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 谢建武 田亚南 赵乃森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企业也必须适应时代进步,对用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对企业调研中发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技能,人文素质的需求已逐渐与技术技能相持平。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面对校企合作中的学生管理问题,企业合作深度问题,以及学生步入岗位前的认知、责任、态度等,需要从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提速技能人才教育改革着手,在人文职业道德培养、实习管理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多元化的教育培养模式上深入改进。并通过建立毕业生发展跟踪体系,发觉并及时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现阶段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已逐渐在我国职业素质教育整体改革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还承接着培养社会技术技能和企业认可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潜力复合型人才的重任。职业素质教育是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其重要地位越来越明显。在高等职业教育下,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指作为即将成为职业人所应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并且对本职业所关联的活动起关键性作用,而非技能性的,也存在于学生内在的品质和能力。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技能考核、职业实践等活动逐渐培养而成。
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说,除要求学生具有技能知识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这也是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学生的主要方面。但传统的素质教育因其对自身职业教育特色的认识缺乏,长期使用着普通本科院校的素质教育体系,并没有其所应有的职业性特色,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企业的人才需要,而且整体的培养计划和教育方式比较陈旧。现如今,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对人才的职业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但目前的情况是停留于原有水平,无法满足企业需要。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使命是通过合理地人才培养方案,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其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认识其将从事的职业领域,了解自己的职业,积极参加实习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养,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笔者以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为例,对近三年合作的近100家企业开展了用人满意度调查。调查目标主要围绕提升校园招聘会等学校提供给用人单位的招聘服务质量和后期培养中不断加强对毕业生自身的能力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持续提升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度。调查内容包括:企业聘用学校毕业生的理由、聘用学校毕业生的途径、对学校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继续招聘学校毕业生的意愿、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需求程度及满意程度、对毕业生个人素质的需求程度及满意程度、对毕业生知识水平的需求程度及满意程度、与学校有过校企合作的比例、对学校就业工作展开的满意度、希望学校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
1.校企合作深广度有待加强。通过用人满意度调查研究,虽然学院在校企合作,企业间联系和行业间走访上的努力在一定层面上得到了发展,取得了成效,但整体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深入,目前校企合作还仅仅停留于与企业建立单纯的框架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这一浅层位置,并没有深入地、横向地、有规模地展开,也没有完全体现出校企合作在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毕业就业上的作用。
2.校企合作所面临的的挑战。从调查结果研究来分析整体情况,学院的校企合作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通过调研,可以明显看到企业已经意识到与校园合作对其本身的意义和重要性,由于目前的政策和已存在的平台还无法得到满足。一是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上仍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企业在面对学生实习安全风险上望而却步,所担负的成本无法得到有效地弥补。二是学生实习安全缺乏有效地保障措施,学校在指导和管理工作上还存在不足。虽然学校在学生实习管理上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学生在企业的生活、安全、工作、人际交往、待遇及培养后的成本等因素,都影响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的积极性。实习学生不是企业正式员工,企业无法享受用人政策的支持,所以对学生的安全和管理上不愿承担过多责任,对于监管难度大,风险高的实习工作,往往希望学校承担更多的风险。三是现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极大冲击,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3.重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反馈的新问题。虽然在调查中,企业对于学校实习生的满意程度比较高,但部分企业也存在对我们学生实习中的表现产生了困惑和忧患:学生们的自身发展方向盲目,专业技能不强、眼高手低等现象表现明显,也让企业为其发展规划和企业定位产生影响。其原因归结以下几方面。①学生过于现实性,注重个人待遇,不去衡量自身能力水平和应得是否符合,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从未考虑自己应该为企业带来什么,更多的是考虑企业能给自己什么。②存在过高的期望,对所在的企业没有正确认识了解,看中企业的工作环境、忽略工作强度、关注工作待遇,当其真正面对工作岗位时,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产生的落差,使其难以接受,于是采取离职或罢工等手段,甚至有的学生还返回学校并要求学校为其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同时还幻想后面会有更好地工作。③制度约束力不够。因为没有任何制度和措施来约束学生的随意行为,所以纵容了学生这一系列的想法和做法。④对专业没兴趣。许多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并没有切身实际考虑自己的想法,更多是听取身边人的劝说,对专业的选择存在其家长的意愿,包括这个行业的收入情况、专业的学费多少等,而非发自学生内心兴趣。⑤学生的年龄还无法做到拥有自制力和责任心,还不能为自己的岗位付出热情。
1.完善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①由职业教集团牵头,整合优质紧密型校企合作企业,完善合作企业准入标准,通过课程制定、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对合作企业参与度进行等级划分,优先选择参与度较高的合作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参照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标准” 政策文件和学校制定的校企合作制度,引导优质合作企业成为学院长期“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合作单位并纳入储备库;让企业享受国家政策红利,让合作企业有位、有利,使企业更加积极主动投身职业教育,起到引领示范作用。②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形态,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制定《校企合作企业评定管理办法》,建设与修订了《校企合作理事会项目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合作企业优秀教师考核评定制度》《校企合作贡献度评定标准和管理办法》等,完善校企合作企业进退机制和校企合作奖励机制,构建校企合作成本分析机制,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③建立完善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理事会并下设二级分院理事会、联合行业构建行业指导委员会、设立相关专业委员会、成立课程委员会等形成良好的组织体系及运行管理机制,拓宽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计划制订和教学过程的渠道,确保合作企业全方位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最终实现企业的用人标准与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对接。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地方政府的职能优势,通过对法律法规的正确解读,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尽的义务,主动与相关专业行业对接,推进校企共同进行职业教育;在政策激励下,学校主动配合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平台,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通过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将政行企校有机的联合来,明确各方在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创造行业技能优势,解决人才培养问题,为学生管理和学生安全提供了保障。
2.提速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①要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职业教育培养下的毕业生是否可以胜任其工作的岗位,不仅取决于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技术水平上不可满足企业要求,可以继续培养学习,但对工作缺乏责任心,不能吃苦,没有钻研精神则是致命缺陷。当今的行业发展飞速迅猛,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商品的质量转向商品的服务,需求已经不满足于产品,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良好的购物体验和售后服务已经成为主流,这就需要学生在拥有知识技能的前提下,还要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②要把顶岗实习落实到位。顶岗实习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过渡期,但目前来看,顶岗实习已经成为企业解决用人问题的主要手段,这就使得实践教学和实习管理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因此,学校和企业要重视学生实习管理工作,通过与企业建立沟通渠道,相互设立驻校驻厂教师,与企业共同落实实习管理制度,并将学生实习期间的校企双方考核成绩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将影响学生获得毕业证书。③加强师资建设,培养有职业特点特色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师育人是教师的本质工作,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职业教育要侧重企业文化的引入。校企合作下,校企不仅在技术技能上进行培养,也要培养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这就给教师提高了要求。加强教师在企业层面能力的培养,制定并落实教师定期下企业制度,也是校企合作重要环节。教师不了解企业,就会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上出现空白,所以教师应到企业去学习,调研,参与企业活动或顶岗,亲身体验企业文化,不仅仅停留在技术技能层面。④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前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职业教育不能一味重视技术技能,在文化素质素养方面应占有相当的比例。三年的职业教育很短暂,学生刚进入校园还充满新鲜和好奇,正值青春,对自己的未来还只是美好的理想。但现如今的社会发展迅速,已不能有太多的时间去幻想美好为来。调研中企业反映较多的是学生职业态度和综合能力,对美好未来存在幻想。学生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是提升学生职业态度和综合能力的主要手段,流于形式的职业道德培养出现一定的偏差,做好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是让学生认清自己,客观的面对未来重要课程。⑤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创人才培养新模式。校企合作首先要考虑企业提供的岗位与专业对口程度,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避免专业对口的单一度,扩大专业技能应用广度。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交流,分析岗位职能,了解岗位素质要求,按照岗位分工和任务,调整课程设置,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以企业生产任务来引领课程内容为主体的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业技能培养真正落到实处。⑥发挥教育特色,构建个性化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合作、自主工作、乐于助人,愿意为企业为社会考虑的多方位人才,需要采取多方位的教育培养模式,要培养能够从容面对变化多端社会的能力,不断获得新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就要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开设选修课程,专业第二课堂等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和综合能力。学校可通过社区慈善机构做义工、志愿者的机会,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和责任心等综合能力,为以后进入岗位工作做好准备。
3.建立毕业生发展跟踪体系。①
追踪毕业生就业质量。一是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情况进行分析,明确毕业生供给、劳动力市场需求、毕业生个人选择这三者之间的匹配程度,是培养目标达成度在供求数量上的反映,可用于招生宣传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举证。二是通过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方向与所学专业是否相关、月收入水平、就业满意度和适应性、就业稳定性,分析毕业生就业初期的就业质量,可用于招生宣传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举证。
②监测毕业生的社会服务贡献度。一是区域贡献度:绝大多数高校将对本地区的人才输送作为基本定位,由此本项目对短期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比例、在本地就业服务的行业进行分析,协助高校对学校的地区贡献情况进行举证。二是毕业生毕业短期从事的工作方向已较为稳定,职业行业的分布是否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一致,可以检验专业在行业职业定位上的精准程度,为专业定位调整提供依据。
③监测毕业生能力达成情况。一是通用能力达成:通过了解毕业生工作中所需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以及自身掌握的能力水平,分析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达成情况,可用于反映应届毕业生对其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以及高校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二是特色专业能力达成:分析工程、商科、师范、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为高校教学改革以及专业认证等工作提供有效举证,并帮助高校了解工作岗位对能力的需求程度,为培养方案修订提供数据依据。三是职业资格证书:通过了解毕业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了解1+X证书制度实施效果,可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举证。
④毕业生培养过程反馈。一是教学效果反馈:了解毕业生对教学的整体满意度,并对教师的调动能力和启发性学习能力、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和培养效果进行评价,获取对高校培养过程的反馈信息,可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举证。二是实践教学分析:通过对实习实践效果、校内及校外实习实践环节进行评价,获取毕业生对高校实践培养过程的反馈信息,为实践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三是增值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的重点在于监测和评价学校对学生进步幅度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各项能力水平和素养的增值情况,反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素养增值所带来的贡献,并反馈学生在校教育经历对这些增值的影响程度。
通过研究发现,学生职业素质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企业用人满意度的高低。职业院校可从能力知识培养和招聘服务质量上不断提升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度。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满意度提升,有助于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理论体系框架搭建。在经济飞速发展中,对于校企合作满意度的及时了解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提高校企合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