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 王士鸣
自2019年末,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对中国和世界的产生了持续而深远影响,一方面疫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另一方面这场疫情也给人们带了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的变革。疫情尚未结束,这种改变还在延续。特别是国外,由于控制措施失当,疫情肆虐至今,大部分企业受到了极严重冲击,餐厅倒闭,商店关门,公司破产,写字楼闲置。在国外的中资企业中,国企央企的子分支机构相对规模较大,资源相对充足,而民营和私营企业的规模较小,相对艰难。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让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好地配合经营发展?财务管理又该如何转型,既能完成财务管理的合规要求,又能支撑企业的发展?
疫情下生存的企业,普遍受到疫情管控措施的影响,特别是中资企业,防疫要求较高,因此在疫情初期和高峰期,居家办公也成为了企业防疫的必要措施。企业内部沟通的效率肯定低于现场办公,企业的反应也会相对“迟钝”,为避免“小病不医成大患”在此期间,有几件财务工作是首先要解决和保证。
1.防疫资金的支付要快速,同时也要保证资金支付合规。疫情面前,安全问题,特别是驻外员工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境外的防疫用品同样紧俏,购买防疫物资,在境外同样要“抢资源”,面临着时间急,付款急,金额变动快等问题。采用正常的报销流程可能很难满足,因此要综合考虑选取可靠的采购人员,在注意防护的情况下,小额采购可以灵活使用备用金,较大金额应及时取得审批,但审批方式可以相对灵活,这就需要各方提前协商出一套特殊的高效而又符合当地实际的流程来。面对疫情这一特殊情况,拘泥固守原先的支付审批流程,可能很难满足时效性的要求。因此,企业可以采用“小型工作群”的方式,将相关审批人员集中到一个群里,采购人员将相关要素在群内集中报告,征得相应层级的审批人员的同意,相应流程后补。但这要注意,如果未严格按照企业制度执行而采取灵活的方式,财务人员应及时督促采购人员尽快完成合规的审批流程,避免混乱或单据遗失。
2.做好员工工资的发放工作,按时发放工资是保障人心稳定的基础。当今网络发达,信息交流快,国内疫情得到了快速控制,而自身面对的情况却日益严峻,驻外员工人心不稳、惶恐焦虑也是非常正常的。人心稳定与否也决定着公司能否平稳渡过疫情。驻外员工为了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抛家舍业,但受疫情影响他们无法按期休假回国探望亲人,面对着国内的受控形势,而身处疫情之中的他们内心的焦虑可想而知。员工们靠着他们的工资收入支撑着国内家庭的生活,如果工资延付或者停付,可能他们就无法支付房贷、无法支付子女教育费用等,雪上加霜之下,或可能引发群体事件,更不利于企业的稳定,此类现象在国外的中资企业时有发生,甚至发生暴力事件,企业的业务和项目也因此停摆,分崩离析。因此,这时候就更要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财务部门一定要做好工资的发放,及时、准时、按时,让员工们在境外工作也能够安心。如果真的因为资金问题导致工资不能按时发放,需要延发或者暂停发放,财务部门一定要及时尽早报告企业管理层,企业应与员工协商,或采取轮岗轮休的方式,或采取后期补偿的方式,一定要征得员工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在境外,要避免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3.做好资金计划,保证公司经营所需资金,避免在疫情期间出现其他经营问题。现金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现金为王”在疫情期间尤为明显。防疫用品的购置,员工工资的发放,企业的经营等,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证。对于国企的分支机构,国内大多能够提供资金支持,如果境外企业出现周转性困难,国内总部肯定会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为其提供流动性支持;而对于民营企业,国内支撑力度可能相对有限,而且因为国内防控措施的缘故,部分行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可能没有余力支撑境外子分支机构。但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的分支机构,等、靠不是办法,自救才有希望,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就尤为重要。因此财务部门要持续跟踪分析企业的资金状况,做好资金计划,分析企业的资金收支,做好短、中、长期的滚动资金计划,通过各类措施保障资金充足,加强资金调度,好钢用在刀刃上,重点支出重点保障,资金支出重点分明。资金计划的执行和监督同样重要,要尽量做到刚性执行。
境外疫情的持续扩散和蔓延,导致经济形势愈加严峻,社会环境愈加复杂,不确定性愈加增加,疫情下的高压成为了境外经营环境的“新常态”,财务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和资源配置的基础,必须转变原有思路,适应多变的环境,满足全新的需求。
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健全而稳健的会计信息支撑体系对公司的稳定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状态下更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要继续做到核算准确、真实完整、“日清月结”,特别是防疫相关的会计核算工作,包括防疫用品相关支出、与疫情相关的公益性捐赠和政府补贴的账务处理等。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才能够为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才能为企业管理层提供足够的决策依据。同时,企业要加强制度流程建设和内部审计,从制度层面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从内审层面复核会计工作合规与否。制度建设提供了指引和保障,内部审计供了监督和评价,两个层面都是为了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会计基础工作能否为企业管理提供足够支撑,不仅要靠核算人员尽职尽责工作,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2.压缩无关投资支出。境外疫情下的境外中小企业应将生存放在第一位,首要任务变成了要不遗余力地生存下来,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谈到后续的经营,否则现阶段再多的投资也不能在未来转化为经济资源。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已经面临生存危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生存问题,可以先压缩对内和对外投资以保全自身,暂时搁置大额的再生产投资,而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主营业务或者盈利前景好的业务上,维持企业在现有规模的生产经营,不盲目进行扩张。境外企业在疫情常态化期间,业务本身就受到影响,这时候更是要苦练“内功”,做好管理提升。财务部门要梳理好企业资金等财务资源,配合相关业务部门利用好现有资源,给出合理建议,要控制固定资产的建造和购入,先满足基本的产能需求,再考虑扩大生产规模,甚至可以将企业闲置的资产出售以换取现金,待企业熬过危机之后,再谋求东山再起。
3.做好费用压降管理。由于国外疫情防控措施的失当,境外企业的收入持续受到负面影响,但费用没有随之降低反而可能会增加。原有的员工薪酬、租金、利息费用等固定成本,存货积压导致的损失、合同违约导致的损失、防疫物资采购等增量成本,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财务压力。企业应当考虑通过内部调整与外部协商适当降低固定成本,降低经营风险。财务部门应该配合其他部门做好数据分析与谈判保障工作,包括缩减规模,减少不必要的固定成本;协商调减或降低房租;谈判降低合同违约损失等。当然节流不意味着一味减少开支,财务部门应该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对企业的各个业务板块、各个项目的损益现状进行分析,配合相关部门对每一项支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判断,旨在提高毛利率,降低百元收入管理费,最终给出合适的财务资源分配建议,并呈报管理层决策。企业应该树立具有适应性的成本效益观,重视成本核算与监督,以成本效益配比为目标,提高成本费用产出率。
4.利用政府优惠政策。各国政府为了应对疫情危机,帮助恢复社会经济,出台了各类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针对企业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包括降低基准利率、各级财政补贴、企业费用补偿、税费减免优惠、复工复产政策等。财务人员应配公司管理层和相关部门,积极关注,及时研究,充分掌握相应政策,做好对接工作,包括财税部门、社会福利保障部门和银行等,积极向主管机构反馈企业的各种困难,争取有利条件,争取各级财政补贴,争取减免税费或延期支付利息,为企业减支降负。
5.寻找外部资金来源。疫情期间的境外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很可能要面临现金流枯竭的状况,而其资金来源途径相对局限,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疫情期间,市场情绪不高,针对中小企业的权益类投资肯定会受到波及,因此对于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一方面是自身主业带来的资金流入,另一方面是银行等外部机构的债权性融资。这时候企业如果能加快项目资金回流,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无异于给自己打了一剂“强心针”。因此,财务人员要做好应收账款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及时把相关问题反馈给管理层,同样,管理层也要提高重视,设置专人专岗,强化与客户的沟通,主动与客户的结算进度相协调,催促款项回收。另外,财务部门应该充分了解当地的金融市场和融资条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积极争取传统信贷融资;也可以利用现今流行的供应链金融,将企业的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转化为现金。
1.信息化实践。从最初的手工记账到现在的会计电算化和财务共享,再到未来可能的人工智能,这些变化体现着财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疫情的长期存在使环境变化愈加迅速,中小企业对稳健而高效的财务管理系统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物理距离也因为管制而拉大,信息技术创造的无接触模式为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管理信息化、数字化也必将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因此,逐步建立和完善与自身管理和业务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集团下属的境外分子公司可能已经具备了网络报账或财务共享的基础,而大部分民营企业则因为受限自身条件,可能还停留在会计电算化上。因此,各企业要根据自身禀赋条件,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选择推进财务信息化的方式。总体来说就是,根据自身财务管理实际情况,灵活而又多元地引入信息化技术,建立财务信息化体系,并在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实现有效的对接,注重信息共享、内部沟通与内部管理,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建立统一规范的财务业务标准,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除了要采用合适的手段,引入恰当的信息化软件和系统外,还应该做到其他辅助工作。一是制度建立,强化内控,规范完善的制度是规范合规业务的基础,企业必须要建立与信息化财务体系相适应的制度,并予以落实;二是安全维护,做好风控,境外环境错综复杂,针对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应该进行必要定期的安全更新和维护,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与高效;三是人才培养,提高认识,主要是从具体业务人员到企业管理层,都要提升自身的认识、理念和思维,学习相关知识,为正确操作系统和规范业务流程作出努力。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疫情期间的权宜之计,还是之后财务管理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要塑造管理者重视,执行者配合的氛围,协作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在疫情伊始,各类企业按照管制措施要求,在家利用聊天软件、邮件、视频会议系统和OA系统进行远程办公,已经是企业工作信息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财务信息化建设进度不同的企业,其操作空间也不同。首先,对于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的企业,例如在资金支付合规上,可以通过线下企业内部聊天软件完成事权审批,然后通过企业内部邮件系统发送给财务部申请付款,财务部完成财权审批后使用网银进行支付。其次,对于实现电算化或者网报的企业,可以通过网报完成从事权到财权的审批工作,并通过电子影像系统录入凭证影像,使各个环节的审批人都能远程看到完整的业务资料影像,方便了档案管理,实现业务凭证的电子化查询,降低了实物交接中的风险,也提高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的效率。再其次,对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阶段目标是,利用大数据、银企互联、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等新技术,推进作业自动化,使用智能软件完成原本由人工执行的重复性、规范化工作,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数字化、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是财务管理发展的趋势。因此,还停留在线下工作的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认识到信息共享、数字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加速数字化转型,因为这不仅是在拯救自身,还是在紧跟时代。
2.管理会计融合。境外中小企业的规模决定了其更注重传统的财务会计,但这已不足以应对疫情带来的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这时更需要管理会计进行补位。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反映的是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意图,对企业未来可能的状况作出合适分析和判断,发现企业预期可能出现的风险,或为企业管理层提供解决方案等。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企业财务的管理职能,相对来说更具有灵活性,包括其分析方法也更加灵活,本量利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因素替代法、相对比率法等,这些分析方法使管理会计能够积极从指标设定、全面预算和业绩评价等多个角度为企业经营提供策略支持。因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要组成一个连续的系统,财会是基础,管会是运用,其现实指导性能更好地应对疫情的“新常态”。
3.人员能力培养。境外长期持续的疫情,企业的业务萎缩,无形之中给了财务人员部分空余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时间进行人员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而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也能够反哺企业,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保驾护航,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疫情下不确定的环境更需要人员在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的提升,立足人才培养,通过定期组织和开展线上的专业财务技能培训,能够切实提高企业的危机保障与处理能力。企业的目标是盈利,因此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不能盲目地选择培训内容,培训不仅要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还要旨在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以期切实能够给企业带来回报。
境外疫情的复杂性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部分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这也是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考验。相关工作千头万绪,这就需要中小企业深入分析现有企业和财务管理的困境,结合自身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关注企业燃眉之急,做好财务基础工作,与时俱进求变求新,从而有效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