌握和理解,它们并非单一存在于画面中,而是在画面的表现中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勾沙、撒沙又是沙画基本手法中最常用的技法。勾沙以手指为笔,沙画台为纸,犹如在纸上用笔绘画一样用自己的手指灵活地在沙画台上将所要呈现的画面勾勒出来;撒沙中又包含肌理撒和均匀撒,肌理撒和均匀撒常运用于云、山、树、蝴蝶等物象上,表现出事物所蕴含的独特纹理或成为背景衬托画面表现的主要事物。
如《咏鹅》一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人骆宾王从鹅的神态、动作、颜色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绘,给成员的创作给予了极大的启发。在呈现作品的过程中,多次运用勾沙的手法,经过大量的练习最终呈现出流畅的线条,指尖在沙面上一勾一划《咏鹅》中所描写的鹅的形象便生动的在眼前展现出来,运用撒沙烘托氛围,呈现出一组连贯的、趣味性强的画面。(如图1)
图1 《咏鹅》
诗词中有动物,有景物,也有人物。课题组的成员收集所要绘制的人的各种形态,将男人、女人、孩子、老人的形象在画纸上进行大量的临摹练习,对人体结构、三庭五眼等知识有了深入理解并应用于实践中,在练习中切实地提高绘画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以芥子园的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人的肢体语言、服装动态、表情等进行观察、练习,研究并总结相关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沙画和绘画中存在的不同与相通之处,感悟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在绘制过程中注意人体比例、前后关系、服装动态等问题,在实践中促进成员美术基本技能的提升。
“蔡元培先生认为当审美主体受到审美对象的感染时,就会形成审美情感,产生审美行为,一旦二者相互结合就能让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因而满足审美需要,到达美的最高境界。”在日常练习和欣赏优秀画作、摄影作品以及相关沙画作品时,潜移默化的促进课题组成员审美情趣的发展,深入感知作品的美。赏析相关作品时由“好看、美”深入到“如何美、美在哪里、还能怎样美”,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成员欣赏美、品味美、理解美的能力。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犹如银河倒泻般的壮观景象,成员搜集相关摄影作品,欣赏庐山瀑布壮观景象的同时观察其构图技巧,结合古诗内容品味作者表达出的画面美,意境美。成员对古诗进行图像化梳理时重点突出了诗中的“生、挂、飞、疑”四字,对画面进行合理构图,绘出云气缭绕于山,瀑布悬挂山间,山之陡,水之急的画面。(如图2)
图2 《望庐山瀑布》
再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在画面呈现上运用铺撒的手法营造出氛围,前一句突出明月和望月的人,结合上文点缀一支桂花;后一句突出圆月,远处影影绰绰的村庄,近处增添一些随风微荡的芦苇,简单的几样事物相联系,形象生动地呈现出诗中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如图3)
图3 《十五夜望月》
沙画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能够增强成员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图像绘制的过程中促进成员创新意识的发展,逐步提高成员的创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成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成员的创造性思维,促进成员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激发成员的创造潜能,促进科研能力的发展。在创作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的基础上,以此为契机结合五大领域的学习,研究开发新课程于教学中。(如图4、5)
图4 作品创作
图5 指导老师带领团队深入学习
成员在学科课程中学习到五大领域,充分意识到将沙画艺术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并融入五大领域的教学中,提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促进自身与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沙画作为艺术门类的学科之一,它的教学方式更像是一种游戏,来供学生们欣赏和学习,也就是‘寓教于乐’特殊的教学方法”,把教育和娱乐游戏融合在一起,使儿童对此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通过教学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其主动学习的同时有助于成员们全面深入的了解儿童的个性、能力,在学习、研究开发新课程的过程中促进成员文化科学素养的提升,增强教学教研能力与科研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儿童的学习兴趣,节假日亦可组织儿童进行主题沙画比赛,去社区、养老院等地方进行亲子活动或公益表演,进一步了解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等相关知识,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加强儿童优秀传统美德的学习,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活动中锻炼儿童与他人、集体、社会的相处调节能力。
中国古典诗词是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借鉴传统文化精髓,汲取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创新文化艺术元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一代人”,加强人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认同感,有助于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总之,通过“中国古典诗词沙画艺术表现”美育实践活动,课题组成员对未来教师职业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更为具体的规划,极大促进了职业素养的提升。
沙画的艺术性、直观性、传播多样性等特征和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有助于加强人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增强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品味美、理解美的能力。通过“中国古典诗词沙画创作”实践,形成了以静态沙画绘本,动态沙画视频为主的高效且丰富的项目成果。在“做中学”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项目组成员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提升了赏析能力,提升了美术技能,提升了专业素养,促进了个体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发展,对未来教师职业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更为具体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