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邻避冲突结果影响因素探究
——基于多案例的csQCA分析

2022-09-05 06:01:00卫志民周志浩
关键词:冲突设施居民

卫志民, 周志浩

(北京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5)

一、 引言

“邻避”源自西方学者O’Hare提出的概念NIMBY(Not in my back yard),指居民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公共设施在其居住地附近选址时采取的一种对抗态度以及想要保护自身生活环境的行动策略。邻避冲突就是基于邻避设施选址、建设和运营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1)M. O’Hare,“Not on My Block You Don’t:Facility Siting and the Stragetic Importance of Compensation”,Public Policy,24(1977):407—458.中国大陆地区的邻避冲突出现在21世纪初期,具体事件众说纷纭,邻避事件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但并未引起重视。随着厦门PX、番禺事件等邻避冲突事件引发强烈反响,“邻避”逐渐成为社会焦点。虽然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与居民的协商调解,但仍无法避免具有负外部性的公共设施所引发的反感情绪,邻避冲突现象频发。由于网络、媒体等的传播,邻避冲突事件的社会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邻避冲突成为地方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自2010年起,国内大批学者开始关注“邻避”这一新兴领域,邻避冲突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从现有研究来看,学术界针对邻避冲突这一主题已经展开了广泛讨论,但仍在以下两个方面稍显不足:一方面,现有研究集中于理论思辨和逻辑推演的个案研究。虽然个案分析在研究邻避冲突的过程、机理中具有优势,但是结论是根据单一案例所得,须知我国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具有普适性;另一方面,已有文献多关注产生邻避冲突的原因、冲突的过程以及冲突的差异等方面,对邻避冲突结果的讨论较少。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多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对邻避冲突结果的影响因素组合路径进行实证研究。

二、 文献综述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现有研究主要从邻避设施、邻避主体、邻避过程、传播媒介等多个视角对邻避冲突进行探究。

(一) 邻避设施

邻避设施一般指服务于群众、社会或特定经济目标,能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整体性效益,但会对附近居民的健康以及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的设施。邻避设施具有较大的负外部性、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学者们根据邻避设施的必要性、存在状态、负外部性影响、预期损失等层面(2)陈宝胜:《邻避冲突基本理论的反思与重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对邻避设施类型进行了划分,进一步探究了邻避冲突产生的原因。邻避设施的兴建能够带来社会效益,但也会造成风险收益的分配不均,对设施周边的居民造成一定影响和威胁。可以说,兴建具有负外部性的邻避设施是邻避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邻避设施类型很容易影响居民对邻避设施风险的感知,而对邻避设施的风险感知直接影响居民的行为:选址附近居民邻避设施风险感知扩大是邻避冲突产生的必要条件(3)王洛忠、孙枭坤、陈宇:《组态视角下我国邻避冲突产生模式概化——基于30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城市问题》2020年第6期。,风险感知会显著影响居民的邻避冲突参与意愿(4)张郁:《公众风险感知、政府信任与环境类邻避设施冲突参与意向》,《行政论坛》2019年第4期。。对邻避设施的高风险认知容易使得居民产生一些过度的抗争反应,激化冲突,影响邻避冲突结果。

(二) 邻避主体

地方政府和邻避设施选址附近的居民是邻避冲突的两个主体,相当一部分现有研究通过对政府和居民这两个邻避冲突主体的探究来解读邻避冲突。在地方政府层面,地方政府担负着积极主动与选址附近居民进行沟通协调、取得当地居民信任的责任。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不能有效建立“服务型”政府,风险治理能力不足导致了邻避冲突的发生;(5)顾金喜、胡健:《邻避冲突的治理困境与策略探析:一种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第1期。政府缺乏民主协商意识、政府与居民之间不平等、没有为冲突治理设置制度保障等都容易使邻避冲突的协商治理产生困境;(6)张紧跟:《邻避冲突协商治理的主体、制度与文化三维困境分析》,《学术研究》2020第10期。在邻避冲突协商调解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大部分处于一种迫于社会压力的被动、强制应对状态,邻避冲突治理效率较低;(7)陈宝胜:《邻避冲突治理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8期。闭塞的政府决策模式是邻避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低效的政府回应进一步引发了民众的反感情绪,刚性的政府治理则是邻避冲突产生的导火索。(8)王冠群、杜永康:《社会燃烧理论视域下“中国式邻避”的生成与治理》,《领导科学》2020年第22期。因此,在邻避冲突的治理进程中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政府治理水平,积极进行民主协商,充分了解当地居民诉求,保障居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积极主动地进行回应,妥善化解矛盾。而在居民层面,中国式邻避冲突中虽然居民参与程度较高,但是居民在参与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且表现出对政府的高度不信任。(9)崔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邻避抗争:公民在区域治理中的集体行动与社会学习》,《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3期。居民的风险感知也会由于政府的不作为甚至欺瞒、不负责任而改变,进一步影响邻避冲突的发展。在当地居民参与邻避冲突的过程中,由于对政府的不信任,普通的社会冲突往往会演变为暴力行动。关于暴力运动能否推动地区居民在邻避冲突中取得胜利,研究者们尚未达成共识。有研究者认为,暴力化是社会冲突运动的典型特征,如果在社会运动的过程中发生了暴力冲突,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都会聚焦于此,地方政府迫于压力更倾向于妥协让步,当地居民因此能够达到诉求。(10)F. F.Piven & R. A. Cloward,Poor People’s Movement,(New York:Vintage Books,1979).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暴力冲突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温和、理性地采取抗争策略能够更好地表达自身诉求。(11)吴阳熙:《我国环境抗争的发生逻辑——以政治机会结构为视角》,《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如果一味使用暴力、对抗的策略,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不仅会与政府部门产生更大的矛盾,还会引起社会上其他主体的反感,使得他们对于邻避冲突抗争主体从同情、支持转向漠视、反感,影响正当利益诉求的实现。

(三)邻避过程

作为群体性事件,邻避冲突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有学者从社会运动的角度对邻避冲突发展过程进行分析,运用社会动员理论、政治机会理论等对邻避冲突进行深入解读。社会动员理论强调社会组织网络与社会资源的重要性,邻避运动往往在充分动员物质、道义、组织、文化、人力等各种资源并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后取得成功;(12)刘颖:《资源动员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环境运动分析——以厦门PX事件为例》,《鄱阳湖学刊》2015年第1期。拥有更加优质的外部资源能够使得自身诉求更快、更有效地传播,能够推动社会运动取得成功,由于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邻避冲突事件中的当地居民所拥有的外部资源更加充足,相较于影响力较小的地方性邻避冲突事件更容易成功。(13)R. Shemtov,“Social Networks and Sustained Activism In Local NIMBY Campaigns”,Sociological Forum,18(2003):215—244.政治机会对邻避冲突具有显著影响:居民可以通过逐渐开放的政治机会进入政治体系,精英团体的行动策略、政府行政意愿以及治理能力会较大程度上影响邻避冲突进程;(14)王刚、毕欢欢: 《“政治机会结构”视域下环境邻避运动的发生逻辑及其治理——基于双案例的对比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地区居民采取非制度化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的政治机会由现有决策体制的封闭性、政府的不恰当回应以及媒体的情绪化传播提供。(15)马胜强、吴群芳: 《政治机会结构视域下公众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发生机理——基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四)传播媒介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公众获取碎片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传递、民意表达的成本更低,网络在实现信息沟通、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对邻避冲突的影响也越来越被学者们所注意:在线互动网络能够推动民众为了自身利益诉求进行抗争;(16)J.Sullivan & L.Xie,“Environmental Activism,Social Networks and the Internt”, The China Quarterly,198(2009):422—432.互联网对于社会抗争具有不同方面的影响;(17)R.K.Carrett,“Protest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Social Movements and New ICTs”,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9(2006):202—224.互联网能够使得邻避冲突的主体之间进行在线互动,通过沟通推动邻避冲突的进行,最终取得成功。(18)M.Castells,“Communication,Power and Counter-power in the Network Socie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2007):238—266.虽然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传统媒体依然在邻避冲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媒体作为调停者使得群众诉求可能被政府了解甚至接纳,能够有效缓解政府和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带来最终的政策回应;(19)曾繁旭:《传统媒体作为调停者:框架整合与政策回应》,《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1期。赢得媒体的支持有利于扩大社会影响,能够有效推动地方邻避冲突事件取得成功。(20)S. Halebsky,“Explaining the Outcome of Antisuperstore Movements:A Comparatives Analysis of Six Communities”,Mobilization: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1(2006):443—460.

总体来看,学界现有研究在内容上多注重对单一层面因素进行分析,忽视不同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是由多重并发因素引起,仅从单一层面进行分析难免会以偏概全,无法全面揭示邻避冲突结果的形成逻辑。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多采取单一案例分析,其结论更适用于特定的政策背景,对普遍规律的解释力稍显不足。开展多案例分析的部分研究停留在横纵向对比、描述性统计、绘制邻避冲突年份统计图表等。而现有的邻避冲突定性比较分析研究大多选取复杂方案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但是复杂方案将逻辑余项删除,只采用现实存在的案例来化简布尔表达式,没有进行简化,得出的路径数量较多且普遍解释力不强。而中间方案由于采用逻辑余项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根据理论和实践知识可以认为它们具有导致结果出现或者不出现的条件的Easy counterfactual对条件组合路径进行化简,被认为是最稳妥且代表性最高的解决方案。本研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多案例的定性比较研究对邻避冲突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更为稳健的中间方案作为报告结果进行研究,旨在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对选取的32个具有代表性的邻避冲突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影响邻避冲突结果的条件及组合情况,以期获得政府治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新启示。

三、 研究设计

(一) 方法适用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方法。该方法是1987年由美国学者查尔斯·拉金(Charles C.Ragin)开创使用,是一种以案例研究为导向、具有全新分析逻辑的理论集合研究方法,本质是韦伯式的思想实验。(21)王程韡:《腐败的社会文化根源: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定性比较分析将布尔代数作为研究方法的核心,更多关注的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多个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复杂线性因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传统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特点,所得出的结论比传统的定性案例研究有更高的效度,相较定量研究又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注重组态比较分析,将每一个结果都看作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复杂组合。(22)Benoit Rihoux & Charles C Ragin,Configurational Comparative Methods——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 and Related Techniques,(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31—59。本研究选取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作为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定性比较分析面向的是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往往是由多重并发因素导致的,因此要关注多个不同的条件变量如何以组合的形式导致结果的发生。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政府治理能力、风土人情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各地邻避冲突发生的原因、参与的主体、采取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国邻避冲突事件也较为复杂。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认为相同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条件组合之下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23)谢洪明、邵乐乐、李哲麟:《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及模式——基于清晰集的定性比较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第5期。,多种不同路径都可以导致相同的结果,因此可以形成多个前因条件构型,得到导致同种结果的多种途径以及各途径条件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用QCA方法研究更为合适。

第二,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承认非对称关系的普遍存在,并且能够很好地对这种情况进行处理。在传统的定量研究回归方法中,通常用:若A→B,则~A→~B来表示相关关系,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否定任何形式的因果恒定关系,认为因果关系依赖特定的情境和组态,不再承认因果关系的对称性,因此若A→B,则~A→~B未必成立。对邻避冲突的理论综述和实证研究表明,在邻避冲突等复杂的社会运动中,一个条件与某些条件组合时可能对结果产生正向影响,而与其他条件组合时会产生负向影响,导致一个结果出现和不出现的因素并不对立,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相关关系,因此用QCA方法研究更为合适。

第三,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针对中小样本的案例,在15~80个样本规模上都适用,且有利于解释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24)刘晓亮、侯凯悦、张洺硕:《从地方探索到中央推广:政府创新扩散的影响机制——基于36个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9年第3期。本研究选取了我国境内2006—2016十年间发生的32起邻避冲突案例,符合QCA方法的研究规模。本研究选取的条件变量和结果变量都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在根据案例进行编码时能够清晰地对变量进行判断,因此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

进行csQCA研究,首先,需要进行案例的搜集和筛选,只有根据明确的理论基础、研究背景选择适当的案例,才能够有效分析。本研究通过收集前人进行过单案例分析的典型性、多元性、代表性且具有阶段确定性成果的案例,并以在各大搜索引擎、论坛、新闻网站搜集到的相关信息作为补充。其次,根据相关理论确定条件变量和结果变量。再次,详细了解案例,根据案例进行编码,获取原始数据,构建真值表,运用fsQCA3.0软件对其进行单变量必要性分析以及条件组合分析。最后根据布尔代数的运算法则对条件组合进行化简,确定解释力较强的条件组合并进行解释。

(二) 案例选择

本研究选取了2006年以来50个全国各个地区发生的邻避冲突事件,并依据以下原则进行筛选。第一,多元性。案例设施类型需涵盖污染、辐射、心理不悦等诸多类型,发生地域涵盖全国各个地区,发生时间跨度较广。第二,代表性。案例需要具有较强代表性,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第三,具有阶段确定性结果。剔除所有尚未给出确定性解决方案的案例。第四,数据充分可获得。剔除无法获得全面、权威数据的案例,为了保证数据的科学与准确性,大部分选取前人做过单案例研究的案例,并以新闻报道等作为补充。共筛除18个模糊不清、信息较少、结果不确定、有缺失值的案例,最终选择了32个样本作为案例研究库(表1)。

表1 2006—2016年我国邻避冲突案例

(三)变量设计

在进行定性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变量的设置需要遵循相关理论,同时对案例进行深入理解。但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往往多个理论都能够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解释,案例也不能够完全与某一特定理论重合。本研究根据文献综述以及案例选取设置了包括十个变量的条件变量库,并根据案例库以及实际意义对条件变量进行筛选,删除了无法获得数据的变量、在案例编码中赋值没有变化的常量以及与案例不适合的变量,剩下6个条件变量和1个结果变量(表2)。

表2 变量与赋值

1.条件变量

在条件变量的选择上,笔者基于扎根理论,结合前人研究中归纳出的相关理论与影响因素进行变量设置,同时结合案例对变量进行筛选,将条件变量确定为设施类型变量、中央支持变量、媒体联动变量、框架过程变量、公民参与变量和公民行动变量。

第一,设施类型变量(SSLX)。设施类型变量关注邻避设施的风险类型。高风险设施负外部性更强,对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有较大危害,所以当地居民的风险感知更强,抵触情绪也更加强烈。设施类型变量分为对居民的安全、健康有较大威胁的高风险设施和基本无健康隐患但是会使人产生心理不悦的低风险设施,将低风险设施赋值为1,高风险设施赋值为0。

第二,中央支持变量(ZYZC)。中央支持变量关注是否有中央媒体对邻避冲突事件进行支持性报道。中央媒体的报道对于邻避冲突事件的影响力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帮助抗争者在冲突过程中发现政治机会,对地方政府的回应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25)万筠、王佃利:《中国邻避冲突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4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9年第1期。在中央支持变量的赋值过程中,如果邻避冲突事件由18家中央媒体发布了支持性报道,则赋值为1;如果没有中央媒体对该邻避冲突事件发布支持性报道,则赋值为0。

第三,媒体联动变量(MTLD)。有学者认为,新媒体平台已经逐步发展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维权武器(26)高芳芳:《环境传播:媒介、公众与社会》,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19页。,能够促进民众运用网络资源进一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知识、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新媒体由于其受众广、信息获取方便,越来越成为普通大众信息获取的媒介,能够进一步扩大事件的社会影响力。而传统媒体作为调停者在缓和公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消除对立、促进政府了解群众诉求等方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媒体联动变量的赋值过程中,若有三家(27)黄荣贵、郑雯、桂勇:《多渠道强干预、框架与抗争结果——对40个拆迁抗争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5期。及以上影响力较大的媒体对邻避冲突事件进行报道,则赋值为1;若不足三家对其进行报道,则赋值为0。

第四,框架过程变量(KJGC)。框架能够通过一种通俗、简明的形式帮助人们认知、理解和标记周围发生的事物。在邻避冲突中,框架过程主要指地区居民在参与邻避冲突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口号、符号、标语等来凝聚邻避冲突参与者的共识,寻求集体认同,使得集体行动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28)马奔、李继朋:《我国邻避效应的解读: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的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因此在框架过程变量的赋值过程中,如果当地居民在邻避冲突过程中使用一些口号、符号、标语等,则赋值为1;若无口号、符号标语等的使用,则赋值为0。

第五,公民参与变量(GMCY)。公民参与变量主要衡量邻避冲突发生后当地居民的参与程度。居民合理合法地与政府进行沟通,通过参与听证会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对政府充分了解居民诉求、妥善处理邻避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当地居民参与程度纳入考察范围,若邻避冲突发生后有居民参与协商,则赋值为1;若没有居民参与协商,则赋值为0。

第六,公民行动变量(GMXD)。由于政府公信力下降,当地居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极低,邻避冲突有可能会演变为暴力行为。对于暴力行为是否能够推动邻避冲突的结果向取消、停建或迁址邻避设施方向发展,学界目前存在争议,研究计划探究暴力行动与邻避冲突结果之间是否存在一定联系。公民行动变量关注地区居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政治参与形式,具体表现在行为是否演化为暴力行动,若出现暴力行动,则赋值为1;若未出现暴力行动,则赋值为0。

2.结果变量

现有研究大部分关注的是邻避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过程,试图找到防止邻避冲突产生以及化解邻避冲突的途径。但是社会冲突其实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必须直面的问题,社会冲突的存在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变革、疏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避免社会系统的保守和僵化(29)张蓉:《冲突理论视域下网络民意表达与政府应急管理内在联系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年第1期。。因此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政府部门不应只思考如何采取措施避免邻避冲突的发生,更要积极提高与民众沟通的能力,有效化解矛盾,提升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因此,本研究从邻避冲突的结果出发,探究影响邻避冲突结果的因素,以邻避冲突的结果作为结果变量。邻避冲突的结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邻避冲突结果向居民偏好方向发展,包括取消、停建或迁址邻避设施;二是邻避冲突结果向政府偏好方向发展,包括政府与公众有效沟通,通过补偿等方式解决矛盾,项目得以继续建设或推进。并以此进行赋值,将取消、停建、迁址赋值为1,继续建设或推进赋值为0。

四、 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及结果

(一) 真值表的构建

在进行案例和变量选择以及变量赋值后,笔者通过详细了解案例,对案例进行编码,最终得到了各个变量的原始数据矩阵。随后运用fsQCA3.0软件对变量进行赋值,得到真值表(表3、表4)。

表4 真值表(~LBCTJG)

(二) 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真值表构建完成后,笔者运用fsQCA3.0软件对单变量进行必要性分析(表5、表6),对单个变量是否为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进行检测。在QCA运算中,如果单变量的一致性(Consistency)大于0.9,则可以认为该变量是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

表5 邻避冲突结果为取消、停建、迁址的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表6 邻避冲突结果为继续建设或推进的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由表5可得,当邻避冲突结果为取消、停建或迁址时,公民参与变量(GMCY)的一致性高于0.9,说明地区居民参与对邻避冲突的结果向居民偏好方向发展具有强解释力,可以作为邻避冲突结果为取消、停建或迁址的必要条件。由表6可得,缺乏中央支持(~ZYZC)的一致性高于0.9,说明缺乏中央支媒体的支持性报道对邻避冲突结果向政府偏好方向发展具有强解释力,可以作为邻避冲突结果为继续建设或推进的必要条件。在QCA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必要条件是否应该保留在条件组合中持不同观点,但是目前学界一致认为应当保留必要条件(30)张明、杜运周:《组织与管理研究中QCA方法的应用:定位、策略和方向》,《管理学报》2019年第9期。。因此,本研究也按照学界规范,在条件组合分析中保留必要条件。

(三)条件组合分析

在对结果变量为邻避冲突结果向居民偏好方向发展(LBCTJG)的真值表计中,笔者根据现有理论及经验进行反事实分析,对逻辑余项进行假设,将SSLX设置为absent,ZYZC、MTLD、KJGC、GMCY、GMXD设置为present,最终得到简单方案、中间方案及复杂方案。由于复杂方案只采用现实中存在的案例来化简布尔表达式,将逻辑余项删除,没有进行简化,可能导致路径不必要的复杂;简单方案将所有的逻辑余项都当作现实中存在的案例,加入布尔表达式的化简,可能在运算过程中将重要的必要条件省略;而中间方案由于采用Easy counterfactual(逻辑余项里在现实中不存在但根据理论或实践知识可以认为它们具有导致结果出现或者不出现的条件)来进行化简,一般被认为是最稳妥且代表性最高的解决方案,所以本研究选用中间方案进行分析(表7)。

表7 中间方案(INTERMEDIATE SOLUTION)路径汇总

在表7中,●与⊗代表该条件是核心条件,●与⊗代表该条件为边缘条件,●与●代表该条件存在,⊗与⊗代表该条件不存在。简单解与中间解共同存在的部分为核心条件,仅在中间解中存在的为边缘条件。在邻避冲突结果向居民偏好方向发展(LBCTJG)的条件组合里,笔者对覆盖率大于20%的4种条件组合进行分析,对邻避冲突结果向政府偏好方向发展(~LBCTJG)的条件组合进行全部分析。最终进行分析的条件变量组合如下(表 8、表 9)。

表8 邻避冲突结果向居民偏好方向发展的中间方案路径解释

表9 邻避冲突结果向政府偏好方向发展的中间方案路径解释

在邻避冲突结果向居民偏好方向发展的路径中:(1)设施类型变量在路径a、c1、c2中出现,说明设施类型对于邻避冲突的结果有重要影响。邻避设施的高风险性会给周围地区带来更大的负外部性(空气质量下降、水源污染、存在安全隐患、房地产价格下降),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居民在与政府部门进行协商时态度会更加坚定,邻避设施的建设也更难推进下去。(2)框架过程变量在路径a、b、c1中出现。在协商过程中,当地居民使用框架来达成共识、联系情感、获得集体认同感,增强参与的团结性,同时扩大自身影响。这种框架的使用不局限于居民参与协商,即使没有居民参与与政府的协商,在符号、口号、标语等中框架也时常出现。(3)公民参与是邻避冲突结果向居民偏好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路径a、b、c2中出现。在邻避冲突发生之后,理性民众积极寻求与政府沟通的方式,通过参与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政府与民众双向沟通的形式与政府进行有效协商,能够促进邻避冲突结果向更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向发展。(4)从原始覆盖率(Raw coverage)看,路径a的覆盖率最高,解释力度也较高,核心条件为~SSLX*KJGC。该路径表明:高风险设施*使用框架过程*公民参与协商更容易导致邻避冲突结果向居民偏好方向发展。回归案例,在该路径下,建设的邻避设施具有高风险性:高污染风险的垃圾焚烧厂(北京六里屯、北京阿苏卫、广东番禺、四川什邡、上海松江、浙江海盐)、高辐射风险的核电站(江西彭泽)、高爆炸风险的PX项目(福建厦门、浙江宁波、云南昆明)。在邻避冲突发生后,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协商调解,与政府对话,合法合理保护自身权益,同时使用符号、口号、标语、集体签名等,成功保护了自己的利益,使得政府停止推进邻避项目。(5)路径c1和c2均包含了“高风险设施*中央媒体发布支持性报道*有三家及以上影响力较大媒体进行报道”。观察路径c1和c2,即使没有居民积极参与和政府的沟通协商,或居民在参与沟通协商的过程中没有框架过程的使用,当地居民在邻避冲突调节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影响力较小,对于中央媒体发布了支持性报道的案例,最终邻避项目停止的概率也更大。路径c1和c2的案例包括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厂、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厂、广东番禺垃圾焚烧厂、四川什邡钼铜项目、上海松江国轩电池厂、云南昆明PX项目、广东茂名PX项目、辽宁大连PX项目、江苏启东排海工程。这些邻避冲突事件的影响力较大,获得了中央媒体的支持性报道,即使广东茂名PX项目邻避冲突发生之后没有公众参与和政府的沟通协商,最终广东茂名PX项目也没有进行下去。这些案例中邻避冲突向居民偏好方向发展与中央媒体的支持性报道密不可分。

在邻避冲突结果向政府偏好方向发展的路径中:d1和d2都包含了“低风险设施*无中央媒体支持性报道*无框架过程*无公民暴力性行动”。由之前的单变量必要性分析可知,在邻避冲突结果向政府偏好方向发展时,无中央媒体支持性报道为必要条件。在这两条路径下,由于邻避设施的风险性较低,大部分设施为产生噪声污染或让人产生心理不悦的交通线路、殡仪馆、精神病院等,虽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使得房地产贬值,但是不会对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居民会更倾向于接受政府的赔偿,项目也就得以继续推进。而在邻避冲突发生之后,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甚至欺瞒则会导致民众逐渐不满,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逐渐降低,很容易激化矛盾,引发暴力行动。在引发暴力行动之后,邻避冲突的影响力会进一步提升,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只有浙江余杭垃圾焚烧厂事件在经历暴力冲突后,通过当地政府的协商调解化解了民愤,与民众达成一致,项目能够继续推进。居民的理性沟通、无居民暴力性行动也更容易使邻避冲突向政府偏好方向发展。

五、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2006—2016年我国发生的32个邻避冲突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对决定邻避冲突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得出影响邻避冲突结果的条件组合,寻求提升政府决策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新启示。

从单个变量来看,公民参与协调是导致邻避冲突向居民偏好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无中央媒体的支持性报道是导致邻避冲突向政府偏好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条件组合路径可以发现:第一,邻避设施为高风险设施*获得中央媒体的支持性报道*公民在参与过程中使用符号、口号等“框架”的条件组合路径对于邻避冲突结果向居民偏好方向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二,“媒体联动”变量在条件组合路径中经常以相反值的形式出现,三家以上媒体报道*中央媒体发布支持性报道的条件组合路径对于邻避冲突结果向居民偏好方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媒体联动对邻避冲突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力有限,不像以往研究中显示的那么重要,需要依附于中央媒体的支持性报道发挥作用。第三,邻避设施为低风险设施*未获得中央媒体的支持性报道*公民在参与过程中没有使用符号、口号等“框架”*未采取暴力行为的条件组合对路径邻避冲突结果向政府偏好方向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邻避冲突中是否存在暴力行动对于邻避冲突向居民偏好方向发展的影响不大。

(二) 讨论

综上所述,邻避冲突的结果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基于这种复杂条件组合,地方政府应在多个层面完善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与民众有效沟通,化解矛盾,妥善处理邻避冲突。

1.保障民众权利,降低风险感知

设施类型对于邻避冲突结果具有重要影响,而设施类型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对于邻避设施风险的感知。由于地区居民对即将兴建的邻避设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更无法对邻避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直接体验,对风险的了解绝大多数来自间接经验(道听途说、网络查询等),对一些不了解的风险的判断充满了“假想式”的理解。网络时代“流言”的大肆传播更扩大了当地居民对于邻避设施的风险感知。在浙江余杭垃圾焚烧厂案例中,公众在前期对于垃圾焚烧厂带来的污染的风险感知极高,对于垃圾焚烧厂建设的抵触情绪极大。所以,政府通过组织专家讲座的方式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极为重要。但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向当地居民普及相关知识之后,还要让他们真正看到邻避设施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这一点浙江余杭垃圾焚烧厂案例中地方政府行为值得其他地方政府学习和借鉴。在修建垃圾焚烧厂遭到当地居民的抵制后,当地政府深刻反思之前的行为,与当地居民进行密切沟通并及时回应居民需求,组织82批、4000多名当地居民赴苏州、宁波、南京等地对当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提高了地区居民对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认可程度,促使他们从开始的抗拒、反感变成了理解、支持,从而有效消除了对邻避设施的风险感知。

2.开通对话渠道,避免暴力冲突

邻避设施虽然具有负外部性,但是能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整体性效益,因此推动邻避设施顺利建设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由于“邻避设施为低风险设施*未获得中央媒体的支持性报道*公民在参与过程中没有使用符号、口号等‘框架’*未采取暴力行为”的条件组合对邻避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具有重要影响,在降低当地居民风险感知之后,政府还需要积极开通与当地居民的对话渠道,引入居民的参与机制,积极引导当地居民通过协商民主等理性方式实现利益的诉求,避免地区居民因缺乏沟通而采取暴力的行动策略。政府的积极主动态度也会缓和居民的敌对态度,促使他们采用更加积极有效的态度与政策制定者进行协商沟通,并通过参加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化解冲突,协商补偿措施。引导居民采取非暴力行为参与协商也能够减少负面新闻的产生,避免地方政府迫于舆论压力终止邻避设施的建设。

3.巧用新闻媒体,实行信息公开

三家以上媒体报道*中央媒体发布支持性报道的条件组合路径对于邻避冲突结果向居民偏好方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新闻媒体在邻避冲突的过程中可以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对邻避冲突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应该受到重视。在邻避冲突发生后,媒体报道以及新媒体信息的传播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舆论影响。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有时会迫于舆论压力妥协让步,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因此,地方政府在与地区居民沟通、处理冲突的同时,也要积极掌握传播的主导权,将媒体作为信息公开的有效途径,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有效地公开信息,避免由于政府与当地居民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流言、恐慌甚至暴力行动。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巧妙利用新媒体,通过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方式拓展信息公开以及与地区居民之间交流的新途径,以此来缓和当地居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消除对立。

4.建立补偿机制,推动地方发展

邻避设施存在较强的负外部性,这部分负外部性由设施周围居民承担,邻避设施所产生的收益却由全社会享有,这种风险收益的不对等导致设施附近的居民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进而导致邻避冲突。因此,要采取多种补偿方式相结合的方案,对邻避设施附近居民进行补偿。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经济补偿,兴建邻避设施难免会给当地居民带来房地产贬值、生活不便等诸多问题,适度的经济补偿有助于化解居民的负面情绪。但是,补偿策略不应局限于经济层面的补偿。邻避设施选址地大多为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政府应以此为契机,以邻避设施为基础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为附近居民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更为便利的公共设施、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当地居民切实感受到邻避设施带来的福祉。通过这种方式,地方政府能进一步提升当地居民的获得感与认同感,减少由于风险收益的不对等所带来的当地居民的反感,化解居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5.提升沟通水平,提高政府信誉

由于地方政府和居民存在信息方面不对称,地方政府与经营企业就邻避设施的回避和遮遮掩掩的态度以及环评报告的不透明,导致了当地居民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不信任。这种信任危机带来了严重后果:当地居民已经对政府失去了信任,即使地方政府向民众解释邻避设施的安全性和环保性,企业向民众保证一定达到环保标准,也都无济于事。(31)崔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邻避抗争:公民在区域治理中的集体行动与社会学习》,《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3期。因此地方政府提高治理能力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政府公信力,通过信息公开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打造言出必行、人民信任的政府,同时积极提升与民众沟通的水平。在沟通过程中,同理心是极为重要的,地方政府不应一味强调这个项目能够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而应落到实处,降低民众对于高风险邻避设施的风险预期。对于开放性和诚恳态度、关切和谨慎以及知识和专家意见的感知是决定信任程度的关键要素(32)R.G. Peters, V.T. Covello & D.B.Mccollum,“The Determinants of Trust and Credibility in Environmental Risk Communication:An Empirical Study”,Risk Analysis,17(1997):43—54.。只有能够感受到政府真诚的外在态度,当地居民才会逐渐对政府产生信任。地方政府应当为民着想,积极主动地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保持信息的开放公开而不是一味地隐瞒欺骗。同时请专家为居民进行答疑解惑,构建邻避设施运营的全方位监管机制,定期将关键污染物指标等数据对居民进行公开,这样才能够使得当地居民信任政府,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6.解决民众需求,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是一个强组织、弱机制的社会结构,科层制联动有序,官员绩效考核中的“一票否决”制使得原有的强组织结构更加强大。而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基层功能弱体化,基层自治组织无法应对突发事件。由于“强组织”政府官员责任重大,若事态扩大会被直接罢免,因此很多政府官员在面对邻避冲突时,第一时间选择的方式是迅速出警。这样的应对策略会进一步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进而容易爆发暴力行动,与政府维稳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在发生邻避冲突时,地方政府秉持服务于民的原则至关重要,在邻避冲突的过程中应该充当沟通、调解而不是压迫的角色,专注于解决民众问题,尽量满足民众诉求,建立“服务型”政府。同时还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非政府组织能够分担政府的部分职能、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在部分邻避冲突事件中,非政府组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发生邻避冲突时,政府应积极与非政府组织进行沟通,使其作为调节者化解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促进民众的认知转变,有效化解邻避冲突。

猜你喜欢
冲突设施居民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环球时报(2022-04-16)2022-04-16 14:38:15
民生设施非“摆设”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2-01-12 06:10:18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石器时代的居民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中国公路(2017年5期)2017-06-01 12:10:10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你睡得香吗?
民生周刊(2014年7期)2014-03-28 01:30:54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