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婉辰/文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文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文艺具有实践性、时代性特征,任何时代的文艺都以其自身表现形式、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彰显时代需求、人的精神向往。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因此,文艺创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谱写时代新篇章;内容上厚植为民情怀,创作高质量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的新需求;方法上坚持守正创新相结合,不断开拓文艺新境界。
文艺为谁而创作?这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命线,是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新时代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这是由文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式所具有的时代性、实践性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性质决定的。
文艺具有时代性、实践性的特征,决定了文艺创作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文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文艺作品是源于社会现实,经过艺术手段加工后的作品。其内容源自于社会现实,但是它往往都是反映某一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因而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中国的文艺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文艺必须要为时代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一直站在时代最前沿,无论是革命时期浪漫的“延安文艺圣地”,还是文化百花齐放的新时代,都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每一部作品都或深或浅地烙下时代的印记[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文艺展现了一些新面貌,新气象。文艺发挥了时代前进的号角作用,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作品总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社会生活和人民精神最深刻的写照、最真实的注脚。《长津湖》让我们重温党领导人民在战争中血与火的淬炼;《觉醒年代》让我们穿梭时空,与五四新青年一起热血澎湃;《大国崛起》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大国崛起的震撼力量……这些文艺作品,不同程度反映现实要求、凝聚时代品质,呈现出新时代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取得伟大成就。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核心和关键,坚持文艺创作的主题在于人民,文艺表现的主体在于人民,文艺审美的鉴赏和评判最终在于人民,文艺创作的天职在于为人民服务。”文艺创作的主题是人民。历史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时代赋予了人民创造者的身份。毛泽东曾深刻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虚心向群众学习,汲取智慧,才能创作出人民满意的文艺作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让人民真正从生活的主角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文艺审美的鉴赏和评判最终在于人民。人民是检验优秀文艺作品的试金石。文艺作品的好坏不是由文艺创作者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满不满意、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必将是衡量文艺作品价值品质的作为最终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是由人民创造的,因此它也必将服务于人民,不断谱写时代的新篇章。
文艺创作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艺是为时代服务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者如何为人民服务?百年来,中国文艺发展始终与民族复兴同步亦趋,以美的作品滋润大众的心灵,创造出了一系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当前,文艺工作者更是要扎根中国大地,急人民之所需,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文艺创作要紧扣新时代的时代主题,创造出高标准高品质的作品,满足人民真正的精神需求。人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次,随着社会生产力、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需求会逐渐向精神需求层次提升,而心理需求则是要求提高生活水平。这一理论被后来的马斯洛细化为“需求层次理论”。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民的精神需求有真正的需求和虚幻的需求之分。真正的精神需求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虚幻的精神需求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不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譬如对金钱的崇拜、享乐主义等等。可见,精神需求是有时代性的。时代的需求就是人民真正的精神需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国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任务,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新的发展阶段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创作出能够满足时代人民新需求的高质量作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2]”
文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需要高质量作品来体现。高质量作品是唱响时代主旋律的作品,是有利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其实,唱响时代主旋律的作品,就是满足人民真正精神之需的作品,是指导人民投身于美好生活实践,而不是营构虚假生活欺骗人民的作品;是指导人民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而不是混淆人民是非观,引起人民盲目“崇拜”“跟风”的作品。《史记·商君列传》有言:“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人民的文艺,是平凡而伟大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是反映人民精神追求的文艺,不是醉生梦死不切实际的甜酒蜜糖、糖衣炮弹。因此,要想创作出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坚定人民立场,创作人民满意的高质量作品,方法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相结合,不断开拓新时代文艺新境界。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文艺创作上的集中体现。文艺工作者不能不“创新”,只想着“守正”,否则作品会逐渐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人民。文艺创作也不能忘记“守正”,只想着“创新”,否则文艺作品就会是“空中楼阁”,甚至会“高高在上”,脱离人民。我国的文艺创新必须要坚持守正基础上的创新[3]。
首先,文艺创作要守正。文艺创作有其自身规律。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艺作品要以内容为王,优秀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才是灵魂。因此,所谓守正的根本在于抓住内容这一核心。这就是说首先要有质量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正所谓‘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可见,守正关键在于把握“美的价值”。优秀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对人民有益,有利于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好的作品如甘泉,清冽、甘甜、香醇、沁人心脾,好的文艺作品是在民族血液中流淌的,是精神力量的来源。具体而言,文艺工作者一方面是守护好中华文化瑰宝,避免被偷梁换柱;另一方面则是寻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面对当前人民精神生活领域的一个悖论,即丰富的娱乐生活,并不丰富的精神生活现象。文艺创作的核心在于促使人民幸福快乐、使人民成长,而不仅仅只是使人民“快乐”。因此,文艺创作要坚持人民文艺为人民,这就是守正。
其次,文艺创作要坚持守正基础上的创新,不断开拓新时代文艺新境界。优秀文艺作品一定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的有机统一[4]。因此,文艺创作所坚持的创新必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文艺作品的内容创新。内容创新就是要扎根时代,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创造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食粮。同时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二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形式创新“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近年来,文艺与技术的结合让文艺前景有了更多新可能。科学技术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文艺形式,使技术创新和艺术创作深度融合。如今,国家对文艺创作呈现出一种强大的包容性,文艺工作者更需要创作出新的、好的、精华的作品给人民看,创作出反映人民心声、愿望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的作品给人民听。总之,当代的中国文艺事业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将历史与现实融合,书写时代文艺辉煌。■
引用
[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 董学文.中国文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