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尔宁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文物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随着近些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事业逐步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物的重要性,也意识到文物修复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也渐渐被大众所熟知。在国家对文保事业的大力推动下,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先后开设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由此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等不同层次的文物修复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国文物修复人才的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通过各级的文博单位进行系统培养人才;开设文物修复专业的相关高等院校及大中专院校等;民间匠人传承。虽然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途径多样,但随着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在不断提升,学院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所以院校培养已成为主要模式,行业内的保护修复人才多来自文博专业毕业生。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培养出社会需要、行业亟须的文物保护修复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
纸质文物,顾名思义是以纸为载体,通过经书画、绘画、印刷等方式呈现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代绘画、经卷、手稿、图书、报纸、文献、碑帖、拓片、印谱、信礼、契约等制品。纸质文物承载了历史社会信息资源与知识,扮演着传承文明,延续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其他文物同样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保护与修复也显得尤为重要。纸质文物修复作为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主要方向,其人才培养仍在摸索阶段中,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实践的内容。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关的思考与建议。
传统的纸质文物修复教学模式为“师徒传授制”,不论理论知识还是实操技艺均依赖于师傅的口传心授,教学方式属于小规模授课,师傅带徒弟的数量为个位数,或者是一对一。当一项传统古老的技艺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到现代课堂,面对教学人数增多,学生的领悟能力参差不齐,教学的时长有限,传统模式的纸质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与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纸质修复课程为实操课,往往开课教学是“一师多生”的模式,这样的教学现状是,在教师实操演示时,由于人数多,后面的学生无法看到教师的演示;在学生实操练习中,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教师在学生实操过程中给予单独指导,面对这些零基础的学生,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给有操作问题的学生亲身示范;由于课时安排不集中且课时短,纸质修复步骤复杂和漫长性的特点,学生更需要大量的实操训练和一对一的指导,这些问题都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
在纸质修复的课程上,虽将传统技艺引入课堂,但教学方法和思路仍为传统的教学套路。教学方法为演示法和练习法:老师演示,学生跟着做。这样的教学形式看似保险,却忽略了教学理念和手段对于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性。课堂的教学理念应是“学生为中心”。高职学生的年龄已多是成年人,传统形式的教学往往会忽略学生学习的兴趣、认知过程、自主思考和重视学习的能力,这样简单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陷入枯燥无味的机械操作中去,甚至学生在修复实操时“只知如何为,而不是为何为”。
此外,在教学内容上,高职院校偏向于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培养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参照标准,很多时候课程教学只是一味地操作训练,只重视技术和实操,完全忽视理论知识和技艺本身的文化魅力,在教学上并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传承的责任,也并不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知识的书籍。只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这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修复技艺创新都是不利的。另外在教学内容中,多为传统技术,而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例如补纸的选择和纸张酸化程度的检测。
教学课程设置包括安排时间和内容设置,这要求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合理性和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在高职院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教学中,纸质文物修复技术通常是作为专业核心课,在前期的教学课程缺乏一些专业基础课做铺垫,例如装裱课、中国书画的课程。想要建立科学的纸质文物修复人才培养课程,就应首先了解到成为一名合格的纸质文物修复师,需要哪些知识与能力。现以《南京博物院书画修复师等级暂行标准》为参考。在此标准中,将纸质修复师分为了初级修复师、中级修复师、高级修复师、特级修复师,其对应所掌握的知识储备、技能要求和实践能力都有要求。
总体来讲,成为一名合格的纸质文物修复师,在知识储备中,需要掌握装裱类别、装裱历史、装裱尺寸、装裱流程等这些装裱知识,还需要掌握的有中国美术史、艺术美学与书画鉴赏知识;在技能要求中,需要掌握工具设备的使用与保养、湿托飞托覆托技法,染色技法、选料与备料,还有修复的一些技能,清洗、揭裱、补笔、全色,现代科技检测设备的使用能力;在实践能力中,需要独立完成一幅作品的修复装裱,会编写规范的修复方案与档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在对文物修复前期需要做一些调查,撰写修复方案,其中包括价值评估包括历史价值评估和艺术价值评估,完成此项工作需要修复师具有一定的书画知识与美学素养;在修复工作“全色补笔”这一流程,需要修复者具有超高的书画绘制艺术功底,由此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一些书画课程,培养学生基础的书画能力和艺术素养。综上所述,培养一位合格的纸质文物修复师,在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课中,装裱课和中国书画的课程是必不可少。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工具的使用与保养、修复的技艺、现代仪器设备的使用、修复方案和档案的编写都是需要教授给学生的。但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了这些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虽然师承有序,但也会出现技术单一、视野狭窄的问题。高职院校的纸质文物修复课程与本科教学相比,仍然是更加侧重于技术与实操。国外的职业教育和文物修复专业建设已趋于成熟,我们可以借鉴。传统的纸质文物课程形式,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更多为他从自己师傅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因常年在校,而缺乏一些一线的新观念和技能,这就导致无法将更新的技术教授给学生,并且和行业沟通并不密切,这也是导致教学内容单一和教学质量不高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保证纸质修复人才培养,教师也是需要定期外出培训和学习的。
学生的外出实习也是提高纸质文物修复技能的关键。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与行业的对接,学生在第三学期外出实习,但在此之前完全没有和行业对接,在实操中会发现和一些操作并不是很规范合理,缺乏实践经验,现在的校企合作与学工结合并不是很成熟完善。
基于以上问题的发现与思考,传统的高职院校纸质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创新和改变的。如何将现代更科学的教学理念与形式、课程设置、知识与技术的传授贯穿于纸质修复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实践和探究的关键。
合理安排课程,包括上课人数、课时量、课程安排学期、教学内容的科学安排。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可以将一个行政班级分为小班上课,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保护考古学院为例,由于意识到传统大班授课的弊端,在第二学期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将行政班分为A 班和B班,保证上课人数不超过20人。纸质文物修复课程采取小班授课,人数减少的效果保证了教学质量,学生可以更好地观摩到教师的操作,教师有充足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有充足的场地与时间进行实操练习。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也表示对于这样的课程安排是满意的,教师能更好地关注到每个人,亲身示范和针对个人的点评,也让学生感受到了重视,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
众所周知,纸质修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以“洗、揭、补、全”四大工序为主、且有稳定技术流程的技艺体系。纸质修复技术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此之前应开设一些基础课,为学生的修复技艺打下良好的基本功。意大利文物保护专家布兰迪在《修复理论》中提出:“修复应注重艺术作品的传承,既要尊重艺术品的美学价值,也要考虑史实内涵。所以需要开设书法和国画课,培养学生的书画技艺和艺术鉴赏能力,让学生了解书画、喜爱书画,从而了解到自己修复的对象是什么,真正的喜欢纸质文物修复;开设装裱课程,学习选料、备料、托裱的技术,为后期的修复课程奠定实操基础。
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纸质文物修复技术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将现代教学理念贯穿其中。首先,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白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配合互动的过程,因材施教,并且着重从兴趣入手,让学生懂书画,真正爱上传统修复技艺。其次,需要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培养全能型技能型修复人才,懂书画鉴赏,会修复技能。最后,应将思政元素引入课堂,以德育人,培养有工匠精神、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德艺双馨的优秀纸质文物修复师。
不仅教学理念创新,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上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增加现在科技技术的学习。传统的教学形式只是师傅进行演示,学生跟着练习。现代的教学应该有一整套的教学体系,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合理安排好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什么知识技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明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也需要借助PPT对纸质修复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这对学生的学科体系构架和后期实操的领悟是有帮助的。讲授理论知识后,再进行实操演示,这样会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操作要点更加理解。随后让学生讨论提问,教师解答。下一步就是进入实操操作,因纸质修复专业的特殊性,学生虽然在理论知识和实操方面听明白了也看会了,但由于经验不足,学生可能会做错或者不能很好地进行这一工序,这就需要教师一对一进行演示和指导,或者在操作时将关键步骤录制成小视频,上传至超星学习通,方便学生随时观看。在教学内容上,传统的修复技能固然重要,现代科学仪器的使用也是有必要的。例如学习一些设备的使用,拷贝台、洗画池、纸浆补书机,检测的小仪器,像厚度仪、PH检测器等,科学与传统相结合,加强研究性教学。
加强行业企业的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行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行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在校生因条件所限,通常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接触经典修复案例的机会较少,通过去一些文保单位还有修复公司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纸质修复技艺,同时拓宽学生的眼界。所以学生的实习实践是十分有必要的。加强行业合作交流,作为任课教师也应利用寒暑假,或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去一线进行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的本领。与行业企业合作,也可以实行“双导师制”,通过讲座形式,邀请行业内的纸质修复专家,为学生来讲授公开课,或在本学期快结课时,邀请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点评指导,在技术上为学生拔高。这样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让在校生了解到用人单位和一线修复的用人需求。行业企业的合作,是一种共赢的模式,也为修复教育和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有实训条件的院校,还可以考虑建设产、学、研为一体的纸质文物修复中心。
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纸质文物都是历史真实的记录,它们扮演着传承文明,延续文化的重要角色,是研究历史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重要的原始资料。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作为纸质文物修复人才培养的院校,更应该立足根本,将文物师修复守则和修复原则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本功,为社会培养真正有技术高素质的纸质修复人才。
服务社会不仅仅是在学生毕业后才可以做的事情,在校期间,院校可以开展一些“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的活动,通过实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传承心,提高了自我的价值认可,并且也为纸质文物修复的传承带来正面积极的作用。
基层文博单位和行业对于纸质文物修复技术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以及保护的紧迫性,都要求院校快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纸质文物修复师。纸质文物修复技艺传承模式,从传统的师徒传授模式发展到现代课堂教育,究竟如何更科学高效地培养出此方面的人才,还有待进一步探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