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宏(Clement Tanaka)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极大挑战。届时教师与学生双方都经历了在不同方面的适应过程,他们从以往的“正常”线下面对面教学,转移至线上隔着屏幕的学习,“网课”便成了近两年的关键词。众所周知,“网课”便是通过利用科技手段而实现的课程教学活动,该类型课程有别于一般的线下教学,最显著的差异便是其乏比较实在的课堂交流,因而,为了达到与线下教学同样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采取更为特殊的教学法来使“网课”起到它本应有的教学作用。
此情况不仅影响到来华长期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而且还波及每年会根据季节而举行的文化体验活动——(季)令营的举行。该类型活动由于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学生带来文化体验的印象,使得转变成线上活动给主办方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为了继续提供了解中国国情文化,同时获取抗疫知识的机会,2020年4月14日中国侨联首次提出“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夏令营活动。该活动将根据举办月份来决定其命名——春、夏、秋、冬四种。本文将该线上活动命名为“‘云端’(季)令营”,它的诞生使得文化体验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但不同国家的疫情形势有所差异,加上网络连接等技术问题,该活动依然需要面临与普通网课同样的挑战。
而印尼华光敬德学校(Atisa Dipamkara School)是位于唐格朗市的一所华裔学校,作为印尼的“三语学校”,该校生需掌握以印尼语为主,汉语和英语为辅的三种语言。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华裔学校的特色,该校每年为学生提供参与(季)令营的机会,该活动的其中一位负责人便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台湾的“A老师”。笔者通过对其进行采访,获得了来自教师群体对印尼华光敬德学校所参与的“喜迎冬奥,相约冰城——2021年‘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黑龙江哈尔滨营”(以下简称“冬哈尔滨营”)冬令营活动的直接反馈。并发现举办该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障碍。本文将以冬令营活动为例,分析出印尼学生在参与该活动时面临的不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回顾疫情之前的线下(季)令营活动,虽然在当时该活动深受学生喜爱,的确满足了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但是仍然存在若干问题,譬如,课程类型的单一化无法满足高语言水平的学生需求;主办方选择假期作为举办夏令营的时间导致了学员对该活动存在错误的认知(或许认为夏令营应为休闲活动、学员沉迷于旅游等情况);夏令营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等问题。我们从中可发现,线下(季)令营活动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何况刚起步的、且没有实际文化环境的“云端”冬令营活动。笔者在以下部分将根据印尼华光敬的学校的冬令营材料,结合对A老师的访谈结果,尝试探讨本次冬令营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季)令营转向“云端”形式之后,其教学模式基本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一致,两者均以使学生切身体验中华文化之魅力,来逐渐习得文化中的内涵;通过参观名胜古迹、博物馆等趣味性较高的体验活动来更好地丰富个人的文化知识等等为教学目标。(季)令营的与此同时也应当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度,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根据官方网站以及A老师所提供的材料发现,“冬哈尔滨营”是由中国侨联主办,黑龙江省侨联,哈尔滨市侨联承办的为来自美国、日本、印尼等国华裔青少年的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国关怀的活动。据官方信息,该活动本应该在10天内结束,但A老师表示,由于疫情原因,印尼政府取消了针对各学校的原定于2021年12月20日至2022年01月01日的圣诞节及元旦节的假期,导致了华光敬德学校的教师需要根据学校的上课情况而重新安排参与冬令营的时间。
其主要活动可分为三大部分,其一,文化体验活动,包括书法课程、美食DIY之“冰糖小子出生记”等;其二,中华历史文化课程,包括《讲历史》故事系列等;其三,“云游中国”及知识科普活动,包括视频互动之“初探冰城”、趣味视频之“冬奥科普一起向未来”等。上述活动均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并通过“腾讯会议”(VOOV Meeting)进行授课。学生需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冬令营举办方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并以照片、视频的形式提交。
从以上分析来看,尽管学生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语言环境以及文化氛围,导致了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增加本土汉语教师在管理方面的压力。此外,本次冬令营由于技术方面的问题也使得学生的文化体验不佳。如,在播放“冰糖葫芦”制作方法时,视频出现卡顿、声音不清晰等情况导致学生无法清晰地听出每一步的制作过程,此时有学生表示应该使用ZOOM平台来举办冬令营。除此之外,在准备开始冬令营活动时,A老师同样表示由于本土汉语教师与学生双方对腾讯会议较为陌生,加上没有提前对该平台进行调试工作,致使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学生无法修改会议昵称、无法设置虚拟背景等等。最后他们占据相当长活动时间来进行设备调试。
马云逸等(2020)提出,由于学生无法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际的语言练习,不能直接反映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因此,线上汉语教学平台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该情况导致出现教师采用复杂词汇的可能性更大。尤其针对录播课程,教师无法实时听取学生的听课意见。然而,“冬哈尔滨营”的教师结构可分为,授课教师以及视频中的主持人,两者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问题。
首先是授课教师,通过观察腾讯会议录屏记录(A老师供),笔者发现授课教师虽然注意到了放慢自己的语速,但是她们所安排的课堂互动不够多,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只留非常短的时间供学生思考,有时甚至直接略过,但此种情况也许受到时间安排较为紧张的影响。此外,授课教师在介绍哈尔滨市的过程中,采用了“我国……”“市辖区”“县级市”“清朝肇祖猛哥帖木儿在哈尔滨出生地”等对学生的语言水平要求非常高的词汇,其中将中国称为“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带来在理解方面的困难。且教师的PPT选择使用“华文行楷”的字体,笔者认为这对于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讲是非常不利于学习的(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容)。
其次,视频中的主持人语速过快,且在介绍哈尔滨的代表性建筑物的过程中,采用了许多非常高深的词汇,例如,“初探冰城·哈尔滨”的视频中,介绍“圣索菲亚大教堂”时,主持人用了“朱穹顶”“洋葱头造型”“红碑结构”“巍峨宽敞”等词语。这对于印尼的华裔学生同样造成学习上的巨大障碍。A老师甚至表示,在观看、收听来自主办方的视频或音频的过程中,本土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二次讲解,否则无法保证学生能理解所有授课内容。
上述提到,(季)令营活动主要面向各国的华裔青少年,根据笔者的个人经验,其他国家华裔的汉语水平普遍高于印尼本土的华裔。正因为存在如此特殊情况,所以笔者在教师层面部分不断提出关于词汇使用的问题。
而我们观察到,“冬哈尔滨营”的“中华历史文化课程”5项内容则更加适合HSK5级以上水平的学生,以《讲历史·明之千古第一旅行家》为例,音频当中提到许多古文的原文,如,“朽木不可雕也”“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同时提到需要学生达到一定的文化水平之后才能理解的词语,如,“中举人”“考进士”“诗书世家”等。此外,《西游记之三寸之舌》亦是如此,其中提到,“蟠桃宴”“逍遥游”“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等等语句。该情况不仅出现在本研究的冬令营活动当中,此前,吴凡等(2020)在其《泰国学生线上中文夏令营满意度的实证研究——基于“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活动的调查与访谈》一文的访谈结果显示,即便是第一营期的泰国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达到HSK4级以上,他们同样认为教学内容有些困难,而第二营期的泰国学生平均汉语水平达到HSK3级,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任务完成度更低,更加无法理解教学故事。我们从此能看出,(季)令营的历史文化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语言水平的要求较高,这或许对于第一或第二代(指本人为华侨人士或父母为华侨人士)的华裔学生是非常有意义的文化学习及体验活动。但对于第三代(爷爷奶奶一辈为华侨人士)及以上的学生来讲,他们极有可能没有受到足够的中华文化熏陶,尤其针对印尼的华裔人士,参与该活动时,受到语言水平等影响导致无法理解学习内容,无法真正享受文化体验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A老师表示,她主要负责印尼华光敬德学校的“初中部”冬令营,学生数量共计40人,但由于教学内容过于困难,且时间安排的频繁变化,导致出现许多学生旷课、不按时完成任务等情况。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本身他们已然失去了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致使他们对该类型的活动不感兴趣。但同时也不能排除本土教师没有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或者对参与冬令营的学生筛选工作做得不够到位的影响因素。
“云端”冬令营虽不受时间与空间上的束缚,能使更多的外籍学生有机会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但是以现有的科技水平,网络平台依然无法提供很好的语言与文化环境,加上办学经验的不足,最后不光学生无法达到该有的文化体验效果,且同时还增加了本土汉语教师的工作量。因此,为了改善上述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当注意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需求以及个人兴趣,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语言习得规律与过程,从而采用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从上数种种问题的分析来看,很显然,活动主办方在一定程度上只有考虑到学生的“华侨华裔”身份,且没有考虑个别国家,如印尼的具体情况。从而导致了学生或许只是为了获得证书而参与冬令营,并没有真正享受其中的文化体验所带来的乐趣。在考虑到国别化问题的前提下,我们应当以让学生喜欢上汉语、提升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以及让更多的家长感到满意并将自己的孩子送来参加冬令营,为目标来使得更多华裔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华(祖先)文化。
根据笔者的学习经验,现如今,印尼的汉语文化教学内容十分欠缺,加上本身很难创造相应的语言环境,使得当前的本土汉语教学主要以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所需用到的语言知识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当减少直接为学生输入古代汉语相关知识,且考虑选择更为通俗易懂的民间故事,譬如,《牛郎织女》《白蛇传》《梁祝》等等。之所以选择上述民间故事,是因为教师或许能通过《牛郎织女》联想到印尼类似的神人恋情故事《嘉卡·达儒卜》并以此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增加文化交流的频率。此外,冬令营的课后任务繁重,学生每天接收到的信息过多,很难让他们享受其中的乐趣,或许通过错开日期或延长课后任务的提交时间来更好地解决该问题。
为了减少调试设备所占用的时间,主办方应当考虑采用其他国家更为熟悉的学习平台进行教学,如,ZOOM、Skype等。如此一来,能使学生与本土汉语教师双方能有更好地文化体验效果,不必因为对平台的陌生感而出现烦躁心理。而在国内教师无法使用其他平台进行教学的情况下,笔者建议主办方为国外的教师提供腾讯会议或其他国内平台的使用说明书或许能成为最好的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根据A老师提供的材料及信息,结合笔者对冬令营信息进行的调查结果可看出,举办“云端”(季)令营的第二个年头,依然存在从教师、课程安排以及学生等方面的许多问题。笔者希望通过阅读本文,不仅能通过对教师进行更系统的跨文化交际训练、进而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来综合提升“云端”(季)令营的办学质量,且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解决对外汉语线上教学在国别化(尤其针对印尼)的相关问题。
①以下称“(季)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