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薇,周晶晶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颇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预测,到21 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 亿,老龄化水平也将推进到30%以上。但放眼中国市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推进,监管科技、网上银行等一系列数字金融服务都孕育而生。
同样,国务院所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明确部署“十四五”期间,中国数字经济的重点任务就是要全方位推动数字产业化的发展。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互联网和数字化金融被广泛应用。 在这双重浪潮的作用下,越来越多老年群体与网络已形成“挂钩”。 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红利也使得中国另一部分老年群体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 因此,本文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通过密切关注数字化时代我国老年群体的生活处境,进而努力寻找到科技进步与老龄化社会共振的平衡点,以此尽可能地减少老年群体所遇到的各种障碍,为他们提供一个便捷、温暖的社会环境。
下文的研究架构如下:第二部分为所引文献的相关综述,第三部分主要阐述我国数字化金融与老龄化社会的基本情况,第四部分为基于数字化金融发展的背景下,老龄化社会所遭遇到的难题的调查分析,最后阐述化解老年群体所遇数字难题的有效对策。
自2000 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至今的20 多年里,中国学者对引发中国老年群体“数字围城”的难题进行了多维度探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入分析诱发中国老年群体遭遇“数字围城”的影响或决定因子;二是针对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难题提出了相关化解对策。
马丽华等从老年群体的学习能力的视角切入,通过实证研究认为老年群体的网络学习能力在性别、年龄、最终学历上都存在差异。
董明媛和张琳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老年群体使用互联网的决定因子。 其实验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和心理机制无必然关系,心理机制与老年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也无必然关系;但社会网络及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率表现为正相关;互联网操作的复杂性与老年群体是否使用互联网、老年群体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与互联网操作的难易程度之间均表现为负相关。
丁志宏和张现苓根据2018 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以中国城镇老年群体上网状况为实验样本展开分析。 结果表明:老年群体家庭中智能产品的数量与他们对互联网的感知易用性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马琪等通过访谈实证研究认为,致使中国老年群体陷入“数字迷宫”的具体原因是他们存在接触、学习及使用难题。
郑志刚和陆杰华从社交系统的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认为可通过现有的网络化服务,开发一个面向老年人的社会化网络服务平台。通过基本的网络服务,老年群体可以分享生活、教学相长、乐自由我、实现梦想。
丁楠和黄婧以聚焦政府等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方式,认为相关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可实施“四位一体”数字金融服务适老化的改进模式:以宣传培训为前提,以优化服务为核心,以加强监管为保障,以基础服务为必要条件。 进而保证中国的老年群体均可以享受到数据时代的红利。
余建荣和黄小林从产品情感化设计的角度入手,认为在数字化时代,产品的设计不应过分强调功能和科技的“高大上”,而应考虑老年人的体验感,追求产品的人性化和产品本身的情感回归。
周安琪从叙述故事的视角切入,认为数字化时代,家庭方面应改变当前社会交往模式,增大与老年群体面对面交流的频率;企业方面应针对老年群体推出更多操作便捷的界面模式,为他们提供可一键操作、文本输入提示等多种无障碍功能综合的智能产品;社会方面应进行“补课性的教育”,让中国广大社会群体都树立起“长者优先”的意识。
当前,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本文选用傅昌銮、王玉龙两位学者的观点,即根据数字化金融的四大特征,来展开阐述中国数字化金融的现状。
1. 中国数字化金融具有明显的经济特征
相比传统金融,当前中国数字化金融的经济特征表现为普惠性、市场化、长尾性和规模性四个方面。 故无论是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小微企业的“复工贷”项目还是杭州银行所推出的“e 智汇”统一支付平台2.0 的项目抑或是承建和运营了大部分母婴行业一线品牌商的数字化交易平台,都是我国数字化金融发展道路上最真实的写照。
2. 中国数字化金融具有明显的技术特征
当前,数字化金融的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数字化和智能化两个方面。 故无论是微信支付、支付宝,还是各大基金、证券的App,也都是中国数字化金融技术进步最直接的表现。
3. 中国数字化金融具有明显的兼容特征
新时期,中国数字金融的兼容性主要表现为其信息技术与各大产业形成了相互交融的关系,即各大产业通过“数实融合”的方式,可护航“数字经济”的稳步增长。
4. 中国数字化金融具有明显的监管特征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以科技驱动创新已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代名词。显然,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面对交易的毫秒之速,面对风险的指数级扩散,传统的金融监管规则早已不能完全覆盖金融技术新主体、新数据、新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风险。 因此,中国数字化金融具有明显的监管特征。
根据图1 的国家统计局«政府信息公开»数据,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之前期已呈现出缓慢趋势,但我国老龄化程度仍在进一步加深。 截至2021年末,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0.34‰,而全国人口数却上涨到141260 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测,全国人口的18.9%都是60 岁以上的老年人。 因此破解由人口老龄化所会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和民生问题已是刻不容缓。
图1 2011~2021 年全国人口数及自然增长率
本研究遵循问卷设计的相关性原则、完整性原则、互斥性原则及可能性原则四大原则,通过切合实际的自我“代入思维”,进而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设计问卷。 通过采用小规模的随机抽样和小范围的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00 份,收回有效问卷200 份。 旨在较为全面充分地了解大数据时代老年群体的“数字壁垒”,从而对中国数据化和老龄化相互“碰撞”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设计好调查问卷后组内成员通过询问指导老师和开展必要的预调研以检测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对不足之处加以完善。 最后通过问卷星平台线上发布问卷,并在线下向江苏省部分市民发放一部分纸质问卷。 本次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有年龄、性别、职业。 (见表1)
表1 “数字鸿沟”问题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续表
在本次数字化金融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调查问卷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受访者的年龄和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随着各类数字化应用加速推广和普及,各行各业的老年群体都在关注着这场由代际数字鸿沟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
结合前述内容,我们发现“代际数字鸿沟”问题在我国越发严重,许多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逐渐被边缘化,形成了事实上的数字排斥、数字歧视和数字阻隔,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也导致他们的社会参与权重下降。 故本次研究以信息时代最初产物——智能手机为核心点,向受访者提出一系列相关的发散性问题。
1. 老年群体数字化设备及服务使用情况
通过对所收集到的老年群体的数字化设备使用情况(见图2)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年群体作为曾经为国家建设奉献一生的劳动者,其中还有19.67%的老年群体不曾拥有过信息时代最初的产物——智能手机。 同时,还有15.28%的老年群体未曾使用过手机,只依靠20 世纪的通讯产物——固定电话进行日常交流。 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令人痛心的,因为这部分老年人未曾较好地享受到数字时代所带来的红利,是被社会大部分群体边缘化的群体。
图2 老年群体使用数字化设备情况
对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体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图 3 所示的相关数据。 尽管有80.33%的老年群体使用智能手机,但真正通过智能手机使用微信、看新闻和娱乐的群体占比其实都未超过60%。 而日常使用现金进行支付的群体比重仍高达65.28%。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老年群体对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并没有清晰的认知,日常也更依赖于传统的支付交易方式。
图3 老年群体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多选题)
2. 老年群体遭遇到的“数字鸿沟”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数字化信息技术已融入中国绝大部分群体的日常生活中。 故本次研究也聚焦了中国老年群体在数字化时代可能遭遇到“围城”和壁垒的场所。
问卷数据显示,中国老年群体在以银行为代表的各大金融机构和以医院为代表的各种社会公共场所所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其实都是我们当今社会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
通过图4 我们发现,当问及老年群体一般如何办理银行业务时,只有20.83%的老年群体知道如何使用相关银行推出的 App 进行业务办理。 而54.17%和52.78%的老年群体只会使用ATM 机和通过柜台进行业务办理。 当问及在医疗方面他们会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挂号、缴费等一系列流程时,只有23.61%的老年群体知道如何使用自助机器进行相关流程,而有34.72%的老年群体仍旧选择传统的方式——人工挂号缴费。
图4 老年群体遭遇“数字壁垒”的情况
结合前述内容,我们知道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的转型,人工办理通道的数量呈下降趋势。而此番操作原本的目的是提高办理业务的效率,但面临一半以上老年群体因为不会使用这些数字化的产品,而最终只能去人工窗口排队的情况,我们不禁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当前,各大金融机构以及各种公共场所是否已经违背了其数字化转型的初衷?
3. 关于“代际数字鸿沟”问题,老龄群体的现状和看法
针对前述一系列的问题,在本次研究末,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即倾听老年群体的心声。
部分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化鸿沟”难题及相关建议如表2 所示,我们发现,真正享受到科技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红利的老年群体占较小比重。 绝大部分老年群体担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自己所掌握的网络操作技术不够娴熟而导致自己上当受骗;也抗拒各类App 以及网络平台界面繁琐的操作;更不喜各种恶意软件的推广以及各种捆绑营销的手段。
表2 关于“数字鸿沟”难题,老龄群体的不同现状及相关建议
续表
由表2 可见,部分老年群体认为政府及各类社会机构应多关注老年群体,在他们使用数字化产品时应提供相关技术性的服务帮助;认为应该在开发产品时就尽可能把老年群体也考虑在内,且只有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来实现科技的创新,才能找到两者共振的平衡点;认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应“等一等”老年群体,要给予他们一定的缓冲时间来学习适应这个新时代;认为快速适应数字技术的发展,家人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前期的问卷调查,结合中国部分老年群体对“数字壁垒”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关于如何化解中国老龄化社会“数字鸿沟”难题,我们提出了如下四条对策:
相比于通过减缓数字化技术的创新速度来达到与老龄化共振的平衡点,本文认为打造一个专属于老龄化群体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专属老龄化的智能产品或许是未来各行各业发展的“航标”。
我国虽然老年人口众多,但其实真正适合老年人群的智能化产品却并不多。 可以说,这个领域在中国市场上还存在很大一片空白区域。 倘若市场上存在一系列从老年人角度出发而设计的情感化的智能产品,相信不仅数字鸿沟难题将会大大减少,企业或各大金融机构也会因为将老龄化群体作为目标客户而产生新一轮的规模效应。
其实自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以来,电信网络诈骗问题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当中。 且随着数字化金融等一系列高端信息技术问世,网络诈骗的识别难度也越来越大。 通过前述研究调查,我们也可以发现,当今社会之所以会诱发“数字鸿沟”难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老年群体担心自己被蒙骗。
因此,本文认为一方面广大老年群体应尽可能利用好相关资源,学习相关的网络知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政府等相关部门应严厉打击网络诈骗行为,以正社会风气。
家庭对大部分老年群体而言,无疑是情感寄托的港湾。 因此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力发挥家庭的代际支持作用,对老年群体积极融入数字化时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年群体应积极发挥自身的看家本领,耐心、细心、用心地帮助自己身边的老人,让他们在感受到亲情温暖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数字化时代馈赠给他们的快乐和舒适。
在前述的研究调查中,我们得知有近16%的老年群体不使用手机,他们日常的通信交流只依靠固定电话。 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老年群体日常的交易支付依赖于传统的现金交易。 诚然,数字化金融是时代的产物,但老年群体作为时代发展的主力军之一,他们有说“不”的权利。 所以,无论是衣食住行哪个方面,社会都不能剥夺老年群体自我选择的机会,而使他们陷入被迫融入的僵局。 因此,在数字化与老龄化相互交融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应适当保留非数字化的渠道,尊重老年群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