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现状和改进方法分析

2022-09-05 03:41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桦川路幼儿园
华夏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幼儿思维教师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桦川路幼儿园 于 波

一、幼儿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现状

在新课改背景下,虽然幼儿园不断尝试变革和改进集体教学,但是在各类集体教学评比中,仍然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其中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以下四种问题。

(一)提问较为集中

为了更好地与幼儿沟通,加深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教师会设计很多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与幼儿互动。但在实践中发现,不少教师在提问的时候,经常会集中在一个故事或一个常识上,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缺乏延展性。

比如:在幼儿园小班教授《白天与黑夜》这首儿歌前,教师会向幼儿提问:“白天和夜晚我们都可以干什么”。因为白天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因此教师会逐渐将问题偏向白天,对于夜晚提问非常少,使得整堂课中更偏重于白天。在提问过程中,很多问题的设计并不合理,使得幼儿无法理解和跟随教师的思维和节奏,教师以为幼儿理解了,但实际上幼儿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从而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幼儿不敢回答,影响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问题形式单一

在幼儿园集中教学中,教师在提问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问题单一或者是提问模式单一这两种情况。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在对幼儿提问过程中,经常会提问一些客观判断的问题,比如:“这是蝴蝶,对不对?”“小松鼠这样做对不对?”这类问题的开放程度不够,无法激发幼儿思考。很多幼儿都喜欢想象和思考,容易脱离本来的问题,这样一来,一些教师如果准备不足,就很难把握课堂主题。

比如:在“帮小老鼠找家”活动中,教师通过讲故事和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在讲故事过程中,每个故事阶段都会提出“这是谁的家”“小老鼠看到了什么”等问题。一旦教师提出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幼儿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但有时候也会出现失控的局面,幼儿会开始出现注意力涣散、东张西望等情况。为此很多教师会提出这种单一的是非题与幼儿互动。但是这种提问方式很难启发幼儿的思维,阻碍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这种问题提出来以后,看似大家都在课堂中异口同声地回答,实际上很多内容幼儿不是非常理解,这样会给教师一种假象,认为幼儿好像都懂了,长此以往会给幼儿的学习和心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提问忽视幼儿主体

教师在设计问题过程中,也经常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从幼儿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出发,在与幼儿对话过程中使用一些成人化的用语。比如在“千变万化的云”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天空中徘徊的云变成了什么形状?”这使得很多幼儿都不理解问题中“徘徊”一词,从而不理解教师的提问。在幼儿园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经常使用一些口头语或是习惯性用语,超出了幼儿的理解范围,造成幼儿对问题的理解不足。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提出问题的时机不对,或者问题准备不足而临时生成一些问题,就会使得这些问题缺乏计划性,较为随意,降低课堂整体教学的逻辑性,不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

(四)问题回应没有做好有效指导

在“晴天好还是雨天好”的辩论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了解辩论的概念和内涵,从而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幼儿通过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来回答问题,但是在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并没有为“辩论”活动下结论,而是就辩论的概念进行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在辩论环节结束的时候很多幼儿没有按照辩论的要求陈述观点、积极发言。之前消耗太多的时间使得辩论时间不足,在课堂中也没有为幼儿留足够的时间,影响了部分幼儿的发挥。在这一案例里,教师没有回应幼儿对未知事物的探讨结果,没有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结论或判断他们的说法是对还是错。此外,教师把时间多用于教学周边的内容,没有准确切入教学,导致提问失去启发作用,影响了课程预设目标的完成。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改进教师提问的策略

(一)创设符合幼儿特征的提问氛围

在课堂以及日常交流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适合的氛围,在进行主题游戏和活动开展过程中,为幼儿布置相应主题的教室氛围,准备好充足的教具。例如:在“春如线”活动中,教师在教室里摆放了许多用线条绘画的作品,幼儿坐在教室里,仿佛置身于“线条春天”的环境中。这样,教师在和幼儿互动时,幼儿就可以放松下来,减少被提问时的压力和紧张感,更好地激发幼儿主动思考的潜能。教师也能在这种相对适宜的环境中开展活动,避免随意、无计划地提问。

(二)有效利用启发式提问策略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以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在提问过程中要斟酌好问题和提问的预期,使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教师还可以模仿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提问,让幼儿在理解时更有代入感,激发幼儿的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

例如:在“敌人”活动中,教师解释“敌人”一词时,并没有直接说出规范的含义,而是让幼儿自己猜测讨论,再纠正他们理解错误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多用幼儿口中对“敌人”理解的语言提问,拉近了幼儿与教师、幼儿与绘本之间的距离。在幼儿难以继续回答时,教师应分析问题,将问题分割成一个个易回答的小问题,启发幼儿慢慢接近答案,而不应把问题完全推向幼儿,完全依赖幼儿的自身经验。如“这个红红的是什么”“什么动物爱吃胡萝卜”“所以小兔是不是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三个问题就是“吃什么食物对眼睛好”的衍生问题。通过回答这样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幼儿可以达到理解抽象问题的程度。

(三)设置开放性提问策略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如果答案只局限于“是”“不是”“对”“不对”,很难促进幼儿的语言发育和思维发育。因此应减少这种选择性的问题,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一些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使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解决问题,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例如:在“白鹤日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白板上画了一条线,问幼儿从这条线能联想到什么,然后在线头处添加一个三角形状,再次问幼儿可以联想到什么。从课堂反应来看,幼儿对这两个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回答踊跃,并且答案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幼儿也通过这样的连贯表达,如“我喜欢吃……,因为……”的句式,锻炼了逻辑思维,习得了含有转折词、承接词等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方式。

(四)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辅助提问

幼儿在面对教师提问的时候,经常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经历来解决问题。因此为了提升师生互动质量,教师在设计问题过程中,应构建好支架,从而使得幼儿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教师在模拟教学“秋虫”活动中,设计了问题“蚂蚁有几只脚”。考虑到幼儿虽然经常看到蚂蚁,但可能不会特意观察它的脚的数量,笔者准备了一个用气球、报纸为主要材料的手工制作的蚂蚁,幼儿可以现场数蚂蚁的脚的数量,以此来回答问题,教具能够辅助幼儿更好地回答问题。不仅仅是教具,图片、视频、音频也是辅助提问的常见工具。例如:在教授交通知识前,教师可以让幼儿先看几张交通标识图,根据图片提问幼儿相关的交通常识;在“春天”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有关春天的视频和音频切入教学。

(五)注重幼儿主体意识进行提问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并非唯一的提问主体,幼儿也可以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教师也不应该忽视对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自发成为提问者,及时分享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疑惑主动提问。幼儿与幼儿之间年龄相仿、思维模式相似,沟通更顺畅,可以形成教师难以营造的讨论情境。这样,提问的幼儿能够增强在教学活动中的存在感,其他幼儿也能通过提问与回答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教师提问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名画失窃记》一课中,作者创设了一条条线索,调动读者在不断发现线索、分析线索、基于证据的逻辑推理中进行思维探究。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

(一)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思维

为了帮助幼儿厘清思维路径,本活动通过设置层层递进、步步惊心的三个环节,搭建出了一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第一环节中通过多媒体制造悬疑,引发幼儿观察质疑:“名画究竟是被谁偷走的?”“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小偷为什么要偷画?”“为什么断电的时候画就不见了?”……而这一系列幼儿自发产生的问题正是他们开启思维探究的起点与原动力。第二环节是本活动的重难点,通过开放性问题,比如:“你发现了什么”“这条线索可能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会怎么利用这两条线索”等调动幼儿个体已有经验,并主动运用观察、比较、判断、联想、排除等一系列思维方法,对由易到难、不同维度的三类线索(单一维度的格子纹布片、既要分辨影子又要结合之前名画被盗时间两个维度的监控录像、颜料和指纹两条线索的科学运用)进行基于证据的分析及合乎逻辑的推理,从而培养幼儿灵敏、缜密、透彻的思维能力。第三环节则是回应了第一环节中幼儿所生成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移情思考让孩子们有了思辨能力,养成良好人格。应该说,正是在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问题链中,幼儿“以玩巧学”寓教于乐,提高了学习方法、处事态度以及思维能力。

(二)适时追问,提升经验

幼儿因认知经验的局限,在活动中往往会出现思维滞留原地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教师的适时追问来引领幼儿思维的纵深发展。例如:第一环节中关于名画丢失的时间问题,当孩子们的回答都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而没有想到时间段这样的概念时,教师进行了适时追问:“你们有的认为名画被偷的时间是8:05,有的说是8:06、8:07、8:10,老师觉得都有可能。那请你们想一想这些时间是在几点到几点的时间段内呢?”以此帮助幼儿明白原来刚才他们所说的时间点都处在8:05—8:10这个时间段,从而获得了从某个具体时间到某个时间段的概念认知。又如第二环节中,颜料与指纹两条线索的科学运用。当幼儿一致选择了颜料这条线索后,教师及时追问:“那指纹这条线索真的没有用吗?”从而引出“指纹鉴定”的卡通科学视频,帮助幼儿拓展了有关指纹的科学经验。

(三)有效提问,生生互动

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是我们所一直追求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师生互动,还应当捕捉契机给予幼儿之间互动的机会。例如分析第三条线索“颜料与指纹的科学运用”,当孩子们已经了解到指纹才是破案最科学有效的线索时,有一个男孩却举起小手质疑:“那为什么现场还要出现颜料?”教师立刻捕捉到了这个价值点,当机立断将问题反抛给了其他幼儿:“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告诉他答案?”以此引发生生互动,幼儿在思维碰撞中达成经验的分享。

在幼儿园中,教师的提问是一个“相机诱导”的过程。学前教育的初衷始终是幼儿,教师提问策略也要坚持这一初衷。以上提问策略结合了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通过多样有效的形式和方法激发幼儿对外界的探索和表达潜能,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帮助幼儿建立语言表达的基石,锻炼幼儿连贯完整地表述想法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师幼互动氛围;分析师幼互动中的教师提问现状,有利于促进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优化提问;探究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提问策略,有利于启发教师从中探索更多的教育方式、提问方式,开展更适合幼儿、更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教学教育活动。

猜你喜欢
幼儿思维教师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